分享

铁山寺、龙王庙行宫宝藏

 草庐经略 2014-12-02
 

 
                                                       铁山寺宝藏
 

 
    铁山寺位于江苏盱眙县,始建于东汉末年,是汉族出家的第一位僧侣严佛调所建,为其开山之道场。铁山寺规模宏大,包括以铁山禅寺为主的几座寺庙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修建历时15年。严佛调希望自己的开山道场香火一直延续下去,能够铁打江山般牢固,因此取名为“铁山寺”。


 

  铁山寺历代扩建,到明万历年间,寺庙规模达到鼎盛,形成以铁山寺为中心,汪姑寺、清凉寺、龙山寺等14座寺庙群落,被称为苏北、皖东地区的“小九华”,僧尼达到千人。清末铁山寺毁于战火。

  2001年10月3日,铁山寺举行大雄宝殿奠基仪式,在政府主持下重修,已完成大雄宝殿、山门殿建设,在建的工程是天王殿。大雄宝殿高度为24.8米,占地880平方米,比扬州的平山堂还要高大,为苏北第一大殿。

  1000多年来,铁山寺附近一直流传着一个藏宝传说:东汉末年黄巾军领袖张角将战争中所得财物派人藏在了崇山峻岭间的铁山寺,为日后方便辨识,负责建造藏宝密道的工匠还特意绘制了一张藏宝图,并遵守张角的命令将藏宝图委托铁山寺住持严佛调保管。如今藏宝图早已不知去向,那些寻宝的人却始终没有放弃。


第一节 托付藏宝图

  严佛调是汉桓帝、灵帝时在洛阳译经的安息僧安世高的弟子,著有《沙弥十慧章句》,译著有《法镜经》等,在当时法名远播,不少人慕名去铁山寺拜访、求教,这其中有一个当时已是“重量级”人物的太平道首领——张角。

  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虽然张角的道教与严佛调的佛教并非同宗,但是他非常钦佩严佛调的才学与人品,所以不顾旅途劳顿,从遥远的冀州到江苏铁山寺拜访严佛调。二人品茗对弈,相谈甚欢。

  后来,张角领导各地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释放囚犯,开仓放粮,并从贪官污吏和地主那里收罗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玉石玛瑙,数量甚为可观。于是张角决定将财物先找一个妥善的地方保管起来,为日后登基做个准备。几番思量,他想到了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铁山寺以及德高望重的住持严佛调。

  打定主意后,张角吩咐手下一个姓张的副将,带领多名士兵、工匠,日夜兼程押送数十马车珠宝来到铁山寺,在一处密林里修建藏宝暗道,把那些价值连城的宝物悉数埋入地下。因为铁山寺境内山高林密,很容易迷失方向,为了防止日后找不到宝藏,负责建造藏宝密道的工匠还特意绘制了一张“藏宝图”,并按张角的吩咐把藏宝图连同自己的亲笔书信交给了寺院的住持严佛调。

  张角的部下在铁山寺的山林有“秘密”活动,严佛调听寺里的弟子汇报过。但当他从张副将手里接过藏宝图后,才意识到那些士兵几天来在山林里忙活什么。钱财对出家人来说是身外之物,他不想跟这件事有所牵扯,本欲推辞,却在看了张角的信后,改变了主意。信中写到:

  大师,许久未见,贵体无恙乎?在下今日修书一封,有要事相求,还望大师不吝相助。

  当今朝廷无道,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为国为民,匹夫有责,张角不才,担此重任。如今小有成就,南征北战数载,积得贪官、土豪之金银无数,此皆民脂民膏,奈何在下无能,无法近日登基,救百姓于水火。

  余与大师虽仅有一面之缘,对大师之品德、才情却是万分敬佩。遂下决心,令部将将金银藏于贵寺山林之中,将宝图托于大师保管。日后张角若能主持天下,当取出宝物,充实国库;若张角战死沙场,一败涂地,望大师将宝物取出,救济百姓,取之于民,自应还之于民。

  出家人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余将财物托于大师保管,不胜惶恐。想大师乃得道高僧,仙风道骨,必不会与张角这世俗之人计较,况此重托事关黎民,还请大师以苍生为念,万勿推辞。在下感激不尽。
  
第二节 寻宝未果

  黄巾军起义之初,张角率领数十万起义军攻城夺邑,焚烧官府,的确取得了不小的胜利,给东汉的统治带来了威胁。但这种胜利也与汉朝统治者开始对这一威胁并未重视有关。很快地,汉政府调集大批军队,集中力量镇压黄巾军,而黄巾军的主力毕竟是农民,缺乏战争经验,以致被东汉王朝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黄巾军面对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血腥镇压,坚持了9个月艰苦的战斗。

  最后,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带领起义军将士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先后在战斗中牺牲。起义军的主力虽然失败,但是化整为零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战斗了20年,给腐朽的东汉王朝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言归正传,张角病故了,但是埋藏于铁山寺的宝藏还在。可是在哪儿呢?从战争中侥幸活命的那位曾负责藏宝的张副将打起了宝藏的主意。说他看黄巾军大势已去,遂将那些当年与他一起进山埋宝的工匠、骑兵等人一一设计杀害,手段无比狠毒。而后他悄悄跑进铁山寺找到寺院住持严佛调,谎称是张角派他来拿藏宝图的。

  自严佛调接受了张角的托付后,一直对藏宝图一事十分谨慎,从未向外界透漏。当时信息十分闭塞,所以严佛调并不知道张角已经病死,但是他仍然有所怀疑: “当初,张施主对宝藏的用处有两个交代,一是等他登基后充实国库,二是若他战死,由我处理,现在既没听说他将大汉朝推翻,也没听说他的死讯。若说,他现在才后悔将宝藏托付于我,是不太可能的,既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那张副将在军中混了许久,早就练就了一副察言观色的本事,他见方丈面色不安,似有疑他之意,就马上用他那如簧巧舌,振振有词地说道:“大师,我来之前,将军叮嘱我跟您道歉,如今名未成、功未就,本不该打扰您,只是自从上月败了一仗后,我军损失惨重,军中供给日渐匮乏,实在需要钱财解这一时之需啊!”

  这正是生死一线间,张副将已起了杀心,心说:“老和尚,别不知好歹,如果再不交出藏宝图,我就要用刀逼你说,管你什么得道高僧,见了刀子一样害怕,拿到宝图再杀了你,万无一失。”

  孰不知,严佛调听他说得有理,再加上这个人本来就是先前交予他藏宝图的人,就打消了疑虑,转而对张副将的话深信不疑。于是他取出藏宝图交给了张副将。

  于是,张副将只耍了嘴皮子就得到了宝贵的藏宝图,他表面上跟严佛调有礼地道别,心里却说:“老和尚,亏你识相,保住一条命。”将藏宝图骗到手之后,张副将以为宝藏马上就到手了,他禁不住欣喜若狂,拔腿向山林奔去,企图按图寻找当年的埋宝之地。

  哪知就在他走进那片神秘的埋宝密林之际,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天昏地暗,狂风大作,然后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张副将被这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吓得面如土色,他赶紧跑到一棵大银杏树下,以为可以暂时躲避一下狂风暴雨。可是他刚到树下,就被一个惊天炸雷击中了。那棵百年银杏随着那一声巨响,被一劈两半,躲在树下的人也随之一命呜呼。这场暴雨还引发了一场罕见的森林火灾,大火烧了好些天才慢慢地熄灭。藏宝图也化成了灰烬,后人再也无法按图索骥。


 

  尽管后来还有许多人来此寻宝,这些人中甚至还有当年参与埋宝的工匠、士兵的后裔,但他们也是无功而返。如此大面积的、没有明确指示的寻宝,无异于大海捞针。

  2001年到2005年,政府主持的铁山寺修复工程整整持续了5年,可即便是这样的大兴土木,也依旧没有发现宝藏的影子。铁山寺宝藏也许终成千古之谜。

 

            龙王庙行宫宝藏
 

    龙王庙为清朝皇帝的行宫,位于江苏省宿迁市西北20千米处的古镇皂河。明清两代,一直都把河工、水运看做国家头等大事,而祭祀河神则被认为是水运畅通、御灾捍患的必要保障。在运、黄两河的沿线,祭祖河神、水神、龙神的祠宇很多,但其中规模最大的则是龙王庙行宫。




  该庙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2.4万平方米,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廷式建筑群。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5次留宿在龙王庙行宫,并建亭立碑。1983年,龙王庙被划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皇帝屡次驾临的行宫,龙王庙曾经拥有无数珍贵的银器、铜器、瓷器、玉器,工艺精美,流光溢彩。清朝皇帝曾多次亲临龙王庙祭祖,庙中原有的匾额、碑刻、书画多出自他们之手,如果留到今天,已是无价的文物。

  可惜大清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之前,国家更是战火纷飞,政府对这个拥有国宝的地方根本无暇一顾。于是,大量的国宝被盗、流失,据说有僧人为避免国宝遭到破坏,曾经将一部分藏匿起来,只是后来的人,怎么找也找不到……


富丽堂皇的龙王庙

  龙王庙行宫经雍正、乾隆、嘉庆各代皇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2.4万平方米,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该建筑群位于古老的大运河畔,北临骆马湖,南接废黄河,东连马陵山。300多年来,龙王庙以其独特的宫式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

  龙王庙行宫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轴线分明,左右对称,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整体呈长方形,双重围墙。中轴线上建筑物主次清晰,错落有致。自南向北,整个建筑群分为6大部分。

  最南端为古戏楼,额枋上悬挂 “奏平成”鎏金匾一块,上下门悬有“阳春”“白雪”金匾各一块。该戏楼主要用于一年一度的初九庙会及皇帝驾临时看戏之用,1976年被拆毁,现仅存1.4 米高的石基。古戏楼向北,为青砖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两边有两根六丈高的木质神杆,神杆两边有相对应的“河清”“海晏”牌楼。清朝乾隆皇帝5次下榻龙王庙,都是从“河清”“海晏”牌楼门进出的。

  广场北侧是山门,亦称禅殿。禅殿大门的两旁,置放两尊清朝中前期的皇家石狮,雄狮重2.8吨,雌狮重2.76吨。石狮的造型为前脚直立,后脚盘曲,昂首挺胸,雄强威猛,整个石狮的造型生动,用料考究。山门正门的正上方,青砖镶嵌着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七个镏金大字“敕建安澜龙王庙”和一方“乾隆御笔” 印。

  过禅门进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下旨建造的御碑亭,平面呈六角形,面积53平方米,12根朱红抱柱擎托着六角重檐攒尖顶的伞状黄色琉璃瓦屋面。碑亭正中耸立着一块5米高的御碑,碑帽的正面镌刻“圣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圣旨全文,主要内容记叙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庙的缘由和修建的经过。

  碑身的背面刻有乾隆二十二年第二次下江南时,第一次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层甍临耸坝,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达,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竟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碑身、碑帽的两面分别镌刻有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下榻此处所题写的御笔诗文。

  在御碑亭的两旁,建有钟、鼓二楼。东边为钟楼,西边为鼓楼。建筑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筑面积103平方米。钟楼内悬挂着嘉庆十八年马士魁敬铸的八角铁钟一口,钟重1000多千克。铁钟每只角上铸有八卦图文,钟体上缘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字迹端庄,苍劲有力。鼓楼内,摆放着直径1.4米的大鼓一面,龙铃虎环,鼓声浑厚。乾隆皇帝下榻此庙时,撞钟击鼓,两厢奏乐,以最高礼仪恭迎皇帝的驾临。传说,每当洪水来临之时,龙王庙内钟鼓自鸣,声震数里,及时唤醒人们撤离险境,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

  第二进院落是整体建筑中心院落。御道上的主体建筑是“龙王殿”,又称“绿瓦殿”。龙王殿是该庙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筑之一,殿宇重檐歇山,清式龙吻。黄、绿、蓝为主的六色琉璃瓦覆面,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435平方米。殿前白石月台,玉石栏杆。月台左右各有一座宝藏库,昔日用来焚烧字纸。月台当中为祭龙台,台中有吨余重的大铁鼎一尊。整个龙王殿,雕梁画栋,斗拱飞檐,结构严谨,装饰华丽,金碧辉煌,气韵无穷。

  第三进院落,是龙王庙行宫的最后一进院落,也是皇帝的寝宫。二、三院落的相交处横向轴线上建筑分别是灵宫殿和东西庑殿。庑殿是庙内的僧侣们用来读书赋诗和研究佛学的场所,也是皇帝驾临时,文武官员用来处理政务和娱乐休息的地方。

  中轴线北端是禹王殿,也叫观音殿。禹王殿属于宫式大作,重檐硬山,屋面饰黄色琉璃筒瓦和龙吻,大殿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坐落在青石板筑成的1米高的须弥台上,殿高20多米,是龙王庙行宫内最高的殿宇。

  大殿的明间南海观音趺坐在莲花座之上。二楼的楼板是由304块纵横组合的绘有龙风呈样彩色画面的木板吊制而成,对对龙风翩翩起舞,多姿多态,各不相同。东西两头暗间,分属方丈室和藏经室,由暗间扶梯登楼即可进入顶层。大禹王像就置于顶层的中央。院落内种有柏、柿、桐、椿、槐、杨六树,取意“百市同春”“百世怀杨”,虽经近三百年来风雨剥蚀,柏树、柿树、槐树、杨树仍苍劲挺拔,枝翠叶绿。



  从康熙开始,清朝的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龙王庙行宫的修缮,直到清朝末年还在扩建,庙中原有的匾额、碑刻、书画多出自皇帝之手,各殿中供奉神祉的陈设用具,无不遵循皇帝礼制,爵、豆、觚、尊,三设六供,一应俱全。一切银器、铜器乃至瓷器、玉器均为朝廷御赐,其他的木器、雕像、石刻、清供用品,其数量之丰,工艺之精,无不流光溢彩,精巧奢华,远非一般民间庙宇所能攀比。

  随着清朝皇帝多次临幸,加上岁时祭祖封赏,龙王庙行宫的珍藏不断增多,有些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东西,在昔日行宫中都司空见惯。据说当时各殿神祉前供奉均用铜制宣德炉,总数不下30个。按现在拍卖价格,每个宣德炉均在10万元以上。

  除正殿神像之外,僧人斋舍内供奉的都是一两尺高的銮金铜佛。这种铜佛的价格如今在30万元左右。各种官窑瓷器更是应有尽有,庙里的和尚们还俗以后,还都保留了许多,作为农家盆罐。而一件官窑青花瓷,如今卖上百万元已不是新闻了。另外像乾隆帝5次题诗的真迹,康熙、雍正所题的匾额、楹联、赞语,加上历年所接圣旨、御赐藏经总共有200余件。龙王庙行宫是一个货真价实的藏宝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