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生不是“包治百病的板蓝根”

 我的大脑袋 2014-12-02
2014-11-23 嘉兴一院风湿免疫科

《古剑奇谭》里有句令人笑喷的台词,“我原本是山中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蓝根。”其实板蓝根也好,西瓜霜也罢,哪怕和花仙子、蓝精灵是小伙伴,硬要包治百病,难免力不从心。


前两日,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在谈及医患关系时,就严肃指出,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神。不要盲目把疾病引发的不良后果,简单归咎于医护人员的责任和技术水平。


“医生不是神”,这是句正确的废话。或者说,这是无须重申的基础常识。人非神仙,没人把医生真当做穿越剧里的“板蓝根”。但,这样的表态,至少今年以来已经是第二次了。3月,广东潮州一名年轻医生被患者家属押着游行,针对此事,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就曾表示,医生不是神仙,不可能时时、处处、个个都能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卫计委的苦口婆心,无可辩驳,民众确实“须认识到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个体生活的方式、遗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其治疗不仅仅是医院和医生的事情,患者自身的健康素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以及对相关医学知识的了解,往往更加重要。” 不过,职能部门的醍醐灌顶之词,眼下看来,多少来得有点迟。一来,医患关系紧张之下,这话难免有卸责之嫌;二来,患者情绪立场已失偏颇,未必能心平气和地接受。


眼下医患信任断裂,彼此似乎陷入“塔西佗陷阱”:在对方眼里,医生都是谋财害命的,患者都是狭私取闹的。这种先入之见之下,医患纠纷处理成本飙升,常识问题,也沦为动机事件。“医生不是神”,这话的潜台词自然是要宽恕力不从心的诊疗服务。但它应该有两个前提:一是把话说在服务的前头,二是制度让患者能感受到医疗服务已经“仁至义尽”。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诺的墓志铭: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时时去安慰)。这固然是阐述医者的境界,但何尝不是医疗科学的常识之语?纵观国内的暴力伤医事件或者医患纠葛,很多情况下是对诊疗结果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因为病患觉得医护人员不够尽力,因为肇事者觉得“可以治愈”、“能够更好”,而现实又未抵达想当然的预期。


既然“医生不是神”,为什么中国的民众惯于将医术视为万能、将医生视为尊神?正如网友所言: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神话”的世界——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医院和药品的广告,几乎都能起死回生,仿佛都可去除百病。在历史文化中,也有崇尚神医的精神传统,总觉得扁鹊、华佗是万般神奇。结果呢,“中国往往将医生神化,这虽然树立了医学的权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却是在挑战权威。”


数年前,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曾发过一篇博文,题为《医生的诊断有三成是误诊》。博文提及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其研究收集了国内200种医学期刊上的标准误诊文献,汇集文献病例总数548400份,其中,误诊病例总数152934份,从而统计出文献报告的误诊率为27.89%,各年度间的误诊率波动在24.5%-32.8%之间。此文贴出来后,一位高层领导提醒:“廖厅,话是这么说,但是你赶快撤下来。”当说不说,事后再说,究竟是谁把医生塑造成了“神”?


长此以往,误会渐深。


今天,对“医生并非万能”的重申,确实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幸是医生的错”的刻板定视。但这样的提醒,不能是一句矫情的牢骚,还需要润物无声的科普,需要摈弃成见的沟通。从常识成为共识,这是知情责任,亦是求实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