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三)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2-03

中学生文学创作教程(三)

第二节 “人”与“事”——叙述的倾向
  【例文1】
  父 亲
  [美]鲁思·西德·兰斯
  父亲下班回来,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他身体结实,英俊潇洒,乌黑厚实的鬈发闪闪发亮,两眼炯炯有神。在父亲吻我的时候,我总是试图用小手将他推开,因为短而硬的胡子扎得脸很痛。他宽大的双手散发出装潢工厂所特有的那种香味,指甲缝里有时还塞着制造缎子沙发时留下的棉绒。
  父亲的名字叫本杰明,但从来没有谁这样称呼过他。和母亲一样,父亲的耳朵也是聋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完全截然不同的两个环境里生活长大,一个是家里寂静的天地,另一个是外面热闹的世界。在这种特殊的条件下,我与寂静和手语结下了不解之缘。
  母亲一生下来耳朵就聋了,我以为父亲也是如此。可是有一天,他告诉我情况并不是这样。
  “那怎么会聋的呢?”我用手语关切地问道。
  “是因为生病,而且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比画着回答,“奶奶最清楚。”
  当利齐奶奶来到我们家时,我立即跑上前去寻找答案。她说:“不错,得的是脑膜炎。”老人还告诉我,父亲刚满两岁时就患了这种病。当他到上学年龄时,听力已经全部失去了,甚至连对声音的记忆也消失了。
  父亲小时候很聪明,但他的才华却因为耳聋而受到了压抑。当别的小伙伴开始与语音和音节打交道,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却因为缺乏正常的说话能力而与自己的智力分隔开来了。虽然其他感官的敏锐性与日俱增,但断文识字的能力却很差,无法一页一页地看书。对于父亲来说,由一行行字母和一排排铅字组成的语言就像一条流动的“河”,他无法驾驭。
  即使陷入如此的困境,父亲也没有沮丧悲观。他用手语乐观地表示——“把痛苦变成幽默,用笑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不失为一种处世的好方法,这使我更容易度过那些艰辛的时光。” .
  直到一天傍晚,母亲给我一枚镍币,要我去给在装潢工厂做临时工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一件事时,我才真正理解他这番话的深刻含义。
  我投入硬币,拨通了电话。
  “先生,您好!请找一下西德兰斯基先生。”
  “我根本就不认识什么西德兰斯基先生。”对方嘟哝着。
  “他的名字叫本杰明,是我父亲。”
  “姑娘,我忙得很,没有时间在这里和您闲聊。”
  “他的耳朵是聋的。”我连忙解释说。
  “啊!您指的是‘哑巴’,为什么不早一点说呢?”
  我震惊了,记不清后来说话的内容,但是“哑巴”这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
  我父母认为,聋和哑总是连在一起的。但我不同意,努力地解释说:他们虽然耳聋,但决不是哑巴。
  “爸爸,您为什么让老板和同事叫您‘哑巴’?”我第二天问父亲。
  他耸耸肩,不以为然地比画着:“这对他们来说方便,记住我更容易。”
  我被激怒了,大声喊道:“爸爸,您绝不是哑巴,而是一个很精明的人。理直气壮地告诉他们,您的名字叫本杰明。”
  父亲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比画着手势:“孩子,没关系,我知道自己不是哑巴,这就够了。”他用宽容的态度“说”起了同事,对他们喊自己哑巴或者粗暴地推肩膀来代替打招呼这种蔑视的举动表示了极大的容忍。在这种环境里,父亲竟然处之泰然,换了我可无法做到。
  “哑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讨厌的字眼!我恨不得将它从词典里剔除出去。我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它,然后撕掉,将纸揉成团,狠狠地扔进垃圾桶里。
  父亲看出了我的愤愤不平,他紧咬嘴唇,把手握成拳头,用手语比画着:“鲁思,不必焦虑。从今以后,我要逐步地改变自己。我打算学认字练发音,你就是我的老师,你当我的‘词典’,好吗?”
  我听后激动异常,曾经一度使我心烦意乱的气愤和羞耻转换成信心和决心,我发誓再也不让任何人用“哑巴”来称呼我的父亲。
  天天晚上,我认真地钻研词典,大量吸收各种语言知识,然后再把生词教授给父亲。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好像永远也无法满足似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父女之间相互理解,两颗心贴得更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学习语言的渴求日趋强烈。
  一天,父亲把椅子拉前靠近我,比画着:“语言也如同人一样,和江河很相像,充满生机,不断变化,有新词出现。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谁也不能说掌握了语言。”
  他从我没有想到过的角度来理解语言,令我佩服得连连点头。
  父亲勤于思索,善于理解。在我对所教的某个词语拿不准时,他总是用手语表示:“孩子,你必须再去向老师请教,一定要搞清楚。”
  在父亲看来,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自己惟一追求的东西。常常使他激动不已的是充满着困难、拼搏、失败和成功的学习过程,而不光是“产品”。
  高中毕业前夕,我面临着重要的抉择。一天,父亲向我比画着:“鲁思,上大学对于一个女孩子并不重要。这些年来我拼命工作,现在感到很累,你必须出去做事,帮助支撑这个家。”
  我对这样的决定毫无思想准备,两眼直盯着父亲。我本来想喊:“我要上大学,成为有用的人才!”但是我一声不吭地转身跑了出去,在朋友朱莉娅家里一直呆到夜幕降临。
  母亲终于把我找到了。
  “父亲他一点儿也不明白我的心愿,”我用手语表示,“我要读书,将来当老师。”
  “他现在也很后悔,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轻率了。”母亲打着手势告诉我。
  当我们慢慢地沿着街道往·回走时,父亲迎面赶来了。他神态严肃地比画着:“鲁思,不要生爸爸的气,我太爱你了。现在我改变主意,同意你去上大学,回来时继续教给我。”
  我的大学生活过得紧张而又充实。每次回家时,父亲对我随身带的大部头书很感兴趣,用手语问:“这么多的书,难不难读?快告诉我,谁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作家。”
  我打着手势逐字逐句地“念”了马克·吐温写的一段话。他看着我挥动着的手,慢慢地坐不住了。“孩子,太多生词了,像是从山上滚下的石头把道路阻塞了一样。”父亲十分不安地比画着,“你能解释得更详尽吗?”
  我感到无能为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候,父亲温暖的大手亲切地拍了拍我的肩头,用手语安慰我:“不要紧,下次我们读薄一些的书,我肯定能弄清楚其中的每一个词。”
  快大学毕业的一天,我欣喜若狂地跑回家。“妈妈,我得奖了。”我用力打着手势,“我因为学业成绩优秀而被光荣地选为ΦBK联谊会的成员。”
  母亲满面微笑,激动地用手语表示:“孩子,你奋斗了这么多年,真是不容易,我为你而感到自豪。”
  她双手捧着我的脸,吻了起来。
  就在这时,父亲推门进来,迫不及待地要知道是什么好消息。当了解到ΦBK联谊会是美国大学里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组织时,他挥动着有力的大手,突然用粗糙的声音放开喉咙喊道:“我们家真幸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父亲洪亮的声音,那样有力,那样动听。
  他在旁边的沙发坐下,随后将我拉了过去,清晰但不很连贯地说:“鲁思,你终于成功了!”而爸爸也喜获成功,把“哑巴”的耻辱埋葬了。全家人欢快地笑着,多年来寂静的房间因为增添了父亲的声音而洋溢着热烈的气氛。
  我虽然教过父亲,但父亲才是真正的老师。他启发我忠诚待人,鼓励我攻克学习上的“碉堡”,教会我怎样生活。从父亲由无声到有声世界的艰苦跋涉中,我感受到了父爱的真正力量。         
  (选自《儿童大世界》)
  【评析】
  美国女作家鲁思·西德·兰斯为父亲写了一篇美文。读此文,我们认识了一个散发着人格魅力的真正的人。女作家怀着深浓的敬意写父亲,从几件典型的生活事例中表现父亲的品质。人与事的有机结合,情与悟的巧妙融合,构成了文章的精彩与深刻。
  文章开篇,作者以生动的外貌描写和细节描绘表现父亲的慈爱。“家里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亲情多么浓烈。“我”用小手推开父亲的亲吻,怕他的胡子扎脸,可见父亲多么热爱子女。在“我”的眼里,父亲英俊潇洒,鬈发闪闪发亮,眼睛炯炯有神。他的手散发出工厂劳动留下的香味,指甲缝里还有棉绒,生动地交代了父亲的身份。
  可惜,父亲不是个完美的人,他和母亲都耳聋。他小时候患病失聪,无法一页一页地看书。他“无法驾驭”“由一行行字母和一排排铅字组成的”那一条“流动的河”。即使这样,他也不悲观堕落,“把痛苦变成幽默,用笑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这些看似平淡的叙述,其实充满了感人的内涵。父亲那种坚毅、豁达、乐观、自强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当“我”发觉人们不知道父亲的名字,只叫他“哑巴”时,“我”震惊、忿怒。但是父亲仍然对人们粗暴的、蔑视的举动表示容忍,是那样的宽容。当我们读到这里,不禁心灵震颤:一个身有残疾的弱势者,竟然如此胸怀宽广,深明大义,真使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汗颜。父亲表示要逐步改变自己,让女儿做老师教自己学习语言。多么平和,多么坚定,多么善解人意多么自信而有见地。一件超乎常人的不平之事,足以表现父亲的高尚品质。
  父亲说到做到,认真地学习语言,而且有很深的心得。他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产品。作为一个有严重语言障碍的人,学习的困难可想而知。父亲的那种顽强的毅力,刻苦的态度,灵活的方法,渗透在字里行间,令人叹服。
  父亲作出了一个令“我”很不满意的决定,让“我”中止学业。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生活的重负不得不让他这么做,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面对女儿的反抗,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让步了。对女儿的爱让他将付出更多的艰辛。读到这里,我们感叹的不仅仅是父爱的可贵,更是一种人性的升华。
  女儿读了大学,面对那些大部头书籍,父亲很感兴趣,但他领悟不了那些名著。他不气馁,亲切地安慰“不好意思”的女儿。父亲有自知之明,他深知量力而行的道理。他不苛求于他人,也不苛求于自己。
  女儿成了大学里的优秀学生,加入了ΦBK联谊会。父亲被女儿的成功激动了,他喊出了“我们家真幸福”的声音。父亲终于说话了,这是他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他用倾心的爱去教育女儿所获取的一种意外收获。父亲成了一个完美的人,他用崇高而实在的品行成就了女儿,也成就了自己。人格美,人性善,人物活,这就是我们阅读所得到的启示和收益。
  文章的收束,是作者对父爱感受的肺腑之言。父亲“由无声到有声世界的艰苦跋涉”,启迪的不仅仅是作者,还有许许多多的读者。
  普通的人,不平凡的事,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性,构成了优美的篇章。读此文,掩卷沉思,必然会有不寻常的感悟和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