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州民间故事集 [ 5 ]

 陆安桥1871 2014-12-03

钟鼓楼的传说

      “万县市有个钟鼓楼,牛截戳在天里头。”为啥子叫钟鼓楼呢?
       相传在钟鼓楼才修起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当时,庙里只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有天晚上,老和尚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人对他说:“明天晚上有一口神钟要来庙里。”嘱咐老和尚晚上千万不要关门。
       第二天晚上,老和尚睡觉时,果然把大门开起。一到半夜,突然下起大雨来,风把庙里的门窗吹得叮那当地直响。响声把小和尚惊醒,他就起来把门、窗全关死了。
       刚交午夜,就听到风声中传来一阵当当的响声:神钟飞来了;神钟直向庙门口飞去,哪晓得庙门巳关。“砰”的一声,把神钟撞转去了;这一撞,神钟就飘到庙外的河边,落入水中,一下子就形成了一个大滩。
       后来,人们就把庙叫做“钟鼓楼”,把河边的滩叫“钟滩子”。


李贵郎

      春天里,青山间,鸟儿声声“李贵郎”。
       听到李贵郎的叫声,白发老人就会说起它的故事来。
       从前,有一个名叫李贵的人,一年四季给地主做长工,晚上回家才侍弄自己的一块瘦地。他妻子给大户人家缝针线,洗衣服,勉强过日子。
       一年天旱,李贵家里揭不开锅了,便拿着衣服准备去当,他妻子提醒说:“你做二十多年的长工,却一个钱都没有拿,图的是啥子哟?”
       李贵一听,有理,于是就到地主家去要工钱。地主奸笑说:“嘿,嘿嘿,李贵,过两年再说吧。”李贵一听,晓得这家伙耍滑头,过两年,他会变法子不承认,就坚决不干。
       地主想赖工钱不成,又羞又恼,声言要赶李贵出去。李贵气愤地说:“什么,赶出去,做工不给钱,哪有这个道理!”地主恼羞成怒,吼道:“滚,滚,再不滚,就打死你!”李贵一气,倔劲上来:“打死我也要工钱!你还讲不讲道理?”地主暴跳如雷,气昏了头,喊来打手,指着李贵说:“妈的,给我打死他!”打手们一扑而上,按住李贵拳打脚踢。李贵哀叫不绝,就是不讨饶。打了半天,把李贵打得遍体流血。地主还不解恨,用棒棒又打李贵数十下;—个打手去摸李贵的鼻子,惊叫起来:“啊!老爷,打死了!”地主余恨来消,吼道:“把他扔到青滩里,我叫他死而无尸。”
       李贵的妻子见李贵几天未回来,就到地主家要人,地主连门都不让她进。她就在门外凄惨地哭呀!哭呀!把眼泪哭干了,眼睛哭瞎了,嗓子哭哑了,只能啊啊地呜咽。一个过路的人不忍,悄悄告诉她:“你男人被扔到青滩里去了。”但李贵的妻子误把青滩听成了青山。后来她死了,就化作一只小鸟;这种鸟一般看不到,只要山一变缘,它就会飞到山上叫丈夫的名字:“李贵郎!李贵郎!”
       不知它飞过了多少座山,呼喊了多少声“李贵郎”,但哪里也没有丈夫的回音,哪里也没有丈夫的身影……

狗哦鸟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户穷苦人家,爸爸妈妈含着泪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别家当了寒帮媳妇①。
       婚后两人倒也亲亲热热,可那专横的公婆却偏心眼,待她很不贤惠。说媳妇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横眉竖眼地看不惯,处处找岔子。
       一天,婆婆把肉煮在锅里出门去了。她前脚刚一出门,后脚就有只馋狗进屋闻到香味,拱翻锅盖,把肉偷吃了。
       媳妇干活回来,只见锅盖翻在地下,便拣起锅盖放好。殊不知婆婆回来看见肉不见了,断定是媳妇偷拿去吃了,还破口大骂:“你这个好吃懒做的婆娘,今天我要打死你!”说着,操起扁担朝媳妇劈头盖脸才丁去。媳妇来不及躲避,当即被婆婆打死在地。
       婆婆打死了媳妇,心里发慌,唯恐别人发现,就把媳妇的尸体砍成一块一砣,放在缸里,掩上盖子遮住。
       几天后,婆婆想把媳妇拖出来埋了。刚揭开盖子,缸里飞出一只漂亮的小鸟,歇在屋檐上叫看:“是狗哟,不是我哟!”
       事后,一个邻居闲谈时对别人说:“哪里是媳妇偷的嘛,我亲眼看见是她家的大黑狗叼走的。”事实证明确实不是媳妇吃的,可人已死了。后来每到春天,婆婆上山做庄稼时,这鸟就出来朝着她叫:“狗哦!狗哦!”意思是狗偷吃的,不是她呵!她悲哀地委屈地叫,一直叫唤到今天。


  ①旧社会,因家贫被迫将女儿嫁去别家,形同佣人,称“寒帮媳妇”。

斑鸠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乡里的一座大山里,住着兄妹三人。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只有兄妹三人相依为命。哥哥每天上山打柴,下地种田。大妹在家烧水煮饭。小妹还很小,在家帮姐姐做零活。一家三口人就这样过着日子。
       一天,哥哥上山打柴去了,家里只有姐妹俩在屋里做家务。时近中午,突然来了几个强人,见姐姐生得漂亮,就起了坏心,强行把姐姐抢起就走。妹妹见事不好,抱着姐姐的脚不放,这时又上来一个强人,把妹妹拉到一边,打昏过去了。到天黑时,哥哥回家只见小妹睡在地上,满脸是血,大妹妹也不见了。他赶紧叫醒小妹。小妹醒来哭着把经过说给哥哥听,哥哥听了气得两眼冒火,把小妹放到床上,叫她好好睡。哥哥急忙出去找大妹。小妹在家等哥哥姐姐回来,等到天亮还没见回来,两天、三天,都不见哥哥姐姐回来。这时小妹慌了,跑到山上去找。山又高又大,她满山遍野地找呀,喊呀:“哥哥,姐姐,你们在哪里呀?”她找遍了整个山岭,森林,声音喊哑了,也没回声。她走不动了,但她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哥哥姐姐。于是她变成了一只小鸟,飞遍这里的每个山山岭岭,找呀,喊呀。很长时间,还是没有找到。她也就永远变成了小鸟,还足满山遍野地叫着:“咕咕……咯咯。咕咕……咯咯(哥哥……姐姐。哥哥……姐姐)。”长久地这样叫着。据说,这就是斑鸠的来历。

藤椅的来历

      三国时候,刘备带兵入川,兵屯万州天子城;当时,天子城上满是荒草,四面悬崖,易守难攻,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但是,吃住困难,城上连坐的一把椅子也没有。
       刘备在天子城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常常坐在一条大石头上处理一些事务。一日复一日,竟给大石条坐了一个大凼凼,屁股上坐起了硬茧,行走很费力。虽然这样艰难,但他也不允许手下人去抢老百姓的财物。
       天子城的乡亲们知道后,都很感动,便聚在一起商量说:“刘大人屯兵在天子城上,从没有找过我们的麻烦,可他自己连一把椅子都没有坐的。我们一定要找一个手艺好的匠人给刘大人做一把椅子。”又有人说:“木椅子又硬又不便搬动,还是想法做一把坐上安逸,搬动方便的椅子为好。”就这样,天子城上的乡来们四处找做椅子的材料,但都觉得不满意。
       有一天,一个青年在天子城半岩上砍柴,发现半岩上有很多又细又长的青藤藤,互相网络着,他想,乡亲们到处找做椅子的材料,都没有找到满意的,这种青藤藤要是晒干了,再刮去外面那一层青皮皮,编织在一起,再套在木柱子上,坐着很轻松,搬动也方便,难道不是做椅子的好材料吗?回去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乡亲们。乡亲们觉得很有道理,便爬上天子城半岩,割回许多藤藤,再放在水中浸泡,去皮后都变成白色的了。再把藤子晒干,开始制作,但都觉得不好看。
       没过几天,一个篾匠从这里过路,看见乡亲们在把又细又长的藤子往柱子织,觉得好笑:藤子织在木柱子上像什么东西?便笑了笑上前问道:“乡亲们做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大家说明了原因后,蔑匠也深受戚动。他看见周围密密麻麻的柏家竹,便说:“用柏家竹做架子来试一试看怎么样?”随后,便去砍竹子,用火烤后慢慢地弯成半圆型做靠背,再用一些短竹子做脚架子。没过多久,椅子做好了,乡亲们一看,都十分满意。
       第二天,乡亲们把藤藤椅子送到刘备的住处,并说明了来意。刘备一看,这椅子既好看,搬动也方便,坐上去又很舒服,就拱手道:“多谢多谢,天子城的乡亲们!”并拿出银子送给大家,乡亲们硬足不要。
       刘备进军川西,还带着那把天子城乡亲们送的藤藤椅。建都成都后,皇座上还摆着那把藤藤椅。

万州皮革


       先前,万州有个陈万清;此人年幼就从事制鞋营生,心灵手巧。他用各种兽皮做鞋底,不仅式样大方,而且合脚耐穿。各地慕名前来购买的人很多,生意十分兴隆。他帮的这家老板,也十分器重他的手艺。
       一天,有个洋人来万州装运各类毛皮。陈万清抱着好奇心情,追根究底地四处打听才得知:原来我国一些老板与外商订下加工合同。因此,国际商人飘洋过海来华,搞这些皮类东西回去制作皮件商品,然后又弄来我国销售。他想洋人能加工,为啥子我们不能加工?陈万清把自己打算进行加工的想法与老板商量,老板十分为难地,说:“这要远渡重洋谁人愿意去学这制作手艺呢?”陈万清说:“我去行吗?”老板深知陈万清的为人,就让他以押送山货皮毛为名到国外学制作手艺。陈万清借此机会,在国外一家制革厂附近住下,天天进厂偷学手艺半年,不料被外国商人发觉,将陈万清驱遣回国了。
       陈万清回到万州,要求老板投资制作皮革产品。老板为了不做亏本生意,双方讲定,如果制作失败,损失由陈万清赔偿。协议达成后,陈万清就开始制作起皮革来。他先学着用药水硝皮,弄出的皮子有的不软,有的硝烂了。老板见陈万清未搞成功,便大发雷霆地骂道:“你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非赔老子的本钱不可。”陈万清不仅赔了钱,还被赶出了店门。
       陈万清回到家中,仍不灰心,成天把门关起来继续试验;经过九九八十—天的试验还是不行。为了试验他家中衣物全部卖光了,没得法只好停下试验去帮长工。每年拿到工钱后,就利用过年的时间,继续试验。就这样年复一年不死心地搞,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制作出了第一双皮鞋。接着在穷哥儿们的共同扶持下,陈万清自己就开起皮革厂来了;先由制鞋,逐步发展做皮包、皮箱、皮衣等物品。陈万清做的皮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式样大方美观,保持了地方特色;二是利用乡土皮产贫源,价格低得多,三足牢固耐穿,深受人们喜爱。从此沿习发展,成为川东名牌特产,誉扬中外。

妖昭河的传说

       从前,妖昭河边有一座古庙。每天,周围的人户都要轮流送一男一女的细娃到庙里,作为供品,要不然的话,大伙都要遭难。往年,轮到送人的人户,都是花钱去买来孤儿孤女送去;恰巧有一年,轮到村边的王老头家,王老头好不容易借了钱,想买一对童男童女,哪晓得到处都买不到,只好忍痛将自己的一对儿女送去。
       不曾料到,就在王老头准备送儿女的头天晚上,来了两个和尚,找王老头借宿。王老头正没好气,不等和尚说完,连忙说;“不行,不行。我家的麻烦事都搞不过来,哪有地方借给你们住,找别个去!”两个和尚不但没生气,反而说:“有啥麻烦事嘛,包在我俩身上。”王老头把两个和尚看了又看,才把献贡的事说了。两个和尚说:“这点鸡毛蒜皮的事,麻烦个啥子,包在我俩身上。”
       王老头高兴得不得了,用好菜好酒招待了两个和尚。到上供的时候,两个和尚便一个变成男娃子,一个变成女娃子。也不用王老头用抬盒①抬,自走到庙里去。等了一会儿,只听到大门“砰’’的一声开了,一股冷风吹了进来,一个绿眼睛的妖怪,张着脚盆大的嘴就向童男童女扑去;童男童女各举—砣石头,往妖怪嘴里一丢,不等妖怪明白是啷个回事,抄起棒棒就是一阵狠打。妖怪啷个时候吃过这种亏?“呼’的一声就跑了;
       两个和尚打跑妖怪,就回王老头家睡觉。天亮后,王老头感激不尽,好歹要留两个和尚多耍几天。和尚坚持要走,王老头一直把两个和尚送到河边,哪个晓得,河上结了冰,过不去。
       两个和尚正在发愁,突然见后边来了个叫化子老娘,走到河边,解下腰杆上的草绳绳,一头套在烂篮子上,一头套在竹棍棍上,象钓鱼一样,就把烂篮子往河头放。不等烂篮子拿扰,冰就裂了个口。烂篮子放下去不一会,叫化子老娘又拉上来了,水漏干了,里面还有条鲤鱼呢。叫化子老娘对两个和尚说:“你们昨晚些打的就是它。”又对王老头说:“你们再也不要送童男童女去庙里了。”说完—晃就不见了。两个和尚和王老头,赶忙跪下不停地叩头。
       从那以后,大伙把庙拆了,把这条河叫做妖昭河。


隐身帽


       很久很久以前,深山里住着祖孙二人;奶奶叫狄奶奶,孙孙叫狄娃。
       一天,狄娃在山上打柴。突然,跑来一只慌慌张张的狐狸,蹲在地上,可怜巴巴地请求道:“救救我吧!猎人追上来了!”狄娃看着浑身打颤的狐狸,很同情它,赶忙用树枝柴草把它掩盖起来。
       紧接着,猎人追上来了,对狄娃大声喝道:“喂,打柴的,狐狸从哪条路跑了?”狄娃不慌不忙地说:“从右边那条路跑了。”于是那人扬鞭策马,继续追去。
       第二天,一位中年人,戴着瓜皮帽,穿一身青,牵着一头大肥猪,来到狄娃家,对狄奶奶说:“奶奶,这猪送给您,初三我来拜年。”说着把猪拴在门边磨子上,就一下不见了。狄奶奶好生奇怪,暗想:莫非是老天爷给咱的恩赐吧!
       正月初三,送猪的客人提着礼品果然来了。祖孙二人欢天喜地,备了一席丰盛的酒菜,款待这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老奶奶感激不已地说:“老弟,你是咱家的大恩人呀!可我们连你的姓名也不晓得。”“老奶奶,我姓李。狄娃就叫我李大哥吧。”
       李大哥请狄娃去他家玩,然后去京城逛逛;李大哥带着狄娃,沿着羊肠小道向山里走去;路越走越宽。转过一道弯,前面现出座漂亮的楼房,白墙红瓦,古松翠柏。狄娃在这里吃得很好,玩得也愉快;
       初五,他们要动身去京城了。李大哥给狄娃戴上一顶帽子,腰上扎根锦带。然后叫狄娃闭上限,只听见耳边发出“呼呼”的声音,轻飘飘的,如腾云驾雾般。一会,李大哥喊了声:“到了!”狄娃睁开眼一看,他们已来到繁华的京城了。
       李大哥让狄娃随便去哪里逛,太阳落土的时候,在十字街口相会。
       狄娃走进戏院看起戏来,旁边坐着一位差答答、娇滴滴的小姐。看完戏,狄娃跟着小姐的轿子走去,一直到了绣搂。丫环给小姐端来一碗小汤圆;小姐斯斯文文地吃起。狄娃站在一旁,肚子咕咕直叫。他顾不上什么,抓起一把勺一同吃起来。小姐才吃一个,他就吃了三四个。小姐又叫丫环端来一碗,很快又吃完了。丫环奇怪:小姐今天怎么吃这么多?小姐也惊奇:一碗汤圆怎么才吃两三个就没了?她不禁自语道:“难道是鬼神么?”狄娃笑看说:“一不是鬼,二不是神,是人。”小姐吓得掉了手中的勺,差点叫出声来,壮着胆子问:“是人,怎看不见?”“嗨,我戴有隐身帽哩。”小姐听说隐身帽,认定这是宝贝,便使出诡计来:“我父亲正在招宝,谁选中了谁就娶我。你摘下来,让我瞧瞧吧。”狄娃信以为真,摘掉帽子,现出身来。小姐夺过帽子,大声喊:“抓贼呀!抓贼呀!”
       几个家丁一拥而上,将狄娃捆得严严实实,关进牢里了。
       月光从窗户透进来,照在狄娃身上,凄凉凉的。他躺在稻草上,想起奶奶,不由得泪流满面。他在心里呼喊:“李大哥,快来救我吧!”随着夜风,飘来一位女子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接着好像一个老婆婆在对姑娘说:“就应承老爷了吧……“
       太阳落土了,月亮升起来;李大哥还不见狄娃回到十字街口。他掐指一算:不好!弟弟被送进孙员外牢里了。他飞奔到员外家,跃上屋顶,下到牢里,救走了狄娃。
       第二天夜晚,狄娃又戴着一顶帽子,来到天井,只听见堂屋里发出“帽子,帽子!”的叫唤声。他疾步走到门口,一看:孙员外直在地上打滚。旁边站着许多惊慌失措的人。一个家丁说:“那小孩准是个神仙啊!关在牢里,无影无踪了。”狄娃暗暗高兴。
       他侧身出来,踏着月色,穿过花园,只见前面有一位姑娘拿着绳子准备上吊。狄娃大步上前,一把抓过绳子。姑娘吓得尖叫一声,猛向后退几步。“不要怕,我是人;我戴有隐身帽。”姑娘定下神来,问:“你就是昨天抓来的那个人?”狄娃现出身来,点头笑着,问她为啥寻短见。可怜的姑娘讲起了她悲惨的遭遇:
       “我六岁就死了父母,卖身到员外家作奴仆,服侍老爷和小姐,他们一天不是打就是骂的,巳整整十年了。狠毒的员外硬要我作他的姨太太,逼得没法,只好……”
       姑娘伤心地哭起来。正在此时,李大哥寻找狄娃来了。姑娘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两位好哥哥,救救我吧!我愿跟着
你们一块走……”
       第二天,三人回到了深山。李大哥用手一画,松林里现出一座楼房;又用手一画,楼房外边的荒山变成了一片良田美地。当他们来到大门口,狄奶奶笑盈盈地迎出来了。
       李大哥为狄娃主持了婚事。就在洞房花烛夜,李大哥忽然不见了。狄娃和狄奶奶同做了一个梦:才知道李大哥就是那只狐狸。
       后来,狄娃到深山去找了好几次,再也没有找到李大哥和李大哥的房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