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资讯】上海:“天地图”让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聪明”

 haosunzhe 2014-12-03

风来袭,哪个小区最容易受灾?街头哪块广告牌有可能被风刮落?接到火警,消防车从哪条路最快到达现场……一项项基于“天地图”开发的管理系统,正使上海的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聪明”。

  

作为“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0年正式开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经过4年建设,“天地图”在上海的应用服务已覆盖市委市政府、规划土地、建设交通、公安消防、应急保卫、水务、农业、市容、文广、文物等众多领域,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上海市测绘院副总工程师赵峰介绍,目前“天地图·上海”已建成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服务数据库,完成中心城区近700平方公里的三维模型、全市域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的数据建设,采集了全市近200万条现状地址门牌、5000条历史地名、8000多条道路、1200多条公交线路、轮渡线和轨道交通线路等信息,可提供空间基础、公众地图、政务地图、线划地图、影像地图、三维地图、数字表面模型及地名地址等多种地理信息服务。

  

依托“天地图·上海”,上海市消防局开发了智慧消防地理信息系统。接到火警后,接警员只需输入拼音首字母,就能在地图上精确定位火情位置;在密集的道路交通网上,系统自动可规划高架双向最快到达现场的路径;对一些高层着火建筑,还可提供三维模型以指挥兵力部署。该系统自2012年9月上线运行以来,上海市消防局处警效率提升了4倍。

  

天气预报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上海市气象局依托“天地图·上海”,开发了多灾种风险地图信息系统,将区域性天气预报转变为精细化灾害预警。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天气来袭时,风险预警对象从过去的一片区域,精细到现在的一座立交桥、一个小区、一幢大楼,甚至一棵行道树、一个广告牌,真正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上海市测绘院院长孙红春表示,“天地图·上海”今后将进一步丰富数字资源,以上海多维、多时态、多分辨率的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为基础,结合各类专题地理信息,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统一的“时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