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

 昵称2u3GN 2014-12-04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中国现存园林的入口障景处理艺术,当数留园最为杰出,它利用建筑空间的收放、入口游线的曲折、自然光线的明暗实现了游人心理的“三放两收”,从而达到美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效果,其手法真是精彩绝伦,堪称典范之作。与之相比,拙政园的入口处理艺术要逊色不少,但东、中、西三园障景手法各不相同,倒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东园以厅障景,中园以山障景,西园则以亭障景,特别是西园的以亭障景手法,极为成功,在现存园林中似属孤例,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原来拙政园的入口位于现在的中园南墙,正对园林路,如今园门尚存。但1960年代东园整修改建后并入,东园入口也成为新拙政园的游园主入口,在沿街处新建了一座高大巍峨的门楼作为园林正门。不过这个门楼实在是个很大的败笔,庙堂气太浓,其威严高峻的气势与拙政园、乃至南方私家园林的纤细秀丽风格格格不入。更为可惜的是,由于拙政园新大门东移,目前的游览路线是先东园、后中园、再西园,游人无奈之下只得从园林东墙中部拦腰进入中园、西园,使得中、西两园的游园顺序完全被打乱,入口障景设计的匠心也就无法体会了。

 

庙堂气浓郁的拙政园门楼,体量庞大,巍峨高峻,与江南园林的纤细秀丽格格不入,实是败笔。

中额“拙政园”,东额“淡泊”,西额“疏朗”,概括全园风格,可惜这个门楼一点也不淡泊,一点也不疏朗。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一、东园的以厅障景 

    进入高大门楼,乃是一座宽敞庭院,迎面一组湖石小品玲珑剔透,颇有韵致,两侧月洞门则是东园出入口。进入月洞门,目中所见却仅仅是一所小小天井,北墙中间一座小巧玲珑的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形制含蓄内敛,朴素无华,如同民居建筑一般,此即兰雪堂。从外庭院到内天井的空间收缩,是很有点出乎游人意料的。出兰雪堂或北墙门,有湖石假山一座横亘眼前,园内诸景皆被遮挡,唯东首远处可见水榭一角,是为芙蓉榭。左行转过假山,全园风光一览无余,西可观一山耸峙,放眼亭掩映山巅,北可见一带清溪蜿蜒,秫香馆静卧溪头,东可见一岗逶迤,天泉亭耸立岗前。触目之处,上则漫山苍翠,下则清流纵横,田园山林气息扑面而来。至此方悟,门楼、园墙、兰雪堂三者围合成的两座庭院以及湖山假山,构成了三重障景,园林风光一层密似一层,山林气息渐深渐浓,游人遂有渐入佳境之感。


门楼内庭院的湖石假山小品。

拙政园内石山堆叠水平很差,不过这几块石峰本身尚佳。
东西两座月洞门,一额“通幽”,一额“入胜”。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兰雪堂小院,只能算是一个稍大的天井。兰雪堂是那种硬山顶建筑,普普通通,朴素无华,如同民居一般,就是这一民居建筑遮住了后面的满园风光,这便是东园的“以厅障景”。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兰雪堂后的湖石假山,这是“以山障景”。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假山处东望,可见芙蓉榭一角,稍移步东行,便可见芙蓉榭全貌。这便是障景假山“半遮半露”的手法。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山后水面对岸回望障景假山,可见假山石一直延伸到水边。漫山修竹已经遮住了山石,一些滨水的细部结构无法仔细品评了。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以厅障景的手法在多处园林中出现,最为典型者莫过于北京北海的静心斋。进入静心斋门厅,迎面便是主厅镜清斋,斋与门厅之间是一个方正的小池,皆用条石堆岸,规矩森严。池中置一平庸的小小湖石,整个画面波澜不惊,了无生趣。绕池沿廊观赏,觉得景色实在平淡,几无可看之物。但一旦穿过厅旁夹道,满园风光便会跃入眼帘。

林下品园之北海静心斋

 

二、中园的以山障景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以山障景是最为传统的障景手法,又派生出全遮不露、半遮半露两种。如果全遮不露,眼前皆山,未免有些单调,所以半遮半露的手法比较常用,而“露”又有不同的露法,显得丰富多彩,摇曳生姿。东园入口假山,因空间较大,所以山势高耸,但在山之东侧特意露出了远处的芙蓉榭。中园入口,空间逼仄,山形较小,在东、西两峰之间取低,特意露出了山后水池对岸的远香堂一角。也有些园林,特意在假山下部留有曲折山洞,形成若干通透的小孔,通过这些或大或小的孔,游人可影影绰绰地看见山后风光。更有甚者,假山前后皆刻意留有水面,山体下部中空,园内主景通过倒影“露”在水面上。这些设计都已经是穷心尽智的做法了。

    以厅障景、以山障景是常见的手法,也有两者结合到一起共同障景的。苏州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为园林主厅,同时本身也是全园障景。为免客人坐于厅内时通过北墙窗户对主景一览无余,刻意紧贴轩后北墙建了一座黄石假山,遮住了主景。客人坐在厅内,窗外山石嶙峋间或显乔木浓荫一片,或露轩榭飞檐一角,遮又不遮、露又不露之间,撩起游人无限的兴致。

 

 

原来拙政园正门,现已封闭。西墙头露出的便是五百年的文征明手植藤,墙上嵌有砖雕字“蒙茸一架自成林”,此门后的紫藤小院已经划入西邻的忠王府和苏州博物馆。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中园原来入口门厅内网室外的障景假山,东、西两峰之间,远香堂露出屋顶一角,这是另一种半遮半露的手法。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障景假山东侧磴道,围墙外便是三座旱院——枇杷园、听雨轩、海棠春坞。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障景假山西侧,围廊后便是小沧浪水院。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障景假山顶回望大门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障景假山顶俯瞰远香堂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远香堂回望障景假山。

如果坐在堂内,障景假山下的小水池就看不见了,堂前可以做成不规则形状的石铺地就直接与假山相连,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觉得假山是拔地而起。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三、西园的以亭障景 

    西园原为拙政园西部景区,后散落,晚清时期改建为补园,后又重新并入拙政园。原来补园之门亦在最南端,如今已被一堵高大的院墙封堵。进得门来,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带清溪潺潺远去,形成非常深远的水面。一座体量适中的塔影亭立于溪流之上,遮住了游人视线。亭的位置略偏东,西侧水面顺着溪流形方向形成一道深远的视觉走廊。塔影亭的高度经过精心的设计处理,因为溪岸远远高出水面,所以游人视线几乎与亭子屋檐下口平齐,无需仰视,而溪流尽头的留听阁恰好处于塔影亭屋檐下方而不受遮挡。这样“遮”与“露”的关系处理真是极具匠心,精妙无比。过了塔影亭,眼前视角变宽,溪流在黄石堆叠的山涧间蜿蜒北行,尽头的留听阁愈发清晰起来,只有到了留听阁,西园的山池风光才会猛然涌现眼前,这其实是又一种意义上的障景艺术了。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塔影亭体量略微偏大,另外黄石磴道的叠石水平差了一些,很不好看。尽管如此,西园的这一入口障景艺术仍然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孤例,可惜因为地处拙政园的边角,人迹罕至,这一精彩设计真是被埋没了。

 

西园(原补园)原来的入口处,现在墙上的园门已经封闭。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一入园门,眼前一条清溪远去,塔影亭便是障景。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塔影亭屋檐之下,正好可以看见留听阁局部。这又是一种半遮半露的手法。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从塔影亭后回望西园入口处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下到塔影亭,远眺留听阁,那后面才是西园的主要山池景区。这样长长的一条溪流水道和留听阁,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障景手法?
多姿多彩的入口障景艺术-林下品园之拙政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