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解析(四)

 江山携手 2014-12-04
15. 2014四川卷高考作文题: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以后,这世界才属于你的。
  这句话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名言类,对比关系、引申关系。
  【关键词】站 世界 你的
  【思路点拨】整个材料就一句话:"人,只有在自已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此作文命题的优点主要是:一、审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扣住成功人生应具备的条件就不易偏题,做到了让考生有话可说;二是考查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关注,命意取向"积极向上",着意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人生导向性。
  立意角度:材料是一个条件关系的复句,"人"只有"站起来"是条件,"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是结果,显示了二者间的逻辑关系。这里的"人"可理解为个体的人,也可理解为集体、民族、国家;既可指物质层面的,更可指精神层面的。而材料的核心词汇"站起来"不能简单理解为肢体的站立,而应该理解为行动上"自立",经济上"独立",知识上"丰富",心智上"成熟",品德上"完善",人格上"健全",精神上"自由"……这里的"站起来"应是强调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一个感触最深刻的一方面来写,比如可以写勤奋学习,自强不息,为生命奠基;勇敢面对挫折、困难、逆境;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而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站起来"才可能有地位,才可以趾高气扬,才可以不任人宰割,才可以赢得别人尊重!
  作文可选用的材料很多,比如刘伟身残志坚,不放弃自己,最终以脚弹钢琴,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司马迁身遭宫刑,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史记》";史铁生痛定思痛,痴心文学,成为轮椅上的作家;霍金终生轮椅相伴,痴心探索宇宙奥秘,赢得当代的爱因斯坦的称号……参考题目:"摧不垮的脊梁""赢得生前身后名""山高人为峰""会当凌绝顶"等。
  (陈冬)
  16. 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开窗看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名言类,并列关系、一事多解关系。
  【关键词】窗子 图画 雅俗闹静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作文,把窗子比作画框,雅、俗、闹、静等便是不同的画面。窗外的世界并没有不同,可是人们看到的风景却迥异。之所以不同,取决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一个人的心态、价值观、思想高度决定了对事物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里的风景,既可以指自然风景,还可以指社会人生。
  立意角度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心态决定物态,眼界决定视界;可以从哲学角度,谈心外无物,世界是心灵的世界;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谈人们对历史的不同看法。具体写作时,可以联系社会现实,谈如何看待社会阴暗面;联系历史人物,谈如何面对打击迫害;可以联系自我,谈如何看待人生道路的坎坷,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单艳艳)


  17. 2014年江西卷高考作文题:课内外学习探究
  大作文: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以及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字数不少于700字。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话题类,对比关系、并列关系、一事多解关系。
  【关键词】探究 重要 流于形式
  【思路点拨】这虽是一则材料作文,却有非常明确的中心话题"探究"。 准确地说,是"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前教育的热点,这道题目不难在素材,但难在素材的新颖生动上;不难在审题上,但难在立意上,难在对"探究式学习"有独到深刻的认识,辩证全面的认识。材料中不同同学对"探究"学习的认识,可以作为立意的出发点,但"难忘""重要""流于形式"都非常抽象,具体的写作上必须有生动的描述和更深入的剖析。如:要论述"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可以指出探究可以增强我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当然,你还可以把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的学习作比较,进行辩证分析,指出接受式学习能系统学习知识、效率高的优点。
  作文的重点在于"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如果写"体验",以记叙文为好,文中应交代清楚什么形式的或有关什么的"探究","探究"的过程是怎样的、"探究"给你的怎样的感受及原因等,感受可以"难忘",也可以"抱怨",因人而异。如果写"见闻"或"思考",最好写成议论文。"见闻"或"思考"的结果要凝结成观点,可赞同、可反对,也可辩证来谈"探究"的优势与不足。写议论文,观点要鲜明,对"探究"的看法不能模棱两可;事实要确凿,有关"探究"的见闻要有代表性,有关"探究"的思考应尽可能全面、深入。
  








18. 2014年重庆卷高考作文题:租房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1、结核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归类】材料作文,故事类,因果关系。
  【关键词】租房 垃圾 玻璃 危险
  【解题指导】本题材料类似于精彩的小小说,前半部分是平平常常的叙事,就在读者认为游客顺利成章地租到房子的时候,老人却出乎意料地不愿将房子租给该游客了。材料最后一段把原因说出来了,老人将玻璃碎片检出,装进垃圾袋,并标明"危险"。这一动作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可以由果溯因去思考:为什么老人不愿将房子租给该游客?游客虽然把碎玻璃打扫了,但意识不到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带给别人的潜在的危害,证明其责任感不强。那么他在租住老人的房子时,也同样意识不到他住过的房子会给别人可能带来某种危险!
  考生进一步联系自身,自己是否也像材料中的游客一样,把碎玻璃和其他垃圾打扫好之后一并扔出就认为万事大吉了,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潜在的伤害?自己是否也像材料中的老人一样,处处为他人着想?思考的角度可以是"游客",也可以是"老人"。
  参考立意:①时时为他人着想;②事事都有责任感才是有素养的表现;③人要预见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对别人会造成的潜在危险;④捡出自己心里的"玻璃碎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