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家人说话成了负担 解读“下班沉默症”

 zjsxShenwx 2014-12-05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部法律一旦通过,将填补我国防治家庭暴力专项立法的空白,其中,“精神暴力”被归为家庭暴力。

冷暴力是精神暴力的主要形式,通常表现为拒绝与配偶进行语言沟通及交流,“比如对方说了很多话,TA却只用一个‘嗯’或‘哦’回复对方。”当然,这样的情景并不局限于夫妻之间,上班时侃侃而谈、妙语连珠,下班后却懒得说一句话——“冷暴力”有时只是“下班沉默症”的一种表现。

八成人下班后“失语”:活泼同事其实只想做个安静的“美男子”

北京有媒体进行过一项对275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不同程度上有“下班沉默症”。其中,34.7%的人明确认为自己有,48.4%的人认为自己“有一些”。受访者中,80后占50.1%,70后占30.9%;45.5%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8.9%的人居住在中等城市。

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低头族”正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下班后为何不想说话?平面设计师于杰是典型“患者”,他称自己下班后很少和家人坐下来聊天,即使聊,大部分时间也是对方在说话,他只用一两个字回应。“同事都说我工作时很有激情,特别活泼。但我感觉自己最喜欢做的,是一个人安静地玩电脑游戏。”

家庭本该是个温暖的港湾,但由于工作消耗完自己的激情和精力,下班后与家人交流变得更像是一种负担。“我感觉说话比玩游戏累得多。”于杰说。

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但也占据了越来越多原本应该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商家在街头打出公益广告,提醒“低头族”们多享受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多去户外感受自然。

调查显示,上班族下班后沉默的原因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工作让人十分疲劳,回到家后只想寻求安静的空间,好好休息,而沉默只是休息的一种方式。

第二类是工作延续时间太长,下班回到家后还在思考工作上的事情。许多IT行业的程序员和广告创意策划人往往会在回家后还陷于工作状态中难以自拔。

第三类是由于工作压力太大,造成人身心疲惫,被负面情绪所笼罩。这时人的“火气”一般也比较大,稍一刺激便会发火。许多夫妻吵架是由妻子对沉默的丈夫抱怨而引发的。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沉默”:压力更大 发泄方式不同

十几年前,容易“下班沉默”的人多从事“助人工作”,比如老师、医生、警察。但现在,从事技术性工作(如IT行业)的人,也容易有类似表现,“下班沉默症”已经跨越职业界限而存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王芳介绍,性格也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成为“下班沉默病”的“易患者”。比如有些人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少言,上班时跟人交流比较多,但下班后又恢复沉默。

“下班沉默”还与性别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数据显示,家庭氛围冷酷,有八成原因来自男性。在中国社会,男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及家庭角色,决定了他们往往要比女性承受更多的压力。另一方面,男女在面对压力时的发泄方式也不同。在《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作者约翰·格雷认为,面对压力时,男人的精神和意志高度集中,变得沉默寡言,并且会选择独处,迅速进入“洞穴”,即“自我世界”。而女人为了轻松和解脱,喜欢和她信任的人呆在一起,将苦恼娓娓道来,以摆脱消极情感的控制。

“杀熟心理”作怪:情感交流日趋功利化

复旦大学社科部副教授邵晓莹说,“下班沉默症”源于一种“杀熟心理”,即人们在工作、应酬和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角色转换时,人们往往会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休息方式,没有很好地考虑家人的感受。此外,因精力有限,在角色转换时,工作繁重或急切希望有所成就的人,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忽略家庭角色对人的期望,从而导致他们对亲友表现出沉默、冷漠的状态。

也人拿“阅读功利化”来对比“下班沉默症”。这些年来,各种权威的调查数据都表明,我国国民的阅读率在持续下降,但同时,我们的出版业却没有走向萧条。与以往有区别的是,一些纯文学和哲学文史书刊日渐在市场上消退,而各种专业实用书籍越来越丰富和庞杂,尤其是一些职场“圣经”类书籍更是盛行不衰比如。所以,不是现在的人不读书了,而是读书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变强了。

从“阅读功利化”来审视“下班沉默症”,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换言之,下班后的情感交流变得稀缺甚至有意回避,并不意味着情感表达的退化,而是情感交流日趋“工具化”导致的某种必然结果——职场上,无论是与上级和同事交流,还是应对客户,都关乎升迁和利益,“笑容满面”的情感交流其实更多地是以程序化路径出现,作为一种工作载体,没有多少真情含量;而与亲友的交流则不能形成互动的利益链条,“下班沉默症”的存在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心病还需心药医:别让“沉默”成为习惯

虽然“下班沉默症”严格意义上不能算病,但如果任其演变为逃避情感交流、甚至家庭冷暴力,将产生严重后果。

“不想再伪装开朗”或者“太累了”、“需要安静”等借口不仅让自己变得沉默寡言,让自己难以感受到家庭轻松愉悦的气氛,反而可能形成逃避情感交流的惯性。有相当一部分80后、90后离婚是始于一方的“下班沉默”,而这同样也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伤害。

长时间沉默也会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一些危害,它会让人逐渐变得冷漠。“下班沉默症患者”一般不会去关心生活细节,容易逐步丧失生活的乐趣和激情,甚至导致抑郁症。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盖笑松建议,作为“下班沉默症”的亲人或朋友,不要一味埋怨对方不说话,这样反而容易制造紧张气氛;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或交往气氛,人放松了,压力自然就得到了释放。工作单位则要赋予员工多方面的自主权和灵活性,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与家人分享的欲望。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句话是真理。工作时激情四射,生活中沉默死寂,这是本末倒置。“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争吵,而是死一般的沉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