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习1
2014-12-05 | 阅:  转:  |  分享 
  
关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明水县树人小学—李淑梅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师,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当作育人成功的核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会使他人终身受益,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给方法,指导形成。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教给方法,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确怎样做,必要时还要给予示范,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有的放矢。如要求学生认真读书,要一词一句地读,字字句句都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不唱读,不拖长调,能自觉地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看书和作文,从中吸取指导实践的力量。

(二)严格训练、反复实践、制定行为规范。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这就需要老师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教师的以身作则也是十分重要的,为学生树立起良好习惯的典范。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学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能使人逐步成为有较好修养的人,人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学生时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在一生中永久存在,并转化为人的基本素质。在我们的小学生当中,不少人仍然不会也不愿做家务劳动,生活不会自理,完全依赖父母,劳动观念差;学习不求上进,怕困难,怕麻烦,甚至有不少人厌学;还有的染上了语言粗鲁、不讲礼貌、不尊重师长、不守社会公德,等不良行为。这一切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基地,也是培养、指导和训练孩子行为习惯的摇篮。作为教师应该以对国家民族及学生本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培养习惯对他们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致力于良好的班风建设,克服不良的教育方式。要成为良好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宣传者,而且要身体力行,成为规范的实践者。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心里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要让学生怎样怎样做去”,便有赖于班主任的督促、鞭策。因此,要让学生自己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班规并以百分制形式督促,学生认真贯彻执行。班委进行检查、监督,做到赏罚分明。此外更要讲方法,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三)常抓不懈

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师者,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生者,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密切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臂如早读,我班刚开始,迟到、缺席的不少。班干部,班主任根据班规狠抓、狠管,很快,缺席现象绝迹,迟到现象消失。

(四)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来比喻客观环境对人的成长变化有很大的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与班级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风趣幽默的言谈举止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使积极的个体行为,像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等,成为榜样行为。从而构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五)矫正不良习惯,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意志。

矫正不良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都需要锻炼和培养意志。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督促、自我控制。例如引导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记名言、格言、警句鞭策和自己,促进意志的锻炼,从而养成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我还教育学生脚踏实地地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例如要求学生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每次作业都能准确工整,每堂课都能积极思考,注意听讲等等,都是锻炼意志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及时检查,直到学生养成习惯。

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行为举止。因此,对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与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利用班会时间,给学生讲解《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懂得那些没有学会按照社会准则而规范自己行为的人就会为自己招来麻烦。如果人不用规范约束自己的话,就有可能会被带入歧途,给社会、集体、家庭带来危害。联系孩子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身上的主要矛盾给予指导。

(六)形成教育氛围。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家庭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不好的习惯是在得到家长的纵容和包庇之后形成的。针对此,我多方面疏通渠道,利用家长会、家访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应对之策,使学生无论在校、在家、在外都能始终如一的表现出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最终促进其健康成长。

(七)进行榜样教育

根据生活中或社会上的重大新闻时事,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班里进行读书演讲,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进行了演讲,掀起了不大不小的一股读书热潮。黑板报和学习园地放手交给学生去布置,自己构思,自己创造。

总之,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当作育人成功的核心。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教育手段使学生参与其中,成为活动的主角,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

?

明水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材料







献花(0)
+1
(本文系xcxrfh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