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汉春教授谈猪病(一):猪蓝耳病

 文采飞扬001 2014-12-05

杨汉春教授谈猪病(一):猪蓝耳病

发布日期:2014-11-27  

 

在近日回盛公司举办的《猪呼吸道疾病防治大讲堂》系列活动的河南站,中国农业大学杨汉春教授做了《主要猪病的流行现状、问题和控制对策》的报告。报告对蓝耳病、仔猪病毒性腹泻、伪狂犬病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态势做了分析,指出了防制中存在的误区和可行的对策。 

杨教授对蓝耳病的报告从一个提问开始:现在蓝耳病减毒活疫苗普遍使用,高致病性蓝耳苗使用也已经有几年时间了,但是,蓝耳病控制仍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反而越来越复杂,毒株多样性不断增加,这是为什么?

蓝耳病仍然是猪场面临的最重要的疾病之一。给生产带来很多麻烦,造成生产成绩下降,猪不好养。目前,蓝耳病的感染虽然不像2006-2008年之间那样剧烈,但仍很普遍。主要呈猪群带毒和亚临床感染形式。不同猪群感染和发病的原因分别是:

(1)       在蓝耳病阳性猪场,母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2)       对于哺乳仔猪,蓝耳病主要经由母猪垂直传播,导致仔猪感染发病;

(3)       对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群,病毒可长时间在猪群循环,造成猪群感染和发病。

 

1、             为什么蓝耳病难以控制?

这和病毒的特性有关系。现在对蓝耳病病毒的研究结论认为,这个病毒存在以下特性:

(1)       变异。作为一种RNA病毒,蓝耳病病毒十分容易发生变异。病毒之间的重组也很容易发生,这样导致了毒株的多样性;

(2)       持续感染和垂直传播。蓝耳病病毒能够造成持续感染,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长,排毒期持续较长时间,从而使得病毒不断在猪群循环。此外,蓝耳病病毒可跨胎盘传播,使得新生仔猪带毒,产房死亡率高。

(3)       众所周知,蓝耳病病毒可以导致免疫抑制,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4)       抗体依赖增强现象(ADE),即低水平的蓝耳病抗体不仅不能保护猪只,反而促进发病。这也反过来提示我们,蓝耳病的免疫存在一定的风险。

(5)       蓝耳病的中和抗体产生延迟(一般免疫后,中和抗体产生的时间至少需要4-6周。)。这也是蓝耳病病毒的“聪明之处”,和一般的病毒不同,蓝耳病病毒不诱导产生很高水平的中和抗体来消灭自己。

(6)       诱导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2、             蓝耳病毒的毒株多样化严重

 

当前,在中国猪场的蓝耳病仍以北美型毒株为主,近年发现有少量的欧洲型毒株出现。北美型的毒株在中国致少分成3个亚群。其中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是优势毒株,这些毒株从分子生物学上呈Nsp2基因的特征性缺失。现在可以把猪场的蓝耳病按照以下进行分类:

 

 

在猪场常常可以同时分离到多个蓝耳病毒的毒株,给疾病的控制带来很大的麻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1)猪场从不同来源引种;(2)高频率注射蓝耳病减毒活疫苗。蓝耳病不同毒株之间的重组是引起蓝耳病病毒变异的分子机制。

 

3、             现在蓝耳病控制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重视生物安全;

(2)       过分依赖疫苗;

(3)       缺乏蓝耳病感染状态的监测和评估。

 

4、             蓝耳病疫苗使用中的误区。

杨教授引述了OIE(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对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的评价:“疫苗免疫不能阻止蓝耳病感染,但可以降低野毒的传播和临床发病。此外,减毒活疫苗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并通过精液(公猪)和口腔分泌物传播给阴性猪。”

 

目前中国有多家疫苗厂提供多个毒株的蓝耳病减毒活疫苗,猪场的蓝耳病疫苗免疫存在一些乱象和误区,具体表现为:(1)盲目、过度、长时间使用活疫苗;(2)蓝耳病疫苗的强制免疫、普遍免疫、高频度免疫;(3)同一个猪场使用两种不同毒株的活疫苗;(4)随意更换不同毒株的活疫苗。

 

由于活疫苗的过度使用,导致蓝耳病的临床复杂性加剧,难以区分猪群发病是由于野毒感染所致,还是疫苗免疫所致。现在,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减毒活疫苗使用后的问题已经突显,许多猪场的蓝耳病已有“疫苗毒”所致,而非野毒感染。很多临床案例表明,滥用疫苗对猪场有害无益,而停用蓝耳病活疫苗后,猪群健康也随之得以改善。

 

5、             造成猪场蓝耳病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猪场存在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2)       猪场有多个毒株共存;

(3)       从场外引入新毒株,或场内出现新的毒株;

(4)       疫苗滥用。

 

6、 蓝耳病防制对策。应以防控高致病性蓝耳病为重点,采取综合性的控制策略。

(1)       生物安全。

蓝耳病传播途径主要是猪(PRRSV感染带毒猪;感染母猪所产仔猪,可能无症状但带毒)、运输工具与物品(车辆、精液、粪尿等)、人员(手、衣服、靴等)。目前还没有证实蓝耳病可经由空气远距离传播,所以不用过分担心距离较远的猪场之间的传播。但近距离传播(120m,场内传播)得以证实。因此蓝耳病的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考虑以上3个方面。

 

(2)       免疫管理。所谓免疫管理,即考虑蓝耳病疫苗的使用策略:

a)         是否应该使用,或必须使用?

b)        使用何种疫苗?

c)         如何免疫?

d)        使用多长时间?

杨教授认为:蓝耳病疫苗不是一个长期使用的疫苗,在疾病稳定以后,就应当及时停止免疫。

 

(3)       继发感染的药物控制。在蓝耳病的发生过程中,继发感染非常普遍,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科学的预防保健是必要的。目前主要的继发感染细菌是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4)       蓝耳病感染状态的监测。可通过监测和感染状态评估,将蓝耳病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a)         蓝耳病阴性猪场;

b)        蓝耳病阳性稳定场;

c)         蓝耳病阳性不稳定场;

d)        蓝耳病疫情发生猪场。

 

7、             如何科学使用蓝耳病疫苗?-蓝耳病疫苗的使用原则:

(1)       蓝耳病疫苗适用于蓝耳病阳性不稳定猪场,或发生蓝耳病疫情的猪场。

(2)       应选择安全性较好的疫苗,猪场应执行个性化的免疫程序。

(3)       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且建议只做“一次免疫”,即不要反复免疫。

(4)       猪群稳定后,应停止使用活疫苗。

(5)       后备猪可在配种前1-3月免疫一次。

(6)       经产且抗体阳性的母猪不免疫;猪蓝耳病阴性猪场、蓝耳病阳性稳定场,不应使用蓝耳病活疫苗。

(7)       蓝耳病阴性猪场的控制策略。

 

8、             不同类型猪场的蓝耳病控制策略。

(1)       蓝耳病阴性猪场:

a)         不用疫苗;

b)        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防止蓝耳病的传入;

c)         引种严格监测和检疫,禁止引入蓝耳病阳性种猪(病原阳性、抗体阳性);

d)        定期对猪场进行监测,保持阴性状态。

(2)       蓝耳病阳性稳定猪场:指母猪蓝耳病呈阳性,但繁殖不受影响;生长群稳定。

a)         不用减毒活疫苗;

b)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c)         强化猪场的卫生消毒,减少病毒在猪场内部的传播;

d)        禁止引入阳性种猪,阴性后备猪及早在配种前与母猪混养和驯化。

(3)       蓝耳病阳性不稳定猪场:母猪群阳性,但繁殖不受影响;生长猪群感染且发病。

a)         强化猪场的卫生消毒,减少病毒在猪群的循环和传播。

b)        适当使用减毒活疫苗,依据生长猪的感染和发病阶段(根据现场和实验室诊断),提前3-4周对生长猪群一次免疫。

c)         控制感染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性疫病。

d)        引进的阴性后备猪及早在配种前与母猪混养和驯化。

e)         猪群生产稳定后应停止蓝耳病活疫苗的使用。

(4)       蓝耳病疫情发生猪场:指母猪存在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经实验室确诊为蓝耳病;高致病性蓝耳病可表现为发热等症状,低致病性蓝耳病可能无症状。生长猪群也表现临床症状(哺乳后期、保育猪、生长育肥猪)。

a)         使用减毒活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i.              母猪:配种前一次免疫;

                      ii.              生长猪群:依据感染和发病状态(根据临床和实验室确诊),提前3-4周进行免疫,可间隔1个月免疫1-2次。

b)        控制发病猪群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c)         强化猪群的卫生消毒,减少病毒在猪群的循环和传播。

d)        病死猪、粪便、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e)         引进的阴性后备猪及早在配种前与母猪混养和驯化。

f)         猪群生产稳定后应停止蓝耳病活疫苗的免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