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过年习俗
2014-12-05 | 阅:  转:  |  分享 
  
??????春节是农历一年之始,孝感人俗称过年,是所有的节日中经历时间最长、最隆重的节日。民间从备年、忙年,直至正月十五,这之间诸多民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之所以数千年而不衰,是因为通过参与世俗文化活动的过程,回归到本民族“古典”氛围当中,从而获得对于民族历史、民族感情深邃悠久的美好情思。孝感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交通方便,各地的风俗习惯互相影响、渗透,使得孝感春节活动多彩多姿,蔚为大观。备年——人间七事孝感民谚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秋收以后孝感农家便“收菊花酿酒”,“用大麦酿酒,可为醋。”所酿之酒是年节祭祀以及团年饭,招待亲友必备的饮料。进入冬月(十一月)便要忙于积柴、舂米、榨油。“小麦可为面,可为曲,以糍酿(米酒)可为酱醋。”(均见《县志》)。体现了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七件事备足是过一个丰盛年的基础。平日穷苦人家糠菜半年粮,尚不得温饱,为了团年吃一顿白米饭历尽艰难。孝感民谚有“当家方知柴米贵,厨冷难为巧妇炊。”而富户人家“不耕而食孰(熟)三余,人代春瑜贾代储”充满了备年之乐。忙年——腊月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因腊月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月份,故而民间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孝感民谚有“过了腊月就是年”,是热闹忙碌的腊月,称之“忙年”,拉开了过年的序幕。醃制腊味制作年糕等传统食品,采购年货等是腊月忙年的重要内容。孝感城关居民在肉铺购买鲜猪肉醃制腊肉腊鱼,一般农家便要“杀年猪”醃制腊肉,猪头用于祭祀敬神之用,醃鱼需要风干,故称为“风鱼、腊鱼”。孝感民谚有“腊月初六,醃制鱼肉”。又有“风鱼腊肉,过年知足”。城关富裕之户还要灌香肠。在腊八这天还要晒腊八豆(酱豆),将黄豆煮熟晒干生毛,再放盐与辣子白酒、香料拌匀,置于坛内密封,待后取食,这便是孝感农家著名的佐饭佳食腊八酱豆。腊月还要晒“阴米”,又称腊米。《县志》载:“此(腊)月内,以食米炒熟著少许绿豆,贮之,曰腊米。至夏秋间,凡病不宜饮食者,煎而食之,良愈。”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传统饮食文化中,人们按阴阳平衡相对互相依存的观念、习惯地把饮食中的饮食原料、饮食时间等划分为阴阳两大类,这便是“阴米”之称的来历。又有将糯米制成阴米炒“炒米”,裹糖裹。糖裹又称为炒米糖、米泡糕,是用糯米饧糖与炒米拌合裹制的。还要炒花生、炒蚕豆豌豆、炸麻叶、麻花,磨糯米吊汤圆,晒豆丝,做年糕,打糍粑,打豆腐,晒臭豆腐,炸豆腐等。《县志》载:“米作粉团,曰元宵,如龙眼大,以白糖、桃仁、瓜仁等实之,即常用汤圆也。”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五,打豆腐。”炸豆腐还包括豆腐底子、豆腐圆子。炸豆腐又称炸年豆腐,要炸得泡松,孝感民谚有“越炸越发”,取吉祥寓意。打糍粑时,将熟糯米放入石臼里,用木棍用力杵动、翻转捶打,以增加糍粑的韧性,因劳动强度大,在打糍粑时邻里强劳力互相协作,其热闹场面更能体现出乡邻和睦友爱之情。炸年豆腐时主妇仿佛凑起瓢、铲、刀、砧、盆、碗畅想曲,厨房里弥漫着炸豆腐的馨香,儿童们围在灶边边炸边吃。清代有首咏炸豆腐的诗“金豆入磨转蟹黄,坡仙知味流涎长。俯见维雉牵衣儿,指说自家圆子圆。”该诗不仅蕴含浓浓亲情,而且对过年情趣作了逼真描绘。腊月期间还要给一家人做新衣添置家具、碗筷。如若钱不够至少要购一把新筷子,香烛、黄裱纸、门神、春联、门笺、鞭炮更是腊月期间必购之物。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七,年办毕。”春节敬神祭祖以及吃穿用等一切物品都应在腊月底办齐,以取丰衣足食的吉祥寓意。腊月是商店、作坊最忙的日子,日用杂品、百货、布匹,文具纸张、糕点、肉食等价格比平时贵。孝感民谚有“有钱不买腊月货”。但人们舍得在腊月办年时花钱,故而孝感民谚又有“要过发财年,舍得多花钱”。祭灶——请求忏悔农历腊月二十四俗称过小年。家家户户要祭灶。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四,灶王爷上天。”敬畏天地“是中国人素有的信仰民俗”。人们供灶王已供了两千多年了。《淮南子?祀论训》载:“炎帝作火官,死而为灶神。”《淮南子?万毕术》又载:“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又有说灶神是神农、张子郭、吴回、张奎等。灶王是玉帝派驻民家负有监视善恶言行责任的神灵,玉帝要根据灶神的报告分别给予各家不同的吉凶祸福,于是就形成了“祭灶”、“送灶”的习俗。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奉灶君……祝曰‘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孝感祭灶用的是麦芽糖,俗称打白糖,即孝感城关以及八埠口等地糖坊所制的糯米饧糖。意在粘住灶神嘴巴,不说自己的过错,开年后做好事积善德,弥补过错,请求灶神原谅,有忏悔之意。还要备清水草料,使灶神上天所骑的马吃饱喝足。祭完后便把神像烧掉,称之“送灶”。民间对祭灶十分重视,故而腊月二十四称之为“过小年”。除尘——除旧迎新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三扫尘日”,又有“腊月二十五撢尘土。”“扫尘”就是洗刷衣被,打扫房屋庭舍卫生,又俗称“除尘”。东汉郑玄《礼记》注本中有“卂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周书《秘奥造屋经》中也说:“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可见我国古代早就认识到打扫卫生对防预疾病有重要作用。扫尘源于古代驱避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览注》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除旧迎新,祛除不祥的卫生大扫除。在扫尘开始时,先祷告说:“土地爷爷躲一躲,扫了房子供果果”。孝感耆宿有如下一首《扫舍》诗:“莫谓儒宫陋,常将敝帚储。作为吾所爱,尘与岁俱除。香穗衣篝簇,梅花纸帐舒。纱笼重检点,珍获数行书”,充满了情趣。孝感民谚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腊月二十八洗邋遢。”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洗刷衣服用具,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有消灾去病之功效。因此,从祭灶到除夕,孝感城关澡堂、理发店都门庭若市。澴河、濠沟(护城河)边洗刷衣具的妇女往来如织。除夕——普天同庆孝感俗称除夕为“大年三十”,是“月穷岁尽之日,普天同庆之时”。明代沈明《除夕词》对除夕诸多民俗活动作了逼真描绘,情趣盎然:“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盆里。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着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孝感民谚有“糖果祭灶,除夕来到。女伢要花,男伢要爆。”是日第一件事,就是把桃符──一对能驱鬼压邪保佑全家平安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的像给换了,还要贴春联挂门笺,贴窗花。《太平御览》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邢气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桃人(神荼、郁垒)梗著门,以厌邢气者也。”五代时,桃符上开始出现了春联,明代贴春联已形成习俗。东汉蔡邕《独断》载,年画是“门神”引变而来的。“门神”体裁不仅是神荼、郁垒,还有虎、唐代又有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形象。至清代,年画题材多样,多以木刻水印,色彩鲜明,画面热闹。线条单纯,很受群众喜爱,“年画以画,春联以书”成为我国春节经典艺术。孝感民俗,年画不仅是贴在大门上的门神画,而且客厅、卧房、卧室等处均要张贴年画,以增加节日气氛。门笺是剪纸艺术的一种形式,线条比较稀疏简练,图案文字都表达了群众所憧憬的美好愿望。一套五色。南京吴自牧《梦粱录》载:“岁旦在迩……街市扑买锡打春幡胜,事吉斛儿,以备元旦悬于门首。”“锡打春幡胜”就是最早的门笺。窗花属于剪纸艺术形式。孝感木格窗逢年节要裱糊,并粘上新窗花,以示除旧迎新。孝感窗花剪纸在题材、造型、色彩、技艺等方面,都有独特风格,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女孩子。媳妇还要穿上用剪纸作花样刺绣出的绣花鞋。剪纸及绣花鞋遂发展为孝感传统工艺品。大门、厅堂上还要贴上倒写的“福”字。一切布置就序,大门上贴上红纸的吉祥条语“开门大发”,猪羊圈、鸡埘等处所贴吉祥条语大都为“六畜兴旺”,粮仓上所贴的吉祥条语为“五谷丰收”等。再就是关上大门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供“天地君亲师”诸神帝君祖先,并分别供财神、请灶神,供品有猪头、果鲜,然后就是吃年饭。年饭前要供祖先孝感称之为“摆供”。然后阖家分序团坐,满桌佳肴盛馔,享受着和睦祥瑞的欢乐气氛。年饭中菜肴都有吉祥寓意,如“丰盛有鱼”(烧全鱼)、春盘(样样有)等。在吃年饭、开展祭祀活动及“摆供”时,要燃放鞭炮,供桌或神龛上要点烛焚香,绕黄裱纸。孝感民谚有“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各地,各姓吃年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如吃年饭时间,孝感城关多在午后,孝感南部乡湾多在早晨。孝感民谚有“熊半夜,汤五更,胡家吃了年饭压床桯(取一年温饱寓意)”。指城关周边某些姓氏吃年饭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腊月三十晚上,人们照例要“守岁”。厅堂、房间、厨房要燃烛点灯,长夜不熄,称为“点岁火”把不吉利的东西照得无影无踪。神龛上续香不断,全家围炉团坐,摆些茶点瓜果,一边吃一边话团圆。年长者守岁有珍惜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对新年怀有希望之意。儿童更是欢跃、放鞭炮、抖空竹,吹琉璃喇叭。过道上铺芝麻秸,人行其上称之“踩岁”。因芝麻粒多,开花节节高,取高寿多福之寓意。还要烧松柏枝谓之“熰岁”。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为火的崇拜,此外,在传统观念中,百为极数,烧松柏(百)有百事如意之寓意。孝感城区“熰岁”燃烧“发财”(柴),又称发包(宝),是用居民平时烧火做饭的芦柴,将其捆为一束,一边烧,一边燃之柏楂(炸)。枝叶,发出毕毕剥剥响声,称之为“炸柏楂”。孝感民谚有“越烧越发(财)”。又有“炸柏楂,驱疫疠”。山岗乡湾“熰岁”用木柴。有文人写道:“炎焰火云,聒耳声喧震腾。……远近触目。……幽立高空,俯眺嚣杂,觉我身在上界”。直至交岁之时(子时12点),家家户户便要出天方迎喜神,孝感称之为“出行”。此时各家各户打开大门,称之为“开门大发”。当家人恭恭敬敬地端上盒盘,盒盘里摆上供品香烛,向时宪书(皇历)听测载的方向,摆供燃烛焚香磕头迎喜神。孝感歇后语有“三十夜里出行盒盘端出”。此时鞭炮声轰鸣,烟火腾空,绚丽多彩,烛影纵横,好一派热闹的节日气氛。五更辞岁,饮屠苏酒。《县志》载:“正月初一,都屠苏酒,俗无药,止(只)用椒柏酒”。传说饮屠苏酒,“不疠疫”。椒花酒有“永寿千万”寓意。开门放鞭炮为春节又一经典。《神异志》载:“西方山中有人马,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以竹着火中,扑哗有声,而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清人顾铁卿《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鞭仗三声,云辟疫疠”。此外进入腊月直至正月十五,还有诸多諱忌,讨口采之风尤盛。大年初一——恭贺新禧古人称初一子时为三元之时,孝感俗称“大年初一”。早晨要用酒菜“摆供”祭祖先。神龛上的香续燃不断直至初三送年。晚辈给尊长磕头行礼拜年,长辈给押岁钱。出外拜年者不论亲疏,途中相遇,作揖请安为礼,互道“新禧”。平日不睦者,甚至债主与欠债者相遇也互祝“吉祥如意”。矢口不言欠债之事。街巷或湾间路上走亲串友拜年的人来来往往,城里乡间家家户户悬挂红灯,爆竹声杂夹着恭禧,热闹非常。孝感民谚有“正月是新春,家家挂红灯。”传说年间玉帝派火神察看凡间是否敬火,故而有正月挂红灯之俗。孝感民俗“初一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家中要准备茶点糖果招待,其中糖裹、米酒、米泡、花生、汤圆、糍粑等为招待拜年者的必备食品。腊肉、风鱼、鱼圆、肉圆、炸豆腐、大麦酿酒为招待拜年者常备佳肴酒酿。孝感民谚有“关门辞岁,出门拜年”、“拜年不空过”、“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不拜初五、六,又无酒来又无肉”。













































献花(0)
+1
(本文系溪枫典藏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