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环境

 高山仙人掌 2014-12-06
宋人叶采《暮春即事》诗云:“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这一直是我很羡慕的情境,因为诗中的那份淡然,虽春去而不伤情,花开花落两由之,我自小窗闲坐,一卷在手,悠然自得。有一种沉淀下来的从容,仿佛沏第二道茶,嫩绿的茶芽在杯中一番浮泛终于渐渐舒展开来,水色渐浓,香韵渐出。格调明显高于那些伤春小词。还有那杨花飘落的小窗,瓦雀飞掠的书案,安静而不乏生机的环境使诗人既能专心于书卷而又不至于沉溺其中,起码一个书呆子是不可能写出这样清新可喜情趣盎然的小诗的。
  
   我比他还要贪心一点,我真希望能有一个桐荫笼罩的幽窗可以供我坐读。虽说诗人的小诗中也不能把书斋的环境面面俱到,我还是愿意在理想中扩充一下:是那种可以推出去的木格子的琐窗,细竹帘子卷起,窗外芭蕉分绿,藤花映紫。几竿翠竹,两株清桂,更兼苔痕缕缕,草色青青,凭栏处远山如黛。
  
   其实这个理想在古时候也许是算不得什么的吧,《小窗自记》的作者,明人吴从先在《赏心乐事》里曾描绘过更为完美的境地:“斋欲深,槛欲曲,树欲疏,萝薜欲青垂几席栏杆,窗窦欲净澈如秋水,榻上欲有烟云气,墨池笔床欲时泛花香,读书得此护持,万卷皆生欢喜,阆苑仙洞不足羡矣。”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怕只有这样的书斋才配得起这样的楹联吧!但是,营造这样的环境还是要很有一些经济实力的,就如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发展到壶天之隐的阶段,建造园林也是要有相当资财的,那样的隐士不是家道殷实就是退休官宦,比如退思园、拙政园等精巧园林无不是耗费巨资。陶渊明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一开始还有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也曾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但是由于不善劳作,即使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苦还是难免草盛豆苗稀的尴尬,以至于最后潦倒落魄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地步,而靠俸禄养老的王维就要好多了,辋川别墅正在山花野鸟之间,尽得山林之乐。可见,环境的营造是与能力分不开的。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我等穷人,也只有对那样无与伦比的读书环境聊作一番幻想罢了,好歹那是免费的!至于一卷在手,可坐可卧,欧阳公三上,无不可乐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