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四)

 新之海 2014-12-06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危中以危宿一为代表。七星指的是星宿,七星中以星宿一为代表。尾宿的中央大约在尾宿四的位置,尾宿四的赤经值在《224颗恒星4000年位置表》没有表出,只好根据尾宿二的数据偏东6°推算得出。主要年份的孟冬之月太阳、昏、旦中星的赤经值和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经计算列表如下

 

表十二 孟冬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季秋

旦  星宿一

日与星角距

日  尾宿四*

日与星角距

昏  危宿一

前600年

109°.6

109°.6

219°.2

78°.0

297°.2

前400年

112°.1

109°.9

222°.0

77°.9

299°.9

前200年

114°.6

110°.2

224°.8

77°.8

302°.6

公元元年

117°.1

110°.6

227°.7

77°.6

305°.3

 

很明显,太阳与昏旦中星的位置极不对称,太阳应在尾宿四偏西16°,也就是尾宿二偏西10°的位置才对称。尾宿二偏西10°正是房宿的位置。很可能是古人在传抄的过程中将房讹变成了尾。以房宿三代表房中来替换尾中,调整后的数据如下:

 

表十三 孟冬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季秋

旦  星宿一

日与星角距

日  房宿三

日与星角距

昏  危宿一

前600年

109°.6

94°.3

203°.9

93°.3

297°.2

前400年

112°.1

94°.4

206°.5

93°.4

299°.9

前200年

114°.6

94°.5

209°.1

93°.5

302°.6

公元元年

117°.1

94°.7

211°.8

93°.5

305°.3

 

分析发现公元前400年霜降前四天太阳处在房宿三偏西半度赤经206°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危宿一作为昏中星在日落后36分钟半出现。星宿一作为旦中星在日出前37分钟出现,见图十二。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四)

图十二 公元前400年孟冬方位图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以斗宿一代表斗中。东壁中取壁宿一和壁宿二的中间值。轸中取轸宿一和轸宿三的中间值。列表如下:

 

表十四 仲冬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季秋

旦  轸中*

日与星角距

日  斗宿一

日与星角距

昏  壁中*

前600年

153°.1

88°.1

241°.2

89°.2

330°.4

前400年

155°.6

88°.6

244°.2

88°.7

332°.9

前200年

158°.1

89°.1

247°.2

88°.1

335°.3

公元元年

160°.5

89°.8

250°.3

87°.5

337°.8

 

根据表十四的数据分析,发现公元前400年左右小雪后4天太阳处在赤经244°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壁中在332°.9的位置,作为昏中星在日落后46分钟出现。轸中在155°.6的位置,作为旦中星在日出前45分钟半出现,见图十三。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四)

图十三 公元前400年仲冬方位图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昏娄中,旦氐中。娄中取娄宿一和娄宿三的中间值最能代表。氐中取氐宿一和氐宿三的中间值最能代表。分析发现,婺女取女宿一偏西1°,太阳和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其历史数据如下: 

 

表十五 季冬之月的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历史数据

季秋

旦  氐中*

日与星角距

日  女宿*

日与星角距

昏  娄中*

前600年

193°.7

81°.1

274°.8

81°.3

356°.1

前400年

196°.5

81°.1

277°.6

81°.0

358°.6

前200年

199°.0

81°.4

280°.4

80°.7

1°.1

公元元年

201°.6

81°.6

283°.2

80°.4

3°.6

 

根据表十五的数据分析,经计算发现公元前440年冬至后七天太阳处在赤经277°时,太阳与昏旦中星的对称性最好。娄中在359°.4的位置,作为昏中星在日落后32分钟出现。氐中在196°的位置,作为旦中星在日出前33分钟半出现,见图十四。

《礼记·月令》天象年代考(四)

图十四 公元前440年季冬方位图

 

综合上述分析,孟春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28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317°,也就是立春后两天。正月在立春时节,说明《礼记·月令》使用的是夏历建寅。仲春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38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346°,与上月相差29天。季春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10°,与上月相差24天。孟夏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23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31°,与上月相差21天。仲夏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51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61°,与上月相差30天。季夏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98°,与上月相差37天。孟秋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142°,与上月相差44天。“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应该是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牛中,旦东井中”才对。这样仲秋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41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170°,与上月相差28天。“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应该是“季秋之月,日在氐。昏虚中,旦柳中”才对。这样季秋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53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195°,与上月相差25天。“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应该是“孟冬之月,日在房。昏危中,旦七星中”才对。这样孟冬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206°,与上月相差11天。仲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244°,与上月相差38天。季之月的景象大约在公元前440年前后出现,太阳处在赤经277°,与上月相差33。而季冬与孟春相差40

虽然上述分析中对《礼记·月令》的个别文字作了改动,一些赤经值也作了个别调整,难免有凑数据之嫌,但这些改动都是基于两个常识为前提所进行的。这就是无论哪一天,太阳与昏旦中星的位置都是对称;从冬至到夏至,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越来越大,而从夏至到冬至,太阳与昏旦中星的角距越来越小。所以这些改动是完全合理也是分析所必需的。所有月份的天象都集中在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400年,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们所作的改动的正确性。因此《礼记·月令》所记载的天象是战国早期的天象,作出这样的结论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礼记·月令》每个月份的间隔毫无规律,说明这份月令既不是出自周王室,也非出自某个诸侯国,而是战国七雄各个诸侯国民间留传的有关月令认识的大杂烩。

 

                                                                                

 

  吴守贤、全和钧主编《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348页。

  《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2页至1384页。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第33页。

  《中国古代天体测量学及天文仪器》,第312页。

  张培瑜等著《中国古代历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