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话和写作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什么区别?

 pgl147258 2014-12-06

为何有些人说话很生动,拿起笔就写不出东西来?反过来,为何许多作家的发言不及他们的作品那样出彩?同一个人说的话和写的文字,味道可能是相差很大的。

东东枪的回答(102票)】:

说说我个人的理解——

语言落成文字,注定是一个“缩水”的过程。

语言若是水果,文字就是水果干。

被缩掉的是什么?是口语表达中的那些语气、节奏、动作、表情。

写剧本时,这种“缩水”的感觉最强烈。

发想出的每一句对白,本来都是一句活生生的话语,是在脑海中由一个人、一张脸说出过、预演过之后,才决定下来的。

但“写”的时候,这句“话”就只好变成一行“字”。你有标点符号可以用,你有语气词可以用,实在不行还可以加个括号写上“猥琐地”、或是“悲愤地”,但你还是没办法只用文字就精确描述出那句话原本的样子。

当然,这句话最后还是会由“字”变成“话”的——但那个由“水果干”复原成“水果”的过程是由另一个人或一群人(演员、导演??)来完成的。

大家看到的所有电影电视剧、舞台剧中的台词都是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的,跟水发海参一样。先缩水,再“水发”。

(有一些剧本作者在创作完成后是会有一个为演员导演“读剧本”的过程的。比如以前的老舍,写完剧本之后会到北京人艺给大家读一遍。这是个好办法,是让大家看到水果被缩成水果干之前的样子。)

或许还可以用音乐来比喻。

文字是乐谱,语言是音乐。

那些精于写作的人,是好的作曲家——他们能写出精美的乐曲。

而那些语言表达能力强大的人,则是好的演奏者——他们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好的作曲家未必是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奏者也未必能作曲。

(但我也觉得,如果作曲家能够同时精通每种乐器,那他的作品一定会更好。好的演奏者如果充满作曲灵感,演奏起来恐怕也会大不一样。)

再稍微扯远一点——其实把上头这个音乐的比喻落实到语言文字领域,最直接的对应就是相声。

可以对比一下马三立的那些相声的原作脚本和马三立演出的视频。看看作者与表演者的分工是什么,从脚本到演出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具体到题目中提到的那两种情况——擅口语表达而不会写作的,擅写作而不会表达的,用我的说法,则是分别在“缩水”、“复原”两种技能上有欠缺的。

相比之下,我觉得“缩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生动的语言若想变成生动的文字,通常都并不太难。那些说话生动而文字一般的人恐怕只是缺少一些技术上的点拨与学习,有很多人只是不知道“就这样写出来就可以”,甚至一点旁人的辅助已经足够——只需要好好的记录下来即可。

而那些不擅长将文字复原成语言的人,相对就比较困难一些,他们要学习、练习的东西比第一种人要多很多。

最优秀的语言文字使用者当然是那些既擅创作又擅演奏的人。据我观察,在这两个领域中真正顶尖的人通常都是此类。

(以上所说的文字,指的是如今的白话文——即直接记录口语的文字。脱离于口语的文言不在此列。

此外,口语表达与文字写作还有个“现场即兴”与“精雕细琢”的区别,但我觉得那不是根本问题,也并不难理解,也就不多说了。)

【Ellen的回答(17票)】:

王小波的作品读过的不用我说,可是他唯一一次参加电视节目,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实在不怎么样。

就我可怜的见识来说,作家中,除了王朔绝大多数都是写作能力高于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刘震云、莫言、韩寒等等。

而很多很棒的脱口秀主持人写的书也的确很一般。

擅长写的,大多性格内向,喜阅读、思维缜密,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习惯了推敲每句话的措辞,斟酌每段话的安排,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即时的“说”,就显得相对迟钝、磕巴。

而擅长说的,大多性格外向,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或许时常语出惊人,表达能力较强,但一旦落到纸上,需要将口语转化成规范的、斐然的书面语,需要时间来组织来安排,这对一个典型外向的人来说,是不怎么容易的。

【張書瑋的回答(2票)】:

從語言文字看東西方思維

建議一定看下這一篇

【斯加莉的回答(2票)】:

在我看来,文字与语言之间在于,文字是语言的延伸。很显然,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而语言容易受当时语气、气氛、空间、节奏、环境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唯一的解释,造成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误会”,这种限制可以使意思完全改变。

写作给予了作者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对于爱思考的人来说下笔如有神是很轻松的事,因为一旦脑子形成完善的构思,文字自然流畅;而说话是即时的,所以好的演说家都是需要机智的反应,反应快的人往往会出现“经典语录”

【黄欢的回答(1票)】:

这个没什么难以理解的!

题主的应该是对: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否不可兼得.存在疑问.

如上,口语和书面语,都是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而已.

归根到底,是"表达能力"在起根本作用.

而"演讲"和"写作"都是训练提高的,无他,唯手熟尔.

我可以现身说法.

先说写作能力.

不谦虚的说,从小到大,我的阅读量,可以说一直遥遥领先同龄人.

而且,又喜欢思考.久而久之.

这让我"思维"上能够比较灵活,进而,表达能力得到很好训练.

------------------------------------------------------------

在评论里补充~~哎,上班答题,字数受限制! 泥煤,泥煤!..

【谢小麦的回答(1票)】:

思想吧。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些人善于交际不善于写作,有些人善于写作却不善于交际,想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吧,相反的,善于交际的就喜欢把自己的思想用嘴表达出来~

【哲也的回答(0票)】:

你可以写:今天秋高气爽,我们是小酌酒间或郊游。

听起来温文尔雅,但读起来感觉就是我们去喝酒,贱货去郊游。

这样子你会失去友谊的,少年

【张弓的回答(0票)】:

一般来讲,说话侧重片段化,口语化,

写作是一个相对更加宏观的命题,包括人物的语言描写,场景再现,情节构造等等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说话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工作

写作需要的东西:

良好的结构

清晰的逻辑

想象力

洞察力

故事性

····

说话需要的东西:

敏捷的反应

流畅的表达

趣味性

吸引力

节奏控制

·······

这两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是由性格和环境造就的。他们的交叉点就是演讲,演讲常常是需要稿子的(书面稿或腹稿),而这稿子,正是写作的过程,演讲则是说话的过程。打草稿的过程保证了内容的逻辑性,结构,故事性等特点,演讲的过程则控制了内容的传递效果。

总的来讲,写作和说话是两种不同的手段,都是为思想的传递服务的。各有优劣,有人擅长写作,有人擅长说话,有人同时擅长,当然,也有人一样也不擅长。当然,说的是擅长,大多数人都是Average的水平。

【michael zhang的回答(0票)】:

这些天在用讯飞语音输入法,希望提高文字工作效率。对这个问题有一点心得,希望不是歪楼。

文字——无论是键盘输入还是笔写——似乎的确有“过滤”杂念的功能。简言之,如果我拿语音输入法“说”这段话,可能会有很多不必要的语气助词,例如“嗯”、“啊”此类。

【zheng先生的回答(0票)】:

写的好,说的不好,也许是性格内向,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或者是演讲恐惧心理,不善于和公众交流。如果对象是亲近的人,那么应该没有问题。

还可以划分成“即兴派”和“苦吟派”,前者张嘴就来,后者则需要时间酝酿。

说的好写的差的那种,写作能力问题,训练少了。

最后这个问题,行成文,有很多规范和技巧,说话要自由很多,还有肢体语言之类的配合。演讲和说话也不大一样,也有一定的规范和技巧,自由度也相对低些。

还有就是,对其作品认可程度影响了听众的判定标准,一个你不欣赏不喜欢的人,他说啥你都觉得是胡扯。

【卢星臻的回答(0票)】:

想要把你的想法完整地写下来,同把昨夜的梦说一遍一样困难。

【大呢的回答(0票)】:

思考深度不同。说话时组织的语言较写作来讲在头脑中过滤的次数和强度都是比较少且轻的。

【杨朔的回答(0票)】:

只说自己平常接触的。

绝大部分时间里,说话是即时的,是将脑中的想法即刻表现出来,所以会说有的人“说话不经过大脑”,而文字是经过酝酿,经过生发的,是将想法经过逻辑思考、反复推敲之后写出来的归纳与总结。

看脱口秀,

说话的节奏、语气、声调、音量、肢体动作、面部神态都会影响到观众的感觉。

看古诗,文字有明确字形、有确切字义,不会有说话的同音不同意义的缺陷,能明确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

文字在多数情况下能反复阅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反复品读;

听人说话很少有回放,但重要部分说话人通常会反复强调。

【寒木钓萌的回答(0票)】:

说话的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组织语言,故只能说很多话来表达一个意思。

而写的时候,人物的一句对白,作者可以考虑一个星期一年都可以。

故,文字是优美的。而现实对话,大都是王大妈的裹脚。

假如现实中,时间可以变慢,停滞,人们可以停下来慢慢思考慢慢说,那,就有了经典,美的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