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部电影看懂斯蒂芬·金 特立独行的悬疑世界

 绍宜 2014-12-06

时光网特稿 作为当今世界读者最多的美国作家之一,斯蒂芬·金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小说作品上,同时体现在由他所原著被改编的影视作品当中。也许你没有读过他的书,但你一定被改编的电影。当文字与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交融穿插,到底是什么特殊的因素在其中编织出了“斯蒂芬·金的光影魔法”?通过以下八部电影,让我们感受他笔下特立独行的悬疑世界。

《肖申克的救赎》

经典指数:★★★★★

上映时间:1994年9月23日

影片讲述了原本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因一次意外含冤入狱,并被判为终身监禁。在一座名为肖申克的监狱内,安迪拒绝和其他囚犯一样活得麻木绝望。表面看来,他已对监禁自己的高墙从憎恨转为逆来顺受,实际上却一直在暗中为恢复自由之身进行努力,并最终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越狱行动。

影片中惯穿始终的主题是“希望”。全片透过监狱这一强制剥夺自由、高度强调纪律的极端环境来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时间流逝、环境改造”的恐惧。又在结尾处连续安排了一系列让人目不暇接的转折,行云流水一般展示出安迪用二十年完成的周密计划,令观众在痛快淋漓的观影体验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坚持”的力量。

“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在上映的初期,因为片中角色大都是男性。故事内容沉重,且片名带有宗教色彩,使它并没有在短期流行开来,因此即使获得七项奥斯卡奖项提名但无一获奖,此后华纳影业以录像带的形式发行,获得影评人及观众肯定,成为1995年出租量最多的电影,时至今日仍在源源不断的为华纳影业赚的收入。

斯蒂芬·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切都很完美——我没像传说的在影片结束时嚎啕大哭,但眼眶确实有点潮。”

由于《肖申克的救赎》造成的反响过于轰动,斯蒂芬·金曾信誓旦旦的说,为保有美好记录,以后绝不再写监狱小说。然而过了几年,德拉邦特仍然没有影片拍,史蒂芬只得破例又写了一系列有关“绿里”死刑监狱的小说。

《绿里奇迹》

催泪指数:★★★★★

上映时间:1999年12月10日

作为斯蒂芬·金为了德拉邦特所写的破例之作,《绿里奇迹》的小说在初次面世时,采用了连载的方式按月推出,于是成就了一个出版业中的奇迹:所有的六部同时全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十本书的位置竟被占去了六本。合为一卷的完整版则毫无悬念地冲顶榜首。作为老搭档,德拉邦特在改编时也尽其所能地保留了原著的风貌。

《绿里奇迹》在上映之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大牌的导演、主演、原作者,上映的剧院有2875家之多,使它成为史蒂芬金唯一一部票房破亿的电影。

“绿里”这个名字来源于冷山监狱里的一片绿地,绿地另一端就是刑场。每一个死刑犯都要通过这一小段路迈向自己的死亡。在片中,约翰代表的是人间至善,他的存在让监狱也充满了阳光的气息。可他的天赋让他在治愈别人的同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对方的痛苦。约翰有一副过于柔软的心肠,最终他不堪忍受人性的丑恶与世间的悲苦,为了得到解脱而选择了离去。最后这个上帝的使者带着冤屈坐上了电椅,他拯救了狱中的所有人,唯独拯救不了自己。

该片长达189 分钟,但由于在人物刻划与情节铺垫上拿捏得当,使得全片节奏丝毫不显拖沓冗长,成功地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并且得到了四项奥斯卡提名。

《宠物墓场》

惊悚指数:★★★★★

上映时间:1989年4月21日

影片讲述了一家四口搬到了新的住所。新房子不远处有一处神奇的印第安墓场,能够让葬在此处的宠物重生。于是当幼子车祸身亡时,他的父亲不堪承受丧子之痛,将他的尸体埋入了宠物墓场。岂料复活之后的儿子却变成了杀人狂魔,酿成了一场惨剧。

由于年代的局限性,这部影片走了传统惊悚片的路线,惊吓观众的方法甚为简陋,无非是“令人作呕的画面”、“突然扑向屏幕的大脸”和“一惊一乍的音效”这三板斧。放到如今,这种原始的手法已经令人审美疲劳,不过当年刚上映时,观众们可是吓得不轻。

玛丽·布兰特作为一名女性导演,也能将血腥和暴力表达得足够直接淋漓。妻子姐姐病变的身体不仅枯瘦如柴,而且扭曲得不似人形;邻居大叔作为一个善意的角色,也拥有一副丑陋得仿佛不怀好意的脸;当然,最大的亮点是变身杀人狂魔的小儿子,天真无邪的幼儿形象和残忍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他一边发出单纯的笑声,一边用手术刀在邻居的脚踝上狠狠割下的时候,相信屏幕前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疼。

《魔女嘉莉》(2013)

话题指数:★★★★★

上映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新版嘉莉的扮演者是出演过《海扁王》的科洛·莫瑞兹。显然她比老版的茜茜·斯派塞克要漂亮得多。考虑到她在《海扁王》中的精彩表现,作为经典作品的翻拍,可能也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演员来为新作增加看点。

两代嘉莉在气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老版中,茜茜·斯派塞克塑造了一个比较立体的“边缘人”形象,这个女生行为畏缩并且神经质,和同龄人的气场格格不入,更符合原著中女主角的设定。而新版本选用的科洛·莫瑞兹是个气场比较强的演员,并且长相甜美可爱,导致新版的嘉莉看起来正常且无辜,后来遇到爱情时也更自信,大概符合了另一群观众的胃口。

两个版本最后都有一个出其不意的反转镜头,旧版从坟墓里伸出的手不仅视觉冲击力更强,并且成为了日后恐怖片的行业典范;而新版本的改编,不过是一次拙劣的模仿罢了。

《鬼怪》

跨界指数:★★★★★

上映时间:1997年5月8日

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原创故事,由模型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担任导演,是他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导演作品,主演则是迈克尔·杰克逊。它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MV,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为一部音乐剧,该片所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 镇长带着一群家长和孩子来到镇上的一座古堡中,目的是为了赶走古堡的怪主人——因为他单身、独居,还爱讲鬼故事,不像镇上的其他住民,全是“正常人”。面对镇长不礼貌的言辞,古堡主人召唤出了一群鬼怪朋友开始了奇异惊悚的表演。表演过程由《Too bad》《Is it scary》《Ghosts》三首歌曲串联而成,最后古堡主人成功吓跑了镇长,并得到了居民的喜爱。

在片中迈克尔·杰克逊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三种扮相,比较直观的是遭受误会的古堡主人、以及变身后的超级食尸鬼,而当胖胖的镇长被附身走起太空步的时候,观众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角色也是由迈克尔·杰克逊扮演的”。于是整个故事变成了一场迈克尔·杰克逊的自问自答。古堡主人带着典型的杰克逊式的个人魅力,身着哥特风格的服饰,性格真挚热情,深受小朋友的喜欢;镇长的形象则完全与之相反,古板、迂腐,致力于用自己的权威排挤一切“不正常”的存在。

除了传统的特效化妆技术,《鬼怪》还大量运用了电脑技术,例如三维变形、绿屏、以及在当时十分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才打造了迈克尔·杰克逊领着一屋子身着华服的鬼怪载歌载舞的视觉盛宴。

《伴我同行》

温情指数:★★★★★

上映时间:1986年8月8日

影片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尸体》,原本和《肖申克的救赎》一同收录于作品集《不同的季节》中。和其它代表作不同,这是个情节非常简单的故事,没有任何超自然元素或血腥的画面:四个十二岁的少年为了能上电视,沿着铁轨去寻找新闻里说的一具尸体。他们家庭各有问题,只能在彼此的身上寻到安全感和肯定。在两天困难重重的旅途中,四个人体会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友谊的珍贵。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没有任何特效,风格朴实清新。导演罗伯·莱纳善于刻画人们心中的细微情感,这一点在他后来拍摄的《当哈利碰上莎莉》和《遗愿清单》等作品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该片荣获了1987年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提名,1987年奥斯卡奖最佳编剧提名。斯蒂芬·金金本人也从不掩饰对它的喜爱,他认为“这是罗伯·莱纳导演的最杰出、最震撼人心的作品。我喜欢它是因为看影片时,能感觉到当初写作时的心情。”

《危情十日》

变态指数:★★★★★

上映时间:1990年11月30日

《危情十日》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惊悚电影,讲述了“自古脑残粉猛于虎”的故事,导演依旧是拍摄了《伴我同行》的罗伯·莱纳。

这是一出畅销书作家和他的疯狂粉丝斗智斗勇的戏码。当安妮·威尔克斯得知作家保罗打算将她最喜爱的故事结束,另外撰写一本严肃的小说后,气急败坏,将保罗捆绑起来加以折磨,威胁他要将原来的系列小说女主角复活,而保罗则尝试一切可能逃出这个疯狂女书迷的魔掌。

于是故事就在这 “一座房子、两个人”中间展开,这种极简的叙事格局不仅是对导演的考验,更是对两位演员演技的极大挑战。出演女护士的凯西·贝茨片中对“一个间歇性失控的疯子”进行了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演绎,并凭此摘得了1990年奥斯卡影后的桂冠。

《迷雾》

震惊指数:★★★★★

上映时间:2007年11月21日

美国的电影理论家查·德里曾就其所涉及的内容,把恐怖片分为三个基本的类型:写人的恐怖片,写恶魔的恐怖片和写世界末日善恶大决战的恐怖片。《迷雾》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前两个类型的融合。

为了修缮暴风雨造成的破坏和储备物资,画家大卫带着儿子和邻居驱车到城里超市购物。不久超市外面弥漫起遮天蔽日的大雾,巨大的触手、昆虫和怪兽从雾中先后出现,将人们困在超市中。

影片将多种身份的角色安排在几乎密闭的环境中,让超市成了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立场和信仰导致人们在极端的环境下分化出阵营,继而自相残杀。最终杀人的不是怪兽,却是无知和绝望。

弗兰克·德拉邦特原本在出道之时,就曾打算用这部小说的改编作为他导演的处女作,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改用了斯蒂芬·金的另一部作品,也就是后来的《肖申克的救赎》。时隔10多年后,弗兰克·德拉邦特终于得到了机会将这部当年未完成的作品搬上了银幕。

有趣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原作是开放式结局,改编成电影时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保留了大团圆的结尾;而《迷雾》在原作中也是开放式结局,这次导演在电影的结局处非常残忍地玩弄了观众的心。斯蒂芬·金也承认:“达拉邦特创造出了一个我喜欢的全新结局,同时,它也是有史以来最有可能让你感到震惊的电影结局。”

小说与电影的差别细节彩蛋(含剧透)

《绿里奇迹》

1.“绿里”的得名,在小说中是因为铺地板的油毡,在电影里,则是因为地上刷了绿漆。

2.小说中描述约翰·考夫利是一个七英尺高的巨人,在电影里只有6.6英尺,不过也很可观了。

3.小说中描写狗群在追踪凶手时曾有明显的分歧,暗示约翰·考夫利不是凶手;电影中没有表现这一细节。

5.小说中,保罗是通过自己的调查发现维尔德·比尔才是真正的杀害小女孩的凶手,电影中约翰·考夫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向保罗展示了真相。

6.小说中,小老鼠活到了64岁;电影里,它陪着保罗永无止境地活了下去。

7.小说中,保罗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去世,保罗在绝望中大喊已经被送上电椅的约翰?考夫利的名字,谢天谢地电影没有表现这让人心碎的一幕。

《迷雾》

1.小说中第二个夜晚怪物依旧来袭,电影里却没有,这个结果导致了更多的人开始相信“神婆”的言论,认为向神的祈祷是有效的.

2.小说中,那个最开始急着回家接孩子的女人走入迷雾后再没有出现过,而电影则是安排她凭着伟大的母爱活了下来,在最后的场景里用眼神表达了对男主的谴责和嘲讽。

3.小说没有交代主角一行的最后结局,全文最后,男主自己打开电台,隐约听见了电台里传出了“hope”这个单词,电影则安排了一个同类作品里非常少见的神转折,使得整个故事有了前所未有的训诫效果。

《肖申克的救赎》

1.电影中增加了一个细节:安迪逃亡时利用了典狱长的鞋子和西服,增添了讽刺性,并且更加大快人心。

2.小说中安迪入狱前就与自己的密友安排了一个用来赚钱的假身份,而电影中安迪是帮典狱长洗钱时给自己弄了个新身份。

3.电影中增加了逃亡之夜雷雨交加的设定,既让安迪重获新生的一幕更有戏剧性,同时也让剧情更合理——雷声会掩盖安迪凿穿水管的声音。

4.能证明安迪无罪的关键证人汤姆在小说里被转移到其它监狱去了,在电影里则更悲惨——被典狱长陷害灭口。

5.电影增加了《圣经》被挖空,里面藏着锤子这个天才般的构想,独唱团曾经也用过这个桥段。并且当诺顿打开这本《圣经》时,打开的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6.小说中安迪换了三次海报,电影里则是两次。

7.小说中犯人们集体看的电影是《失去的周末》,电影中则换成了《荡妇吉尔达》。

8.小说中典狱长不止一任,电影中诺顿从始至终都担任着大反派的角色。

9.小说中典狱长的下场是职业生涯的结束,电影中这个角色由于恶贯满盈,最后以自杀收场。

10.小说中好友瑞德找了几个农场才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东西,最终作者留下的是一个满怀希望的开放式结局,而电影省去了这些曲折,并在参加试映的观众和合伙人的强烈要求下保留了大团圆结局——瑞德在海边和安迪重逢并拥抱。

《伴我同行》

1.小说中,故事发生在1960年,缅因州,罗克堡,斯蒂芬·金笔下许多故事的发生地;电影里,故事发生在1959年, 俄勒冈州,罗克堡。

2.小说中是克里斯掏出了枪,电影则安排戈帝掏枪。实际上戈帝在整个故事中的形象都发生了变化,小说中他只是个冷静的旁观者,而在电影里,他是个英雄。

3.小说里,戈帝在杂货店买东西是发生了语言冲突,电影删掉了这个情节。

4.小说中特地写到仔细地将弹壳拿走了,电影中未表现。

5.小说中杂货店的店主故意将手指压在秤上,多算了一点钱;电影中未表现。

6.小说中写到,为了掷硬币决定谁去买食物的时候,第一次4个人全部是反面,第二次只有戈帝是正面, 后来其他三个伙伴都比他先去世了,电影中没有表现这一点。

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入围名单公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