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后背后的故事 5th 平凡却不普通

 樂冷风清 2014-12-07

Hey all, I am Lawrence from PwC, I want to share a story with you, a story of a normal people’s uncommon life. 

( Lawrence's social-media account is 。如果你也对暴走感兴趣,可以在这里私信我哦~)

我的第一份领工分的工作是酒店服务员,看起来和现在的差距还蛮大的,属于经常可以看到小广告板上的校园兼职,完全没想过毕业后要去什么样的公司之类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大学是自我觉醒的四年,只是用的是满极端的方式。经过了高考的肆虐,进了大学后做一些仪式类的事情向操蛋的应试教育说再见,比如期末考试后把教科书给烧了,在每次考高数的时候睡觉,然后一直重修到大四以59分豁免及格,每天不少于8小时去网吧打游戏看电影。嗯,所以在大二的那份实习现在看起来合理多了。

无论毕业多少年,本科毕业那一天的记录总是可以很清晰的从记忆中读取:胡乱的套上毕业袍,穿过走廊瞥见几个怕热懒得去毕业典礼的,几个在收拾行李的,几个还在打游戏的,穿着人字拖一路小跑奔向体育场,挥舞着的一片蓝色校旗,校长伸出右手拨过流苏,看台上母亲的热泪盈眶,伸出剪刀手“茄子”,高喊着我们毕业了,飞上天空的学士帽。Over。毕业的时候,没有offer,也没有参加过企业的面试,工作是一件我以为毕了业会自然而然到来的东西。

第一份正式工作大约在毕业后的第2个月收到的,不得不庆幸的是那位总经理在那样的面试下录用了我:头发是刚染过的亮黄色,右耳带着紫水晶的耳钉,一身t恤和沙滩裤加凉鞋。一个月后,我被开除了,原因是上班打瞌睡和每天迟到超过半小时。后面的2年里,做过销售做过市场,也都无甚业绩。

-—-

回头来看,香港这一年的研究生改变了不少,而最初原因只是看到本科同学在国企混得很舒服又听说研究生比较好进国企,仅此而已。

收到去香港念研究生的offer那会我在一家初创公司做市场,离职前我的领导表示既然留不住,那祝学业顺利毕业后尽量找一份大公司的工作,说来我那位领导也算是年轻才俊,爱尔兰本科毕业后去了微软,后又从伦敦政经毕业去了德勤,后又从美国排名前七的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毕业后来到这家初创公司从战略投资经理做到副总裁,是年31岁。所以,我很听我领导的话,一直把这话当个事来做。从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个月在身边同学相约游遍香港、血拼购物的时候,我开始写简历,上网搜索公司和工作,打听在香港就业的学长学姐信息,约研究生院的主任聊实习推荐,拜访行业协会的主席以求混个脸熟。

在香港的参加第一场面试是我所学专业的行业第一的公司(马士基),3轮现场耗时一个月,从最初的200个申请者到最后终面的2个人,一个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港生,另一个是我。为了这个看上去还算不错的结果,每天苦练英语口语,面试前找学长做模拟面试,直到终面前的一周,室友们睡前都会打赌:今晚上光哥梦话说几句英语。最后的结果:离offer一步之遥错失。但在面试中,HR很细心的和我分享了她自己的工作体验和我自身的性格优势和弱势,并建议我应该注重性格的平衡发展,从丹麦来的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和我聊运动和如何做好这份工作,这些宝贵的面试经验也给了我在香港继续搵工的信心。

那之后,面试成为了我和各家企业的高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每次面试前我都会多方搜集行业公司和管理层的信息以问出更专业的问题获得更好的指导,另外几乎每一次面试的最后一个问题都会想向面试官请教职业发展规划,如此有了如下的经历:面试日本第一大海上保险公司的管培生,执行副总裁(日本人)向我分享他自己在日企和英美企业的企业文化,感受日本人的措辞之严谨、办事之认真(整个面试进行了3个小时);听世界第一大保险代理公司的美国经理聊他和妻子在70年代的中国游记,也向他请教保险代理业的形势;(如何与高管接触和获得指导的途径之一)一场场面试给了我国际化的经验和抓住面试要点的技巧,也为后来回国参加校招打下了基础。

-—-

香港的面试大约从2013年的3月份进到8月份毕业的时候,我发现虽然面过各种各种的企业,但还是没有收到一家“大公司”的offer,也许是还不够优秀,而另一个是语言问题,作为一个内陆学生在香港生活学习工作,广东话是一个槛,在候选人条件差不多情况下,企业招聘也会将此作为一个考虑因素。同时,9月份开始,国内的校招季即将开始,资讯的获取也比较集中(比如,应届生这类的信息平台,香港是没有成规模的校园招聘的网络平台,招聘信息更多是靠自己在公司主页、老师和学长介绍获取),加之之前已经在本专业的行业工作过,也想看看别的行业(插入解释:很多学生就业考虑到自己专业很多别的行业不敢考虑,这里可以参考红杉资本的“赛道理论”:红杉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然后选择最有前途和投资机会的领域去投资,也就是买最好的赛道。我们需要一个自己所熟悉和能理解的未来产业地图,作为自己的长期投资研究方向。当前,商业竞争和科技创新速度飞快,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一个行业的例子已不再少数。所以求职也应考虑多行业尝试,如同VC投资前对行业的分析判断,学生应利用校招这次机会,培养自己对不同行业和公司之间的理解)。回头来看,当时心底隐隐也有种想要弥补本科毕业时,不懂择业的遗憾。

当时8月,学校已经放假,我每天的生活是:8点吃完早餐后,在图书馆,搜集招聘和公司信息,具体操作:应届生、51job校招区、linkedIn等招聘平台,凡更新的招聘信息,不管什么行业和公司,觉得有意思就上网查询这家公司,再了解这家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再挖掘是否同行业的leading公司有招聘信息,中午午饭后,游泳一小时,下午的时间拿来静心的填写企业的网申资料、做在线逻辑、数学、文字、图形测试,每3-5天根据所投的行业和公司情况,更新简历内容,晚上看面试和求职经验和专业书籍。值得一提的是,那段时间看的一本给了我很多平和和坚持的心态——《最后14堂星期二课》,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老教授和自己多年前学生的对话,充满了希望和睿智,对于如何生活的讨论充满了温情,也给了我在每一天看完空空的收件箱后,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如是,2个多月后,收到pwc和kpmg的offer和BP的终面,回头看看自己网申汇总表上的公司,申请了近百家公司,收获2个offer,庆幸之余也是一声叹息。

-—-

我一直觉得仅从求职的技巧和努力程度而言,完全不够资格和别人分享,求职期间看过太多的求职文章,也和很多人聊过求职,我这样的程度在对自己事业有一定认识的学生中实在不值一提。可能比较值得说的是,和自己的起点比吧,不过谁不是从傻逼一步步走过来的呢,如十年后的第一篇文章,from zero to hero,这是一条永无止尽的道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

从这里开始,故事的内容会有点不一样。没有西装笔挺的职业装,没有遣词造句的文书,有的只是回望初心的小故事。

为了不会显得太突兀,先来聊聊现在的工作状态。在5,6前年,四大人还是是一个高大上的title,而几年间房价经历了几轮飞涨,让房子变成了如梦想一般人人谈论却非人人可得的东西;而四大的薪酬位置却从high一路降到了around average,每每领完工资后,忧桑的发现钱包总是瘦得比体重快的多。相对的,工作的强度和大量的重复劳动开始愈发折磨每个四大人的神经,对于大多数四大人的生活,《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在半年后,我开始在周末排满了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我告诉自己虽然目前尚不能告别这份工作,但我要告别一周抱怨5天加梦游2天的节奏。渐渐的,周末的时间开始集中在了2件事上,一件加入一个叫十年后的网站建设,尤其是,和十年后的一众异想天开的创业者们在一起,改变了我的想法。曾经觉得互联网的创业是一堆技术宅加远离普罗大众之外的人群,在十年后,我发现每个参与的年轻人都充满了热情而且来自各种不同的背景,而每个人都在为建立这个平台,一点一点的尽自己所能。我开始意识到,生活和工作有更多的可能性,职业规划不仅仅是五年做经理,十年冲CXO那样的循规蹈矩,而是人真的可以为喜欢的事情做出改变。

谈另一件事情之前,先插入一段:

从香港回来以后,我一直深深被下面这些场景所困扰,在路上随处可见的废物,在餐厅里不顾旁人的吸烟,在排队时理所当然的插队,等等。对于这些行为,我们熟悉而又无所适从,我们觉得刺眼又无能为力,更多时候我们用“中国人的素质”这个标签来形容。与我而言,我以为,更多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教育,从小到大,我们也许经常看过“公共”这个词,比如“公共卫生”“公共设施”“公共交通”,那么“公共”的意思呢?个人对公共的享用同时也伴随着对公共的义务,其中一点我深以为:在你享用的时候,你该想到你的享用是否妨碍其他人的享用?由此讲开去,其实人权、平等、民主这些大话题都在其中 。我内心相信这些基本理论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只是如何实行呢?

在苦思近数月无果后,我开始和一群人做一件难以理解的事情:每个周六,在魔都的路上暴走15公里。暴走的源起,源于一个人的突发奇想:现在的年轻人每天对着手机、电脑和虚拟社交,对身体和精神而言实在不见得有很多益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宅男”“宅女”拉出来溜一溜呢?然后,说走咱就走呗~

谁也没想到的是,在之后的7个月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队伍里。有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有年近60的阿姨;感到欣喜的是,最初的对象——20岁-35岁之间的年轻人成了参与度最高的群体,当听到“我觉得这个活动带来的快乐感是持久的,甚至整个一周都觉得好幸福”“之前我也不知道周末可以干什么,但来到参加这个活动真的很有意思”,无数的好评点赞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徒步活动,更是一次社会实验。起初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试图通过暴走来逃避上面那个问题的思虑之苦,而今我意识到:我们正在通过一种集体的行为方式,带来心态和认知的改变;这是每个人切切实实可以体会,一点一点可以觉知的。而不经意间,我上面的大问题也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和可能的方向。

所谓的梦想之路在何方?路一直在脚下,无他,唯迈步向前耳。

----------------------------------------------------------------------------------------------------------------

如果你也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我们,让自己身体力行的行为帮助更多迷茫的人。请不要犹豫,联系十年后。

我们会将你的故事,传递到更久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