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剧的群众路线

 观审美2 2014-12-07
电视剧的群众路线

不论美英日韩的国别,亦不论悬疑家庭的类别,广受好评的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观众为中心


关于国外电视剧的记忆始于30多年前。《加里森敢死队》播放后,很多年轻人学着“酋长”练飞刀,日剧《血疑》则让“幸子衫”、“幸子头”风靡。此后,美剧贯穿了笔者观影的历史。


看得多了,慢慢知道“幽默搞笑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催泪煽情的家庭伦理”不过是众多类型剧的其中两种,每个类型都有一个“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主流价值观,被层出不穷的电视剧目反复售卖。而且,各个国家的电视剧贩卖的方式和特点亦有区别。


美剧产量惊人,动辄八九季一百多集,故事大同小异,种类不断分化,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和市场化细分原则发挥到极致。《24小时》、《犯罪心理》、《成长的烦恼》、《豪斯医生》都是典型代表。


英剧略有不同,从最近走红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唐顿庄园》《黑镜》等剧来看,短小精悍是其主要特点,每季三到六集,与美剧的铺张相反,英剧庄重严谨、精益求精,台词刻薄尖酸,充满反讽,艺术味颇为浓烈。


以《蓝色生死恋》《大长今》《我是金三顺》《来自星星的你》为代表的韩剧,则以“催泪”的伦理感情为主,因其描绘家长里短、儿女情长、锅碗瓢盆的日常生活,与国人颇为“心心相印”。


与温情脉脉的韩剧相比,日剧比较“狠”,通常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们被置于逆境和困难之中,以此追问探讨人生的大问题:奋斗、抗争、团队和意义,诸如此类,《医龙》《悠长假期》《工作狂》《一生的眼泪》等莫不如此。


然而,不论美英日韩的国别,亦不论悬疑家庭的类别,广受好评的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观众为中心。美剧的搞笑幽默、英剧的现实主义、韩剧的平民风格、日剧的个人奋斗,都与观众的日常体验紧密相连,并通过艺术化的手段精致呈现。


在这方面,美剧的生产无以复加。《纸牌屋》的制作方借助其数据库(内有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等),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喜好统计决定。这样创作出的电视剧怎能不让观众如痴如醉?


反观国产电视剧,抗日剧的狗血夸张,家庭伦理剧的琐屑无聊,宫廷古装戏的装腔作势,早已成了众人吐槽的对象。远离日常生活,粗制滥造,甚至违背基本的常识和伦理,怎会赢得观众注意力?


不尊重观众,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的任何产品必将被淘汰。互联网时代,这是一条铁律。娱乐大众不等同于“三俗”,商业化和市场化也不意味着艺术和精品的式微。电视剧亦不例外。


媒介和媒介产品承担着教化功能,如同艺术作品必然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价值。恰如韩剧的盛行,人们不仅看故事,也看其中的饮食、民俗、服饰、医术和音乐等文化形式,还看故事中所传达出的人生起伏、交往规则、情感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文化的浸润认同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电视剧的形式和内容让观众喜闻乐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