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论生物类比疗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耳邊緣 2014-12-07

         转此帖也是为了收藏

    在中华医学的宝库中,我们的先祖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各类医方,更有集养、疗、药于大成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等,这些历史宝贵遗产代代相传,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今天,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对于癌症这个现代社会的致命疾病,古籍中却少有提及,也没提供出现成的医方。
  众所周知,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条件下人体内所形成的恶性畸变细胞。现代医学认为癌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过度增长,且在无氧的条件下生存并分化;二是它的增生既不按机体需要,也不在机体的控制下进行,它具有一种“疯长”的特性,即持续不断地迅速繁殖异常细胞并保持原有的恶性行为;三是浸润转移。癌细胞还具有一种正常细胞没有的能力;它能浸润破坏周围的正常组织,并可转移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安家落户”,继续繁殖壮大。癌症对人民生活造成的危害是严重的:全世界每年有数千万人患癌,仅我国每年就约有160万人得癌症,其中100多万人死于癌症,并且癌症的发作十分凶猛,一般从确诊到死亡短为一、二个月,长不过一年,且涉及到人群中的各个年龄层,发病率、发病程度亦日趋增高增多,因此攻克癌症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医学课题。
  西医对癌症治疗方法有三种: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从目前统计结果看,效果不很理想,复发率较高。 那么,在厚重的炎黄文化基础上,培植起来的中华医学,对于癌症有没有什么有效的对付手段呢?笔者认为:有!不仅有,而且中医治癌的发展潜力十分大。
  中医观点认为:癌不单纯是病灶处表现出的局部病变,而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临床确诊表明癌在人体内已从潜伏发展走向急性发作阶段,从隐性进行转入显性表现。癌的起因是由于热、湿、风、暑等“六淫“侵入人体导致气滞血瘀、气血痰湿互结凝滞不化而形成癌肿,其中以血瘀为主。情绪长期不正常,阴阳平衡失调的人比较易患癌。曾报道科学家从出土的古尸身上发现,数千年前生存在地球上的古人就存在着癌症患者。然而,由于当时的人们受生活环境的污染性刺激远不及今天这样多元性和严重化,癌发病率相对很低,对人类的危害也远不如曾经大肆流行的结核病、痢疾、鼠疫等疾病。所以,以往的中医医家并未重视癌症,对癌的认识与研究也十分粗浅,少见于文字,值得我们借鉴的医案更是寥寥无几了。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能对中医妄自菲薄,而应肩负起历史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重任,走继承与开创之路,投身到攻克癌症、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之中。
  我在吸收传统中医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医著及单方、验方进行广泛的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医疗实践经验,打破传统框框,归纳整理出一套“生物类比法”用于治疗癌症,在实际运用中收到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将该法的原理及部分临床应用方法公开出来,奉献给中医界广大同仁及对癌症治疗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作参考。
 “生物类比法”包括二部分:原理与应用。
  一、原理部分
  1、万物同源,物物之间有类比。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阐述的就是一种宇宙发生模式。根据生物全息性来分析,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宇宙包罗万象,则万事万物之间必有这样或那样的某种性质相通(当然其存在部位及表现程度因物而异)。换言之,人体内的某种现象,机制可与自然界(包括天地之间)的某种现象、机制相似,这种相似性即为类比关系。
  2、中医讲人体分阴阳五行,五行相生相克,自然界也存在着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对立面克制,即凡事都有克星。癌症也不例外,必然存在着克星。
  3、人体内不同部位、不同种类的癌变,通过中医用药去治疗,可根据其类比关系,到自然界中寻找“克星”入药。万物生归于自然,灭也归于自然,要调动大自然某种属性去克制癌症。当然,医者仅具备阴阳五行和传统中医理论方面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无从入手的,还要结合《周易》、《奇门遁术》等著作中对事物“象”的划分与判别方法,运化在心,活学活用,才能选准药物,配好药方,对症治疗。
  4、“生物类比法”是用自然力来克服疾病,选药全部是天然物品,不仅克制癌细胞,还能利用天然物品中的性能来挖掘调动机体的本能、潜能来协同抗癌,益多弊少。
  二、临床运用

     从生物类比法的原理出发治疗癌症有固定模式可依,灵方可寻吗?答案是:每个患者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各异,个体健康程度、不同器官的健康成度,气质、年龄不同等等多种因素导致癌变的部位不同,癌变的类型也不同,那么在临床开方选药这一关健环节当然要区别对待,一个病号一个方,不同阶段不同方。坚决不搞“一刀切”。
1、 肺癌
肺在五行中属金,功能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类比自然界中之天象,水的蒸发与降泄。
天上乌云由水气凝聚而成,肺癌由痰瘀而生,大自然对乌云的破法为风吹云散,雨降云消,都可重现晴日,据此选药时先用一系列有生风之象或沉降之性的药材,生风药如蛇,因蛇有盘卷之象类似龙卷风,有起风之性,下沉药如代赭石,有下沉之效,如此种种。
2、 食道癌
食道癌其象如塔或环形之墙,壁虎为爬行食虫类,常在塔,墙壁上任意行走,捕食附生的蛀虫或停落飞近的昆虫,可将其入药。如“七叶一枝花”圆杆有节类似食道,入药可起同类相补攻效,对食道起保护作用。
3、 其它药物选择举例:白茅根:通心状,节上带孔,可解毒利尿。
熟地:色黑可补肾益血。
大枣:皮红可补血,肉黄则补脾胃。
土鳖虫:生于土中,有破土之能,其色黑红,入血,入药可通络,破瘀血。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一个药方由多味中草药组成,当由医生根据原理去判断,选材。
三、 治疗反应及注意事项
我在运用“生物类比法”治癌过程中,把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大致分为二类:一是吐、二是泄。基本上都出现在最初服药后,呕吐瘀血(多成铁锈色),可夹粘痰(可用细棍桃起长丝状粘液),泄是由大便排出大量烂肉状的丝状物,也可由尿路排出异常颜色异常气味的尿液(毒素排出),这些属正常反应,是癌变部分化解,脱落的表现,医生及患者都不必惊慌,应清楚药剂已开始发挥作用,我所治愈的癌症患者(包括肺癌、食道癌、贲门癌、胃癌、肝癌)都发生过这样的服药反应,随着疗程的进行,反应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身体也渐进复元阶段。对老年或体弱者采用生物类比疗法中的温和疗法进行治疗没有任何负反应,一般三至六剂即可凑效。
案例与疗效
      吴建攻,男、47岁,济阳县新市镇爱小庄农民,经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CT确诊,为中心型肺癌,由于经济困难,未到医院治疗于1997年5月16日到我康复集团治疗;服汤药50余剂全愈,至今参加体力劳动。
      孟庆兰,女,33岁,济阳县垛石桥镇高屯村人,经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CT、B超检查为左肝占位,原发性肝癌,经我中心用“生物类比法”治疗,完全治愈。现在能参加各种体力劳动。
      李汉贵,男、44岁,济阳县垛石镇唐庙管区西村人,经天津市电力医院检查,确诊胃癌,经各地医院治疗无效。1996年2月14日来我中心治疗,完全治愈,身体健康。
   靳贵英,山东省临邑县李家乡夏家村人。九七年患有肝癌,经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检查,癌细胞转移,进入后期,不予治疗。其家人见生还无望,便为其备好后事。经在我处治疗半年后,其肝癌痊愈。该病人现生活良好。(下图为医院病体检查报告单)  
  李俊娥,女,现年55岁,山东省姜集乡姜集村,家住该村143号。患有肺癌,九七年七月来我处治疗。当时,病人不能活动。经我处半年多的治疗,至九七年八月十三日,可以乘车,并可以不用拐棍自行30米,至当年十一月三日,自述可以提水一桶。九九年十一月十九日上午,我处对其进行定期回访,发现其正与丈夫姜振海在田间播种小麦。见其面色红润,精神饱满。当问其平时在家中做些什么时,她说:“俺现在经常赶集买菜!” 到现在此患者健在!
 
王成路各项检查正常了.
      王辉:男,58岁,山东省东营市人。1998年2月7日,经山东省营市中心医院CT检查确诊为“晚期肺癌、胸腔积液”经本中心治疗半年后,胸腔积液消失,肺部肿块消失,病人各种感觉良好。
 
      近十八年来,经我中心治疗的单一性癌症未扩散的患者有数万例,治愈率可达80%。有效率为95%,已扩散的中晚期癌症患者有上万例,延长存活时间一般在2---10年,提高了生存质量,减轻了病人痛苦。有一些末期的单一食道癌起死回生治愈率达50%。
在治疗方法上,“生物类比法”讲求用自然之降服癌症,不提倡手术,放疗与化疗,以避免大破元气造成难以修复的机体缺损,运用此法及其它中医治疗癌症的医生应在治疗前、治疗中、愈后各阶段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指导,如劝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乐观,遇事不急不躁,忌食某些不利于疗养的食品,如辛辣之物,过寒,热饭热饮,大热纯阳之物(例如树上结的红色柿子)以免导致癌症复发。患者康复后可进行一些轻体力劳动,如我处康复后的农民患者至今未脱离生产劳动,但也要避免超负荷劳动,时时注意保护好身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中。
总之“生物类比法”提倡自然治疗,取材于自然,开方于类比,打破常规,理同药不同,把握这一点就能出奇制胜。医学的发展体现在医术上的更新,愿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活跃中医事业的积极作用,在此欢迎同行门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卢世全

                             
                                                                 1996年7月16日发表在山东省科技信息报
                                                                 2001年刊于东方名医学术论坛(优秀论文汇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