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瑞哲)什么温度下,感冒发作风险最大?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儿童11摄氏度、成人6摄氏度、老人7摄氏度。近日在科学会堂举行的“气象环境与人体健康”院士沙龙上,上海市气象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披露了这项基于大数据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在上海地区,20摄氏度是一条感冒易感温度的“安全线”,20摄氏度以下时,各种人群感冒风险均大增。

  据了解,这项试点研究中,环境与医学专家从气象部门、医院门诊、中小幼学校等处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叠加和综合分析,得出了不同人群的最易感冒温度。研究人员还在本市幼儿园进行了比较试验,10所幼儿园被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中的学生家长、园方老师每日收到儿童感冒风险等级的短信提醒,并在园内公示高等级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记录感冒发病情况。经过一年期比对,干预组幼儿园儿童感冒发生次数比对照组少10%,缺课天数也少2.6天。

  冬季大气污染对感冒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本市流行病学研究显示: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居民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将分别增加0.36%、0.41%和0.95%,日常门诊量也相应增加一至三成。据悉,本市健康气象预报服务正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和对象,利用不同信息渠道向儿童、老人以及家庭医生、疾控中心人员等推送疾病风险提示。除感冒外,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风险也将纳入风险提示范畴。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士、上海院士中心主任杨胜利表示,北京、上海等有条件地区应先期启动环境气象与人体健康大数据研究,这些数据模型需要多部门、多机构协同,经过环境与医学专家顶层设计,才能作为有效预测和预防的科学基础。研究范围还可从呼吸道疾病拓展到病毒性疾病等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