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峰运动治慢性下腰痛

 学中医书馆 2014-12-08
郭峰运动治慢性下腰痛

  

  慢性下腰痛是指除肿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侧弯、感染、骨质疏松等疾病外引起的腰背部疼痛。

  

  慢性下腰痛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最近的研究认为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以及继发的椎间小关节及其周围韧带、关节囊的退变,造成椎间关节不稳,继而引起腰部各种组织的损伤,是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腰椎不稳是多种疾病并存的一个病理现象,由于腰椎节段活动范围超过正常、活动的性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同时存在脊柱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损害的潜在危险。

  

  从生理角度来看,腰椎的稳定性靠两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维持,即脊柱本身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系统,前者为被动的稳定系统,后者为主动的稳定系统,任一系统发生病理改变都有可能引起腰椎不稳。由于这种腰椎不稳是继发、退行性病变,因而临床常见患者腰背伸肌无力。

  

  郭峰认为,运动疗法的目的是增强腰背伸肌的肌力,为退变的椎间关节提供一个动力性的稳定。腰背伸展时的椎间关节运动方向与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腰前屈活动方向相反,避免了腰前曲运动所造成的背伸肌及腰部韧带的牵张性劳损;腰背伸展运动以及腰背伸肌锻炼能保持挺腰的姿势,减轻了椎间盘内的压力,减少椎间盘的进一步损伤;另外,腰背运动改善了腰背部的血液循环,使腰背部积累的炎性致痛物质能够较快地清除,从而有效缓解疼痛。采用运动治疗方法,兼顾了肌力的训练和腰背活动中肌肉柔顺性、协调性的训练,因而获得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

  

  郭峰指出,运动疗法对患者症状的即时缓解作用不甚理想,而

  

  且在门诊治疗的病人亦不易接受单纯的运动疗法。因此郭峰主张,对慢性下腰痛患者,应该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可采用包括理疗、推拿、按摩、局部封闭、针灸等治疗手段,但是必须向病人说明,运动疗法是主要的、治本的方法。与此同时,也应该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避免不良姿势,防止引起腰痛的各种动作,从而有效预防慢性下腰痛的发生。

  

  治疗方法

  

  1.运动疗法

  

  锻炼方法分三部分。

  

  (1)俯卧位,双手置于背后,下肢伸直,收缩腰背伸肌,使头胸离床,然后放松反复进行。

  

  (2)俯卧位,双手置于背后,头胸不动,下肢伸直,使下肢及臀部离床,然后放松,反复进行。

  

  (3)站立位,双手置胯上,臀部顺时针及逆时针作划圈运动。

  

  锻炼时间为早起及入睡前各一次,每次1030分钟。

  

  2.药物疗法

  

  在芬必得、扶他林、诺德伦三药中任选一种,剂量为芬必得300600mg,每日2次;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诺德伦200mg,每日2次。

  

  李开明透针取穴以治筋痹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直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浮刺、输刺,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李开明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30余年,取得了良好疗效。

  

  透穴针法分为直针透刺、斜针透刺、横针透刺和多向透刺。直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深刺;斜针透刺所进之穴为浅刺,所透之穴为深刺;横针透刺所及之穴皆为浅刺。李开明强调临证时一定要掌握好透针深浅度,根据不同的穴位、不同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李开明认为透穴可精简用穴,避免多穴多针,减少病人痛苦,尤其适用于畏针及小儿患者;应用范围广,可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对某些病变范围大,病情顽固的病症,更显优势。具体应用时应注意:要熟悉透刺局部的解剖,尽量避开大血管、肌腱和主要神经干,不可刺及重要脏器;透刺时针感多较强烈,透刺局部肌肉相应地紧张,故行针时应适可而止,以防发生晕针、滞针和断针现象;针尖最好不要透出皮外,以免造成针刺感染。

  

  基本方法:

  

  一是本经透刺法。此法有加强通经接气,增强针刺强度,使针感易于循经传导的作用,配合迎随补泻,可提高补益经气或疏泻邪气的效果。如内关透间使,可促使针感沿经向上传导,直达心胸,

  

  以通经活络,用以治疗心气不足的心悸健忘、气短乏力等症。

  

  二是表里经穴透刺法。此法可加强两经之间的联系,平衡阴阳,使表里两经经气得以协调。如大陵透外关,可加强调理三焦和心包络的作用,安眠镇惊,治疗失眠效佳;血海透梁丘,既可使局部经气疏通而治膝膑疼痛,又可调和足太阴、足阳明经气,使脾胃升降有序,运纳有度,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疾。

  

  三是手足同名经穴透刺法。此法治疗手足同名经循行的共同部位上的病症,有良好的调治作用。如丝竹空透率谷治偏头痛,可宣散少阳风热。

  

  四是异经经穴透刺法。此法可沟通经脉间经气,调整经络气血。如太冲透涌泉,既可治头痛头晕、惊风抽搐、呃逆腹胀,也可治喉痹、鼻衄、小便不利、癫狂昏厥等症。

  

  五是作用相近的邻近穴透刺法,可增强疗效。如心悸失眠者,可取神门透大陵;胆囊炎者可取胆囊穴透阳陵泉;面瘫者,可用太阳透率谷、牵正、下关,牵正透地仓、颧髎、承浆,头临泣透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等。

  

  【病案举例】

  

  病例1:急性腰扭伤

  

  王某,男,35岁,1995428日诊。患者诊前一日负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自服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未效。诊时腰部疼痛剧烈,不能俯仰,转侧及下蹲时痛甚。查无脊柱侧弯,无腰脊神经根激惹体征,惟左侧腰肌压痛明显。此系腰肌扭伤、脉络瘀阻,治宜行气活血、散瘀定痛。

  

  施双内关透外关法:以1.5寸毫针从内关向外关透刺,施以捻转、提插泻法,务使针后酸麻感沿手厥阴经、手少阳经向胸胁部放射。10分钟后痛减,半小时后痛止,施法一次而愈。

  

  【按】内关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其气通于阴维;外关为手少阳之络,别走手厥阴,其气通于阳维。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

  

  阳三焦经互为表里,相互络属,故内关透外关一针两穴,能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交通阴阳之气。气行则血行,血行则脉络通,通则不痛。两穴同用,辄获良效。

  

  病例2:偏头痛

  

  李某,男,71岁,199795日诊。素患右侧偏头痛,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每服正天丸等止痛剂可缓解片刻,得劳及郁怒则复发。此次头痛发作3天,服药效差。诊时右侧头部疼痛如裂,血脉怒张,以右侧太阳穴为甚,疼痛牵引同侧面颊及额角,伴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数。证属少阳头痛,由肝郁化火,风阳上扰少阳经络,脉络受阻所致。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治之。

  

  施透穴针法:先由丝竹空沿皮透刺率谷,用平补平泻手法;继取太冲透涌泉,施以捻转泻法。透针2次,头痛减轻;继续针刺治疗4次,头痛已止;再针5次,以作巩固。2年来未见复发。

  

  【按】丝竹空、率谷为手足少阳经穴,可疏通少阳经气以治标;太冲为足厥阴原穴,涌泉为足少阴井穴,这两穴合用,能交通肝肾经气,滋水涵木,平肝潜阳而引火归元,属治本之法。标本同治,气火得平。

  

  吴伟奋手法治急性腰扭伤

  

  吴伟奋是福建医科大学体育教研室讲师。

  

  腰部急性损伤包括肌肉、韧带损伤及关节扭伤等,90%发生于腰骶部和骶髂关节。腰骶部为人体躯干连接下肢的桥梁,负重大,活动多,在运动中遭受外伤的机会也多,常见的损伤有腰肌拉伤、棘间韧带捩伤、小关节扭伤、小关节滑膜嵌顿或者轻度绞锁、骶髂关节扭伤。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从中医病理分析是跌闪腰筋,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所致。西医病理分析,急性腰扭伤多引起腰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等组织的撕裂伤,使部分肌腱、韧带纤维断裂,脊椎小关节错缝,滑膜嵌顿绞锁。损伤后局部软组织渗血,深部形成血肿,局部疼痛,肌肉痉挛。如不及时治疗,深部形成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粘连,致使血液循环受到障碍,局部肌肉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由急性腰扭伤转变成难以治愈的慢性腰痛。吴伟奋运用手法治疗运动训练中急性腰扭伤,取得了良好疗效。

  

  具体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四肢自然分开,术者站于患者侧。

  

  (1)揉法:术者以右手掌根紧贴在腰部压痛处做旋转按摩,由轻渐重,使力量达深部软组织约5分钟。

  

  (2)点按:在按摩的基础上,术者用拇指指腹按压腰部痛点,由轻渐重,使力量直达深部组织,按压时需有间歇性放松,使局部恢复血循环,以免加重损伤,即所谓的“压痛点强刺激法”。

  

  (3)提拿腰部诸肌:用双手拇指和其余四指指腹对合用力,提拿方向与肌腹垂直。从腰1起至腰骶部臀大肌,由上而下、先轻后

  

  重、先健侧后患侧地进行。重点要放在腰椎棘突两侧骶棘肌和压痛最明显处。反复提拿约3分钟。

  

  (4)推揉舒筋法:以掌根或小鱼际肌着力,在腰部病变部位作半环揉压。从上至下,先健侧后患侧,边揉边移动,使腰部皮肤感到微热为宜(约2分钟)。然后术者立于病员右侧,以右手掌根部和小鱼际肌处紧贴病员腰部皮肤,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鱼摆尾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侧后患侧,重点放在患侧。反复推揉812次。

  

  (5)斜搬腰法:患者侧卧,两手交叉于胸前,上侧肢体伸直,下侧肢体髋、膝屈曲,术者站于病员背后,一手握住病员手腕部,另一手拇、食二指紧紧抓住病员裤腰带,用掌根和小鱼际肌紧紧按住病员臀部,双手配合先轻轻晃动几下,使病员有思想准备,然后一手用力将患者肩部向后固定,另一手将臀部推向前方,此时可听到发自腰部的“咯嗒”响声,这是手法成功的重要标志。

  

  (6)震抖:患者原体位不变,双手抓握床头,全身肌肉放松。术者站于患者足后,双手握住患者双踝,用力牵拉震抖,将患者身体抖起呈波浪形,连续做35次。

  

  吴伟奋指出经过以上手法治疗有效后,患者腰部肌肉痉挛即可缓解,疼痛症状减轻,患者可站起做轻微的腰部活动。如患者疼痛症状仍十分明显,可根据情况重复以上治疗手法。患者康复后一定要加强腰部的柔韧性以及腰腹肌力量的练习,以免腰扭伤的复发。

  

  吴伟奋指出,本手法以强刺激按摩为主,辅以刺激经络。因腰痛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关,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行于背部。推拿疗法能调整机体阴阳平衡,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解除痉挛,消肿镇痛,理筋正骨,达利关节,分离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伤病组织的修复,使机体尽快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吴伟奋强调各种手法各有功效,若患者疼痛局限以点按为主,疼痛广泛则以弹拨、点揉为主,各种手法配合得当,效果更好。

  

  武彬针罐合用治急性腰扭伤

  

  武彬是汕头市中医师。武氏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探索出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方法:中医针刺留针与拔火罐二者并用治疗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寒冷季节发病率较高,常用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中老年急性腰扭伤主要原因在于腰部活动少,腰肌劳损,腰肌韧带退化等,加之寒冷季节,肌肉强直性收缩,姿势不当或滑倒造成扭伤或损伤。表现为腰部剧痛,运动受阻,活动受限。

  

  武氏认为针刺可兴奋中枢神经,达到镇痛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拔火罐可温通经络,消肿止痛,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二者并用即可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增加肌肉、韧带的活动能力。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部,根据胖瘦选用长510cm毫针34枚,针刺阿是穴及压痛点,直刺1.63.3cm,上下缓慢提插,有酸胀感后强刺激35分钟,留针。取一小瓶盖置留针附近,内装95%酒精棉球,点燃后将大口火罐同时罩在留针和小瓶盖上,1520分钟后起罐拔针,缓慢活动腰部。病情重者推拿36分钟。每天1次。

  

  【病案举例】

  

  张某,女,27岁。滑冰时不慎仰面摔倒,当时即感腰部剧痛不能活动,急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可见患者痛苦面容,腰部活动受限。给予针刺留针与拔火罐二者并用,治疗一次即疼痛减轻,活动自如,3次治愈。

  

  杨龙针刺腰痛治扭伤

  

  杨龙是广西中医学院医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颇有心得。

  

  急性腰扭伤是指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属祖国医学的“腰痛”范畴。乃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于局部所致。腰痛穴属经验穴,杨龙医师认为其对腰部疼痛具有较强的通经止痛作用。疼痛部位在腰,取手背腰痛穴,符合祖国医学“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取穴原则。取穴远离患部,避免了直接针刺疼痛部位,而且不妨碍患部活动,既可达到疏通经络、调达气血之目的,又免除了激发症状之虞。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通过提插泻法,以祛瘀滞。配合活动腰部可舒筋活络,改善腰部软组织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达到祛瘀止痛之目的。

  

  患者均取站位,站立困难者由助手搀扶。取双侧腰痛穴(位于手背,指总伸肌腱的两侧,腕横纹下33mm处,一手2穴)。穴位常规消毒后针尖向掌中斜刺1520mm,行提插泻法。行针时嘱患者作腰部旋转活动,活动幅度由小渐大。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病案举例】

  

  患者,男,30岁,199468日初诊。腰部疼痛10分钟,患者于篮球比赛时扭伤腰部。症见:腰部疼痛剧烈,活动受限,行走困难。查体:双侧腰部压痛明显,局部无红肿。X线摄片示:腰椎及肋骨骨质未见异常。诊断:急性腰扭伤。取双侧腰痛穴,用30号毫针,针尖向掌心方向斜刺1520mm,行提插泻法,每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行针时,嘱患者作腰部顺、逆时针旋转活

  

  动,幅度在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由小渐大。出针时疼痛明显减轻,可缓慢行走。针刺2次而愈,3个月后随访无复发。

  

  朱春红后溪透中渚治急性腰扭伤

  

  朱春红医师是南京市金山医院中医师,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急性腰扭伤多因外力的作用超过腰部软组织的生理负荷,造成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包括出血、肿胀、肌纤维断裂及小关节滑膜嵌顿等。中医认为本病因跌扭劳伤,使督脉或足太阳经经气受损,导致经络壅滞,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治疗上多主张理气止痛,活血化瘀,通调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朱春红医师认为本病多属实证,根据实则泻之的原则,针刺手法宜采用强刺激泻法。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太阳经气流注足太阳经,故针刺后溪,可疏通督脉、足太阳经经气,使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针刺中渚可调理气机、通利三焦。朱春红医师认为后溪、中渚皆为五输穴,根据《难经·六十八难》“俞主体重节痛”,故两穴可治疗身体各部位疼痛。两穴合用,共奏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从而疏通全身经脉。配合腰部活动,可促进经气的运行,促进组织修复及关节功能恢复,使机体早日康复。

  

  取穴:后溪透中渚(单侧损伤取患侧穴位,双侧及脊柱正中损伤取双侧穴位)。

  

  操作:患者正坐位,两手平放于桌上,半握拳,穴位皮肤常规清毒,以50mm28号毫针快速刺入穴位,针尖向中渚方向透刺,患者得气后,再予以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同时让病人站起作弯腰、下蹲动作,活动过程中可间歇行针56次,留针3045分钟。每日针刺1次。

  

  【病案举例】

  

  患者,男,34岁,19971230日初诊。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约6小时。患者6小时前站立取东西时,突感腰部疼痛难忍,活动不便,经贴敷膏药(具体不详)无效而要求针灸治疗。查体:痛苦面容,右腰部疼痛,俯仰、转侧不利,咳嗽、言语时疼痛加重,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专科检查:脊柱向右侧弯,右侧腰肌紧张,大肠俞、关元俞压痛明显,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阴性,无下肢放射痛。诊断: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型)。治宜: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以右侧后溪透中渚,行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同时嘱患者配合进行腰部活动。针刺1次,症状全消,腰部活动自如。随访半年无复发。

  

  丁锷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安徽中医学院骨伤科硕士研究生导师丁锷教授,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从医专究中医骨伤40余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独到的见解和诊治方法。

  

  腰椎间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椎管、脊神经根及其邻近的组织而引起的以坐骨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历形态非常复杂,所以在医学上往往还有许多名字,如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髓核突出、髓核脱出、椎间盘破裂、椎间盘脱出等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症状是腰痛及腿部放射性疼痛。患者自觉腰部持续性钝痛,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一般情况下尚可忍受,腰部可适度活动或慢步行走;另一种为突发的腰部痉挛样剧痛,难以忍受,需卧床位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多数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此症常在腰痛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激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重者可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可行走,呈跛行状态;重者需卧床休息,喜欢屈腰、屈髋、屈膝位。下肢麻木、冷感及间歇性跛行:下肢麻木多与疼痛伴发,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单纯麻木,有少数患者自觉下肢发冷、发凉。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中央型髓核脱出症,临床上较少见,可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女性可出现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痿。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全性瘫痪。

  

  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

  

  的损伤所引起的。20岁以后,腰椎间盘就开始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的弹性和抗负荷能力也随之减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一些积累性损伤,使腰椎间盘反复承受挤压、屈曲和扭转等负荷,就可能在腰椎间盘受力最大的部位,即纤维环的后部产生裂缝。随着承重的反复进行,裂缝逐渐增大,使此处的纤维环变得越来越薄,在此基础上加上外伤,就可能使纤维环受到破裂,已变性的髓核组织由纤维环的薄弱处或破裂处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引起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甚至产生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发病除了与椎间盘退变直接有关外,腰部外伤、腰部姿势不正、腰部突然负重及腹压增加等都可诱发。

  

  中医认为,本病以肝肾亏损、气血不和为主,兼有风寒湿瘀之邪。相当于中医学“腰部伤筋”的范畴。外伤及风寒湿邪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肾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因。

  

  丁老通过数十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悉心研究,按血瘀气滞、风寒湿邪、气血虚亏、肝肾亏虚4种类型的不同,临床辨证运用中药内服。

  

  (1)气滞血瘀型:多因外伤所致,症见腰痛突然,痛有定处,腰椎活动受限,腰痛尖锐伴下肢抽痛,转侧困难,步行艰难,舌紫苔黄,脉沉。气伤痛,形伤肿。气血凝聚,痛有定处,故致腰痛拒按,舌舌暗有瘀斑、苔黄,脉沉,为实证表现。

  

  给予活血化瘀、通络镇痛之品。辨证用药时强调重用枳壳、土鳖虫、地龙,利用木通治疗神经根水肿。方用:枳壳、牛膝各20g,赤芍、桃仁、红花各15g,地龙、木通、土鳖虫各10g,全当归、陈皮各12g,三七、延胡索各9g

  

  【病案举例】

  

  李某,男,34岁,农民。1年前因用力抬货物时体位不当,突然出现腰痛,伴有左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经牵引及推拿后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患者身高体壮,痛苦面容,强迫体位,步履艰难,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右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腰51脊间及左侧压痛及下肢放射痛,左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及挺腹试验阳性,左拇趾屈肌力下降。患者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暗紫,苔黄厚,脉沉涩有力。CT:51椎间盘突出0.8cm,神经根充血水肿增粗。予上方21剂,疼痛消失。

  

  (2)风寒湿邪瘀阻脉络型:症见腰痛部位走窜不定,遇寒加重,入夜则甚,时时向下肢放射,随天气变化而加重,肢体拘急,伴腰腿沉重感,舌淡苔白,脉弦紧。风胜者则疼痛走窜不定;寒胜则痛有定处,腰脊冷痛、肢体发冷,遇寒加重,手足不温;湿胜则肢体沉重发麻。三邪合致,阳气受损,气血不畅,致经脉失养。

  

  给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之品。重用细辛、威灵仙,其中细辛用量可达10g;威灵仙有宣通气血、调畅气血之功,宣通少阴经气而治腰痛。具体运用时根据三邪的偏胜及偏衰不同,随症加减。方用:威灵仙20g,陈皮、牛膝各15g,蔓荆子、半夏、茯苓各12g,土鳖虫、川芎、细辛各10g,制川乌、制草乌各5g,肉桂、甘草各9g。【病案举例】

  

  韩某,男,43岁,教师。腰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3个月。2年前出现腰痛,肢体发凉,腰脊冷痛,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遇寒则重,遇热则减;右下肢疼痛酸胀,走窜不定,时有阵发性电击样疼痛;腰脊沉重,迈步无力,肢体发麻。腰45脊间及右侧旁压痛,并向右下肢放射,右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挺腹试验阳性,右下肢轻度萎缩,小腿外侧感觉迟钝,拇趾肌力下降。CT:45椎间盘突出。辨证认为是损伤后继感风寒湿三邪而致的伤损夹痹证,予上方35剂,同时配合骨盆牵引后,症状基本消失。

  

  (3)气血虚亏型:症见腰痛隐隐下坠,伴下肢麻木不仁,萎软无力。活动不便,少气懒言,时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气血亏损不能荣养营卫,故出现疼痛。肢体麻木不仁是由经气不能通达所致。

  

  给予补气养血、通络镇痛之品。丁老补益气血善用黄芪、枳壳,其中黄芪用量常常超过50g,甚至达200g。方药:黄芪50g,山茱萸、枳壳各20g,党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各10g,升麻、柴胡、川芎、茯苓各6g,白芍15g

  

  【病案举例】

  

  王某,女,32岁,工人。患者在产后2个月,出现腰痛及右下肢疼痛,疼痛呈放射性,不能弯腰,右下肢疼痛,萎软无力,时有麻木,并见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舌淡而嫩,脉沉细弱。腰45脊间及其右侧旁压痛放射痛,直腿抬高及其加强试验阳性,拇趾肌力下降。CT: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认为产后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骨加上经脉气血瘀阻形成虚瘀夹杂之症。给予上方28剂后症状消失。

  

  (4)肝肾两虚型:症见腰部酸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或伴下肢不适,腿软发麻,甚者下肢肌肉萎缩。面色憔悴,头晕眼花,耳鸣健忘,手足不温。活动过量、遇劳则加重,卧则减轻。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此证属肾虚根本不固、肾精不足、骨髓空虚之证。

  

  给予补肝益肾、通络镇痛之品。补益肝肾常用鹿角胶、桑寄生、山茱萸等,兼用行气活血之品。行气善用枳壳,用量常常超过10g以上。方药:桑寄生、续断、鹿角胶各20g,杜仲、山茱萸、五加皮、独活、枳壳各15g,当归、陈皮各12g,甘草9g,细辛10g

  

  【病案举例】

  

  张某,男,64岁,199946日初诊。腰痛反复发作10余年,伴右下肢疼痛、麻木。每在冬天及寒冷时发作或加重。疼痛以酸胀不适为主,休息后则好转,但久卧时又要稍加活动,活动过多时又加重。患者素有腰膝冷痛、酸胀不适,头晕头昏,眼花耳鸣,健忘失眠,面容憔悴,倦怠无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腰椎活动受限,腰部广泛压痛,尤以腰45脊间及其右侧旁压痛剧烈,且向右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屈颈试验、挺腹试验、屈髋屈膝试验均阳性,右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小腿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拇趾背伸肌力减弱。CT:腰椎间盘突出,腰45、腰51突出约0.5cm。予上方28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证错综复杂,临床要根据证型病机的不同灵活掌握,合理配药,着重体会黄芪、枳壳、细辛、威灵仙的运用。还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如:牵引、按摩、针灸、药物外用(如药物外敷、熏洗、涂搽等)等,以期达到良好的临治疗效果。

  

  甘文通关启痹重用细辛

  

  甘文医师是湖南临湘知名中医师,致力于颈肩腰腿痛康复治疗与预防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范畴,是骨伤科临床上常见病、疑难病。中医病证诊断分为瘀血型与寒湿型。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外伤或劳损、风寒湿邪等原因,导致脊柱内外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紊乱,瘀血内停,水湿内阻,血水互结、经脉不通、日久失养。唐容川指出:“病血者未尚不病水,病水者未尚不病血。”瘀血停滞,气失宣通,可致水液停滞;水湿内停,气机不畅,可致血行瘀阻。瘀血与水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重要致病因素,二者互为因果,交相为患。《血证论·瘀血》云:“水病累血,血病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亦云:“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甘文在治疗时根据《血证论·汗血》“血与水本不相离……治水即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为原则,主张用气做动力,以血为本,以通为用,同时血水兼理,使血运水行,则经脉畅通并得以滋养。据此甘文研制了通关启痹蜜丸,用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通关启痹密丸药物组成及制作:由细辛80g、建菖蒲15g、巴戟天10g、川牛膝20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活血藤15g20余种中药组成,方中重用细辛,研制成蜜丸备用。

  

  用药方法:每次10g,每日3次,每10天为一疗程。

  

  主要功效:舒筋活血、温经通络、祛风除湿、行水消肿、散寒止痛。

  

  方中重用细辛,取其辛温走窜,散表里寒邪以温经,活血通络

  

  以止痛,与建菖蒲配伍其芳香最烈,善开结气、宣泄郁滞,上达巅顶,旁达百骸,内之宣脉络而疏利关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为通窍止痛之要药;此外,细辛还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当归、川牛膝等药祛淤生新、活血行气、疏通血脉,且牛膝配独活能够引药下行直接达到疾病所在。方中狗脊、巴戟天、千年健等温经通络,补益肝肾,通利关节,强腰脊壮筋骨,填精补髓。配桂枝、川乌、草乌、威灵仙、伸筋草等,通阳化气,疏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其中威灵仙药性猛急,走窜不守,能宣通十二经络,适用于积湿停痰、血凝气滞等实证。薏苡仁、木通等通经利窍、健脾胜湿、利水消肿。以上诸药配伍,相得益彰,使经脉贯通、气血调畅、水行湿化、阴阳平衡。剂型为浓缩蜜丸,载药量大,药效持久。

  

  另外,在服用蜜丸基础上加用持续骨盆牵引,屈髋屈膝位,其重量维持在1015kg,牵引时间每天810小时,待牵引3天后再行扳腿法、后伸压腰法、斜扳等手法,以加强疗效。

  

  郭维玉手法为主综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因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而使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外突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所引起的。治疗上目前常用的有手术和非手术两大治疗方法,且以后者为主要治疗手段。郭维玉采用正骨按摩手法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该症,取得满意效果。

  

  郭维玉认为腰椎牵引的主要作用是使腰背肌放松,以解除肌肉痉挛,减轻或消除局部的充血渗出、水肿等炎性反应,恢复腰椎的正常列线;牵引还可使腰椎间隙增大,解除突出物对椎间孔神经根的挤压,椎间盘间隙产生负压而使内压降低,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致炎性物质的刺激。

  

  手法推拿:郭维玉认为,郭氏正骨推拿手法使局部肌肉松弛,能使局部微循环加强,再施斜、侧扳及对抗牵引等,可纠正椎关节紊乱及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同时使局部肌肉韧带慢慢恢复正常功能,解除突出物压迫而使其回纳及松解粘连,解除或减轻神经根的压迫。

  

  中药的内服及外用可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促进神经根水肿的消失,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调节全身机能,还有解除疼痛及促进炎症的吸收等协同作用。在治疗过程中,郭维玉认为,单纯的牵引、推拿、中药等单打一的治疗,多不尽人意,也易复发,特别对长期反复发作的患者,更是如此。因椎盘间已发生钙化而无法使其回纳,而通过此法对神经根的粘连起到松解作用,改善小关节结构及椎管狭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微循环,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再建,促进局部水肿、瘀血、炎

  

  症吸收,减轻神经根的刺激,使症状得到缓解,疾病痊愈。

  

  郭维玉强调治疗期间要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病情重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周,禁做弯腰动作,要双手叉腰,挺胸抬头而行走,以解除腰肌的痉挛,促进周围组织修复增生。在病情稳定后,要加强功能锻炼,以加强腰腹肌、稳定脊柱为目的,同时要合理的配合使用腰围。

  

  治疗方法:

  

  1.牵引方法

  

  采用仰卧位盆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1020kg,最大重量不超过体重的1/2。每日1次,每次30分钟,严重者可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在治疗期间,嘱患者减少下地活动,尽量卧床休息;病情重者,要严格卧床休息。

  

  2.推拿手法

  

  ①滑推脊椎法:患者俯卧位,首先术者在痛点上揉展筋骨,然后用中食指沿脊柱两旁由上而下的轻轻滑推3遍。接着改用掌根沿脊柱两侧由上向下(胸至骶部)较用力进行滑推,同时让患者吸气,反复3次。接着再改用掌根对准压痛点向下按压,同时令患者呼气,反复3次。最后术者握空拳由上而下叩击脊柱两侧各3遍。

  

  ②穴位点压法:患者俯卧,术者先用拇指点按在环跳、秩边、委中等穴,然后握拳中指关节突起对准穴位行重按,各3次。

  

  ③扳肩按腰法: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健侧,一手掌按患者腰部(一般为腰45),一手自肩外上方搬住患肩部往内上方牵拉,牵到尽度时,按压腰部的手用力向下压,共3遍,

  

  ④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患腰尽量贴近床面。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按患髋骨后外缘,一手按其患肩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斜扳,这时可在腰骶部闻及弹响声。

  

  ⑤屈膝屈髋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两手扶患膝,使患肢屈髋屈膝至极度,尽量使膝关节贴近胸部,使腰部弯屈,共3遍。

  

  ⑥患肢滑推法:患者仰卧位,助手把患下肢抬起。术者先用空拳叩击大腿后面,共3遍,然后用掌根从上而下由双跳向下滑推至阳陵泉,再由腹股沟推至髌上囊,各操作3遍。

  

  3.中药治疗

  

  内服药用威灵仙15g、秦艽15g、防己10g、牛膝15g、杜仲15g、防风10g、白芷10g、羌活12g、独活12g、白芍15g、葛根10g、香附10g、茯苓15g、木瓜10g、薏苡仁15g、车前子15g、黄芪15g、桂枝6g、当归12g、川芎10g、生地10g、续断10g、益母草15g、钻地风15g、千年健10g、小茴香3g、紫苏6g、延胡索10g、海桐皮15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外敷用郭氏接骨膏药,并可取壮腰止痛散撒在膏药上,以增强其疗效。

  

  华元兑熏蒸加拉压复位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生物力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脊柱运动的生理病理认识日趋完善,而椎间盘作为缓冲压力的枢纽具有的作用,在承受较大外力或慢性损伤等情况下易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而出现腰神经根压迫症状。华元兑认为恢复椎体各结构的协调一致,使之能完成各种功能活动,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原则。华元兑应用中药熏蒸加人工拉压复位,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华元兑认为人工拉压复位,是根据脊柱所能承受的正常拉力情况下,使病变椎间隙在瞬间内增宽产生负压以及后纵韧带的紧张,再通过对局部按压,可使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改变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位置关系。同时利用拉压可恢复腰椎生理曲度及脊柱正常受力线,降低间盘内压,使神经根粘连获得松解,达到骨正而筋顺,最终恢复脊柱运动的内外平衡。因椎间盘突出多伴有椎间小关节交锁及周围韧带粘连,因此在复位前进行腰部推拿及左右斜扳法,意在纠正已紊乱的腰椎小关节和解除部分韧带粘连,对拉压复位起辅助作用。熏蒸疗法,是通过药物的蒸汽作用,使患部皮肤血管扩张,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现代医学认为,一是药物在熏蒸时可引起患处皮肤血管扩张,促进皮肤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二是借药物蒸汽的温热作用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病变部位,从而软化萎缩突出之椎间盘,解除神经根间的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华元兑认为在复位前应用中药熏蒸,意在借助药物熏蒸的诸多作用,可减轻或消除其紧张的腰部肌肉,为拉压复位创造良好的

  

  条件。复位后进行中药熏蒸,意在加强和巩固其复位后疗效。

  

  治疗方法:

  

  1.中药熏蒸

  

  ①腰部熏蒸床:床长200cm,宽60cm,高60cm,床中央设有一直径为25cm圆形蒸汽窗,窗的正下设一个可调升降的电热熏蒸锅。

  

  ②熏蒸液药物组成:桂枝10g、乳香10g、牛膝15g、陈艾15g、防风15g、寄生15g、川乌15g、细辛15g、菖蒲10g、桑枝15g、麻黄10g、荆芥10g、红花10g、木香10g、郁金10g、苏木15g、川芎10g、丝瓜络15g

  

  ③煎制方法:头煎加水1000mL、浸泡60分钟,煎沸20分钟,取汁300mL;二煎加水400mL,取汁200mL,两煎混合装瓶备用。

  

  ④熏蒸方法:病人仰卧于熏蒸床上,将裸露的腰部对准熏蒸窗,然后将熏蒸1号液100mL及白酒50mL倒入熏蒸锅内,加热熏蒸,时间为30分钟,日2次。

  

  2.拉压复位

  

  ①拉压复位床:床长190cm,宽70cm,高70cm,在近床头50cm处设有2个可横向移动的固定柱。

  

  ②拉压复位术:病人俯卧于复位床上,先行腰部推拿及左右斜扳,然后将复位床上的固定柱置双腋下予以固定上半身,4名助手分别持双下肢做水平牵引,术者双手掌重叠按在病变椎旁处,在暴力牵引的同时向内上方顶推,此时术者手下有明显动感,即告复位完毕。复位前先以法进行腰部熏蒸5天。复位后平卧5天,再继续进行腰部熏蒸510天。

  

  黄梦英针灸治疗急性腰腿痛

  

  腰腿痛是一个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黄梦英先后用针灸、部分配合水针治疗腰腿痛病人,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黄梦英认为在急性腰腿痛的病例中,要抓住“痛”这个主要矛盾,施行多种综合有效的止痛办法。如新针中的耳针,止痛效果较为满意,因耳朵暴露在外,便于久留针,反复刺激达到止痛目的。其他如体针、水针等,能调整整体,对疾病的巩固和根治又不可缺少。黄梦英在临床中体会到,无骨质病变和类风湿反复发作史而属单纯性者效果较好,否则效果就差。

  

  治疗方法:

  

  腰腿痛以“痛”和“功能障碍”为主,针对二者,采用体针、耳针和水针,部分病人还配以艾灸、拔火罐及放血等综合治疗。

  

  体针:以腰痛为主者,取志室透命门、大肠俞等穴,作腰脊神经根强刺,配腰阳关、委中。合并坐骨神经痛者,加针环跳、阳陵泉,均强刺激,不留针,要求针感能达到病所,即沿经络放射。

  

  耳针:腰骶区、臀、坐骨神经区,强刺激,留针412小时。针前应找准耳穴敏感点,否则影响疗效。

  

  水针:丹参或当归注射液2mL+5%葡萄糖注射液10mL,分别于腰腿部痛点或穴位注射,每穴25mL,针刺入穴位后,首先找针麻胀感,然后推注药液,使针感向周围或上下放射。

  

  火罐:即痛点或穴位局部先用三棱针点刺数针或梅花针叩刺出血,后罩上火罐,让瘀血吸入火罐中,有时在委中放血,但不能拔罐,因委中有大血管通过。

  

  艾灸:如病属虚寒性者,可于腰腿穴位加施艾灸,用艾柱直接

  

  灸或艾条悬灸均可,但必须坚持多次,以致病愈。

  

  【病案举例】

  

  郭某某,男,40岁,技术员。患者素有腰痛,为时长达56年之久,1980年在野外工作,突然发痛,卧床不起,以后经常发痛。1987年以后,腰痛更甚,曾经封闭、理疗、内服中西药物等治疗,效果均不佳。近因修堤挑土,不慎扭伤腰部,疼痛甚剧,不能行走,翻身转侧不便。由担架抬来门诊,经用耳针刺入中穴,边捻转边令病人活动腰部,45分钟后,腰部活动好转,疼痛明显减轻。腰部按压仍感有些疼痛,再给以针刺肾俞(双)、腰阳关,加拔火罐10分钟,并针刺委中放血,治疗完毕后,腰部活动自如,疼痛基本消失,步行走出诊室。以后连续来门诊针6次,腰痛痊愈。

  

  李从林补肝肾通经络

  

  李从林是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医师,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因腰椎间盘退变破裂后突出,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致的综合征。大多数病人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而且多有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祖国医学“腰痛”、“痹证”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云:“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病因多为外伤或正气亏虚,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导致气血瘀阻,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李从林认为针刺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止痛,补肝益肾;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促进局部代谢,提高抑痛物质或转化、排除致痛物质,取得解痉镇痛效果。李从林医师采取针刺有关穴位,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具体方法:

  

  取穴:腰阳关、17椎下、患侧大肠俞、次髎、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配穴:肾气虚弱者加肾俞、命门;湿热蕴滞者加阴陵泉;瘀血阻络者加血海;疼痛剧烈者加金门。

  

  操作:每次取68穴,以20301.04.0寸毫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刺入,得气后依证型虚实,行平补平泻或补法、泻法。每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再行下一疗程。一般治疗12个疗程即可取得明显效果,大部分病人可达到临床治

  

  愈,症状消失。治疗期间,患者宜卧硬板床休息。

  

  【病案举例】

  

  王某,男,34岁。

  

  主诉:突发腰痛及双下肢后侧放射性疼痛3天。

  

  病史:3天前作示范演习时,突发腰痛,并向双下肢后侧放射,活动受限。我院腰椎CT片示:腰45,骶1椎间盘突出。因患者拒绝手术,遂来我科治疗。

  

  查体:痛苦面容,身体略向前倾并呈僵硬姿势,不能俯仰,腰4、腰5脊突旁及双臀点、腘点、踝点压痛明显,腰肌紧张,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断:腰痛(瘀血阻络)。

  

  治则: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取穴:腰阳关、17椎下、双侧大肠俞、次髎、秩边、殷门、委中、金门,均用泻法,留针15分钟,每天1次。并嘱患者卧硬板床,绝对休息。治疗2周后,疼痛大减,改为隔日1次。经治一个半疗程,症状基本消失,恢复工作。

  

  李业甫辨证分型推拿牵引

  

  李业甫教授是全国第二批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对颈、肩、腰腿痛的治疗都有深入研究和造诣,特别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内经》云:“痹……在于脉,则血凝不流”,“肝脉微涩,为挛筋痹”,“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腰骶部急性损伤后神经根受到牵拉、挤压或局部炎症、水肿、血肿或骨刺等压迫。因此,李老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主要是瘀血痹阻经脉,血气不能通达肢体,不能濡养筋骨肌肉者为筋痹。痹者,痹塞不通之意,经脉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于荣养,则见患侧肢体放射性疼痛或感觉异常,肌肉无力。李老将其分为如下3型:

  

  1.瘀阻型腰骶部4急性损伤之后,筋脉受损,瘀血积于肌肤腠理之间,血瘀气滞,经脉痹阻,气血不行,不通则痛。症见患侧腰腿疼痛剧烈,如锥如刺,固定不移,痛不可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苔白,脉沉细或细弦。

  

  2.寒湿型

  

  伤后卧床,机体失用,卫气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客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失和而痹阻,或与未散之瘀血相结合,留滞经脉,经气不通,表现为患侧肢体抽掣疼痛,酸胀沉重,抬举困难,遇阴雨天加重,得暖或饮酒则舒。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或沉弦。

  

  3.湿热型

  

  伤后治疗不愈,情怀不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熏灼津液,使

  

  之留聚成邪,同时又因津液不行,筋脉失养拘挛,或因多食膏粱厚味而酿成湿热,湿热阻滞,灼伤筋脉。症见患侧肢体沿经脉走行方向出现掣痛或胀痛或灼痛,饮酒加剧,伴有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舌质红,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数。

  

  神经根损伤日久,腰椎间盘突出症后期久治不愈,经脉痹阻不通,筋脉肌肉失养,长期废弱不用,肝失疏泄,逐渐影响脾肾胃功能。脾胃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精、气、血生化之源虚弱,气血日衰,不能濡养筋骨,肢体痉挛疼痛,酸困无力或肢体痿软无力,或肌肤麻木不仁,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称之为痿蹙证。李老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也”,认为本证属于虚证,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

  

  (1)气血两虚型:损伤日久,或久治不愈,失于调养,使气血两虚,气虚则推动无力,营卫不通,血行不畅,血虚则四肢百骸失去荣养,表现为患侧肢体酸痛,时轻时重,而以屈伸时为甚,或筋肉时有惊掣跳动,面色少华,短气乏力,肌肉瘦削,爪甲不荣。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濡弱或细数。

  

  (2)脾肾两虚型:损伤后瘀血内停,经脉痹阻,久而内舍于脾,脾阳不振,脾气虚衰,难以行其津液,使气血生化之源匮竭,影响精血,累及于肝肾,脾主四肢肌肉,肝主身之筋脉,肾主作强,脾肾两虚,则肌无以养,筋无以荣,表现为患肢隐隐作痛,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筋屈不伸,步履艰难,肌肉消瘦,肢体乏力,伴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李老认为痹证者标本俱实,痿蹙者标本俱虚。对前者的治疗,主要以祛除瘀邪、通经活络为主;对后者治疗,则以补养脾胃、益气养血、舒筋通络为主。李老在调理脾胃的同时,强调固肾养肝。肾藏精,肝藏血,精血相生,肾精虚则不能灌溉诸末,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

  

  李老认为,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运用中医推拿治疗而康复。李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则是:

  

  ①拉开椎间隙,增加椎间盘内负压,促使突出物回纳;

  

  ②松解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粘连,整复错位的小关节,解除神经根的压迫;

  

  ③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松解局部的软组织粘连,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消退,以缓解或消除疼痛。手法治疗时多摩腹,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以健运中州,益气生血,养肝补肾。

  

  同时还根据临床症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临症治疗既针对病因,又针对病位,全面考虑。采用腰椎牵引复位术和推拿法,配合皮腰围固定、自我按摩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李老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了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腰椎牵引复位术。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的各种类型(有严重脏器疾病者除外)。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俯卧牵引法:用自制机械牵引床,患者俯卧于床上,胸部用皮胸围束紧固定,腰部用皮制骨盆牵引带束紧固定,作对抗用力牵引,拉力由小加大,至达到自身体重量或超过510kg,一般牵引时间为1015分钟。

  

  俯卧牵引正脊法:继上法,一助手用双手掌根部分别顶住侧弯上下起始处固定脊柱,术者位于对侧,双手掌重叠,用掌根部按住侧凸顶部,用力向对侧进行顿挫性推压510次。推压力由小而大,使侧凸部位有松动感为度。

  

  俯卧牵引悬吊下肢压腰法:继上法牵引下,将双下肢吊起,使腹部、骨盆、下肢悬空,离开床面,并由两助手做左右晃动5070次,术者双手掌重叠按压腰椎间盘突出部位,压力由轻而重,节奏随呼吸起落,忌用猛烈暴力。

  

  俯卧牵引踩跷法:患者在俯卧牵引下,在其胸部和下腹部各垫上特制枕头一个,使胸、腹部腾空,距离床面2030cm,术者用单足掌或双足掌重叠踩踏腰椎病变部位500700次,并做垂直弹压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压力由轻到重。踩踏时病人呼气,跳起时吸气,切忌屏气。踩踏后松解胸、腰围,用另一只皮腰围固定腰部,抬入病房,仰卧休息8小时后屈腿,12小时后可侧翻身。

  

  此外,李老常用的推拿方法有3种,即解痉止痛法、推扳法、舒筋活络法。

  

  解痉止痛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在患侧有关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及腰阳关等穴进行治疗;用〓法施于腰部;再用拇指按揉以上诸穴,按揉的方向先左右,后上下,再按而留之不动约30秒。继之用〓法依次施于臀部、大腿后侧、腘、小腿后侧,再用拇指依次按揉居髎、环跳、承扶、委中、承山诸穴及其压痛点。然后用掌根或小鱼际按揉法相结合,施于下腰部及臀部,操作10分钟左右。瘀阻型,加按揉心俞、膈俞;寒湿型,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膀胱俞,热敷腰骶;湿热型,加按揉肝俞、胆俞、膀胱俞;气血两虚型,加擦脾俞、胃俞;脾肾两虚型,加按揉脾俞、胃俞、肝俞、肾俞、擦命门、八穴。

  

  推扳法:患者健侧卧位,术者双手掌按髂部,助手双掌扶持肩膀前外方,两人同时作相对用力,使腰部脊柱产生被动扭转运动。在完成这一手法时,常可听到“咯嗒”的响声。对这一响声的出现既不要害怕,但也不要刻意去追求。

  

  舒筋活络法:患者取仰卧位,用〓法施于患肢大腿前侧、外侧,然后微屈膝,按揉阳陵泉、绝骨和压痛点,并拿委中、承山、昆仑诸穴,然后做被动屈髋屈膝动作数次,同时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髋关节各数次,并做被动直腿抬高动作数次。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力量由轻到重,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最后用掌根按揉股外侧、小腿外侧,自上而下,35遍,再搓抖患侧下肢结束治疗。瘀阻型,加直推膻中穴,按揉血海、阴陵泉;寒湿型,加摩腹,按中脘、天枢穴,拿足三里、丰隆穴;湿热型,加逆时针摩腹,按伏兔、丰隆、三阴交、飞扬穴,点太冲、风市穴;气血两虚型,加顺时针摩腹,揉神阙、气海穴,拿足三里、内庭、太白穴;脾肾两虚型,加顺时针摩腹,掌振关元穴,按揉长强、太溪、绝骨穴。

  

  患者经牵引推拿治疗后,用皮腰围固定,李老认为其符合中医“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能维持、支撑机体上半身重量,减轻腰椎间盘的负荷;还能保持治疗效果,避免复发。

  

  另外,李老也非常重视治疗后的自我按摩和功能锻炼,认为自我按摩有助于通畅经脉,舒筋活络;而功能锻炼能使腰部肌肉有规则地收缩与松弛,改善腰部血液循环,促进腰部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强腰肌的力量,防止复发。但锻炼必须因人而异,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林应强手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多见于青壮年,尤以体力劳动者最为多见。目前该病临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按摩是其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

  

  林应强认为第三腰椎居全腰之中心,横突最长,上有腰大肌、腰方肌起点,并附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筋膜。当腰、腹部肌肉强力收缩时,该处所承受的拉应力最大,容易造成牵拉损伤,引起局部组织的炎性肿胀、充血、液体渗出等病理变化,继而发生滑膜、纤维组织、纤维软骨等的增生,邻近腰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受到刺激,日久神经纤维可发生变性,产生腰和臀部痛,并引起腰骶肌痉挛。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理顺筋络,使气血通畅。由于炎症的刺激,腰背肌长期处于紧张和痉挛状态,破坏了局部的力学平衡,引起腰椎小关节的紊乱,腰椎小关节紊乱反过来又加重腰背肌痉挛和疼痛,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扳法不仅能松解粘连,更重要的是该法能有效地整复腰椎小关节的紊乱,恢复局部的力学平衡,从而达到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治疗作用,不失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较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此外,病者治疗期间应注意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劳等,平时要保持良好的体位,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这对稳定和巩固疗效有一定的帮助。

  

  扳法:病者侧卧,患侧朝上,医者一手推病者患侧肩;另一手扶住腰部,前臂及肘关节用力将臀部向反方向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突然发力,这时一般可听到“咯咯”声。如患者双侧疼痛,则扳

  

  双侧。

  

  常规按摩法:患者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医者立于一旁,用手掌反复推揉、按压双侧骶脊肌,直至臀骶部,双侧拇指分别反复揉压患侧委中、承山等穴;然后以第三腰椎横突部为重点,用一手或双手指在患侧第三腰椎横突处作与条索状硬结垂直方向弹拨,由浅到深,由轻到重,反复揉按;最后作沿骶脊肌自上而下的揉按,以放松腰背部而结束一次治疗。

  

  以上治疗每天1次,7次为一疗程。

  

  刘诗佞推拿为主辨证用药

  

  刘诗佞是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师,致力于骨伤推拿治疗与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腰痛与坐骨神经痛或腰神经放射痛、脊柱曲线改变、脊椎活动受限、椎旁压疼放射痛、骶棘肌痉挛等症状。此症是腰部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其内的髓核连同残存的纤维和覆盖其上的后纵韧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附近的脊神经根,产生腰腿病一系列症状,属于中医学“腰痛”、“痹证”等范畴。

  

  刘诗佞主张以推拿治疗为主,同时辨证服用中药,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筋活络的效果。同时,刘诗佞也指出,采用推拿与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首先必须明确诊断,行X线摄片检查,排除脊柱先天性畸形及其他骨质损伤和病变,如发现突出物较大,侧隐窝完全封闭或中央突出,病人症状与体征均较重,最好建议骨科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穴位推拿:取患者俯卧位,术者先在肾俞、腰阳关、环跳穴作点按、揉按、振荡等手法,继在承扶、委中、承山穴作点按摩。再据病人疼痛部位分别进行推、揉、叩击放松手法。最后以体征为依据施用整形手法:首先进行对抗牵引法,病人自将床头处双手固定,术者向相反方向牵引(双手握住足踝部),一般持续牵引约510秒放松后再连续牵引35次,牵引力度以病人体质强弱、性别、年龄掌握,再分别进行双下肢屈膝屈髋按压法、患侧斜扳法、腰腿引伸法各23次。最后患者仰卧位,作腰腿部放松手法,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即可收效。推拿

  

  手法宜求轻柔稳定,粗暴手法会给病人带来许多附加的损伤和痛苦,推拿手法过重会使病人病情加重,突出病灶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撕裂,容易造成局部粘连,遗留慢性腰痛。此外,还需要据病人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手法,辨证施治。如本病脊柱活动受限,表现有前屈或后伸两类,在施用整形手法时,则应以不增加因推拿引起剧痛并收到预期效果为原则。如对脊柱前屈受限的病例,多做扳腿伸髋的动作,不做屈膝屈髋动作;对脊柱后伸受限的病例,则应多做屈膝屈髋动作,不做扳腿引伸动作。

  

  中药煎剂以舒筋活血通络汤加减,药用:桂枝9g,白芍、丹参、鸡血藤、伸筋草各30g,怀牛膝12g,木瓜、当归各15g,红花、制乳香、没药、皂角刺各10g,桑寄生20g,甘草3g。痛甚加乌梢蛇9g;寒邪盛加制附子9g;湿邪偏盛加薏苡仁30g、苍术10g;腰痛甚加狗脊20g、川续断15g。早晚各服1次,根据症状与体征减轻或消失停服。

  

  罗庆道针灸正骨法治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罗庆道主任医师是安徽省名中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之一,在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运用针灸正骨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临床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脊柱外科疾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上有95%的坐骨神经痛、50%的腰痛与本病有密切关系。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神经症状机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神经根被机械性压迫或过度牵伸而引起腰背痛或坐骨神经痛,而单纯的神经压迫较为罕见,一般多为突出的椎间盘不良刺激而引起神经根及其周围的软组织产生充血、水肿、肿胀及无菌性炎症,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此种病理变化更加典型。

  

  罗庆道主任医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软组织及神经根,再因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及某些不良刺激(如外伤、寒冷、天气骤变、疲劳、体虚等),致使局部瘀血、神经根内循环的静脉充血而出现神经根及其周围的炎症、水肿、肿胀,采用针刺腰骶部华佗夹脊穴配合艾灸液能行气活血散瘀,促进水肿吸收,增加组织细胞营养,通过自身调节而起消炎止痛作用。针灸从行气活血、激发局部经气着手,疏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使受压神经根内微循环瘀滞获得改善,促使对积聚的炎性代谢物的排泄,从而改善对神经根的不良化学刺激,并抑制自身免疫性反应的发生。用牵引、松解的正骨法,可以缓解腰部软组织的紧张度,改善椎间隙的狭窄,回纳膨出或突出的椎间软组织,纠正小关节紊乱以及椎体滑脱等。直腿抬高可使坐骨神经在紧张状态下提高其兴奋性,同时可松解软组

  

  织粘连。而正骨法应在针灸治疗后局部经脉气血通畅的条件下,方可取得最佳的效果,针灸与正骨法配合治疗相得益彰,从而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具体方法:

  

  (1)针灸法:取腰1~骶1两旁华佗夹脊穴,每侧各取4穴,另加同侧秩边穴,用2寸毫针刺入3040mm,用平补平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腰部涂用艾灸液,加用250W红外线灯照射约30分钟,以腰部皮肤轻度潮红为度。然后涂上艾灸液,红外线灯再继续照射35分钟,待药液干透即可。

  

  (2)正骨法:牵引法:患者俯卧位,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80%50岁以上及体弱多病者为体重的60%,牵引同时配合后伸30°,并适度按压腰部3次。每次牵引腰部30分钟。

  

  (3)松解法:患者仰卧,术者双手紧握患者双足踝部向后上用力牵引抖动腰3次,再分别将一侧下肢直腿抬高至80°~90°,做足背伸加压3次,先健侧,后患侧。

  

  以上方法针灸每日1次,腰牵引隔日1次,松解法隔日1次,松解法与牵引法交替进行,门诊及病房患者治疗后均尽量卧板床休息。10天一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行第2疗程,一般13个疗程即可缓解。

  

  罗世东手药并用分型辨证

  

  罗世东是广西梧州市中医院中医专家,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尤其常见。罗世东10余年来采用沉腰斜扳组合手法配合中药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良好疗效。

  

  罗世东认为,采用组合手法沉腰、斜扳能调节腰椎后缘间隙和使椎体旋转,利用内动力因素使椎间盘“回纳”或偏离神经根,按摩推拿有舒筋活血、疏通经络作用,可使肌肉痉挛和神经根粘连松解,腰椎畸形得到矫正;同时运用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草药,能够促进椎管内血液循环,加速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散,改善神经营养。

  

  组合手法治疗由沉腰锻炼法、斜扳法、按摩法组成。

  

  具体方法如下:

  

  (1)俯卧沉腰:病人俯卧,在胸前与大腿部各垫放二个枕头(高约30cm),腰部不加任何压力自然下沉2030分钟。

  

  (2)仰卧沉腰:紧接上法,病人仰卧,背部与臀尾部分垫枕头,双手抱漆,双腿渐渐屈至胸前,腰部自然下沉30分钟。

  

  (3)斜扳:做完沉腰锻炼后,病人取侧卧位,上腿尽量屈髋屈膝,术者双肘屈曲,分置于髂后上棘和肩前,以相反的力推骨盆向前、胸部向后,反复摆动几次后突然加大力量使腰椎旋转,这时可听到腰椎后关节复位的“咔嚓”响声,左右侧各做一次。

  

  (4)按摩:病人取俯卧位,用推滚手法自上而下按摩两侧骶棘

  

  肌,点按肾俞、环跳、委中、承山等穴,推按股外后侧及捏拿小腿后侧,最后在椎间盘突出部位进行重压12分钟。

  

  以上手法每天一次,治疗完毕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年老体弱或合并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沉腰斜扳手法,可先做轻重量3040kg骨盆牵引,然后行轻手法按摩治疗。

  

  中药辨证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如下四型进行治疗。

  

  (1)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为腰痛如折、俯仰不便、转侧困难,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腰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紧或涩。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原则,用地龙散加味。药用地龙15g、苏木12g、麻黄6g,黄柏10g、归尾10g、桃仁12g、泽兰15g、丹参30g、大田七10g(打碎、先煎)、肉桂5g、甘草6g

  

  (2)血瘀湿阻型:此型以起病急骤,疼痛难忍为特点,自觉腰腿酸痛重坠,刺痛不移,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治宜活血祛瘀,利湿通络,投自拟祛瘀利水汤。药用丹参30g、黑丑15g、玄胡15g、凉粉草60g、老桑根60g、石螺500g,文火久煎。

  

  (3)寒凝经脉型:腰腿痛反复发作,遇寒加剧,喜温按为主要表现,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紧或濡缓。治宜温寒散结,活血通络,以小活络丹加味。药用制川乌10g、制草乌10g、制南星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地龙15g、桑寄生15g、杜仲12g、巴戟15g、菟丝子12g、牛膝15g、蜈蚣3条、茯苓15g、陈皮6g

  

  (4)肝肾亏虚型:此型患者多为素体不足,或久病体虚,以腰腿酸痛乏力、劳倦加重、肢麻为特点,舌质淡苔薄,脉弦细。治宜补益肝肾、通络止痛,以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用熟地15g、山萸肉12g、淮山15g、丹皮10g、泽泻10、茯苓12g、鸡血藤25g、牛膝15g、木瓜15g、全蝎6g、骨碎补15g、续断12g。偏阴虚加知母10g、黄柏10g、地龙15g;偏阳虚加熟附子10g、肉桂5g、蜈蚣3条。

  

  另外,罗世东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多与瘀滞、湿阻、寒凝密切相关,应根据“外用温通”原则,结合应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中草药烫洗和制成膏药外贴,以加强疗效。

  

  任月林针刀松解治腰椎管狭窄症

  

  任月林应用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因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和椎体骨质增生等因素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满意。

  

  任月林认为针刀施术的目的是松解粘连与结疤,除去病理因素,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其作用机制为:

  

  ①椎管外松解:在腰部切割,剥离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囊、骶棘肌、横突间肌、横突问韧带等病变软组织,可消除无菌性炎症,解除肌痉挛和肌紧张,起到椎管内减压、恢复脊柱力学平衡的作用。在下肢敏感压痛点处行针刀刺激,能解除因疼痛造成的下肢后外侧肌紧张,通经活络,调畅气血,消除症状。

  

  ②椎管内刺激:以多次、多孔道的针刀刺激神经根周围粘连变性的脂肪组织,可调动机体的自身调节及免疫功能对病变处进行修复,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内环境,消除无菌性炎症而解除症状。另外,针刀的机械刺激可产生微量机械热,这种热能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血流量增加,带走病灶处堆积的致痛物质,解除以疼痛为主的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腹下垫15cm厚垫子。在腰骶及下肢部查寻敏感压痛点,或根据影像学检查在相应棘间、棘旁定进针刀点。龙胆紫作标记,皮肤常规消毒。

  

  操作方法:

  

  (1)腰骶部施术

  

  ①棘间:针刀口线平行于后正中线,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

  

  加压刺入。穿过棘上韧带后,调转针刀口线方向,使之垂直于后正中线,切割、剥离松解棘间韧带及黄韧带35刀,并向患侧横突方向倾斜30°,沿上位下关节突根部内侧面至椎管内,刺激硬脊膜外腔粘连变性的脂肪组织。出针刀,创可贴外敷。

  

  ②棘旁:棘突旁开1.53cm处为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后正中线,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至横突骨面后,调转针刀口线方向,使之垂直于后正中线。松解横突附着的肌肉、筋膜,出针刀,创可贴外敷。

  

  (2)下肢部位施术

  

  ①刺激环跳穴,在骼后上棘和尾骨尖连线中点到股骨大转子尖作一直线,直线的中点为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穿过臀大肌深度为45cm,达梨状肌肌腹。作纵行疏通剥离,并横向平推35次(平推时不调转针刀口线方向)。出针刀,创可贴外敷。

  

  ②刺激承山穴,用力伸小腿,腓肠肌两肌腹呈人字纹,在其凹陷处定进针刀点,针刀口线平行于人体纵轴,针刀体垂直于皮肤表面,加压刺入。穿过腓肠肌至比目鱼肌腹,感觉酸、胀、麻传导感时为进针刀深度。纵向疏通剥离,感觉手下松动感,出针刀,创可贴外敷。

  

  司徒铃活用背俞治腰腿痛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是内脏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它具有反映内脏疾病和治疗相应内脏疾病的特异性。

  

  司徒铃教授根据《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所病矣”的观点,经过50多年临床观察,发现了当脏腑有疾病时,在相应的背俞穴处可出现阳性反应区、反应点和反应物。通过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变异等反应现象,可以此分析推断属于某一经脉的病变与疾病的性质等。如诊察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病人,可看见肝俞、脾俞处出现形似指甲大小、淡暗红色的阳性反应区,并在这个阳性区中出现灰白色粟粒样小点,稍突出于皮面,圆形略带光泽,压之不褪色。同时用手指按压第911胸椎旁近肝俞、脾俞处,病人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传导到胃脘区,并觉疼痛有所减轻的阳性反应现象。

  

  司徒铃教授通过观察还验证了五脏六腑背俞穴具有主治相应脏腑相关疾病的特异性能:心俞能治疗心血管病、精神病、语言障碍、脱发,又可治疗与心有关的面部疾病如面瘫、痤疮等;肝俞能治疗肝疾目疾、筋脉挛急及气机升降失调疾病,如呃逆、噎膈、奔豚气、哮喘等;脾俞治疗消化道疾病、痿证、水肿及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等;肺俞治咳喘、鼻炎、皮肤病;肾俞治疗生殖泌尿系统疾病、腰痛、耳聋、耳鸣、骨关节退行性变、白发、脱发等;厥阴俞治疗癫狂痫、老年痴呆;胃俞治胃病、任证、鼻疽;三焦俞治疗痹证、浮肿、盆腔炎;大肠俞治疗痔疮、便秘、腹泻、坐骨神经痛;小肠俞治尿浊、口腔炎、口臭;膀胱俞治疗小便异常、

  

  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胆俞治疗胆道疾病、偏头痛、膝关节增生、皮肤瘙痒。司徒铃教授善用背俞治疗痼疾,在辨证基础上,以背俞为主组方治疗麻疹、腰腿痛、前列腺炎病,取效显著。

  

  司徒铃教授认为腰腿痛、前列腺炎均与湿困血瘀等有关,因脾俞具有健脾利湿行血之功,膀胱俞有宣下焦气机、培补下元、通利水道、祛风湿利腰脊作用。司徒铃教授喜用脾俞配膀胱俞治疗腰腿痛、前列腺炎,因于寒湿、肾虚者可灸,因于湿热、血瘀者用针挑,虚实夹杂者针灸并用。

  

  【病案举例】

  

  病例1:戚某,男,45岁,1985年春就诊。因腰部扭伤致左腰腿放射性疼痛3个月,夜甚不得安睡,腰腿活动受限,查左直腿抬高试验45°角阳性,右侧阴性,第4腰椎左旁及沿坐骨神经通路有多处压痛。舌边红,苔薄白,脉弦数。给予挑治,上方加针泻左阳陵泉。第1次治疗完后腰腿痛即刻减轻,当晚能安睡。每5天治疗1次,共治疗4次诸症若失。

  

  病例2:吴某,男,30岁。结婚3年,夫妻同居,性生活正常。经外科检查诊为“前列腺炎”,1987710日来诊。病人经常小便淋沥,尿中有白色黏液,无腰痛,舌淡红,苔白厚,脉滑。查精液量2.8mL,活动率30%,超过1小时不完全液化。异型精子10%。以脾俞、膀胱俞为主,配合命门、中枢,每周挑治一次,治疗2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精子活动率升到60%,精液1小时内完全液化。继续治疗2个月,复查精液正常,后生一男孩。

  

  四花穴的临床应用:

  

  四花穴乃膈俞和胆俞临床上配合使用而名。司徒铃教授认为血会膈俞,属阴,有行血活血宽胸之功;胆俞为胆腑之气输注于背部处,属阳,具有疏肝利胆、升清降浊之效。两者一阴一阳,一气一血,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调气和血,理顺阴阳,相得益彰。临床上他运用四花穴治疗高血压、偏头痛、呃逆、失眠、噎膈、周身痹痛等病证,配合翳风治疗久治不愈的面瘫,配鸠尾、长强治疗癫痫,配长强、风府医震颤麻痹综合征,配肺俞治久咳,配胃俞治血瘀型胃脘痛,配阳陵泉治肋间神经痛,配足三里疗虚劳,配脾俞治贫血,配膀胱俞治坐骨神经痛,应用四花穴治疗多种疾病,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观点。

  

  【病案举例】

  

  梁某,女,26岁,19861027日就诊。左偏头痛反复发作8年,每于月经前后即发,时有胸闷恶心,发作时头痛难忍不能上班,需服止痛片方能缓解。舌暗苔白,脉弦细。给予艾炷灸四花穴各5壮,治疗15次后头痛发作减轻,无需服止痛药。治疗45次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未发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