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体论

 johnney908 2014-12-08

1哲学中

简述

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
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这种哲学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与还原论关系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并且激发了脑研究和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大争论。还原论方法将大脑还原为神经元,然后设法将神经元组装成大脑。人工智能的一个学派认为,通过创造元数字电路,我们能够建造越来越复杂的电路,直到我们创造人工智能。这个学派沿着现代电子计算机这条思路,对“智能”的模仿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深入下去就比较令人失望,因为它甚至连模仿大脑的最简单功能,比如模糊记忆,都无法做到。面对人工智能研究的窘境,一些科学家从研究方法上进行反思,认为还原论方法在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没有前途,应设法采取一种更加整体的方法对待大脑,不必纠缠于人脑运作中的一些细小环节,应该建立起把大脑视为整体的模型,将大脑的一些基本功能从一开始就建造在这个模型系统里。神经网络理论基本上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方法而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这是一种功能主义的整体研究方式。这种方式现在看来也是困难重重,不过它才刚刚起步,其未来的前途如何尚未可知。
我的观点是,还原论与整体论作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本身无所谓优劣之分,我们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这完全视乎具体情形,并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喜好。在某种情形下我们采取还原的方法,在另外的情形下我们可能会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采用还原论方法,这比较可靠,也比较能够满足我们寻根究底的好奇心,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乐于使用它。
事实上整体论总是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一旦深入下去就必须使用还原论的方法。因此,对待自然界,我们总是首先了解其大致的、整体的规律,这是整体论的方法,接着一定要再对它层层进行还原分解,以此考察和研究它的深层次本质规律。例如为了研究人体的生物性状,我们首先了解各个系统,如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这时候我们是将各个系统当作一个整体来予以研究的;而接着,我们要继续研究组成系统的各器官的功能,再接着是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等层面,这便是一个逐层还原的过程。随着层层还原过程的深入,我们对人体的机制就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了解。
是的,对那些过于复杂的系统,比如人的大脑,还原论方法到达一定地步之后就会显得异常繁难,人类的心智看来根本就无法做到将其彻底还原,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对系统的某些细节忽略不计,从而引进一种比较整体的功能主义研究方式。类似地,对于像“视窗”这样复杂的软件系统,整个系统的逻辑是非常复杂的,如果有人想要模拟而不是剽窃这个系统,最好的办法是:在了解它的功能后再另行编制一个具有几乎相同功能的系统。如果妄想将一台装有“视窗”系统的电脑拆散,从物理的角度了解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然后再一一复制出来,这肯定极其艰难甚至劳而无功。所以,对人的大脑采取功能主义的整体论方式进行模拟将比还原论方法也许更为行之有效。
但是,即使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人类的心智有时候会变得一筹莫展,这也并不意味着还原论就没有价值。因为我们需要知道:系统的表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我们将一部哪怕最简单的计算器拿到古代,古代的科学家也可能被迫采取整体论的方式对它进行研究,他们或许能了解其主要功能,知道它可以用于数字计算,但他们必然不清楚: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时候,他们将会多么的遗憾。对人体的研究,虽然我们很难用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来计算和推导出人的行为,但我们至少希望通过原子和分子的行为来解释和理解人的行为。很显然,我们需要能够直接描述复杂系统的整体定律,所以我们有化学定律、有混沌定律、有经济学定律和社会学定律,但这些定律不会是最基本的定律,我们会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定律是这个样子?这时候,这些定律需要用个体行为来进行解释,需要用 “部分”的行为来进行解释。
还原论的方法肯定是最基本的科学方法。但由于混沌学说的巨大成功,一些人对整体论产生了过分的自信,在今天的很大部分科学哲学家眼里,还原论变成了坏东西,他们为整体论欢呼雀跃,却想法设法要与还原论划清界限。他们走得太远了,他们将整体论的作用过于夸大了,我们有些哲学家甚至还将整体论当作哲学本体论概念来进行介绍,煞有介事地探讨起“世界是简单还是复杂的”这样一些哲学命题来。他们的道理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因此自然界是不可彻底还原的,因此整体论才是最优等的哲学。
有这样一个关于还原论的笑话:老师带学生走进实验室,指着一排玻璃仪器,说那是一个人,因为玻璃瓶里装着人的所有组成物质,包括水、碳、脂肪、蛋白质……。这个笑话的实质是说,还原论者只会将“部分”简单地累加起来形成整体,却愚蠢地并不考虑“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以为,认为还原论忽视了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指责毫无根据。还原论并不忽视“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反,还原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考察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还原,“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了每个“部分”的边界条件,变成了每个“部分”的输入和输出,这使得我们能更精确地考察这种作用,并建立起将这些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方程。整体确实不等于部分之和,但整体必定等于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之和。
有些人认为整体论的定律才是最基本的定律,而个体的行为要通过整体的行为来解释,甚至对人类社会也必须采取整体论的方法,认为如果只考察个体,则可能忽略掉人类社会这个群体的一些性质。这种说法是相当奇怪的,人类社会的所有性质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个体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而得到解释,虽然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可能采取整体论的研究方式,但肯定只有这种整体论的方式才有可能丢失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还原论的方式不会。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训诫:使用还原论要谨慎从事。使用整体论更需谨慎从事。如果只是弄出一个整体论的定律,而个体层次发生的事情都以这个整体的行为来进行解释,这样的理论体系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不过,还原论方法虽为我们所偏爱,但还原的过程必然只能进行到一定的层次,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心智不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自然界是不可以彻底还原的。
我们知道,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每个事物都和其他每个事物联系着。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怎样实现的呢?传统观点认为:不同的东西通过大量的中介过程统一起来,这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层层递进的,是定域性的,任何物体只和其邻近产生即时联系,事物的超距作用是不可能的。世界的可还原性就建立在这样的宇宙绘景中,在这样的宇宙中,我们原则上可以将任何系统从宇宙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这个系统的边界条件是稳定的、可知的,我们可以通过边界条件的变化掌握和了解这个系统的性质和运行规律。将系统孤立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我们可以将大系统分割成一个个的小系统,小系统再细分为更小的系统,这样层层细分下去,从而我们所处的世界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彻底还原的。
然而,量子理论表明,世界的联系并不是定域性的。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存在着即时的普遍联系。在量子理论中,一切事物的运动都应该用波函数来描述,而波函数是遍布整个宇宙的。我现在坐在椅子上,我的身体伴随着有一个波函数,可以肯定这个波函数的值主要集中在我身体占有的空间内,接近100%,但不可能等于100%,在宇宙的其他地方,比如在火星上也会分布有我的波函数,虽然它们的值很小,非常接近于零,但不可能等于零。如果我的身体有任何的运动或变化,比如我动一下手指头,那么伴随我身体的波函数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产生的影响将会遍布整个宇宙!火星上的一块石头如果“足够”地灵敏,它将会“感受”到这种影响,这种影响虽然非常非常之小,非常非常接近于零,但毕竟不等于零。在这样的宇宙绘景中,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我们一定要将某个时空孤立起来进行考察,那么由于宇宙中任何的变化都对它有影响,从而它的边界条件将会是整个宇宙!这个边界条件显然是不可知的。而且,外界对系统的作用也并不局限在边界,而是“深入”到系统内的每一个“部分”,这样系统内部的作用“场”也是不可知的。因此,这样的分割还原就变得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所以,当我们用还原论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忽略了事物之间联系的量子效应。这样的“忽略”在通常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的波函数在离开我身体哪怕只有一微米的地方就将衰减到几乎为零,它太小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那些必须考虑量子效应的地方,比如亚原子领域、比如宇宙“创生”的过程,这样的忽略就不能允许,这时候我们不能再采用还原论的研究方法,我们必须将整个宇宙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很显然,只有在局域性不能忽略的地方,还原论才原则上不可行;在不必考虑局域性的地方,还原论原则上可行!
那么,在还原论原则上不可行的亚原子领域,还原论就没有价值了吗?
我认为,还原论仍然有重大的价值。因为,即便是存在非局域性,导致还原论原则上不可行的领域,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个体的性质,要通过个体的行为来理解(而不是推导)整体的行为。

与量子悖论

对量子悖论的解决,人们就经常寄希望于所谓混沌理论,以为建立在整体论基础之上的所谓混沌理论能够解决物理学上的时间可逆性难题和决定论难题。我认为这样的想法是没有多少前途的。
混沌理论认为,演化与所谓“动力学混沌”有关,混沌系统的动力不稳定性是导致非平衡态向平衡态趋近的根本原因。由于动力学混沌的存在,复杂系统对初始条件极端敏感,初始条件的极其微小的不确定,哪怕只是“忽略与宇宙边缘的一个电子”的引力作用,都会导致系统随时间的变化迥然不同。这意味着:除非我们能够以无限精度知道初始条件,否则系统的演化就是不可预言的,因此,决定论是行不通的。
但这样的说法不得要领,极难令人信服。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在其名著《终极理论之梦》中,详尽而令人信服地阐释了他的还原论思想,他认为整体的定律不可能是最基本的定律。他不同意说混沌理论解决了问题,他的论述很有说服力:
“混沌的存在,不是说土星环那样的系统行为就完全不能由运动定律、引力定律和初始条件来决定了,而只是说明有些事情的演化(如环间空隙的粒子轨道)不是我们实际所能计算的。说得更准确一点,混沌的出现意味着,不论以多大的精度决定初始条件,我们最终还是会失去预言系统行为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对一个牛顿定律统治的物理系统,不管我们想预言它在多远的未来的行为,总可以在某个初始条件允许的精度下实现那个预言。(打比方说,不论我们给汽车加了多少油,它总有耗尽的时候;但不论我们想走多远,总还会有达到那里所需要的油量。)换句话说,混沌的发现并没有清除量子力学以前的物理学的决定论。”(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第30页,李咏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5月)
事实上,混沌理论同样也没有清除量子力学层面上的决定论。无论是经典牛顿力学系统还是量子系统,其演化的过程都可以存在混沌,都可以对初始条件极度的敏感,但这不是反对决定论的理由。
所以我认为,以混沌理论为代表的整体论方案不可能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案。至少,以为整体的性质不需要一个微观的解释,这就不能令人信服。以数学上的困难为借口,或者以人类预言能力上的困难为依据,就认定必须采用 “群体物理学”,这在方法论上或者可以说是成立的,但由此得到的肯定不是自然界最基本的法则。因为我们仍需要知道:在个体层次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对单个粒子的物理性质,特别是,对量子佯谬,对那只“悲惨”的“薛定谔的猫”,整体论并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混沌理论对此无能为力。普里高津认为:“只有超出还原论描述,我们才能给出一个量子理论的实在论诠释。”但我仍死命地坚持,即使在个体层次上,我们也同样需要一个量子理论的实在论诠释。[2] 

2智能气功

智能气功科学的整体论是以超常智能为基础,阐述宇宙万物存在形式特征的理论。着重论述事物整体特性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宇宙整体观、人天整体观、人体整体观三部分内容。与混元论是不可分割的、互相联系着的两个侧面。其特点:
(1)整体的实在性。认为整体不仅是事物的一种性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真实存在,是可以和超常智能起作用的真实存在。它可以贯穿、体现在实物中的各个部分。
(2)整体的层次性。认为任何混元整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物质特性混化而成的,因而使混元整体呈现出层次性。每一层次都具有整体中的共性,这与现代混沌理论中的碎形结构有相通之处。
(3)时间、空间的整体性(也叫整体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都是混元气的混化整体,即任何时间、空间都是事物的混化表现,不存在没有任何事物(混元气)的空无所有的空间,也没有脱离事物的时间。
(4)研究、认识的主体与对象的整体性。认为研究、认识之主体与被研究、认识的客体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呈现出两者之间的整体性。
(5)是唯物一元论的精神、物质统一观。认为精神(意识)是混元气的特殊表现——意元体的运动,即意识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式,这不仅与人体混元气有同一性,而且与大自然界的混元气有同一性。
(6)认为人类的意元体宇宙初始混元气上升了一个螺旋。[3] 

世界的整体性

    说世界是一个整体可能没有几个人会反对,但是如果说人跟树是一个整体,或者说人跟畜牲是一个整体,则绝大多数人肯定都是不会同意的,因为人们并没有发现人跟一棵树或者畜牲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通常情况下,人们说某些事物是一个整体,都是基于联系而言的,因为人们认为这些事物通过某种联系组成了一个新的系统。如,骑手与赛马的关系,当骑手在马背上的时候,人们会认为骑手与赛马是一个整体。当然了,即使骑手不在马背上,人们也还有可能承认他们之间是一个整体,因为这匹马与这个骑手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可能这匹马就是骑手自己喂大的,等等。但是要说北京的一匹马与澳大利亚某个角落里的一只袋鼠是一个整体,则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同意的,因为,如果不考虑所谓的万有引力,那么北京的马与澳大利亚的袋鼠之间就实在找不出还能有什么联系了。这里面就有了一个矛盾:既然世界是一个整体,那么作为这个整体中的任意两个部分必然也应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存在整体的两个部分不是一个整体的这种情况。但在实际中,人们却是很难承认这一点的。

    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竟然不是一个整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里,我们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不是因为事物之间有了某种联系才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而是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联系则是在人们对世界进行分割以后才产生出来的东西。

    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原本也是一个整体,并不存在什么联系一说,所谓的联系,只有在分割以后的两个部分之间才能显现出来。比如,我们常说的藕断丝连,事实上,如果没有藕断,也就不存在丝连这一说法,丝连是在藕断开之后的两截断藕之间才能表现出来的一种关系。哲学上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其实这并不是世界的真实情况,它的真实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是我们把这个整体分割成了万事万物,从而使世界充满了普遍联系。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从整体中分割出来的,所以它必然与世界的其它部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不承认北京的马与澳大利亚的袋鼠是一个整体,是因为,人们忘记了空间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们忽视了空间在两者之间所能起到的联系作用,或者说人们压根儿也就不相信空间能够在物质之间起到联系作用。因为空间与物体之间的联系实在不同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联系,我们看不见也测量不出来,所以,我们认为空间与物质之间没有联系,它也起不到联系两个物体的作用。

    事实上,只要我们承认世界是一个整体,那么我们就必然要承认空间是世界的一部分,就必然要承认空间和物质原本是一个整体,是我们把这个整体分割成了空间与物质两个部分。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了解空间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不能用现有的手段测量出空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但是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方式就否认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能以物质之间的联系方式来理解空间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另外一种联系方式。是一种我们还无法理解的、被我们忽视了的一种联系形式。

    尽管我们不知道物质和空间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的,但物质和空间是不可分的却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这是因为,一方面,物质内部都包含着部分空间,空间是物质的组成部分,即使我们能把物质与外面的空间分割开来,空间也还是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我们说一个瓶子,肯定是指包括它的内部空间在内的一个瓶子,而不是只指瓶子的玻璃部分;我们说一个人,则肯定是指包括人体内部空间在内的人,而决不会是指剔出了内部空间的人体。另一方面,物质存在于空间之中,物质的内、外部空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一个割不断的整体,只是人们在感觉上认为物质是独立的,内外部空间是隔离的而已。从原子的结构我们就能够知道,人体内与人体外的空间是相连通的。如果我们能够变得比电子还小,那么,我们从人体外进入人体内肯定是畅通无阻的,这个时候,我们决不会再认为人体内的空间与体外的空间是隔离的,我们可能会觉得人体就像是渔网一样,从来都没有割断内外部的空间。

    如果我们承认空间与物质是一个整体,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以另外一种眼光来重新审视眼前的这个世界。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人就是包括头、躯干、四肢这几部分的人体,这几部分以外的是空间,与人体无关。而事实上,人体与外界的空间是一个整体,就像胳膊和肩膀的关系。在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人体与空间分割开,而在实际上我们是无法把它们割裂开来的。就像瓜皮与瓜瓤的关系,人体是瓜瓤,空间则是瓜皮,它们不是互不相连的两个个体,而是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只是这两个部分的结构不一样而已。事实上,人们也正是根据结构的不同,把世界的不同部分划分成了万事万物。

    世界之所以是一个整体,正是因为空间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整体,宇宙通过空间统一在一起。

承认空间是物质的一部分,那么也就要承认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必然也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人与树是一个整体,人与畜牲也是一个整体,因为空间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相关博文:

1、以宇宙整体为前提,重新解释物质、运动和时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mrmx.html

2、宇宙是一个整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mrmx.html

3整体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n31w.html

4、整体论: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1482fb60100pvkl.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