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音乐细胞,照样能陪孩子玩转音乐

 我的图书馆好26 2014-12-08

"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基本上都在关注一个主题:孩子的心理成长。常有父母会问到我,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灵健康?

  有一个方法,好用又不贵,那就是音乐。

  一般提起音乐,我们就把它跟专业的声乐、乐器学习扯上关系。其实,如我们此前探讨过的,音乐对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有惊人的促进作用。这一点,才对孩子们的成长最有意义。

  几乎所有孩子都会有一个对节奏、对音乐的敏感阶段。如同每个孩子都会喜欢上涂鸦一样。所以,千万别因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就错失了让孩子从音乐中获得滋养的机会。

  今天的文章,分享给所有家有0-3岁孩子的父母。

  很多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对家中孩子音乐才能的挖掘与培养,要么是放任自流,“咱家就没有这样的遗传细胞,还是别费这个神了。”要不就是全权教给他人,“等孩子五六岁之后,带他/她报个班就行了。”这两种做法都有失偏颇。

  从出生起,其实就可以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了。有的父母可能会说,“别逗了,我连五线谱都认不全呢,我可教不了孩子。”真的吗?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指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乐感(主要体现在节奏感和音高上)的形成和对音乐的兴趣。因此,父母即使对音乐一窍不通,照样可以对孩子进行音乐潜能开发,陪孩子玩转音乐。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应遵从孩子思维发展的特点——3岁之前的孩子主要以动作思维和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故可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带孩子聆听、感受、欣赏音乐。

  0-6个月:聆听为主,主要“乐器”:身体

  孩子本能地能感受到节奏。四个月时,胎儿就有了听觉;到六七个月时,胎儿的听觉感受器就已经基本成熟,因此,他们在子宫内已经在聆听并逐渐习惯妈妈有规律的心跳声了。因此,给婴儿挑选的乐曲最好跟妈妈心跳的节奏相似,如莫扎特的音乐。研究表明,给哭闹的宝宝听音乐,有助于快速安抚宝宝的情绪。有的父母在孩子清醒时一直放着音乐,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因为不间断的刺激就失去了刺激的意义,不妨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宝宝听几次。

  需要注意的是:音乐不能代替成人的声音。八个月大的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就能够区别声音的种类,听出音调的高低、强弱,能分辨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讲话了。而且,小家伙尤其偏爱爸爸有磁性的中低音,因此,爸爸不要觉得新出生的宝宝太小不需要自己,而忽视与孩子的沟通,这可错失了开发宝宝听力、智力,培养与宝宝感情的良机哦。

  建议,不管你的孩子有多小,爸爸妈妈有时间就要多陪孩子说说话哦,不用担心说什么,重要的是你的声音要充满感情,多与宝宝做眼神沟通,当然,还可给宝宝哼一些歌曲,最好是能边交流边抚摸、触碰孩子,如轻轻晃动宝宝的小手或小脚丫;或者父母躺在床上,让宝宝趴在自己身上,边唱边晃动自己的身体,让宝宝感受身体的律动……

  如果我们能够尽早地鼓励孩子通过身体活动,如抓握、翻身、滚动等,去发现他们自身的身体节奏,从而更好地感受和捕捉各种节奏,这对于提高身体动作的控制能力、增加动作的协调性,使动作更加优美而富有韵律感等,是非常有用的。

  音乐游戏:参与性抚触游戏

  抚触没有固定动作,妈妈可以根据宝宝当时的情绪状态变换动作,要以适应宝宝高兴的状态为原则。在宝宝情绪好的情况下,边听音乐边进行,最好辅以语言和眼神交流。父母可根据音乐旋律,带着宝贝以自己的身体部位为乐曲伴奏,如拍手、踢腿、抬脚、嘟嘴等,在拳打脚踢中感受音乐、活动肢体。

  6-12个月:主动探索的开始,主要乐器:摇铃、触手可及的声音

  六、七个月之后的宝宝有了主动探索的欲望,喜欢到处摸摸、看看,还喜欢扔东西、撕纸,开始有意识地制造声音。拍手是孩子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宝宝表达内心喜悦的方式。孩子节奏感的培养就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一起玩拍手的游戏,逐步培养孩子在拍手、拍腿、跺脚、奔跑、点头等活动中的节奏感。

  父母还可给孩子准备一些摇铃、牙胶类玩具,便于孩子抓握、啃咬,摇动以聆听声音。市面上这类玩具很多,父母在挑选产品时除考虑材质安全无毒外,还需注意的就是摇铃的声音要柔和,太过尖锐、刺耳的声音可能会损伤宝宝的听力。父母可将宝宝抱坐在腿上,边唱儿歌边轻轻晃动身体,还可轻握宝贝拿着摇铃的小手有节奏地晃动……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可给孩子挑选一些各国音乐家为孩子做的器乐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儿童钢琴曲》、贝多芬的《孩子的梦》、安德森的《跳圆舞曲的小猫》、约翰·施特劳斯的《游览列车波尔卡》……这些音乐节奏都比较轻松、明快,宝宝大都会随着节奏扭动自己的小身体、手舞足蹈起来;越是熟悉的音乐,孩子动得越欢快。建议父母一段时间内坚持给孩子听同一首音乐,有利于孩子熟悉并学着欣赏音乐,等孩子听熟再更换。

  音乐游戏:自制声音玩具

  父母可在家中自制声音玩具,可自己做,也可引导宝贝将沙子、小米、大米、大豆、花生等颗粒装入各种瓶子或盒子中(注意:千万别让孩子放入口中),并盖严,声音玩具就做好了。然后轻轻摇晃玩具,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这是一个宝宝百玩不厌的玩具,每次放入的颗粒种类和数量不同,且放入不同的瓶子都会得到不同的声音。而且,全家可以来个大合奏,场面一定很壮观。父母注意:不可大力摇晃,以免声音太大吓着宝宝。这个游戏适合所有年龄的宝宝。

  1-2岁:探索音乐的各种可能

  当宝宝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咿咿呀呀学语的声音,意味着他们开始进入语言敏感期。父母不妨多引导并鼓励宝宝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一位爸爸无法理解妻子能跟宝宝在一起说上半天也不厌烦,妻子斜睨他一眼,“这你就不懂了吧。我们闺女在唱歌呢,唱得可带劲儿,抑扬顿挫的……”这位妈妈做得真棒!孩子的潜能需要父母发现并有意识地激发。

  1-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可将音乐与节奏感强的儿歌结合起来,多给孩子选择有象声词、反映各种音响的音乐让他们倾听,并听一些简单儿歌。一些父母反映孩子学说话的过程中会出现口吃现象,可奇怪的是唱起歌来却很流利。音乐和节奏确实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多诵唱儿歌,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学习和掌握。

  1岁之后,宝宝的活动空间变大,开始每天在户外活动。父母可带孩子多接触聆听各种声音:如大自然中虫鸣鸟叫的叫声、刮风下雨的声音,马路上车辆的鸣笛声,甚至是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通过反复的训练,小孩从小就有灵敏的耳朵。在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之后,引导孩子模仿,甚至比较不同的声音和节奏。

  音乐游戏:韵律手指操和动物模仿操

  1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学着说话,爸爸妈妈可在给宝宝念儿歌时,带着宝宝听儿歌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和手指操。或事先放一些孩子描写鸡、鸭、猫、狗、兔、大象等动物的音乐放给孩子听,让孩子熟悉音乐,再逐步教他做各种动物的模仿动作。在孩子熟悉音乐、会做模仿动作的基础上,由爸爸或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做,听到描写哪种动物的音乐就模仿该动物走路或叫声。然后,家长可任意进退磁带,打乱动物出场的顺序,让孩子进行模仿。

  2-3岁:唱起来、跳起来

  两岁之后,父母可训练孩子逐步养成固定的作息习惯,因此可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内容相关的儿歌,让孩子倾听并学着唱起来,如刷牙歌、洗澡歌;除此之外,可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器乐,如民歌、音乐剧等。

  在聆听音乐时,父母可鼓励孩子跟着音乐随意舞蹈,千万不要随便讲话、或指导孩子,这样只会打乱孩子的热情。听完音乐之后,不妨与孩子交谈一下,鼓励宝宝用简单的动作和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运用形象的玩具,帮助宝宝理解音乐的性质,增添听音乐的趣味。如听摇篮曲时,成人可怀抱布娃娃,做哄娃娃睡觉的动作。帮助孩子逐渐明白:不同的音乐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且能表现出不同的形象或情绪。如跟孩子一起听《动物狂欢节》时引导孩子注意不同动物出场时音乐的变化,小兔子的欢快、大象出场事的笨重等,以此激发孩子模仿和学习的热情。

  音乐游戏:锅碗瓢盆总动员

  家长和孩子可将家中各种物品找出来,让孩子用竹筷敲击,比较不同物品发出的不同声音:木制物品发出的声音比较沉闷,瓷制物品发出的声音比较清脆,铁制物品的声音比较响亮等。而且不同厚薄的物品发出的声音也会不同。还可在相同质地的碗中倒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宝宝敲打,从而对音高和音调有一个初步、感性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