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 宋庆龄在北京的另一处住宅 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什刹海后海北沿的“宋庆龄同志故居”,一直开放供游人参观。据说自1963年搬到此处居住直至逝世,她一直住在这里。这座昔日清王朝醇亲王王府的府邸花园,经修建改为宋庆龄故居后,既保留原王府花园的布局、风格,也融入西方别墅特点,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宅邸。我曾多次到这里参观,我那80多岁的老岳父他们每次大学同学聚会,也在这座故居院内,因为他们当年上大学的校址,也是这王府内。 近些年,看到不少朋友写书介绍这座故居,但是当看到有人介绍说,这座“宋庆龄同志故居”是宋庆龄在北京“仅此一处”或“唯一一处”住宅时,我不敢苟同。因为在我原住家附近200多米远处,也有一座宋庆龄故居,据说宋庆龄同志在1963年之前,一直住在那里,而且是宋庆龄在北京的第一处住宅。这就是位于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南段(原“方巾巷街”)西侧的、至今仍保留的那座灰色二层小楼。 这座灰色小楼我太熟悉了,曾经坐落在一个有宽阔大门的大院里。我从小开始,去北边粮店买粮食、走亲戚等,必须经过这座小楼。上中学后,初中三年上下学,每天都四次经过这座小楼。小楼内部情况及其原所在大院内情况我不知道,但是在这一片平房大院的地面儿,这座灰色小楼格外显眼。记得这“小楼”所在大院南边的邻居,是一家卖水的小院儿,老板姓陈,他的儿子和我在一个学校。那时候,许多居民大院内还没有自来水,所以这家经常给客户推车送水。“小楼”北边邻居,是一家临街的“晒图社”,由一对儿年轻夫妇经营。如今,小楼所在院子大概因扩宽马路被占用,“方巾巷”两侧原建筑全部消逝而被新的大厦取代,该街道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灰色小楼被外面的高墙封闭在里面。 “朝阳门南小街”,由原北段的“朝阳门内南小街”和南段的原“方巾巷街”组成,现统称“朝阳门南小街”。关于这条街两侧胡同里的名人住宅及该街道的名人住宅、“方巾巷街”的情况,我曾经发表博文介绍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我印象中,这座“灰色小楼”所在大院,大概现在改为“朝阳门南小街”439号。据说这座小洋楼建于民国时期,曾经是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新中国建立后,司徒雷登离开这里不久,成为宋庆龄的住宅。她曾经在这里接待过许多国内外要人。我小时候,有时候看见那宽阔的院门敞开后,有小卧车进出,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住的是宋庆龄。由于那院门待车进出后便马上关闭,所以也没机会看清院内情况。我1968年进工厂工作后,听说食堂一位老师傅偶尔谈及“方巾巷”情况,感到很好奇。问及他为什么熟悉我家所在胡同相通的这条“方巾巷”街,他吞吞吐吐地欲言又止。后来从食堂其他老师傅那里获知,这位老师傅解放前曾经在这座“住宅”里当厨师。所以他应该熟悉里面的情况。但是当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同事间彼此说话都非常谨慎小心,而且听说这位老师傅就因为在这座“宅门儿”里做饭的历史,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挨过整,说他为“阶级敌人”做饭,丧失了阶级立场,所以我知道即便问他,他也决不会说那“宅门儿”里的情况,这就又失去一次了解这院内情况的机会。 现在,我有时候经过“朝阳门南小街”时,仍要看看这座灰色的小楼。我认为,如果介绍宋庆龄在北京的住所,不应该忘掉这座“灰色小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