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中华第一帖“比《兰亭序》还牛!

 wyk1014 2014-12-08

馆友“wyk1014”: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这才是“中华第一帖“比《兰亭序》还牛!”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5年1月2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图片/艺术”下“绘画/书法/剪纸”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平复帖》是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传世墨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70多年,被称为“中华第一帖”、“法帖之祖”、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该帖尺幅为23.8×20.5厘米,牙色纸本,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名《平复帖》。


  1956年初,中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和夫人将《平复帖》等八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北京故宫。至此,《平复帖》在传世1700多年以后,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镇院之宝。


【镇国之宝】巴掌大的一张纸,为什么那么珍贵?


  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陆机说起。他的祖父陆逊,就是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的东吴名将。他本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为文讲求音律谐美,讲求对偶,是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平复帖》本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件,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大约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佳作天成”。陆机的这个作品,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平复帖》的价值,更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


  2012年,《国家人文历史》独家邀请九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在国宝中做取舍之间的思量、权衡,盘点出中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平复帖》为镇国之书法:其见证了汉字流变。


  据《宣和书谱》记载,《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即公元275年,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早70多年。而且该帖是真迹,若与留传下来的《兰亭序》唐朝摹本相比,则早360年以上。其珍稀性无与伦比。

  正如明人董其昌题跋所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


  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平复帖》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书体的演变,大约经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楷书与今草处并列地位)、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曾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陆机的这篇墨迹有幸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


  《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由于古代书家如李斯、钟繇、张芝等,虽是流传有绪的人物,但无可靠的墨迹流传。而石刻作品,因是翻版,加之刻手的原因、风化剥蚀等,与墨迹多半相去较远;再者,此前墨迹虽有不少,但书家皆不署名,无法考证。因此愈显《平复帖》在书法史上的意义。


【收藏佳话】张伯驹舍命收藏《平复帖》


《平复帖》曾为宋徽宗收藏,有宋徽宗六字瘦金体题签及宣和诸玺。此后多次转手,清朝时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子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大约在此时,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己有,后来就传给了他的孙子溥儒。


《平复帖》的主人溥儒,也不是等闲人物。他字心畲,号旧王孙、西山逸士,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书画皆秀逸出众,青年时代留学德国八年,获生物、天文两博士学位。归国后隐居北京西山,不问时事,潜心丹青,他的山水画宗法宋元,以淡雅见长,画面充满和谐静谧之气。1926年,他在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一鸣惊人,画名大著。后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他的画极抢手,一生不知挣了多少钱财,但他平生魏晋风度,从来不拿钱财当回事。


  当时溥儒的开支极大,他全家二三十口坐吃山空,仅凭他教书卖画养活一家人。所以每有大事,就得卖些家藏的古董字画筹钱。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溥儒收藏的《平复帖》现身江湖,顿时举世惊羡。


  溥儒的朋友,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增湘评其为“自六朝以来,传世绝罕”,“二千年来孤行天壤间,此洵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


  1934年前后,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展上,张伯驹第一次看到《平复帖》。但当时张伯驹根本拿不出20万大洋,只好暂时放弃。


  1936年,张伯驹托人上门求让《平复帖》,这时溥儒“不差钱”,所以开出20万大洋的价码,以吓退张伯驹。但张伯驹也自有打算,20万他是拿不出来,“不过我也是备下一案,以免此件流出国外”。后来张伯驹这样写道。


  第二年,张伯驹又托溥儒的画坛挚友张大千致意,表示愿意以6万大洋收藏《平复帖》,但溥儒仍执意要20万大洋,这事再次搁下。


  这年春节前,溥儒母亲去世,需大笔的钱。幸运的是,张伯驹此时正在北京,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双方商定了4万大洋的价码。


  此时,瞩目《平复帖》的绝不仅仅张伯驹一人,有个白姓书画商欲将此帖转卖给日本人,出价20万。另外,不少晚清遗老致信溥儒,试图劝说他不要转让《平复帖》,他们建议将丧事从简,或者只是将《平复帖》抵押。

溥儒所藏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被古董商买去,流落国外


  面对这些阻碍,傅增湘极力斡旋,说服众人。而对《照夜白图》流落国外,溥儒也常有覆水难收的歉疚,虽然先后两次没能与张伯驹谈妥,但私下多次表示:“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丛碧(张伯驹号丛碧)藏也好。”他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决意转让给张伯驹。《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对此大为快意,他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拥有《平复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拥有《平复帖》后,张伯驹“蛰居四年,深居简出,保护此帖……经过多少跋涉、离乱,我都如性命一样地宝藏此帖”。


  但4年后,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勒索300万,包括《平复帖》在内的收藏字画面临考验。


  万般无奈的潘素(张伯驹夫人)设法与绑匪沟通,得到看望丈夫的机会。张伯驹悄悄告诉潘素,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一直僵持到八个月后,绑匪看实在要不来那么多,就答应降价,勒索20根金条。张家设法凑足20根金条,张伯驹才得以脱离苦海。

【全图欣赏】

【读帖】为啥乾隆没有作题跋?


  经傅增湘斡旋,《平复帖》易手张伯驹。傅增湘在帖后作了跋,对此帖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考证之后,又分析酷爱书画的乾隆帝,凡是大内所藏名迹,无不经过其一再题跋,为什么独有《平复帖》既未经题写,也无内府诸印,更没有刻入《三希堂法帖》。


  现将原文摘录——


昔王僧虔论书云:陆机吴士也,无以较其多少。庚庾肩吾书品列机于中之下,而惜其以弘才掩迹。唐李嗣真书品后则置下上之首,谓其犹带古风。观彼诸家之论,意士衡遗迹自六朝以来,传世绝罕,故无以评定其甲乙耶。唯宣和书谱载,御府所藏二轴,一为行书望想帖,一为章草即平复帖也。今望想帖久已无传,唯此帖如鲁灵光殿,岿然独存,二千年来孤行天壤间,此洵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董玄宰谓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此数行为希代宝,至哉言乎。宣和书谱言,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初年,前右军兰亭燕集序大约百有余岁,此帖当属最古云。今人得右军书数行,已动色相告,矜为星凤,矧此为晋初开山第一祖墨乎(此亦董玄宰语)。第此帖自宣和御府著录后,只存徽宗泥金籤题六字,相传有元代济南张斯立、东郓杨青堂、云间郭天锡、滏阳马晌诸人题名,亦早为肆估拆去。其宋元以来流传踪迹殆不可考。至明万历时,始见于吴门韩宗伯世能家,由是张氏清河书画舫、陈氏妮古录咸著录之。李本宁及董玄宰摩观之余,亦各有撰述,载之集中。清初归真定梁蕉林侍郎家,曾摹刻于秋碧堂帖。安麓村初得观于梁氏,记入墨缘汇观中,然考卷中有安仪周珍藏印,则此帖旋归安氏可知。至由安氏以入内府,其年月乃不可悉。乾隆丁酉,成亲王以孝圣宪皇后遗赐得之,遂以诒晋名斋,集中有一跋二诗纪之。嗣传于贝勒载治,改题为秘晋斋。同光年间转入恭亲王邸。嗣王溥伟为文详志始末,并补录成邸诗文于卷尾,此近世授受源流之大略也。或疑纯庙留情翰墨,凡秘府所储名贤墨妙,靡不遍加品题;并萃成宝刻,冠以三希,何乃快雪之前,独遗平原此帖?顾愚意揣之,不难索解,观成邸手记,明言为寿康宫陈列之品,宫在乾隆时,为圣母宪皇后所居,缘其地属东朝,未敢指名宣索。洎成邸以皇孙拜赐,又为遗念所颁,决无复进之理,故藏内禁者数十年而不获上邀宸赏,物之显晦,其亦有数存耶。余与心畲王孙昆季缔交垂二十年,花晨月夕,觞咏盘桓,邸中所藏名书古画,如韩斡幹蕃马图,怀素书苦笋帖,鲁公书告身,温日观蒲桃,号为名品,咸得寓目,独此帖秘惜未以相示。丁丑岁暮,乡人白坚甫来言心畲新遘亲丧,资用浩穰,此帖将待价而沽。余深惧绝代奇迹,仓卒之间所托非人,或远投海外流落不归,尤堪嗟惜。乃走告张君伯驹,慨掷巨金易此宝翰,视冯涿州当年之值,殆腾昂百倍矣。嗟乎,黄金易得,绝品难求。,余不仅为伯驹赓得宝之歌,且喜此秘帖幸归雅流,为尤足贺也。翊日赍来。留案头者竟日,晴窗展玩,古香馣蔼,神采焕发。帖凡九行八十四字,字奇古不可尽识,纸以蚕茧造,年深颇渝敝,墨色有绿意,笔力坚劲倔强,如万岁枯藤,与阁帖晋人书不类。昔人谓士衡善章草,与索幼安出师颂齐名,陈眉公谓其书乃得索靖笔,或有论其笔法圆浑如太羹玄酒者。今细衡之,乃不尽然。唯安麓村所记,谓此帖大非章草,运笔犹存篆法,似为得之矣。余素不工书,而嗜古成癖,闻有前贤名翰,恒思目玩手摩,以窥寻其旨趣。不意垂老之年,忽观此神明之品,欢喜赞叹,心怿神怡。半载以来,闭置危城,沉忧烦郁之怀,为之涣释。伯驹家世儒素,雅擅清裁,大隐王城,古怀独契,宋元巨迹,精鉴靡遗,卜居城西,与余衡宇相望,频岁过从,赏奇析异,为乐无极。今者鸿宝来投,蔚然为法书之井弁冕,墨缘清福,殆非偶然。从此牙籤锦帙,什袭珍藏,且祝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永离水火虫鱼之厄,使昔贤精魄长存于尺幅之中,与日月山河而并寿,宁非幸欤。

岁在戊寅正月下澣江安傅增湘识


  据傅增湘推测,因为此帖陈设在皇太后所居的寿康宫,乾隆就不便回来欣赏题写。


《平复帖》释文


  《平复帖》“草法、文句,都很古奥,难以辨识”,“陆机的这笔草书,写得苟草,有的是当时的习惯写法,让后世书家难以释读,平添了一些神秘感。”由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纸面损伤,有些字已分辩不出来了。


释文一: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微居得病,虑不衍计,计已为苍。年既至男事复失,甚忧之。屈子杨往得来主,吾云能惠。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祭观,自躯体之盖如思。识黟之迈,甚执所念,意宜稍之旻伐棠。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郑春松释)


释文二: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启功释)


印记


鉴赏印有“殷浩”(按:印迹不全) 、“宣和”、“政和”、“韩世能印”、“韩逢禧书画印”、“张广德”、“张丑之印”;梁清标“梁清标印”、“冶溪渔隐”、“秋碧”、“苍岩”、“河北棠邨”诸印;安岐“朝鲜人”、“安岐之印”等印;溥心畲“西山逸士”和“西山逸士心畲鉴赏”;安岐的“思原堂”和“麓邨”诸印;永瑆“永瑆之印”、“皇第十一子诒晋斋印章”、“诒晋斋”等印;张伯驹“张伯驹珍藏印”、“京兆”等印;傅增湘“傅增湘印”等。


题跋


《平复帖》字幅前古接纸上嵌:“晋平原内史吴郡陆机士衡书”小正书一签,无款印。更前黄绢隔水上嵌月白绢标签,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陆机《平复帖》”小正书五字,下押双龙圆印。后另纸明代董其昌跋,又前嵌清代永瑆书签,后纸又有清代溥伟两跋,又傅增湘长跋,其后有赵椿年跋。张伯驹跋位于董其昌和溥伟两跋之间。


递藏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