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是中医整体观念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拿疗法针对病位讲究点线面结合运用,点即指相应腧穴,线指相应经络,而面便指相应的经筋及皮部。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机能活动的作用。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路径的意思,经脉是经络系统的纵行干线,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络,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织,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第一节 经脉 十二经脉是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阴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十二经脉的名称与分布: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十二经脉隶属于十二脏腑,结合其在手足循行时内外、前中后位置的不同,根据阴阳学说予以命名(名称如下)。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头面、四肢和躯干,纵贯全身。四肢部:阴经隶属于六脏,行于四肢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在中(足厥阴在内踝上8寸以下循行于足太阴之前,8寸以上交叉后行于太阴、少阴之间);阳经隶属于六腑,行于四肢的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中。躯干部:足三阳经分布于躯干的外侧(顺序是前、中、后),足三阴经分布于胸腹部(顺序由内向外是少、厥、太)。手六经中,手三阳经过肩部上颈部,除手厥阴在侧胸部有较短的分布外,手太阴、手少阴由胸内直接出于腋下。头面部:阳经都上行头面部而联系五官,但分布复杂,规律不明显;阴经多行于头颈的深部而联系喉咙、舌、目等器官。 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和阳经有表里属络的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即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等六组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交接流注:十二经脉构成“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气血循环系统,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交手三阴。流注规律: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奇”有奇异、特殊的意思,即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关系。其作用一是在循行中将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于十二经脉的气血有蓄溢调节作用。奇经八脉循行无规律,督、冲、任脉同起于胞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行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间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维脉起于足跗是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等会合。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少阳经。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于督脉有联系,故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六阴经均于任脉有联系,故任脉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阴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足阳明、足少阳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使经气通畅。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濡养眼目,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的运动。阴、阳维脉分别维系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 奇经八脉中,督脉、脉任各有其腧穴,故常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其余各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四经之中。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统称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十二经脉的别络在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络穴发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经脉;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遍布于全身,难以计数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十二经络脉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它们的互相联系,任脉别络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别络沟通了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孙络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组织。 在推拿临床上,可以依据经络的循行进行辨证,多用按诊法及电测定法。按诊法,即用拇指指腹沿经络路线轻轻滑动,或用拇指、食指轻轻捏拿,或用拇指指腹稍重按压揉动,以探索经络上的异常反应(如:结节、条索状物、松驰、温度变化等)。探索时用力要均匀、并注意左右对比。 第二节 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于关节、骨骼部。其规律为: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 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 内上行,结于贲(胸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 (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另外,各经在循行中,还在踝、 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外,并能总络诸筋。十二经筋是筋肉受相应经络支配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约束骨胳,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经筋的病变,多表现为拘挛、强直和抽搐。 第三节 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离别,经过躯干,深入内脏,在头项部浅出体表后,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故有“六合”之称。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月 窝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安 ,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于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的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别加强了内外、脏腑联系的作用,扩大了经穴主治的范围,如阴经经别在头项部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这样就加强了阴经的经别同头面部的联系,推拿中就可以取手三阴经的腧穴治疗头面、五官的病症,按揉太渊、列缺等可以治疗偏、正头痛;一指禅推法、点法等作用于太溪、照海等穴可以治疗牙痛、喉病等。 第四节 皮部 十二皮部是皮肤按经络的分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第五节 腧穴与特定穴 一、腧穴概述 腧现通常用作“俞”,具有转输和输注的意思。穴又称穴位,具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凡是有一定的名称和一定部位,按照十四经排列的腧穴称为经穴;没有列入十四经,而从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的经验穴,称为经外奇穴;无一定名称和位置,是以压痛点而定的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 腧穴的发现和定位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俞穴的治疗作用不只限于局部或浅表,常可治疗邻近、远端或体内的疾病。取穴时可以运用人体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指寸法等不同的方法。取穴正确与否能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上除用以上方法取穴外,往往还可以根据特殊体表和肢体活动时所出现肌肉皱纹、筋腱关节凹陷等标志取穴,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熟悉一些显露的体表标志外还要对骨性、肌肉、筋腱标志进行观察、揣摩,以掌握骨胳、关节、肌肉、筋腱的隆突凹陷等特点 选穴和配合可依据腧穴的主治和所属经络而采用邻近、远端、前、上下、左右等方法。
返回 二、常用取穴方法 1.骨度分寸 这种腧穴定位法,始见于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灵枢·骨度》篇。它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的患者,均可按照这个标准测量。此法,后经后人补充修改,已成为腧穴定位的基本准则。
返回 2.解剖标志: 体表各种解剖标志,是腧穴定位基本方法。临床常用以下两种: (1)固定标志: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肚脐以及各种关节突起和凹陷部。由于这种自然标志固定不移,所以有利于腧穴的定位。例如两眉之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 (2)动作标志:指必须采取相应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例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陷处取听宫;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返回 3.手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穴的方法。临床常用以下三种:
(2)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图 )。
(3)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是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图 )。
返回 4.简便取穴法 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一种取穴方法。例如两耳尖直上取百会,两手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中指端取风市等。 在推拿临床上,还可以运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即根据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腧穴的分布及其主治作用,取经络上的腧穴治疗相关的疾病,其选穴原则一般有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对症选穴等。近部选穴,即在病变的脏腑、五官、肢体的部位选取腧穴,进行推拿治疗。如胃部疾患,常选用中脘、梁门等腧穴,使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等手法操作,面部疾患常用一指禅推法在颊车、地仓操作;远部选穴,即在病变部位的远距离选取腧穴,可选用本经穴位,也可选用异经穴位。如肺病时可用点按鱼际、太渊等穴的方法进行治疗。项背部的痛疼,可以点、拿或揉手部的列缺进行治疗。对症选穴,即针对个别症状进行选穴的方法。如一指禅推法在大椎进行治疗可以退热,一指禅推法或摩法在关元治疗可以温阳。
返回 三、手太阴肺经腧穴
返回 四、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返回 五、足阳明胃经腧穴
返回 六、足太阴脾经腧穴
返回 七、手少阴心经腧穴
返回 八、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返回 九、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返回 十、足少阴肾经腧穴
返回 十一、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返回 十二、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返回 十三、足少阳胆经腧穴
返回 十四、足厥阴肝经腧穴
返回 十五、任脉腧穴
返回 十六、督脉腧穴
返回 十七、经外奇穴
返回 十八、推拿特定穴 推拿特定穴主要指小儿推拿特有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且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其中“次数”一项仅做6个月~1足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尚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上肢部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习惯于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亦有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顺序先后,可以灵活掌握。 1.坎宫 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返回 2.天门(攒竹) 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返回
3.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返回
4.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5.乳根 定位:乳下2分。 返回
6.乳旁 定位:乳外旁开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返回
7.胁肋 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图 ),又称按弦走搓摩。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返回
8.腹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图 );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图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返回
9.丹田 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10.肚角 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11.脊柱 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12.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13.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 )。100~300次。 作用:调理大肠。 应用: 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返回
14.脾经 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 返回
15.肝经 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100~500次。 作用:平肝泻火,息风镇惊,解郁除烦。 应用:清肝经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返回
16.心经 定位:中指末节罗纹面。 返回
17.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返回
18.肾经 定位:小指至掌根尺侧边缘成一直线。 返回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返回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返回
21.肾纹 定位:手掌面,小指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返回
22.肾顶 定位:小指顶端。 返回
23.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返回
24.小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返回
25.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返回
26.胃经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 返回
27.板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返回
28.内劳宫?/font>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指之间中点。 返回
29.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返回
30.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 返回
31.总筋 定位:掌后腕横纹中点。 返回
32.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近小指端称阴池。 返回
33.左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桡侧赤白肉际处,称左端正。 返回
34.右端正 定位:中指甲根尺侧赤白肉际处,称右端正。 返回 35.老龙 定位:在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1分许。 返回
36.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各掐3~5次;揉搓30~50次。 作用: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应用:掐五指节主要用于惊惕不安,惊风等症,多与清肝经、掐老龙等合用;揉五指节主要用于胸闷、痰喘、咳嗽等症,多与运内八卦、推揉膻中等合用。 返回
37.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处。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图 )。掐5次;揉100~500次。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掐、揉二扇门是发汗效法。揉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多用于风寒外感。本法与揉肾顶、补脾经、补肾经等配合应用,适宜于平素体虚外感者。 返回
38.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返回
39.威灵 定位:手背二、三掌骨歧缝间。 返回
40.精宁 定位:手背第四、第五掌骨歧缝间。 返回
41.膊阳池 定位: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 返回
42.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返回
43.三关 定位: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返回
44.六腑 定位: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返回
45.天河水 定位: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返回
46.箕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