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直门内大街的故事(2)

 老好人儿 2014-12-09

 西直门内大街的故事(2)


一.丽华商行

我们西内大街的居民对丽华商行的感情,像北京人对天安门一样真挚。丽华商行作为一家百货商店,为我们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日用百货,从钮扣别针松紧带,到暖壶搪瓷盆擦脸油,等等,样样俱全。

 

1.物质匮乏的年代 



1950~1980年代中国的商品,全是统一的价格,这里面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商品价格的统一。同一种商品在任何商店,价格一定是一样的。比如你今天在小小的丽华商行看见了一款搪瓷盆,图案是红“喜”字,价格是438分,明天你再到任何其它的百货商场、不管多大规模滴,比如著名的西单或者王府井大商场,同样的搪瓷盆,价格一定也是438,一分也不差。所以那时的人们不懂得什么是“砍价”,也不知道竟然会有“某个商店卖的东西便宜”这种事!第二是你在任何时间去买同一款商品,价格也是一样的。你三年前看到是438分,三年后再买,一定还是这个价。几年十几年不变或者变化极小。商店都是国营的,实行社会主义计划价格,物价稳定,所到之处都童叟无欺。在今天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年青人,这简直是难以理解的。




丽华商行很小,也就只有三、四十平方米吧,却能做到各样百货应有尽有,这得益于那个年代的商品匮乏。比如说洗涤用品和日用化妆品,如果在今天,只这两种商品在一个超市里面就可以摆满好几个大大的货架,装满一个房间。但在当年的丽华商行,却只占用了商店角落里一个小柜台的不到一层。化妆品,就是蝴蝶雪花膏,百雀羚的擦脸油(连口红也没听说过);洗涤用品,对不起,那时候没这个名词,你就说买肥皂吧,灯塔牌的,有一段时间还要“本儿”,定量供应。

(这是一张那个年代的购货证,可以看见,甚至连棉线都凭证定量供应。)

 顺便说一下,大多数的妈妈通常是不工作的,叫家庭妇女,在家带孩子,因为多数家庭都是三、四个孩子,孩子集合起来半个班,我有个舅舅家8个孩子,还有一个大姨有7个孩子,管孩子都忙不过来。父母都上班的家庭是少数的,叫双职工。爸爸一个人工作,一个月大多只挣五、六十块钱,少数挣得多的,挣七、八十块钱,要靠这五六十块钱养活一家56口人,生活必须精打细算。
 

这样的情况从1950年代一直延续到1978年,在这二、三十年工资鲜有增加,物价也基本不动。比如猪肉,一直是95一斤,花生油,每斤永远是85,油饼永远是8分钱。没听说过通货膨胀这样的词。现在我们的经济与国际接轨了,继续保持那样的经济死水根本不可能,20年物价翻了好多倍,连油饼的价格都在不断地涨涨涨,有钱人再也不像过去的老地主,把钱装个罐子里再埋起来。大家都拼命想办法保值。买房、买黄金,买珠宝、买基金。

过去那个年代没有保值的概念,你不用保值,物价是稳定的,也没有多余的钱,有钱就存银行。住房都是国家分配或是祖上留下来的,房屋产权都已收归国家,房管局的,也无房可买。工作吃大锅饭,努力也好,不努力也罢,没有奖金,永远挣那么多,其实反而没有压力,不管政治上怎样搞运动,经济上始终平均与稳定,这也是有些人怀旧的一个因素。他们留恋那个时代的平均主义,忽略了工资不涨,孩子多人口多收入少生活艰难的事实,忘记了供应紧张,困难时期甚至吃不上饭的艰难。



那时月底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买米买面都得等开支。月初妈妈终于有了点钱,赶紧去丽华商行买半条肥皂。现在的小盆友想象不到的,5毛钱一条的肥皂,有的人家钱紧,还只买半条!月初了,终于爸爸开支了,有了点钱,妈妈赶紧去丽华商行买块肥皂,给孩子洗衣服!家里孩子多,又淘气,把每个人身上衣服的脱下来,就是一大堆。售货员在柜台上小心翼翼的把一条肥皂从中间整整齐齐地切开,要公平合理,还要一个渣也不能浪费,价格是两毛五。不信你看上面那个购货本的照片,有的月份写的一条,有的月份写的就是一块。熊猫洗衣粉都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洗脸用的香皂,万紫千红牌的,洗头的时候还舍不得用。

 
 


(未完待续)下一章  儿童玩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