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

 昵称20828690 2014-12-09

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主修:杜尚吉

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创建时间:2012-12-14 13:14:00

基本情况--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基本信息

  杜志刚 2012-8-23 杜如晦 2012-8-23 杜正伦 2012-8-23 杜预 2012-8-23 杜夔 2012-8-23 杜预 2012-8-23 杜鸿渐 2012-8-23 杜审言 2012-8-23 杜易简 2012-8-23 杜淹 2012-8-23 杜荀鹤 2012-8-23  杜頠 2012-8-23 杜之松 2012-8-23 杜 亚 2012-8-23 杜兼 2012-8-23 杜黄裳 2012-8-23 杜牧 2012-8-23 杜甫 2012-8-23 杜汝濂 2012-8-22 杜姓古代名人,杜氏古代名人2008-11-1

家谱序言--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家谱序言

  “才晓得自己原来有杜甫那么牛的祖先”    素有“金汉口、银保安”美誉的大冶市保安镇拥有1200多年历史,最著名的名胜古迹莫过于三元阁、沼山大寺、荆王坟,如今却被这里的一个小村庄——竹林杜湾抢了风头。一部《杜氏宗谱》显示,这里的人是“诗圣”杜甫的后裔。    据杜甫第48代孙、现年86岁的杜大铭老人介绍,这套《杜氏宗谱》是世代相传下来的,现存有60余卷,其中有20卷破损不堪。宗谱是1914年重修的线装本,长39.5cm,宽度 26cm,比一般的家谱大得多,宣纸虽已泛黄,但字迹清晰可见,从序言、名人传、家训家规到始迁祖世系图,详细记载了杜姓源始和家族迁徙至大冶的繁衍情况。一段尘封历史就此揭开。    ◇ 家谱    安徽杜氏字派比大冶快了两辈    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    据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记载:杜甫生有二子宗文、宗武。长子杜宗文生子名叫杜嗣绍,后裔位于福建绍武府;次子杜宗武生子名叫杜嗣业,其后裔中的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隐居不出仕,为避战乱,于宋代末年从江右南康府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梅溪迁湖北大冶果城(今大冶市刘仁八镇)杜铁湾,是为始迁大冶一世祖。三世孙杜正十又迁徙至金山顶,落户桐梓沟,建有杜氏祠堂,可惜现在并未保留下来。五世孙杜志安迁至保安镇。    历经700余年,繁衍了25代,大冶市杜甫后裔约有3000人,分布于保安镇、还地桥镇、刘仁八镇,其中保安镇芦嘴杜湾、七房杜湾、新庄杜湾、竹林杜湾、榨铺杜湾就有1800多人,占了一大半。    “大冶杜氏字派的问题比较复杂,也有点混乱。”竹林杜湾的75岁老人杜海清无奈地说:“我们都是始迁大冶一世祖杜万一的后代,他有三个弟弟,陆续迁到了全国各地,尤其以安徽省的万二公最为繁盛。大概是1984年,我到安徽参加杜氏宗族大会,讨论字派修订问题。我发现当时安徽杜氏那边已到了‘学’字辈,比我们快了两辈。安徽杜氏新生代当时就可以使用新字派,而竹林杜湾的新生代至今还不能用新字派。新字派目前局限于安徽与大冶两地使用。”    翻阅《杜氏宗谱》发现,其中名人传的首刊时间分别有1816年、1855年、1885年,作传者分别来自竹林庄、杜家塘、栗林庄、黄石港等村。可见清朝年间,散布在大冶的杜甫后裔每隔30或40年相聚商议修一次谱,而“破四旧”时期被烧的老谱很可能正是1885年修的原谱。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竹林杜湾的杜氏宗谱再也没续修过。    名人传部分多女性传主    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杜氏宗谱》首卷详细记载了数十位杜氏家族名人的人生传记,故事短小精悍,缅怀亲人的深情跃然纸上。其中一篇写道,乾隆年间的杜公圣读书之余兼顾做生意,常常获得三倍的利润,渐渐置办家业,光大门庭。无独有偶,杜尧臣也是边躬耕边做生意,而且非常讲究诚信。他进货出货总是要先辨别货物质量的好坏,务求货真价实,绝不故意哄抬物价、谋取暴利。有一次他出差住旅店,室友早晨出门掉了一块金子,被他捡到了。他知道是室友遗失的,却追赶不及,于是将金子放到自己收藏文书或衣物的竹箱,等待对方来取。第二天,室友果然来旅店找金子,他如数奉还。作者在文末不禁感叹道:太叔祖的思想品德的高尚由此可见一斑。《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和《诗经》说“君子有谷贻子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此外,《杜氏宗谱》的名人传的女性传主很多,这是十分难得的,比如《卢太君墓志铭》、《杜母王老于人传》、《杜母黄孺人传赞》、《两于人节传》、《节嫂叶于人传》、《赞亭公暨德配金老于人合传》等。《卢太君墓志铭》是杜甫代父亲写祖母卢太君的传记,刊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而同里学生刘宪章为黄夫人做传,记载她为夫君守节、含辛茹苦抚养儿女的感人经历。虽然,文章多表露鼓励女人守节的道德观,但是作者对女性的钦佩之情也溢于言表,“以女流之辈而有大丈夫之风实在难得”。    名胜“三元阁”是杜氏后人建造    为什么频繁迁徙,杜海清推测是因为居住条件不好,毕竟都是农民,要寻找更适合农耕和居住的地方。    一张红纸记录了杜氏先人是如何迁徙到大冶的。杜大铭老人拿出杜氏后裔世系表介绍说:“一世祖万一公从江西迁到大冶市刘仁八镇的杜铁湾,现在这个湾子只有6户人家,30多人吧。万一公的次子昭泗公又迁到金山的桐梓沟,现在人口也不多。昭泗公的儿子正十公又迁到刘仁八镇的杜壁昭,这个村子现在有五六百人。大概是五世孙杜志安迁到保安镇。”至于更详细的情形,老人直摇头,感叹时间太久远、记不清楚了。此时,一旁的杜海清补充说:最早大概是元朝末年迁过来的吧。至于为什么频繁迁徙,他推测是因为居住条件不好,毕竟都是农民,要寻找更适合农耕和居住的地方。    仔细翻看《杜氏宗谱》,却有了惊人发现。首先,家谱明确记载:杜甫第26代孙杜万一是宋代处士,即是说始迁大冶不是元代,应是宋代。而且家谱记载十一世孙生于1556年,十世孙生于1536年,七世孙生于1449年,这意味着30年一代人,依此上推五世孙杜志安大概生于明初,一世祖杜万一大概生于宋末。此外,杜甫后裔不乏杜志安这样的当地名人。现今的保安人都知道,三元阁和沼山大寺、荆王坟被誉为保安三大名胜古迹,但不清楚谁是三元阁的建造者。民间相传,保安人冯京于北宋年间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成为轰动乡里、名噪一时的大学士,也是天下士子竞相学习的楷模。乡人为了纪念冯京,在他登船离乡赴考的地方——保安湖滨——筑长堤,立牌坊,建高阁,即“三元阁”。而从《杜氏宗谱》的记载来看,三元阁竟是杜志安建造的。他迁徙至保安后,马上在保安湖滨起楼造屋,建立气象万千、巍然壮观的楼阁,题为“三元阁”,以表达对前贤冯京的景仰之情,也表达自己淡泊名利、静养隐居的情怀。    保安镇欲建杜诗石碑林    大冶市保安镇党委副书记陈树忠介绍说,杜甫后裔迁徙到大冶的这段历史一直鲜为人知,今后镇政府将组织专人挖掘并梳理杜甫后裔在保安的情况,并尽快筹办杜氏家谱的陈列馆、杜甫草堂等。“杜甫被誉为诗圣。保安又是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镇政府将邀请名人将杜甫诗歌刻在石碑上,建成颇具规模的杜诗石碑林等文化景区。通过潜心建设,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促使人们更了解杜甫。”同时,该镇正在抓紧挖掘杜甫后裔在保安的历史文化,并拟将其纳入该镇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金竹谷景区中。    ◇ 堂号    “诗史堂”改为“宝田堂”    据杜甫的第48代孙杜大铭讲述,相传清朝乾隆年间,芦嘴杜湾住着一户杜姓夫妇。有年除夕晚上,杜夫人梦见自己将一碗饭泼到了一条港(即水渠)。她笃信是祖先托梦,必须到港边才能过上好生活。于是,夫妻俩到附近去寻找,在长江边上找到了一条港——黄石港,举家迁徙到黄石港居住,靠卖茶为生。期间,有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长者常常来喝茶,喝完就飘然离去。杜夫人从不为难他,也不强求要茶钱。一个月后,长者在他们的茶摊上插上一面旗子离开。    当时卖盐的商店必须获得官府授予的许可证才可以经营,而长者留给夫妻俩的旗子正是官府许可贩盐的文书。从此,他们做起了卖盐生意,渐渐积累不少家财。适逢朝廷国库紧张,要求各地富豪捐献银两。他们捐献几百万银两,捎带供奉一批蜡烛给朝廷。这种蜡烛点燃后可以飘香十里,故得名“十里香”,被广泛地用于宫殿的照明。突然有天晚上,宫殿天花板上现出亮堂堂的“田”字。封建社会,田产意味着财富,皇帝看到此景,龙颜大悦,于是赐封杜姓后人的堂号为宝田堂。从此,大冶杜氏子孙延用千年的堂号——“诗史堂”改为了“宝田堂”。     ◇后人眼中的杜甫    “杜甫跟李白比太不如意了”    “杜甫跟李白比起来真是太不如意了,杜甫没有进士及第,一生到处流离失所,一生都不得志。李白斗酒诗百篇,又做官又那么有钱,多享受啊”,这是保安镇竹林杜湾杜甫后人最感慨的一句话。以跑运输为业的杜三元也颇有遗憾,不过是为了自己“没太多时间和精力了解杜甫”。他回忆起中学学唐诗时,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牧的《阿房宫赋》有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不知道自己是杜甫的后代。直到读初二的某一天,他偷偷跑到老屋的阁楼上找零食吃,无意中看到家里的杜氏家谱,好奇地翻看后,才晓得自己原来有那么牛的祖先,自豪感油然而生。    拥有20多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杜水松也从庄稼地里赶来,他显得有些激动:“虽然我是教数学的,但是作为杜甫的后代感到十分自豪。现在村小学并没有对杜甫另眼相待,也不会额外地多教些杜甫诗,小学生也不会太在意杜甫。我总觉得,要是今后能多搞些杜诗朗诵之类的活动就好了。”    远在武汉的大学毕业生杜龙打来电话,说起杜甫便掩饰不住兴奋之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当时我和同学们一起朗诵这首诗。老师开玩笑地问我:‘杜龙啊!你不会是杜甫的后人吧?’我心里顿时有种莫名的喜悦,放学后迫不及待地找村里的老爷爷,找到杜氏的族谱。此后,我兴奋了好久,在学校里逢人便炫耀我是杜甫的后代,当时他们根本就不相信,说我在骗人,想沾大诗人的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了包括‘三吏三别’的杜甫诗,被他那种忧国忧民精神和博爱胸怀所感动。作为杜甫的后人,我希望他的诗歌和精神能‘润物细无声’地感染整个社会。”    字派    老字派    中国之有德 世守发其祥    熙光荣大定 家学合文成    继先典 宝田维新    新字派    合修溯源灏 裕后礼义赓    书癖诗箴事 千秋典册名    裔冀绳先绪 贻谋燕翼生    读耕厥为宝 忠孝必珍存    治平遵古训 作述仰祧型    蘅芷清芬远 南康润泽深    佐唐成骏止 辅汉著奇勋    应绍前贤迹 同沾烈祖恩    迎绵昭奕   纯化乐长龄

源流迁徙--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杜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黄帝姓姬,其后,他的25个儿子又形成14个姓氏。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市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帝”都有称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县)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 姬姓(或祁姓)尧的氏族部落在迁徙中不断发展,活动范围不出今河南、山东、河北及山西。其部落中有不少氏族,活动地域亦较多,地名随族迁移,形成河北“唐”地名,山西的“唐城”、“北唐”、“南唐”、“西唐”、“东唐”,以及山东的“陶”地、山西的“陶城”等。他被众部落首领推举为“帝”后,定都于平阳 (今山西临汾市)。帝尧聪明通达,善于团结天下各部落,又带领百姓从事原始农业生产,从事制陶器和货物交换,掌握天气变化和春夏秋冬时令,又不误农时地劝民播种、收割,使百姓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合和万国”。帝尧又信任和重用华夏、东夷的部落首领,带领百姓导河治洪水,平水土,威望大增,被尊为“文祖”。正因为如此,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王又封帝尧的后裔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20里的故唐城),称唐国。徐才宗《国都城记》说:“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其北,帝夏禹都,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有晋水。”禹初都于今山西临汾市,不久,又迁都于今山西夏县,再迁于今河南登封市告成镇。他封尧的后裔于晋南,一是说明对帝尧的尊奉,二是说明对尧、舜故都地区的重视。“晋南有汾水,尧舜禹为都”,就反映了晋南在古代社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姬姓唐国传到夏朝中期后衰落,余民中的一支渡过黄河,定居于今河南鲁山县的刘村,更姓刘氏。其后,刘氏人又建立弱小的刘国。刘国贵族刘累被夏王孔甲(都于今河南偃师市二里头)任命为驯养龙的官员。因他曾从师于豢龙氏,故孔甲封刘累为“御龙氏”。龙本是炎黄以来华夏族的图腾崇拜物,被崇奉为“神龙”,神圣不可侵犯。但孔甲昏暴,却以死去的雌龙(母龙)肉食之,味美无穷。他又令刘累另外寻找雌龙驯养,供其食用,刘累知难以找到,必被孔甲处死,便悄悄逃回刘国。夏王孔甲怒,灭其祖先的姬姓唐国,余众四散,一支余众乘夏末之乱,在今山西太原复建立弱小的北唐国,以与翼城故唐国相区别。 公元前1600年成汤建立商王朝后,都于西亳(音博B。,今河南偃师)。鲁山的刘国(刘累后裔)、太原的北唐国及翼城等地的姬姓唐民,因仇视夏王朝,所以在成汤灭夏时,均纷纷归服于成汤。史书记载,夏王桀被商军打败后退守于鸣条(今山西夏县故夏邑城),商军追击并包围了夏墟,故唐国余众做内应,助商汤军攻克夏墟,囚禁夏王桀,立下功劳。因而商王汤又恢复了在今山西翼城西的姬姓唐国,称“南唐”。商王汤又灭亲夏王室的韦(亦称豕韦,彭祖后裔)国,封刘累的后裔于韦,恢复其祖姓姬或祁,仍称韦(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东南 50里废滑城,今名妹村)。 韦国、南唐、北唐忠于商王室,关系密切。尤其是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市)而更名殷朝后,晋南成为殷的王畿地,与唐国的关系更为密切。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等记载。专家们认为这个唐国指的是“北唐国”,当时国力比较强盛,南唐国则比较弱小。殷王武丁时,迁封韦国国君刘(姬)贡于夏墟(今山西夏县),称唐国(西唐),封其子于韦(豕韦),成为子姓韦国。这样一来,商代时山西地区便有北唐、南唐、西唐三个姬(或祁)姓唐国,国君均为帝尧的后裔。 周成王时,亲商的西唐国暗中参与纣王之子武庚的叛乱,被周公旦大军征服,强迁于周朝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的镐京村)东南的杜村(今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封其弟姬虞于唐 (今山西夏县),称唐叔虞,国号仍为唐,后改称晋国。 杜村的得名,是因姜姓炎帝裔支族后土部落曾居于此,其图腾崇拜为杜树(古称甘棠树,今称野刺梨),遂将居地称“杜”。唐国迁于杜地时,国君为姬(刘或祁)晖,依附于周,更国名为杜国。姬晖娶王氏女为妻,生子姬智。姬智妻魏氏生子姬皙,晳妻金氏生子姬贯。贯妻熊氏生子姬行义,行义妻姜氏生子姬知。知妻魏氏生子姬鼎方,鼎方妻戎氏生子姬聪,聪妻曾氏生子姬伯。伯为杜国国君后,称杜伯国(非西周的伯爵国),人口已较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已较强盛,成为周王朝的亲近国。于是,周宣王召杜伯人王室做官,封为“伯”爵。这就是《汉书·高祖本纪·赞》记载晋国大夫范宣子所说“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的发展史。唐代史学家颜师古对这段话注释说:“唐、杜,二国也。殷末,豕韦氏徙于唐。周成王灭唐,迁至于杜,为杜伯。”周宣王一行巡视杜国时,就住在杜伯家,还令工匠铸铜礼器相赠送,关系相当密切。 周宣王时,唐杜国君在朝任大夫,人称杜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是个正直的人,拒绝了女鸠的勾引,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负她。周宣王轻信了女鸠的话,就把杜伯抓起来处死。杜伯被屈杀死,他的子孙大都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裔族便以国为氏,称杜氏。春秋初年被秦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宣帝筑陵于此,改名杜陵。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具体世居地应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唐时便在此地设置杜曲一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史称杜姓正宗,为杜氏家族主要组成部分。 二、相传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 三、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后魏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族人,后汉化改革时改汉字单姓杜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 明代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陆堇,清末杭州人戴杜衡,民国广东大浦县人曹传美(改名杜埃)、河北饶阳人王润象(改名杜澎)、湖南宁乡人戴杜波(改名杜波)等。因他们的子孙仍以原姓氏为姓。介绍文件杜姓迁徙史 杜姓迁徙史 春秋后期,鲁国公室的大权已被季孙、叔孙、孟孙三贵族所控制,三家各立一军。杜泄就是在鲁昭公时期(公元前541—前510年)被叔孙豹聘为家臣的,时年约20多岁。鲁定公时期(公元前 509—前495年),季平子的势力已强于叔孙、孟孙两家,独掌了大权。不巧,叔孙豹在这时病逝,季平子下令,不准以卿士身分安葬。杜泄等家臣怒,认为三家均为卿士,欺人太甚。他们不仅以卿士礼仪安葬叔孙豹,而且还以周王赏赐的宝器辂车随葬。季平子闻报,大怒,想要尽捕杀叔孙豹的家臣,杜泄惧,携家人偷跑出鲁国,去郢(今湖北江陵市)投靠楚昭王 (公元前515—前489年),以避杀身灭门之祸,因而得到楚国的保护。 2.杜赫由郢迁南阳 杜泄一家迁居郢后,楚惠王(公元前488—前432年)任他为朝官,其子杜绰就生于惠王时期。他去世后,至楚声王时期(公元前407—前402年),任杜绰为大夫,其子杜段就生于声王时。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前381年),杜段成为以才学著名的青年。楚肃王时期(公元前380—前370年),杜段30余岁,另有弟杜挚,西人秦。楚宣王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杜绰去世,杜段袭父职任楚大夫。时其弟杜挚被秦孝公 (公前361—前337年)任为朝臣,在商鞅变法中持反对态度。至楚怀王末年(公元前299年),杜段一直任楚大夫。 楚顷襄王时期(公元前298—前263年),杜段去世,其子杜赫以文武双全、善于指挥军事闻名。他因叔父杜挚曾任秦国大臣,对秦国的不断强大十分向往,于是便投靠了秦昭襄王 (公元前306—前251年)。他因在昭襄王的统一战争中屡建奇功,被拜为大将军,封于南阳衍邑(今河南南阳市),于是称“杜衍”。杜赫有子数人,知名的有杜秉等。秦庄襄王时期(公元前249—前246年),杜赫去世,其子杜秉被任为官吏。 迁居秦都咸阳(今属陕西)的杜挚,子孙名字失载。传至西汉初时有杜樨,从咸阳迁居霸陵(今西安市灞桥区毛西乡毛西村),与其子杜苍均隐居读书,不做官。苍的儿子杜信,是民间医生。信有子杜勋,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以军校随陈汤的大军出征匈奴,立有战功。他的堂弟杜季雅,在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前7年)是位侠客。 附:杜挚世系示意简表 杜泄(由鲁迁楚)——杜绰——杜段、杜挚(由楚迁咸阳)——杜赫 (段之子)——杜(禾犀)——杜(敝虫)(挚的后裔)——杜苍——杜信——杜勋、杜季雅 3.中原杜姓迁茂陵 中原(今河南)的杜姓人是战国末期或秦朝,由秦都咸阳迁入的,汉武帝时期又相继西迁于国都长安的近郊。 (1)繁阳杜姓人迁居茂陵 杜赫少弟约于秦惠公时,未随兄长人秦,而是迁居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传至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西汉末年有杜邺,父亲早逝,随母亲居住于杜陵外祖父张敞家。舅父张吉教杜邺读书,博学多才。杜邺与杜钦(杜周之孙)均以才学闻名,又字同为“子夏”,时人为相区别,称杜邺为“大冠子夏”,称杜钦为“小冠子夏”。汉哀帝即位(公元前6年)后,杜邺任御史大夫,出任凉州(治所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刺史。杜姓人有的避汉末之乱,便迁到了凉州。 杜邺之子杜林,字沉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跟随表叔张竦读书,博通经史。王莽建立新朝后,他任扶风(治所在今陕西兴平)郡吏。更始年间农民军攻克长安杀王莽后,杜林和弟杜成避难于河西(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茂陵的杜姓人有的便移居于此。汉光武帝时期(公元25—57年),杜林劝割据河西的同郡人隗嚣归顺东汉,不听。后来,杜林以送弟杜成灵柩回故乡为由,辞别隗嚣东返。安葬弟弟于茂陵后,他赴洛阳朝拜陛下,汉光武帝召见后,称赞不做隗嚣封官的杜林,赏赐御衣、车马,任命为光禄卿。皇太子刘强在生母郭皇后(名圣通)被废后,主动让位于封立的阴皇后(名丽华)长子刘庄,得到父皇光武帝欢心,被封为东海王(王城在今山东郯城县北),拜杜林为王之师。他教导和辅佐东海王治国有功,被召回洛阳任少府卿。建武二十二年(46年),汉光武帝又拜杜林为大司空,成为“三公”之一的高官。次年,杜林病重,汉光武帝亲幸其府探望,并赐宝器予以隆重安葬。其子杜乔,官至丹水长(今陕西商县)。 (2)南阳衍邑杜周迁居茂陵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上》说:杜赫的儿子较多,有一子叫杜秉,任秦朝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市)太守。昭襄王时封于南阳衍邑的杜赫后裔,在秦朝末年的有杜得臣、杜秉。杜得臣随沛公刘邦起兵反秦,征战有功,被任为中郎将。汉高祖定都长安(今西安市未央区)后,封杜得臣为棘阳侯,家居南阳(今属河南省),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病逝,子孙失载。杜秉有子杜札,汉文帝至汉景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任南阳太守。杜札有子杜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前87年),以“豪族”被迁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北)。 《汉书·杜周传》记载:“杜周,南阳杜衍人也。”他自幼生长在太守家,受到父亲杜札的良好教育,知书达礼,尤其熟悉刑律和法令。父亲去世后,执法严厉的义纵任南阳郡太守,聘杜周为府吏,颇有才干,得到义纵赏识。之后,义纵向廷尉张汤推荐杜周之才,被召人长安任廷尉府吏,其家也由杜衍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市)。 边疆的少数民族首领反叛,攻城掠地,抢夺财产和人口,汉武帝大怒,斥边将和官府镇压不力。廷尉张汤派杜周出使边疆,查办此事。他赴任后,以法严惩不全力镇压叛乱的官吏和军将,斩首示众,将吏惧而死战,击败少数民族首领,维护了边境的安全,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汉武帝的表彰,升任御史中丞。张汤去世后,汉武帝拜杜周为廷尉,深得信任。他执法严酷,网罗罪名,兴大狱,将二千石俸禄以上的官员相继处死百余人,郡国狱中的犯人多达十余万,引起朝野愤怒,时人称其为“酷吏”。汉武帝为平民愤,不得不表面上治罪于杜周,罢免其廷尉职。但不久,汉武帝又任命杜周为执金吾,·并将大臣桑弘羊和卫皇后的“巫蛊”(以木刻武帝像,咒其早死,系奸人诬告)案交其查办。杜周为讨武帝欢心,处死被诬告的理财大臣桑弘羊、皇后卫子夫,株连杀死数百人,又逼皇太子自杀于今河南灵宝,朝野人闻“杜周”二字就不寒而栗。年迈昏庸的汉武帝明知皇后、’太子是含冤而死,却还下诏说杜周是“尽力而无私心”,加官为御史大夫,又赏赐财宝,致使其“家资累巨万”。不久,汉武帝又封杜周的长子延寿、二子延考为官。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6—前74年),杜周病逝,赐葬于平陵(今兴平市北)。其长子、二子居住在茂陵,去世后亦葬于平陵父亲杜周墓旁,子孙失载。至东汉初,他们的后裔有杜保,被汉光武帝任命为越骑校尉,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后为仇家所害。他的后代传至东汉末时有杜廪,官至中郎将。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他随凉州将军马腾攻董卓部将李催,兵败后被杀于槐里 (今陕西兴平市)。 附:茂陵杜赫后裔世系表 杜邺(赫后裔)——杜林——林乔 杜得臣、杜秉(赫后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迁居茂陵)——杜延寿、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迁居杜陵)——延寿或延考后裔杜保——杜保后裔杜廪 (3)杜延年迁居杜陵 杜周的小儿子延年,博通经史,明律令,但性格和为人与其父、两位兄长不同,断案公允,执法严明,不滥杀无辜,受到朝野称赞,累迁官为御史大夫,封为建平侯,迁居汉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陕西长安县曲江乡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长安县樊川的杜曲镇)。从此,杜曲成为杜姓宗族的大本营。 家谱家谱文件家谱文件杜姓家谱文献目录 杜姓家谱文献目录 (1)杜氏宗谱 《杜氏宗谱》一卷(抄本),今藏于四川仪陇县。 《杜氏家谱》三卷。 《杜氏宗谱》三卷,民国时期人杜天麒等修。 (2)天津杜姓家谱 民国时期人杜涵编修《天津武清杜氏家谱》。 (3)江苏杜姓家谱 清代杜绍彩、杜寿庚修《江苏常州杜氏宗谱》十二卷。清代杜文林等修《江左镇杜氏家谱》二部。 (4)京兆杜姓家谱明代杜应成编著《京兆杜氏宗谱》一卷。 (5)浙江杜姓家谱 浙江鄞县《鄞邑管江杜氏宗谱》八卷。 民国时期人杜增源重修浙江象山《丹城杜氏家谱》一卷。 清代杜云、杜蕉亭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六卷;清代杜耀川修,杜锡泰、杜增荣重修《会稽东浦前村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清代杜其兰、杜国枢等修《山阴杜氏宗谱》八卷;清代杜汝蓝、杜世思重修浙江嵊县《剡北杜氏宗谱》十卷;浙江东阳《岘西杜氏宗谱》多卷;浙江衢县《铜峰杜氏家乘》一部;民国时期人杜持主修浙江青田县《晋昌郡杜氏宗谱》六卷。 (6)江西杜姓家谱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谱》多卷。 (7)山东杜姓家谱清代杜银汉等修山东滨县《滨州杜氏家乘》一部。 (8)湖北杜姓家谱 湖北《杜氏宗谱》十八卷。 清代杜利川等修《江夏杜氏宗谱》十八卷、卷首一卷。 民国时期人杜维珩修《黄冈杜氏宗谱》多卷、卷首三卷;民国时期人杜超铨修《黄冈杜氏宗谱》十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信续修《黄冈杜氏宗谱》三十八卷;民国时期人杜良俊、杜家庆等四次重修《黄冈杜氏族谱》二十四卷、卷首四卷。(9)湖南杜姓家谱 湖南平江《录存杜氏家谱》一卷、《录存杜姓家谱》一部、《杜氏四修族谱》二卷及卷首二卷(民国时期人杜远献、杜家方编写)。 湖南宁乡县《沩宁杜氏六支谱》七卷、卷首一卷,民国时期人杜光炽等修撰。 (10)广东杜姓家谱清代杜汝濂重修广州《城南杜氏家谱》一部。清代杜倬重修广东番禺《江都杜氏家谱》一部。 (11)其他地区杜姓家谱清代杜鸣岐等修《玺泾杜氏宗谱》十四卷、卷首二卷清代杜继瑗、杜世永编纂《冀镇杜氏族谱》四卷。清代杜(王景)辑《仙源杜氏实录》四卷。民国时期人杜祥根等修《青(日易)杜氏续修世谱》十卷。

家谱字辈--中国杜氏家谱以及字辈排行家谱字辈

  杜姓字辈排行   四川成都、蒲江杜氏字辈:“百宝万永金支君登魁胜洪文世班长家国济龙昌中贤乃有光三春恩普照兰贵子莲方”。   四川巴中杜氏字辈:“引元挺继仙”。   四川达州杜氏字辈:“荣华天然生来之梦阳春成林长万物才能德胜金”。   四川南充、嘉陵杜氏字辈:“世友文培大长生正国心”。   四川西充杜氏字辈:    锅底杜支派:“三生仁泽仕永照国家祥”;    锅边杜支派:“帮福正大根本枝繁叶茂盛”。   四川苍溪杜氏字辈:“光英美红先青春林中天文明兴万国九州少长安”。   四川旺苍杜氏字辈:“春芳茂柏怀长流福自开文光昭万代”。   四川合江杜氏字辈:“光绪文朝凤来翔豫章儒学显明良安邦定国传清盛志士贤才启烈长”。   四川泸县杜氏字辈:“道希桂绍云从宗启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泽大世怀华忠孝廉仁礼诚信勤俭发展智承先德秉宗庆家华”。   四川阆中杜氏字辈:“中元有本先仕朝凡”。   四川蓬溪杜氏字辈:“天尚文明安邦定国”。   四川遂宁杜氏字辈:“福国鹏文占年光世永传鸿维思大本富贵启先贤德孝多明润忠箴显志坚仁翔开甲第道聚广庚元礼正嘉清顺廉平尚守全时和丰裕远瑞满泰绵延锦绣成金璧功勋胜雨田乾纲匡定一万代乐尧天”。   四川广安杜氏字辈:“奉先宜全孝”。   山东济宁杜氏字辈:“尚培市西绍明现宝传如甲运文官富礼昌”。   山东莘县杜氏字辈:“英茂润达……”   山东潍坊杜氏字辈:“广传伟业在崇辉锡玉门”。   山东莱州杜氏字辈:“炳宝宏健……”   山东淄博杜氏字辈:“荣业所基曰严与敬”。   山东新泰杜氏字辈:“玉迎田恒洪学”。   山东高密杜氏字辈:“士守毓兴有智全述传官万兆祥瑞”。   山东邹平杜氏字辈:“景计洪化圣文佃清相成”。   山东临沂杜氏字辈:“殿洪元庆家广希达宝富昌”。   山东章丘杜氏字辈:“象曰儒继光庆元”。   山东汶上杜氏字辈:“世绍宗文广庆启炳英继昭亭”。   山东杜氏一支字辈:“少宗文广庆启秉英绪”。   湖南长沙、四川西充杜氏字辈:“育永代天高”。   湖南桂阳杜氏字辈:“温良恭俭让和子均白亮万帮钦倚宗义友思文才朝廷国明显仁礼智信世忠孝维行本修齐立志功诗书随统绪富贵定兴隆”。   湖南常德、永顺、大庸杜氏字辈:“汝门思高应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国诗书润泽长历培心记得世代永回光”。   湖南宁乡杜氏字辈:“仕起诗学名振楚邦永守先业克绍前光庭泽朝宗益盛理建丰章忠孝传家大经纶济世昌耕读贻谋远宽和德量深人文期蔚显培植贵殷勤”。   湖南华容杜氏字辈:    新河、南堤支派:“可方敏迎庭余维学重习远达龙盘图圣贤礼义兴肇仁光世泽杰菊贯群英”;    坝上、沔阳支派:“秀国文郎友金允梁世士景仰延年纪康立家贤子佐治永良同宣令泽盛誉远扬仁爱敦厚礼义昭彰英俊建业雄伟安邦棠棣青翠兰桂芬芳珠联璧合长发其祥”。   湖南平江杜氏字辈:“世德源流远家声衍庆长诗书开圣道端彩永呈祥”。   湖南双峰杜氏字辈:    大水头支派:“文伯仲叔遵崇寿世子希一天星斗献荣胜德朝元肇业宗先祖传家重典章光明隆显达永代启繁昌”;    大木冲支派:“太友宗祖志文庭永显兴万春荣世载安邦定国民祚启声扬远功成佑后昌祥发从周汉勋猷盛晋唐凤林遵先训继美焕天章忠孝传家久承业增锦绣诗书开俊爽群芳震环球”;    永丰支派:“天起兴洛广仲正再宗泉献代应自贤忠信成祖武世泽永昌绵”。   湖南新化杜氏字辈:“传家诗礼重芬烈孝开先祚启馨名远功成佑后贤祥发明周汉宏猷显晋唐麟凤宗遗训继美焕龙章”。   湖南澧县杜氏字辈:“世昌必佳慎修方登谟烈名显继先祚运承宏启武步作陞朝”。   湖南沅陵杜氏字辈:“汝门思高应廷一希子政之仕天上大全安治必定忠孝承家国诗书润泽长历培心记得世代永回光”。   湖北襄樊、南漳杜氏字辈:“光贵文明……”   湖北宜昌杜氏字辈:    一支:“敬祖发祥远三之启瑞常清明成家礼国正振纲尚”;    二支:“子弟运发云开国乘家久万代齐文明”。   湖北当阳杜氏字辈:“国永昌学宗贤良”。   湖北秭归杜氏字辈:“然学玉秉章敬祖发祥远三支齐会堂国震振纲常”。   湖北孝感杜氏字辈:    一支:“文金国正天星元明崇贤登良”;    二支:“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节义本源同”。   湖北枣阳杜氏字辈:    杨当分支:“世思龙光毓培应瑞呈春敦典隆治体显荣积庆新”;    七方分支:“世思龙光毓培从先进立向山享定里可卜居志(自)安”。   湖北大冶杜氏字辈:“宗国之有德世守发祺祥熙光荣大定家学文才合”。   湖北荆州杜氏字辈:    一支:“光宗在茂行”;    二支:“忠孝印文章”。   湖北杜氏一支字辈:“贵显耀先开元同志”。   安徽合肥杜氏字辈:    一支:“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    二支:“华崇明守世道”。   安徽贵池杜氏字辈:“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彦克必邦文应宗尚善芳以远伯仲惟和德可荣守正谦恭诚有志安朝康国曰良臣思昌一本传贻永懋继纯禧景万龄”。   安徽凤阳杜氏字辈:“凤书永兴……”   安徽寿县、六安杜氏字辈:“丁昌元万世”。   安徽怀远杜氏字辈:“相怀春文……”   安徽肥东杜氏字辈:“国正天心仁爱绍先忠正立业”。   安徽定远、霍山杜氏字辈:“忠孝传家广仁让继世长”。   安徽淮北杜氏字辈:“学林金玉满堂红”。   辽宁建平、山东海阳杜氏字辈:“九万春占向景”。   辽宁兴城杜氏字辈:“长西维尚治丙聿茂畋廷英佐忠善书仲智孟克明”。   辽宁丹东杜氏字辈:“万世永国……”   辽宁辽阳杜氏字辈:“春永振洪兴”。   辽宁大连、金县杜氏字辈:“文成盛永秀本龄正贤芳诗书记世长”。   辽南杜氏一支字辈:“文永奈国景成全万世英日新传道德”。   江西上高杜氏字辈:“传家唯礼乐华国在文章书香诗克肇百世定流芳”。   江西宜春杜氏字辈:“维本芝隆世美克少经文纬武辉光远照”。   江西永修杜氏字辈:“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开”。注:该支杜氏为杜甫后裔。   江西武宁杜氏字辈:“中华太道开罗方”。   江西杜氏一支字辈:“家学渊源照祖德世传”。 注:该支杜氏亦为杜甫后裔。   陕西榆林杜氏字辈:“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树培礼(应)庆玉功昌”。   陕西打锅杜杜氏字辈:“耽思乎经籍图像于凌烟”。   陕西延安杜氏字辈:“浩如维良聿修成方善实呸应”。注:杜聿明属于该支杜氏家族。   陕西南郑杜氏字辈:“阳树德建自”。   江苏南京杜氏字辈:“宝昌成先泽”。   江苏沛县、山东曹县杜氏字辈:“庆长文明尚运楼”。   江苏徐州杜氏字辈:    一支:“崇玉庆长文明成运”;    二支:“方义长存永合元良 ”。   江苏邳州杜氏字辈:“敬笑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江苏苏州杜氏字辈:“兴广发其祥”。   云南永胜杜氏字辈:“印如才灵秀士学正文章祖心永向友国朝十年亮”。   云南昆明、禄劝、大理杜氏字辈:“凤朝田正志”。   云南杜氏一支字辈:“万维代怀朝君思成应远孝义”。   重庆云阳杜氏字辈:“亭治征折春方国穆文印忠怀福禄寿山海万联新”。   重庆铜梁双山、沙田坝、圣灯铺杜氏字辈:“天朝登仁延世泽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礼义万代赐昌宁永远荣华盛乾元亨利贞”。   广西北流杜氏字辈:“仕林传诗典世”。   广西凌云杜氏字辈:“世子方显明守应国仕庭文成智才学实友万宏云”。   河南邓州杜氏字辈:“志林永广建国德廷人泽走传申成心”。   河南鹤壁杜氏字辈:“元科希荣增玉”。   贵州赫章杜氏字辈:“子元开进兴文发照礼廷祖宗恩德厚”。   河北河间杜氏字辈:“德曾士良天”。   浙江玉环杜氏字辈:    行派:“崇宗世永文昌华国俊敏盈廷书香馥郁”;    字派:“圣广兆明英宜恒献道学儒生兰桂荣显”   重庆铜梁杜氏字辈:“陪锦清幕……”   广东连南杜氏字辈:“茂斐元秀荣开明招日月”。   福建厦门杜氏字辈:“国家将兴必有祯祥诗书开世业亦代振文章顾鸿名儒起拖青拽紫长”。   内蒙古喀喇沁杜氏字辈:“广传伟(万)业在崇辉锡成基治世长发桂泰灿生荣培”。   北京杜氏一支字辈:“春景本堂直”。   宁夏同心杜氏字辈:“世仲生章宏”。   甘肃榆中杜氏字辈:“商建国守有重世祖发”。   黑龙江兰西杜氏字辈:“继万春宏……”   杜氏一支字辈:“正应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国胜显名直至上朝廷”。   杜氏一支字辈:“敬孝户吉祥万年广传茂”。   杜氏一支字辈:“荣华富贵春”。   杜氏一支字辈:“凤尔之良启大家言祖永儒伦守先志成国开光兴后继有人”。   杜氏一支字辈:“忠厚肇基启佑荣昌敦崇礼义扶正纲常遵守祖训世继贤良求锡尔福长发其祥”。   杜氏一支字辈:“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杜氏一支字辈:“继以中正维广启祥志在敬承作述有方”。   杜氏一支字辈:“开学廷通恒心有家乃长仁之保国忠良”。   杜氏一支字辈:“远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维保善幸字作田耕雾云天开启兴传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贵此纪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