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8)如何让孩子不哭不闹乖乖接受拒绝和挫折?

 珠江红棉 2014-12-09

 

如何让孩子不哭不闹乖乖接受拒绝和挫折?

看到这个题目,熟悉我的朋友会笑喷了:你在开玩笑吧?!

我仅仅是半开玩笑。还有严肃的那一半,就是在替广大家长发出内心的呼声!


我与家长工作15年,接受过各种提问,提供过多次咨询。根据来访/来信家长的描述,我塑造出一个大家心目中理想的完美儿童形象,在各地“无条件养育”大型讲座上,和念妈一起,给观众们表演这个孩子。


其中一个桥段就是当面临拒绝和挫折时,这个孩子的表现:


孩子: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

妈妈:不行,妈妈认为不应该给你买,因为你已经有好几件同样的玩具了。

孩子:好的妈妈,我爽快而毫无怨言地接受您的拒绝!


每当表演至此,都会引起哄堂大笑,观众们一致反应:这是不真实的,没有孩子会这样。真实的孩子会生气、会哭闹,不会马上顺从。


但这却又是众多家长内心的企盼,甚至明确的要求:我拒绝了你,你就应该乖乖接受,不应该跟我闹!


按理说,拒绝了孩子,就应该允许人家不爽、生气、甚至哭闹,毕竟是被拒绝了吗!别说孩子了,就连饱经风霜的成年人,被拒绝时,也多少会感觉有些郁闷吧?也有人会生气呢。


要是受不了孩子哭闹,那就只能答应他、满足他此刻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个选择题很简单:说NO,就允许他闹;不要他闹,就只能说YES。


对孩子的愿望说NO,又不允许他因愿望未能达成而表达不满情绪 … 这可以说是蛮不讲理了吧?


只是,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哭闹时,感觉很烦恼。一方面,孩子哭,让他们心疼,继而又怀疑自己这样拒绝孩子,是否伤害了他?但是,如果答应孩子的要求,又令他们怀疑是否在溺爱孩子?另一方面,某些流传的理论让他们认为,孩子是用哭来“要挟”家长;或者,孩子受到拒绝就哭,属于受挫能力不够强、情商不够高。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乖乖地接受拒绝和挫折。


为了制止孩子的哭闹,市面上也流行了不少招数,较常见者之一,就是“冷处理”:“你哭吧,我走开,等你哭够了再说。”这会令孩子产生深深的被嫌弃、被遗弃的感觉。


这里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孩子受挫时产生情绪是正常的,并不是在故意为难父母,而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此时能够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PET父母效能训练”提出的“积极倾听”这一技巧。


倾听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被接纳,他的情绪温度会自然下降,内心力量则油然而升,无需父母“引导”和说教,孩子就能够自行走出当下的心理困境。


倾听有没有公式呢?有,就是“事实+感受”。将孩子所经历的事实,加上孩子此刻的感受,不予评判,如实地反馈给孩子,让孩子感觉被理解、被认可、被接纳。


以下是根据实际案例整理出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要买这个玩具!

妈妈:哦,妈妈不能同意,因为同样的玩具你已经有好几件了。【或者陈述其他理由】

孩子:不么!我就要这个玩具!【情绪温度升高】

妈妈:你非常想要这个玩具。【倾听】

孩子:对呀!这个颜色的我还没有呢!给我买吧!【洋葱皮剥下一层:要这个玩具是有正当理由的——人家还没有这个颜色呢!】

妈妈:你想买,是因为家里还没有这个颜色的。【倾听】

孩子:没错儿!给我买吧,好妈妈,求你了!

妈妈:你觉得求妈妈,妈妈就会答应你。【倾听,解码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啊!买吧妈妈!

妈妈:妈妈觉得很为难——妈妈实在是不想给你买,因为你的玩具太多了,虽然还没有这个颜色的,但看到一个新颜色就买,妈妈的钱包也受不了哦!【发“我信息”表明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言简意赅,不要长篇大道理。】

孩子:啊啊啊!!!我就要就要就要!!!【情绪温度再次上升】

妈妈:妈妈不给你买玩具,你很难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绪,也可以说“失望、生气、沮丧、郁闷”等等。这里运用的是“换挡倾听”,也就是说,在家长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之后,随时准备好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抵触情绪。】

孩子:呜呜呜!!!你是坏妈妈!!!

妈妈:不给你买玩具的妈妈就是坏妈妈。【这是孩子的真实感受,不要听到这样的话就感觉颜面扫地、火冒三丈。】

孩子:呜呜呜!!!我要!!!

妈妈:恩。【接纳的态度,此处无须多言】

孩子:为什么你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想买个玩具你就不同意!【洋葱皮又剥下来一层】

妈妈:你觉得妈妈在买东西方面比你有更多的自由。【解码孩子语言背后的感受】

孩子:就是的!为什么呀!

妈妈:这在你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解码孩子的感受,无须解释“为什么”,否则又是在扔绊脚石,让孩子情绪温度更加高升。】

孩子:坏妈妈!!!我讨厌你!!!

妈妈:恩。【也可以说:你对妈妈很不满。】

【这里孩子的情绪温度已经没有那么高,只是还有些难过,也在慢慢接受今天不买玩具的事实了。妈妈此刻需要做的,就是爱的沉默陪伴。】

孩子:那,给我买个冰激凌吧。【孩子脱离了问题区,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因孩而异,比如后边转转妈的案例,孩子提出“长大后再买”。】


在纸面上阅读案例对话,没有实际看到和听到更有效用。我建议读者们找一个朋友,两人互相表演一下。一个人代入孩子,另外一个人代入妈妈,然后互换,体验一下这样的对话,会给孩子带来如何的感受?


也可以先试一试其他常见的回应,体会一下诸如斥责(“别闹了!不就一个玩具吗?有什么可闹的?”)、否认(“这玩具有什么好玩儿的?”)、讲道理(“不能老这样见什么买什么,你都被惯坏了!”)、劝慰(“好了好了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xxx”)、赞扬(“妈妈知道你是最懂事的孩子!”)、提建议(“咱们看电影去吧?”)、求拥抱(“妈妈现在需要一个拥抱”)等等,会在孩子内心引发什么样的反应?


有没有孩子用哭来“要挟”家长的时候呢?的确有,那就是以前孩子曾经经历过,只要哭得够惨、够长时间,妈妈就会妥协。若想打破这样的惯性动力结构,家长首先需要自己内心做出坚确的决定(不买),而后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倾听和陪伴。


同时,我们也需要深深地自省:为什么不忍心拒绝孩子、更怕孩子哭闹?也许是因为孩子勾起了我们被拒绝时的沮丧、伤心与挫败的痛苦回忆。这种情绪如此沉重以至于不愿面对,正是因为它在我们的童年没有被真正地理解、接纳和照顾,而是被忽略、被否定甚至被镇压了。如果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能学会“允许”这个动作,那么对孩子来说,被拒绝这件事,就会慢慢变得不是那么无法接受,同时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化解负面情绪。


上边那段对话写出来,估计会有家长产生很多疑问,比如:

- 所谓“倾听”就是赞同孩子吗?

- 我这么说了,孩子不这么回答怎么办?

- 我孩子根本不会这样的好吧,你太理想化了。

- 买冰激凌就可以允许了?那还不是放纵?还不是要挟?只不过换了个便宜点的而已。

- 这不是在教孩子和父母讲条件吗?

。。。。。。


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详细地教习如何倾听,因为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话题,而且需要大量的实际练习,才能做到运用自如。我正在就倾听撰写一本书,从各个方面讲述倾听的技巧,并收集了100多个案例。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仅仅在于说明:拒绝孩子,就要允许他产生不满情绪并表达出来。

【插播安心的一段评语: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有接纳或不接纳,因为我们本身(金钱,精力,能力等)是有限的,必然有些行为是不能接纳的,但是孩子的情绪却是自然的流动,只有我们对情绪是接纳的,没有评判,孩子才有机会因情绪被接纳而“不哭不闹,乖乖接受”如何让孩子不哭不闹乖乖接受拒绝和挫折?


简单地说,成功倾听的前提是父母放空自己,勇敢地迈入未知。如果带着诸多恐惧、预设和期待,倾听会失败的。而无数实际案例都向我们证明:真正“无我”的倾听,孩子会给我们惊喜!


Just do it!


再次附上两位妈妈的感言:


1)转转妈妈(评论“无条件养育≠骄纵溺爱”):

终于看到了,做真实的父母,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真实。其实一直不太懂为什么要建设孩子的心理力量?窃以为只要接纳孩子的真实,他的力量自然会一直存在不受压制,而所谓的“建设”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信任?其态度本身就是对孩子心里力量的一种摧毁。


周末刚经历了娃要买个我们认为贵又不实用的玩具,拒绝他之后大发脾气。然后我们接纳他想要喜欢的玩具、得不到喜欢的东西会生气这个事实。其实接纳真实的过程就是倾听吧,然后在情绪不激烈的时候发我信息,表达我自己的真实。结果又是出乎意料地娃自己想到了办法:“长大之后再买!”原来一切就这么简单。。。


2)雪梨汁(给我写信分享她前些日子的微信文章)

之一:

今天说说哭吧,早想说说这个事。心疼受苦的孩子们,此事一直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因摔倒或某愿望未能达成而哭,旁边的大人要么温柔劝慰:“别哭了别哭了,没关系的。”要么厉声呵斥:“还哭还哭,再哭我就走了。”


每每看到此景,我都无比心疼那些孩子。


孩子为什么不能哭?大人们,你们究竟是在安慰孩子?还是在逼孩子不哭来安慰自己?


明明摔疼了,为什么是“没关系的”?


孩子活在当下,当下某愿望未被满足,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情,为什么因为这么大的挫败感而哭泣就不能被允许?


面对大哭的孩子,大人们会心疼,或尴尬,或无助,所以,大人们都巴不得孩子赶紧止住哭声,这样,大人就不必再心疼、尴尬、无助。那么,“别哭了”,到底是孩子的需求?还是大人的需求?


哭是情绪,情绪是可以流动的,流来流走,并不会造成伤害。但“不许哭”却是在堵,情绪被堵住了,问题就出来了。堵一次,堵两次。孩子的感觉不被大人接纳,不被大人理解。N次之后,长久之后,孩子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也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各情心理问题就都出来了。


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请先从允许孩子哭开始。


还有一种情况,“别理他,就让他在那里哭。”也非常不可取。孩子如此痛苦,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本来是最亲爱的人,却在自己最难过的时间像冷冰冰的墙壁。你可以不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请不要在此刻抛弃孩子。  


之二:

昨天关于哭的文章,大家反响挺强烈。我再多说两句。


首先的首先,教育是个很个性化的东西,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不同的养育方式,无所谓对错,个人各取所需。


朋友们的观点一:孩子如果是在以哭来要挟大人,就不能接受。


我想说,请以最大最大的善意来揣测孩子。你的想法决定了你对待孩子的方式,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孩子对待自己的方式。如果你总认为孩子是在要挟,那么他就会要挟。事实很可能他只是有需求不能被满足而发泄。


朋友们的观点二:应该教孩子勇敢,不能小挫小折就哭,以后人生大起大落多了,没点抗挫折能力咋行?


我想说,不哭=勇敢吗?从哭到不哭,一定是抗挫折能力提升了吗?会不会是心冷了,死心了?亲子关系已疏远了?如果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哭就说明我是不好的,我必须乐观勇敢,才能得到父母的接纳和爱。那么,问题会很大:只有部分情况下才被接受的孩子是无法建立稳固的安全感的,只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和自我否定。


相反,只有无条件的爱(无论我是什么样的,我的父母都是爱我的),才会让孩子真正勇敢的面对任何挫折。


最后的最后,再次强调,我的观点一定不代表绝对的正确。每个人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都一定是选择了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方式。只愿我的文字能带给大家新的思考,那么孩子们的生活,就多了一种可能。善莫大焉。 (via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