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之五上好课的基本技能

 梦想教育 2014-12-09

 ()管理调控

开放的课堂,向教师的调控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恰当、及时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进程,促进他们的学习活动向纵深发展;如何适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分歧”,进行必要的价值引领;如何发挥好教师及时恰当的讲解与演示作用等,都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主探究的潜质,但要使这种潜质变成有效、有序的学习行为,是需要培养的。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牵手引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更真实有效。

一场让教师束手无策的“尴尬”①

一位老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通过“抛硬币”“摸球”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明确了“可能、也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含义。为了巩固他们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一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10个球,分为黄白两色,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做着记录…

到最后一小组汇报时,出现了尴尬的局面。

生:我们小组的袋里有6个黄球,4个白球,摸到黄球23次,摸到白球27!

师:怎么可能呢?是不是统计错了?

生:没有,我们记录得很准。你看,我们记得多清楚啊!

(说着,举起了记录本)

同一组的另外几个同学也着急了,帮腔道:我们做得很好,就是这样。我们就是不同意其他小组的说法,我们认为,哪种颜色的球多,并不一定摸到这种球的可能性就一定大。

师:你们说什么?可以再统计一次啊!

生:不用统计了,我们的结论没错!

(台上的老师着急了)

师:人家别的小组,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出这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你们看看,你们看看,其他组都是这样,少数服从多数,事实摆在面前,你们还这样自以为是,对吗?

其他组的同学也开始帮腔:就是啊,我们这些小组都这样的结果,你们怎么就不承认自己错了呢?错了,改过来就是好同学嘛!

面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一顿“攻击”,最后一组的孩子们不再争辩了,他们好像默默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

【分析思考】

“另类”的孩子不再争论了,老师长舒了一口气。但我们却要问:这几个孩子是真的“另类”吗?孩子停止了争论,难道他们就真的“屈服”了吗?

回答是否定的。他们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他们由此引发的争论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关于“概率”与“频率”本质区别的争论。他们尽管慑于老师和其他同伴的“相互攻击”,暂时停止了争论,但他们的深度思考并没有停止。从教师的行为来看,他这样的草率处理显得很不冷静,很没有教学艺术。

1.“调控”行为过于武断

他不给学生充分表露自己观点的机会,像“连珠炮”似的一阵“轰炸”,迫于教师的威严和同学们的压力,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没有再“反攻”,而是默默“坚守”自己的阵地。老师说“事实摆在面前,你们还这样自以为是”,但孩子看到的事实是什么?是袋子里边黄球比白球多的时候,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多。老师怎么看不到“这组孩子”发现的“事实”呢?难道要让这几个孩子视自己看到的事实而不见,相信别人看到的那个事实吗?这还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吗?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草率作出了处理,一方面表现出他的武断与不冷静;另一方面,更深深打击了孩子,打击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2。对“概率”与“频率”认识不够

教师之所以用武断的方式草草“了结”孩子的争论,也缘于他对“概率”与“频率”认识不够。实际上,孩子争论的焦点就在“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认识问题上。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其实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着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出现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

由于教师缺失这方面内容的认识与把握,从而让学生的探究与争论草率结束,让非常有探究价值的“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戛然而止。

3.信手捻灭了“引发深度探究”的“导火索”

孩子的争论,很有价值。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不期而遇”的“宝贵资源”,机智地“引燃”他们深度探究的“导火索”。应放手让学生充分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概率”与“频率”的关系。

本案例中,通过教师的情境,我们已经知道摸到白球的概率是410,通过做实验不是为了验证410,而是使学生体会到频率与概率的关系,即大量重复实验,频率虽然在变化,但会逐渐稳定在410上,也就是与410偏差很大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最终趋近于O。同时,并不是实验次数越多越接近410,而是越来越稳定在410

【策略探究】

1.一个案例的启示

。教学机智,让“尴尬”成为宝贵资源①

还是《可能性》一课,课上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袋子里边黄球比白球多的时候,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多。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慌不忙。

师:那你觉得你们和他们的看法,谁更有道理啊?

生:我觉得我和他们的都挺有道理,都对了!

师:哈哈,对!你说得很好!为什么这么看?

生:因为我们都是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的结论,我们肯定不会出错。

师:不过,他们几个小组看法一致,你们只有一个组呀。看来,在黄球比白球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一点,当然也有你们碰到的这种情况——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的时候。你现在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了吗?

生:我还是不同意。

师:好,你好“执著”啊,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真理说不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呢?把你们小组的球拿过来,让小军再摸几次看看。

组长拿过了袋子。

小军连续摸了10次,结果摸到黄球6次,摸到白球4次。他又主动加了5次,结果是:41白。

师:小军,现在怎么想?

生:我觉得他们对了,但我也没错啊。

师:说得多好啊!在黄球多白球少时,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不一定就比白球的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们摸的次数的增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这一结论就会越来越比较稳定。

同样的问题,由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对学生情况的了解

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所收到的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第二位教师的做法,给我们留下深深

的思考。

(1)机智调控,让“尴尬”成“资源”。一般的课堂,如果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师往往急于过早“干预”,匆忙引导他们的思维和话题“书归正传”,而很少有面对“意外”却“铤而走险”的。而本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却在抓住实质的基础上,引发了深入的探究与实验。一场让人难堪的“尴尬”,在教师的巧妙处理下,变成了宝贵的“资源”。在整个过程中,所生成的不仅是学生对“概率”与“频率”的深入探究与体悟,更是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勇于实践、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研究精神。教师的“胆量”和“信心”很值得我们学习。当然,教师的冷静与坦然,更多地来自于他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课堂教学艺术功底。

(2)把握时机,“对症”而“下药”。课堂中发生的任何问题,都会有它发生的原因。只要我们对问题敏感一些、冷静一些,应该都会发现其中的“秘密”。本案例中的教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先弄清楚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策略对头,老师便比较从容了——先是让孩子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去引导说服,但因为没有把握住孩子思维的“脉搏”,未能达到目标。第二次调整,老师明确了问题的真正症结——“眼见为实”,应该让事实说话,让孩子自己说服自己。终于,小军在自己的二次实验之后,基本认同了其他同学的看法。

经历了这个“对话”的过程,有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犟的孩子,每个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他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收获远不止这些,孩子们的情感得以洗礼,态度受到熏陶,方法论获得启迪,这对促进他们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弥足珍贵。老师也不例外,他们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教育艺术得到了历练与发展。

(3)在“积极面对”中“以理服人”。面对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关键是,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要给以肯定、给以鼓励。其次分析原因,通过和他们对话,及时找到“症结”。最后引导大家参与其中,共同展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在引导大家深入探究的过程,就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清楚,收获的更将是孩子的信任与满足,更将是一种在平等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堂文化。

2.提高调控艺术的三个“关注”

(1)关注教学内容,适时“调控”。教学中,教师必须搞清楚本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必须了解学生的现状和知识基础情况,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程进行调节。一般来说,难度不大的内容,可通过加大密度来调控。课堂密度的加大,随之而来的是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目的还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调节原则首先是看学生的需求,然后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

(2)关注学生现状,及时“调控”。在课堂3040分钟的时问内,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松懈、疲倦,教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正体现在对这种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上。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前15分钟和第2535分钟的10分钟是脑力的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应通过调控,使课堂的重点问题在这一段时间内加以解决。而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状态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

(3)关注课堂实效,灵活“调控”。教师的调控作用,不是简单地将它视作课前课堂教学开始和下课前几分钟的事情,而应将其运用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和学习效果,要根据学生学习反馈的情况,对某一教学环节和某些教学安排采取及时的调整,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机制,而不受教学进度的约束和教案的限制。

3.有效“调控”的操作要领

(1)多预设。在备课过程中,我们不妨多预设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才能有备无患。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中,让学生在白纸上画出两条直线,然后把出现的各种情况分类,学生可能会忽略直线可无限延长的特点,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教师就应该根据各种情况,设计不同的预案,课堂上调控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游刃有余,牵手引领才能得心应手。

(2)巧转移。在课堂上,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情况都偶有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即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教师要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以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精引领。新课程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其并不会放弃和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要灵活、机智、适时地发挥调控与引领作用,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效果。在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上,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做得非常精彩,如张老师在执教《因数与倍数》过程中,能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归纳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即用什么方法?起点在哪儿?按照什么顺序?终点到哪儿?引领到位,学生活动积极,效果明显。教师恰当、及时、巧妙的调控,会让课堂一步步走向深入,会让学生的活动一步步走向成功。

()反思总结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其实,这一公式也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时总结与反思,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益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彩的“扑克牌游戏”

(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了玩扑克牌的游戏活动,体会了什么样的游戏是公平的游戏之后,进行了如下环节。)

师: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公平处理。现在,就有一件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的事情。

(课件:小明和小丽都想周末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该怎么办呢?)

1:他们可以抽扑克牌决定。

2:可以用“石头、剪刀、布”来解决。

3:可以设计一个转盘,转盘分相等的两部分,上面涂上两种颜色。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小明和小丽的办法好吗?

课件展示:小丽提议:掷一枚小正方体来决定到底谁去看电影。(小正方体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分别标有数字123456)如果朝上的数字是6,则小明去;如果朝上的数字不是6,则小丽去。

1:老师,这样不公平。

2(抢着说):数字是6的只有一个面,不是6的却有5个面呀,怎么会公平呢?

3:是呀是呀,小丽耍赖了。

4:我给他们改改游戏规则吧。改为如果朝上的数字是123,则小明去;如果朝上的数字是456,则小丽去。

师:同学们想的可真多。我们再来看看小明的方案吧!任意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小丽去;如果反面朝上,那么自己去。

1:这个办法好,对他们两个来说是公平的。

2:小明很公正,想的办法也很公平。

师:最近,我们学校要举行歌咏比赛,准备请一位音乐教师当评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歌咏比赛场面)

1:我觉得还可以。

还没等生1说完,生2站起来说:怎么会还可以呢?不行,一位老师有偏见,不公平。

3:怎么会有偏见呢?老师对我们是很公平的。

2:我觉得也不对,我相信老师也不会有偏见。可是每个老师对音乐都有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个老师觉得好的那个老师感觉一般,而那个老师觉得不怎么好的这个老师正觉得很好呢!

4:生2是说一位老师会带有自己的认识色彩,对吗?

2:就是这个意思。

5:看来,请一位老师不太合理。那么我们就多请几位音乐老师怎样?

其他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这样行,同意。

6:为了公平起见,可以算多位教师所打分数的平均分。

7: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

‘【分析思考】

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解决问题。但放手,并不是失去调控,任其“自由驰骋”,相反,在充分放手之后,教师却是及时地“召回”,然后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更深入思考和归纳与总结,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技巧,这恰是课堂教学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本案例,在巧妙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进发新的认识,将一个个活动推向了深入。

1.在分析总结中不断提升t

本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为“一张电影票到底归谁”进行了公平竞争方案的设计,在设计与争论中,由不公平的方案,逐步趋向公平的方案,由粗浅的认识逐步升华到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歌咏比赛确定评委一事上,更是进行了深刻、全面的分析与思考。他们设计方案的过程,不仅是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更是他们不断加工信息、分析信息的信息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所得到的锻炼将是全面的、深刻的、积极的。

2.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无论是“电影票归谁”,还是“确定评委”,每一项活动,都是源于具体的生活问题,都是学生身边的事情,他们都是既熟悉又很感兴趣的。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更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生说:“为了公平起见,可以算多位教师所打分数的平均分。”“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求平均分。”……说得多好啊,他们不仅仅是在关注知识,更是在关注生活。课堂对话,是在与生命的对话,更是与智慧的对话。

3.“定评委”,“定”出了精彩课堂

通过本案例,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展示给学生的应该是鲜活的生活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教师设计情境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看过、听过、接触过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只有教师亲身观察、体会到的,才最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处处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仅凭教师一人之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当然有一定困难,教师之间可以交流、借鉴、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客观事物与现象的习惯,积极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策略探究】

1.反思总结的内容①

及时总结与反思,不只是简单的知识回顾、学习小结,而是要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思考分析,因此有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内容。

(1)学习内容的反思与总结。要组织学生自己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整理所做过的题目和探究过的问题。

(2)重要问题的反思与总结。要指导学生对所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思考哪些已经懂了,哪些还有疑惑和困难,哪些还是一知半解,并引领学生进一步辨识、确认所学知识和方法的关键特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进行自我消化、自主建构。

(3)情感、方法的反思与总结。要引领学生审视、分析自己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这些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了吗?自己的学习方法得当吗?对自己的学习效率满意吗?是轻松应对还是勉强应付的?及时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察觉、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反思性学习品质,才能促使学生自觉调节学习情绪,自主改进学习方法。

(4)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总结。要引领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问题的分析指导等,以激励学生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师的教更能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学。

(5)其他领域的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不只是及时总结反思课堂上学的内容,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练习、课外实践活动、考试测验等各项学习活动,都必须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不会谋划就不会成功,而不懂得总结的人,也不会进步。组织学生开展的任何学习活动,既要精心设计和运作,又要引领学生认真总结与反思,总结反思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再思考的活动过程。.

2.引领学生及时总结与反思的策略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不是简单提提要求就能取得实效,必须研究和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必须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教一学中长期坚持,真正落实。

(1)留足学生及时总结反思的时间。组织学生及时总结反思,首先必须有时间保证。现在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太多,课外作业练习太多,学生疲于应付,没有时问静心思考谋划自己的学习,更没有时间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所以讲过多次的知识仍会遗忘,做过多遍的题目仍会出错。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把总结反思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内容不要安排得太丰满,应该留有35分钟时间,引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对照教材和笔记,认真想一想,这堂课学习或复习了哪些知识,探究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疑问,获得哪些启发,若有疑问,当场向老师提出。即使练习评析课,也要留时间给学生对自己所做的练习,对课上练习的评析进行整理和再思考。课后作业练习精心选择,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使学生有时问对当天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2)巧妙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方法。要使学生的总结反思活动有意义、见实效,要通过总结反思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还必须指导学生总结反思的具体方法。可以指导学生尝试以下一些基本方法:快速浏览,就所学内容翻阅、浏览一下课本和笔记,以加深对知识和问题的印象。归纳要点,就所学内容归纳出知识要点,以及各知识点的基本要素,梳理出知识结构体系。也可以直接在课本上圈点画线。琢磨追问,对重点知识、疑难问题,再想一想,其关键特征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解的疑问?掩卷沉思,合上课本,闭上眼睛,对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从头至尾“过过电影”;然后再进一步总体思考,自己对这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什么感悟?扪心自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心顺气畅吗?自己对这些内容和问题心中有数了吗?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得当吗?写写记记,有什么心得,及时简要写下来,有什么疑问及时记下来,所学知识自己认为要特别注意的,就在课本上或笔记本上画出来。毛泽东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法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总结反思时,不能只是看看想想,也要多动笔,动笔做记录,动笔写体会。

(3)不断丰富激励学生总结反思的策略。要灵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及时去总结,用心去反思。课堂上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反思,不是简单地由学生自己看看书,而必须提出一定的带有引领性的任务。如可以与回归课本看书相结合,请同学们看书,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标出来,容易混淆的关键词语注出来。如可以与引领学生质疑提问相结合,请同学们想一想,就今天所学内容、所探讨的问题,还有什么疑问请当堂提出来。如可以与拓展迁移相结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方法,学习这些内容后,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课后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作为一个作业来设计和布置,要求学生作为一个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如请你就本学科今天所学的内容列出知识要点,理出知识线索;你认为其中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请你就本学科今天所学的内容提出23个问题。如请你就今天课上评析的作业练习中选择你做错的题目23道,简要分析错在哪里,出错的主要原因。如请你就本周自己所做作业练习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列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这里不在于学生分析得怎么样,关键是要激励和指导学生去及时总结,认真反思。

(4)及时回应学生总结反思的信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反思,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必须及时予以回应和评价。无论是当堂总结反思,还是课后进行的总结反思,都必须及时组织相互交流,通过交流进行评价和指导。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必须及时给予指点,通过释疑解惑进一步指导学生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必须认真梳理,有意义的就积极采纳,不妥当的就作出分析与解释。这既是对学生负责,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只是下达任务、提出要求,而对总结反思活动的结果不闻不问,学生就会逐渐失去总结反思的兴趣和耐心,教师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更无法实现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总结反思过程中发现的疑问、生成的问题、提出的意见、获得的启示等,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及时作出回应,而且要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因势利导,拓展迁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知识、掌握方法,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后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郑金洲教授曾讲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对二年级《数学》关于概率的初步认识——“可能、一定”进行教学时,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们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们感受“可能”——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然后再让孩子从装有6个黄球(没有白球)的盒子里摸出一个球,让孩子们感受“一定”——一定是黄球,不可能是白球,并且告诉孩子们假如能摸出白球的话有奖。

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当第二个孩子摸出黄球后,第三个孩子拒绝再摸,他说:“我肯定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这番话让教师很是意外:学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质疑,甚至是伦理上的怀疑了。

像这类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在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常见。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该如何处理?我们总说,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但什么样的联系才是自然而然的,什么样的联系有可能弄巧成拙?于是课后反思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办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反思就是对课堂行为进行总结,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考》一书中这样界定反思:“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和周密的思考。”教学反思有多种形式,而课后反思是最常见的反思形式。教师进行课后反思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的教学得失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使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进后继的教学,并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植根于教师的经验、习惯之中,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二是反思课堂操作,即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的习惯、教学结果等进行的反思。三是反思学生,思考和研究学生学习的习惯、行为、方法、效率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体操作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注意能力目标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为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而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3.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4.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即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师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问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得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教师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6.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7.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有的探究性学习只表现在问题的探究上,只要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几个学生立即围成一圈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待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击掌,学生的讨论戛然而止;再由小组中的“老面孔”优等生发言。至于其他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学会了应该学会的方法、技能、知识?这种“神散形未散”的“伪探究”掩盖了个性之间的差异,甚至会剥夺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那么到底解决了多少“疑难病症”?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呢?

当然,教师在开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反思只是手段,反思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探索与尝试。这样,反思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教学也才能在研究中走向新形态。若只顾反思,不去行动,只能成为无效反思。前面郑金洲教授提到的教孩子关于概率初步认识的那位教师,通过反思认识到需要在课堂上避免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伦理怀疑,但他又不想放弃让孩子摸出白球有奖的设计。在后续平行班的教学中,他进行了这样的重建:他到学校后面的小商店里拍了一张相片,小商店的货架上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上课时,有意不穿外套。到“有奖摸球”前,穿上外套,投影那张相片。然后说:“我是这个商店的老板,你看我这里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还能摸球得奖呢!”然后,组织学生摸球……当孩子们说教师不让学生摸出白球“坑人”的时候,教师把外套脱了,说:“同学们,老师来了,你有什么话想说?”一件外套,将教师保护了起来,还原了这类游戏的本来面目。

【思考题】

1.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情境创设的原则。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

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请围绕教师的讲授指导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谈谈怎样进行教材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