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河英雄传说人物原型论

 地下室手记 2014-12-10

作者: 银河英雄传说

1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莱因哈特

像莱因哈特这样的战争英雄,在历史上其实是数不胜数,古罗马的凯撒,马其顿的亚历山大,迦太基的汉尼拔,法兰克的查理曼,法兰西的拿破仑……所以莱因哈特的原型是众多的,可以说是这些历史名将的集合。
在分析莱因哈特的原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他的生平简略:
莱因哈特·冯·缪杰尔(Reinhard von Musel)--后来由于功勋显著,皇帝赐姓“罗严格拉姆”(Reinhard von 
Lohengramm)--宇宙历776年出生于一个帝国下级贵族之家,对于姐姐安妮罗丝(Annerose von 
Musel)被迫入宫为妃之事一直耿耿于怀,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手夺回姐姐。凭着军事天赋和政治头脑,他逐渐踏上权利的阶梯,野心也随之膨胀起来。在成为帝国最年轻的大将之后,他的志向已经不仅仅是推翻夺取自己最亲爱的姐姐的皇族,而更针对着依靠权利和地位的昏庸糜烂的贵族阶级。
宇宙历799年,莱因哈特终于迫使自由行星同盟投降,并且宣布女帝退位,为自己举行了即位戴冠的仪式。
宇宙历801年,莱因哈特因病去世,终年25岁。
第一次看《银河英雄传说》的时候,莱因哈特这个形象就被我同凯撒划上了等号。朱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出身于一个罗马破落贵族家庭,小时候起便雄心壮志,在罗马不但军事上没人是他的对手,演说方面他也是十分出色的。对于凯撒少年时期所展露出的才华,苏拉曾经说过:“提防这个不好好束腰带的小孩子,他可能胜过两个马略(凯撒的姑父,曾任执政官,苏拉的政敌)。”

首先,从出身方面,莱因哈特与凯撒有着相同之处--都是贵族阶级(从莱因哈特姓氏中的“von”就可以看出来),但都不是大贵族。无论是在罗马,或者是银河帝国,小贵族往往被等同于平民,无论在权利上还是在财富上都无法与大贵族相比。这也就是凯撒和莱因哈特在起步成就大业时,针对的对像都是大贵族的原因。

有人说莱因哈特的家境与拿破仑相同,这种说法也是有理可依的:从阶级地位讲,拿破仑也诞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巧合的是,拿破仑在家庭中与莱因哈特同样排行第二。多子、战乱使得这个本来就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不堪重负。而所不同的,莱因哈特的父辈,缪杰尔家族似乎一直平庸,没有什么突出的人物出现。拿破仑和凯撒则多少都受到了自己父辈或亲戚的影响而走上了征服的道路。凯撒的姑父马略是古罗马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儿时的凯撒经常听马略给他讲战场上的故事。拿破仑的父亲是军官出身,为了纪念自己阵亡的兄弟拿破仑而把儿子也取名“拿破仑”。拿破仑没有辜负父亲的希冀,果然也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说到这里,插一句,其实为拿破仑命名的过程以及这个名字的由来,跟莱因哈特为儿子命名也颇相像呢:两个人取得名字都有纪念意义,莱因哈特纪念吉尔非艾斯;拿破仑的父亲纪念自己的兄弟。

从一个近似于平民的阶级,靠着不断的胜利,渐渐地爬上权利的阶梯,逐步掌握大权。在这一点上,莱因哈特与凯撒完全相同。

在凯撒15岁时,被提名为朱庇特的祭司。16岁时,他死了父亲,此后又被苏拉所追杀,不得不东躲西藏。当他从苏拉的毒手中逃脱后,真正开始了向权利的进军。他第一次服兵役是在亚细亚。在那里,他得到了市民花环的奖励[橡树叶编制的花环,罗马人用以奖励救护占有(罗马人)者的荣誉标志]。此后,他担任过军团长官(罗马高级军职)、财务官和督察官(均为罗马高级官职)。在担任财务官和督察官期间,他站在“公民派”,博得了市民的好感,为他进一步实现野心铺了路基。在他当选为大法官任职期满后,他成为了执政官(罗马最高官职)。虽然那时他名义上是同比布鲁斯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是凯撒一个人操纵着大权。这以后,凯撒率兵征服了高卢等地,击溃政敌庞贝,平息了罗马的内战,为自己夺得了更高的名誉,并且获得了更多的民心。一切都成熟了,凯撒名正言顺地做了独裁者。凯撒没有真的当上皇帝,但他留下了一个伟大帝国的基础,渥大维(奥古斯都)的罗马帝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同凯撒一样,莱因哈特在逐步晋升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天才。他们都懂得如何去抓住人心所向,为自己铺平道路。

由于凯撒一直是与大贵族持反势力的“公民派",因此他所立下的制度是倾向于平民的:他给他们土地、粮食以及更多的免费娱乐(古罗马的所谓娱乐,多半是观看角斗或者戏剧之类),他平均低分发给士兵们战利品,并且应许他们退役之后继续持有土地和一定薪水。虽然这些政策在制定者来讲也许并非是真的为了人民,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罢了,但这种手段却很有效地抓住了民心,顺从了民意。

莱因哈特称帝后废除了贵族特权,解放农民,制定民法,改革税制,保障言论自由,特别是“解放农民,将往昔贵族所拥有的广大庄园免费赐给农民”,这种自上而下的革新,也可以看到凯撒独揽大权后一系列改革的影子。
最后谈谈亚历山大。

莱因哈特与亚历山大最大的相似之处恐怕就是“年轻”了。亚历山大16岁起跟随父亲出兵打仗,20岁时继承王位,以后便开始了对外的扩张。到了他33岁的时候,马其顿已经从一个弹丸小国变成了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不可一世的大帝国。可惜的是,亚历山大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却不幸患了温疾,死在了帝国的新首都巴比伦。那时候他才33岁。

虽然亚历山大与莱因哈特不同,他在继承王位以前就是“王子”的身份,不存在“慢慢往上爬”这点,但是莱因哈特与他一样,都可以说是“才如江海命如丝”。这两个人都在成就大业之后,生命嘎然而止,让人不免叹息。

2 誓死忠诚——吉尔非艾斯

齐格飞·吉尔非艾斯,诞生于宇宙历776年1月14日,卒于宇宙历797年9月9日,享年21岁。

要是想用一个词概括吉尔非艾斯的一生,大概“誓死忠诚”再合适不过了。身为莱因哈特副官的他,是一位冷静的助手,也是一位忠诚的挚友。对于莱因哈特来说,吉尔非艾斯不同于一般的心腹和朋友,更是如同半身般的存在。而对于吉尔非艾斯,缪杰尔姐弟则是他一直以来憧憬的对象。

因为理解莱因哈特对帝国政府的愤怒,而决定辅佐他完成野心。吉尔非艾斯总是伴着莱因哈特出现的。事实上,并非吉尔非艾斯没有功勋,也并非他没有才华。但是,往往一个有才华的人,只要他身边还有一个比他更有才华的人,那么他的光芒就会被淹没在那个更有才华的人所发出的光芒之中。吉尔非艾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甘愿做第三第四,也不愿做第一第二。


在历史中,也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与亚历山大从小一起长大,这种友谊一直持续到两个人生命的终点。这个人,名叫赫费斯申。或许在史书中并没有这个名字,或许只是作为亚历山大的附属捎带一提。

对于赫费斯申,现有的资料很少,也很零碎。对于他的纪录,多半都是与亚历山大记载在一起的。赫费斯申出身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与其他玩伴一样,他与亚历山大建立起了自幼的友谊,并且立誓忠其一生。亚历山大对他也非常器重,每每上战场都要有赫费斯申陪伴。与吉尔非艾斯一样,赫费斯申不仅在私交上是亚历山大的知己,更是亚历山大得力的助手和重要参谋。
正如只有赫费斯申才能使暴躁的亚历山大平静下来,也只有吉尔非艾斯能在莱因哈特激动的时候提出冷静的助言。

幸而赫费斯申在亚历山大成就大业之后才死去,亚历山大也在不久以后随之而去,没有因为失去了心腹而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相比之下,莱因哈特久没有这么幸运。吉尔非艾斯的死,无疑是对于莱因哈特无法挽回的悲痛。而在吉尔非艾斯去世之后,莱因哈特迅速暴露出了自己在性格方面急躁和不冷静的缺点,则是更可怕的地方。如果继吉尔非艾斯之后身边没有奥贝斯坦参谋长的谏言,很难说莱因哈特是不是能够实现对吉尔非艾斯“把整个宇宙掌握在手中”的誓言。
吉尔非艾斯在《银河英雄传说》书中不到1/6的地方就遇害了,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这个被誉为“完美的代表”的人物,难道真的是“好人都活不长”吗?

其实,吉尔非艾斯的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恰到好处的。在与莱因哈特的友情出现危机的时候,吉尔非艾斯适时地去世了,而且是为了保护自己一直以来的挚友而遇害的,这不仅升华了莱因哈特与吉尔非艾斯之间的友谊,更使得吉尔非艾斯在莱因哈特的心中留下一个神圣的印象。吉尔非艾斯被神化了,就好像赫费斯申死后,在亚历山大心中也变得神圣。

吉尔非艾斯的死,成为了莱因哈特的一个重创。即使不断地责备自己,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是无法挽回的。一切的名誉和头衔,在这个时候都显得不重要了。因为,用什么也不能赎回吉尔非艾斯的生命了。与亚历山大一样,莱因哈特在目睹挚友的死亡时,表现出来的切肤痛苦,让人看了不免心酸。

但是,假若吉尔非艾斯没有死,那么,谁又能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两人的友情已经出现了危机,如果这样僵持下去,总有一天友情会破裂,朋友反目为仇。亦或吉尔非艾斯感到自己能够超越莱因哈特,而萌生夺权之心。虽然是朋友,但是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都是有欲望的。尽管吉尔非艾斯一直效忠莱因哈特,但是,看惯了宫廷风云变幻的他,会不会终于有一天走上背叛的道路?连作者田中芳树自己都说,吉尔非艾斯的未来是很难预料的。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就拿刺杀凯撒的布鲁图斯来说,原本是发誓尽忠凯撒,视凯撒为父亲的他,却在阴谋这的谗言下动摇了,拿起匕首直指凯撒的心脏。可以想象,凯撒在那个时候是多么震惊和悲哀,以至于他只说出了一句话:“我的孩子,你也是?”便不再抵抗,被活活刺死。
如果吉尔非艾斯和莱因哈特真的重蹈了凯撒与布鲁图斯的覆辙,那岂不是比吉尔非艾斯的英年早逝更加让人痛心!

如果说莱因哈特是一柄锋利的剑,吉尔非艾斯就是莱因哈特坚强的剑鞘。剑鞘虽不起眼,但是再锋利的宝剑,也不能失去剑鞘的保护。相反,失去了剑鞘的宝剑,就好像失去了护盾的斗士,总有一天会倒下去的。
像这样以心相许的朋友,一个也就够了。
在9月9日,斟一杯红酒,为誓死忠诚的人干杯。

3 红茶+白兰地——杨 威利 

一顶扁帽、一杯羼有白兰地的红茶,似乎成了杨威利固定的象征。这个比起军事更喜欢历史、比起晋升更喜欢睡觉的人,就是艾尔·法希尔的英雄--同盟军的魔术师。 


宇宙历767年生于自由行星同盟的一个商人家庭的杨,从未想过要去从军。反之,他的志向是做一个历史学者。但是由于父亲去世后家里破产,才不得不进入士官学校就读,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军人。 


深知战争的愚昧,却不得不战;对政治没有任何希望却坚守着自由的信念;没有任何对权力的渴望却不断晋级;一心只想退伍却又战功屡屡,简直是个矛盾的人物。 


杨威利生在一个战乱的社会,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政府首脑之间的意见分歧、共和与独裁、正义与邪恶……这样一个社会形态,使得杨成为了一个如此身不由己的人物。 


如果说莱因哈特与银河帝国象征了战争和征服,那么作为自由行星同盟的代表人物、站在与帝国军持反势力一方阵地的杨威利,自然象征了自由与和平。若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很多这样的人:罗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奴隶起义的发起者--斯巴达克斯;抱着为国报仇洗辱的信念跋山涉水远征罗马的汉尼拔;犹太人的拯救者,《十戒》的作者--摩西;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人物--克伦维尔……由于世界是有两面性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独裁者,哪里就有共和主义者;哪里主张征服,就有哪里主张和平。因此,只要不断有征服者出现,主张自由的人就多得不胜列举。 

对于杨威利的原型,很多人都认为是汉尼拔。两个人都是战争天才,又抱着同样的信念和目的。从这些方面看,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汉尼拔(约公元前247~前183或前182),迦太基统帅,军事家。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之子。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立誓向罗马复仇。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率步骑兵约6万人、战象数十头,从新迦太基城出发,穿过高卢南部地区,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山南高卢。随后粉碎罗马人阻击,绕过敌重兵设防的阵地向罗马挺进。前217年6月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中几乎全歼罗马追兵。前202年在扎马之战中被西庇阿(大)指挥的罗马军击败,迦太基被迫求和。前183(一说前182)年在罗马人的追捕下服毒自杀。 


汉尼拔被称为“战争王子”,由于他的战法十分巧妙,又非常实用,同时,汉尼拔很善于针对不同敌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战术应对。在杨威利指挥的战役中,有一部分战略战术就出自于汉尼拔。 


接下来谈谈英国的克伦维尔。作为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人的他,不仅仅是一个主张人权与自由的政治改革家,而且是一个很英明的战略家。在英国革命力量与皇家军队的决战中,克伦维尔应用了亚历山大大帝击溃大流士军队的战术--侧翼击破法,以少胜多,最终战胜了王军。这种借鉴古代战术的军事思想,在杨身上更是有所体现。在攻破伊谢尔伦要塞作战中,杨威利派蔷薇骑士连队扮装帝国军,潜入要塞内部,控制指挥中心,从而获得了要塞的控制权。这种进攻战术,完全可以说是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再现。 


但,如果只从上述方面来比较杨威利与其他历史人物,是不全面的。像杨威利这样“不想当军人的军人”,在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无论是汉尼拔也好,斯巴达克斯也罢,甚至是摩西或克伦维尔,都有一个共通的地方--他们都试图通过战争来达到维护自由、得到和平的目的。在这一点上,都是与杨的观点相违背的。战争本身就意味着杀戮,想要用它来获得自由与和平,几乎是相互矛盾的。事实上,战争不能拯救,也没有拯救任何人。但是人们为了得到各自的利益,又不得不战--这也就是杨反对当军人、反对无意义的战争的原因。 


多数的战争英雄,在成就功业之后,往往都是要走上追求权利的道路,成为独裁者的。且不论凯撒与查理曼、拿破仑这一类的人物,在英法工业革命中的先锋,亦是如此。法国的罗伯斯庇尔在推翻路易十六后,掌握了实际领导权,开始实施高压政治,其初衷虽是巩固共和、建立民主,但手段过于偏激,以至后来逐渐走向专制。同样,上文提到的英国的克伦维尔,在共和制度建立后,掌握了国家大权,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这几乎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定律。然而杨威利没有。与其冠冕堂皇地解释为,杨威利是自由、平等的代表,不如直接说这是因为从杨的骨子里就没有对权力的渴望。权利的争夺,在杨的眼里是没有意义、无聊的斗争。他明白,真正的共和国领导不应为权利而勾心斗角。人民需要真正的面包,而不是虚假的民主。 

像杨威利这样具有如此思想深度的军人,在历史上很难找出其他人了。可以说杨是历史上很多人物的结合,他吸收了他们的优点,但也不失自己的风格。 
杨威利的出场身份不仅是同盟军的主帅,更是帝国军统帅--莱因哈特的敌人。 

同是军事天才,同为风云人物,杨威利与莱因哈特这一对敌人改变了银河历史的方向,为历史带来了巨大的变动。虽然总是兵戎相向,但两个人却彼此对对方怀着敬佩之心。这两个人是真心真意的对决,而不是虚伪的用诈。 


在历史上,这样的敌对关系例子很多。比如迦太基的汉尼拔与罗马的西比厄;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还有小说中的福尔莫斯和莫利亚地教授……历史时时会有英雄交战的场景出现,这也就是她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吧。 


杨威利这个人,如果要给他明确地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杯羼了白兰地的红茶,表面看来平平无奇,与普通的茶水无异。细细品了,才能知道其中酒香与茶香混合起来而产生的独特韵味.
| 分享(1) | 浏览(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