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桂枝汤,麻黄汤服法谈现代中医治感冒之误(舍得原创)

 负鹏载舟 2014-12-10

从桂枝汤,麻黄汤服法谈现代中医治感冒之误(舍得原创)  

伤寒论的桂枝汤麻黄汤等解表方剂治风寒类型感冒,可以说是特效方,特别是麻黄汤,古人称之为一剂而愈,即使是较重的感冒,也能便之”一剂知(减轻),再剂愈,但现代中医运用桂枝汤麻黄汤往往并无这效果,许多病人因此对中医治感冒失去信心而转求西医,这除了现代中药由化肥催生药效大不如前,假药劣药太多这些因素外,现代中医的开药习惯也是一误!
仲景医圣在{伤寒论}桂枝汤的服法里交代“若一服汗出而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在麻黄汤的服法里亦交代:“不须饮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也就是说除了是否饮粥,可作为两者的区别点外,两个方剂的服法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举麻黄汤为例子来说明现代中医开药习惯是治感冒不效之误,伤寒论麻黄汤各药用量如下,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按古代一两等于9克折算,麻黄汤的用量是麻黄27克,桂枝27克,炙甘草18克,杏仁约30克,现代用量呢?麻黄6至9克,桂枝6至9克,炙甘草3至6克,杏仁约9至12克,由于仲景交代麻黄汤煎法是“以水九升,先煎麻黄,减三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麻黄汤原剂量虽然重,但是,它每次只服三分之一,这原剂量的三分之一与现代剂量并无差别,只是古人煎一剂分三次服,而现代中医习惯将一剂一次服而已,
问题就在这里了,如果古人的一次服药或现代人的一剂服药后”汗出病差“,当然好办,停药就是了,但如果无效呢?古人一剂分三次服的优势就出来了,"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如果按半日三服的时间推算,第二次服药应该在笫一次服药后的三小时,次服药应该在笫一次服药后的小时,如果按现代中医的剂量,半天就要服三剂!而现代许多中医的开药习惯只是每天一剂,又不交代让病人将几天的药在几小内服完,没有药力的长时间维持,重感冒怎么会容角易汗出而愈,这不是现医治感冒之一误吗?
本人曾经治过一例伤寒感冒,图片如下
玩可悟道......2 - 舍得 - 舍得玩可悟道......2 - 舍得 - 舍得玩可悟道......2 - 舍得 - 舍得

从这上靣三张刮痧后的相片可以知道,足太阳膀胱经的痧实际上并没有手太阴肺经的痧重,手太阴肺经的痧重过足太阳膀胱经,说明伤寒表证并不仅仅是太阳膀胱经之证,肺气郁遏不宣才是关键,寒邪郁遏毛孔肌腠,使肺不能将卫气宣之于表与邪抗爭,故伤寒者虽发热,恶寒却甚,麻黄汤为治伤寒主剂,麻黄配杏仁虽能配合而宣肺,将被郁遏的卫气宣表抗邪,与桂枝共同透表,但现实者用麻黄汤治表能做到微似有汗,其病若失者甚寡,研其原因,本人认为是麻黄汤中无伍生姜也,麻黄汤不伍生姜以温散表寒,势必要各药用量增加,各药用量增加了,又怎能做到微似有汗?在麻黄汤中适当伍生姜,虽伤寒论无提及,但彼此的时代不同,现代社会,生活安逸,加上西药横行,人们阳虚者甚众,阳虚怎遂邪?从手太阴肺经痧重于太阳经之图可知,在现代,在麻黄汤中加生姜是可行的,这也可作为中医人参考,以提高疗效,


虽要说明的是,对较严重的感冒,仲景交代"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什么叫一日一夜服?以我的理解,是指一剂分三次,在一日一夜的时间内服完,换句话说,以现代剂量,应该是24小时内服三剂,为什么较重的感冒要一日一夜服三剂,而相对较轻的感冒却要在六小时内服三剂呢?我认为伤寒感冒,是寒气郁遏于表,病相对轻,则郁遏亦轻,易于驱除,短时间内用较多的服药次数,等于战爭中的轮番进攻,对于较弱的敌方而言,速战速决,容易取胜,而相对较重的感冒,是不能速战速决的,病重,寒气郁遏于表之势就严重,这等于敌人在你的体表己筑坚固阵地,强攻就只能使自己损失惨重,故若在短时间内服药次数太多,鼓动阳气外透抗敌,而外闭重,驱之不动时,受鼓动的阳气不能外透反向里迫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鼻衄,衄后表解,二是转为大青龙汤证,烦躁如狂,三是更严重的桃核承气汤证,扺当汤证,发狂,少腹急结,欲速不达也,釆用一曰一夜服三次,不效更作服,若不效,乃服至二,三剂(即现代开药习惯的六至九剂),步步迫进,以时间转换胜利,以求己之损伤最少,当然,伤寒年代是战乱年代,多饥寒交迫,所出现的病证类型,从后许多注释本很少有这方靣的论述便可以知道,后世己很少发生这种须要周时观察(预防转重?)在辨证淮确的情况下还要服六剂九剂以上的感冒了,况且仲景医圣在服药未见汗的情况下还有针刺风池风府两穴然后继续发汗的方法来加强其解表之力,这段解释只为解其内容而解,很少有实际用途,

自李可火神派兴起, 古代一两等于15.6克的观点大行其道, 汉代一两真等于15.6克吗?我劝各位别信,为什么?我们不妨先看看[伤寒论]大靑龙汤原剂量是多少。

 麻黄六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枚(去皮尖),大枣十枚,生姜三两(切),石膏如鸡子大

套用上述换算法,则各药用量分别是。麻黄90克,桂枝30克,炙甘草20克,枣仁四十枚,大枣十枚,生姜45克,石膏约100至120克,由于大青龙汤的煎法要求是每剂"煎取三升,温服-升"即分三次来服,而我们现在习惯于每剂一次服完,所以我们现代的剂量等于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原剂量的三分之一即麻黄3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杏仁约15枚,大枣3枚,生姜15克,石膏30到40克之间,以上就是按这个观点换算出来的大青龙汤各药用量了,

这种换算方法有什么危害呢?我先抄一医案,这医案源于张志民[伤寒论方运用法]一书笫51页,全文如下。

案-,外寒内热,患者男性,三十八岁

初诊,一九六-年七月四日,体温39.5c,虽值炎暑,裹被单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频呼周身骨痛,胸口不适,头项强痛,不能转侧,渴喜热饮,靣色赤,痰色白而质稠粘,咳不扬畅,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日未行,处方,生麻黄12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芋6克,生石膏30克,生姜6克,红枣12枚,服-剂,上午十时服头煎,一小时后汗出渐多,头靣如蒸,衫裤尽湿,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停服二煎,夜安睡,晨醒,各症消失,

这个医案较为详细记录大靑龙汤证各症状及服药后的各种情况,以张志民的名气来分析,这医案应是真实可信的

这个医案所用的的麻黄用量只有12克,桂枝用量亦只有6克,所取得的效果是"一小时后汗出渐多,头靣如蒸,衫裤尽湿,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停服二煎,夜安睡,晨醒,各症消失,",无可否认,这病人的发病时间是在夏天,发汗药用量不宜较重,但是,即使在严冬,我相信用18克麻黄,力量己足够,张锡纯[医学舌衷中参西录]408页的医案,麻黄用18克,服后五分钟,病人就"汗出如洗,病若失",如果按上述换算法套用大青龙汤各药用量去用在临床,病人的汗出就很可怕了,汗多亡阳的医疗事故就必然出现,由此可知认为汉代一两等于15.6克的观点并不可太相信,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许多药物的用量是经过实践的,认为李时珍是错误的观点也结论下得太早了,还是以一两等于9克稳妥,

再回到上述麻黄汤,仲景医圣为什么对较重的表证宁愿"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亦不愿增大药量以强取出汗呢?汗多亡阳也,故有方有守,如果现代病人经过误治,特别是经西药误治的(包括凉药误治,抗生素误治)冰伏其邪,表寒未解的,亦要有方有守,不能急进,只要表证未陷,多治两天亦是应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