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

 老阿更 2014-12-11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 背時季老頭 - 季也亲的博客

每次读到三国志关于街亭之战的记载,总有疑问挥之不去,百思不解:马谡果真如此蠢笨,为何能骗得“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旦”?诸葛亮一生谨慎,为何此次竟如此疏漏,“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三国志马谡传)?

待到读了燕京晓林的《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以下简称《街文.》),顿开茅塞,不禁感叹“原来如此!”。事虽过数年,当时欣喜之情,尚清晰记忆。《街文》通过缜密的考证、机智的分析,认为“街亭并不是诸葛亮预计的阻击战场---马谡是在仓促中临时决定在街亭部署对魏军的阻击。略阳(街亭)城小且残破,无法进行防御。马谡上南山在理论上是一个不坏的部署,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马谡兵败如山倒。”其精彩论述此处无法复述,有兴趣者不妨读读原文。一经如是解读,则事件的发展合乎逻辑了,人物的性格真实可信了,许多疑团解开了。

这篇文章以及相关的“马谡所失的街亭在哪里?”一文,引起我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待读史时所遇到的疑问,象读街亭之战一节遇到的疑惑。史籍中不乏如街亭之战记录这样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古今思维取向的差异,也可能是古人追求文字简洁,如陈寿修三国志,纪事因过于简略而时有遗漏;再一种可能就是史书撰写者或历史事件叙述者因为当时的政治需要,对史实的删改、淡化、美化或者丑化,例如魏国史臣着意隐瞒、淡化“袁曹一家”的事实;孙吴史臣对于孙策渡江之初诛戮江东英豪之事轻描淡写、着墨甚少;蜀国历史模糊主客分野、“新旧之争”等等。凡此种种,都使得历史记载颇多扑朔迷离之处,遗留了不少疑团

对待这样问题,当然不能改动原文,但也大可不必拘泥于前辈研究者的所有成说,不妨大胆怀疑,勤加研读,缜密思考,提出自己的推测、假说,也未尝不是研读史籍的乐趣之一。如果能象晓林先生这样,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大量的史料以及严密的推理,给出令人信服的解读,那就更见其思维的愉悦了。《街文》通过历史上这一地区防御战例的回顾,判断街亭绝非诸葛亮预定的阻击战场;通过对于街亭战场态势的大量记载,准确判定马谡主观失误之所在:“这种地形,换谁也阻击不了魏军的突击。马谡最大的错误不是守不住街亭,而是防御失败后,完全失去了对整个部队的控制”。----凡此种种,都是很能给人以启迪的。

晓林先生尚有许多篇此类三国研读文章,如“魏吴石亭之战”,“曹操攻关中之战”,均详尽论述事件所涉的各个方面,对战役做全景式分析,不乏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喜爱三国历史,读三国志者,同时读一读这些文章,对于理解原著,必会得到很大帮助。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 背時季老頭 - 季也亲的博客

燕京晓林: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在街亭 阻击战中的惨败,导致整个战役大好局势的丧失,诸葛亮不得不撤回汉中。

对本次战役的兵力和街亭的实际位置,已经有专文进行探讨 。这里不再叙说 。本文的重点是从作战地形和军事历史的角度,探讨一下以下几个问题:

1、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街亭作为 阻击的战场?

2、 街亭城能够作为 阻击的堡垒吗?

3、 这是一场仓促进行的 阻击战吗?

4、 马谡为什么选择上山防守?

5、 诸葛亮是如何对马谡布置的?

一、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街亭作为 阻击的战场?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 背時季老頭 - 季也亲的博客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 背時季老頭 - 季也亲的博客

上图是甘肃秦安东北90里的陇城乡之街亭的实地照片 。根据最新的论点和本人专文的论述,可以说这里就是真正的街亭古战场 。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这里的地形比较平坦,清水河既浅又窄,附近的山势也很平缓(当然在1800年前,河水或许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地形基本应是不变的),应当说根本不是 阻击的理想战场,更谈不上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了 。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安排马谡在这样的地方 阻击优势的魏军主力呢?

我们先看一下在同期这个地区的防御作战:

公元30年,刘秀大军西上陇山,进攻陇右的隗嚣集团 。隗嚣大将王元抢先占据陇坻的险要,伐木塞道,依险据守,打得进攻的刘秀军大败而回 。(陇坻位于甘肃张家川,在街亭的东面60里的陇山中,扼关中通向陇右,穿越陇山的大道)

公元32年,刘秀大将来歙率2千人袭占战略要点 略阳(今秦安陇城镇,街亭西5里左右),并抗击隗嚣数万大军的围攻达数月,为刘秀大军的全线进攻消耗了敌军力量、赢得了时间 。

公元214年,夏侯渊北上进攻显亲的韩遂,到达 略阳,这时 略阳 没有人占领和防守,夏侯渊于是以此为基地,留下辎重,自率轻装部队袭击周围的敌军,取得了胜利 。

由此可见,据守此路的要点有两处——街亭东面的陇坻或者是 略阳城:陇坻在陇山上地形险要,而 略阳城据此大道要冲,城小而坚固 。

而街亭正位于这两个要点之间, 没有险要可守 。所以此街亭一定不是诸葛亮开始选择的 阻击战场 。虽然诸葛亮本人 没有到过街亭,但是一定在准备北伐时派人侦察了魏国关陇地区的地形 。

二、街亭的 略阳城能够作为 阻击的堡垒吗?

根据214年夏侯渊作战的情况来分析,这时的 略阳(街亭)已经不是公元32年时坚固的 略阳城了 。因为其对手根本 没有占据 略阳 。为什么呢?

由于在东汉时期,这里并不是前线,所以 没有什么战事发生,故 略阳城很可能已经残破荒废了,或者东汉为防止少数民族利用坚固城池造反,拆除了 略阳城 。否则韩遂不会不抢先占据这个战略要点来对抗夏侯渊的进攻 。

而且从东汉初期来歙仅2千人守城数月来看,此城很小,马谡的大军必定不能全踞城中,只能是少部分入城,大部分驻守城外 。

所以马谡的大军是无法用街亭附近的 略阳城作为 阻击的堡垒的 。

三、这是一场仓促进行的 阻击战吗?

根据前面的分析,既然 略阳城不能作为 阻击的堡垒,街亭的地形又不适宜作 阻击阵地,那么马谡或者说诸葛亮是准备在哪里进行阻击战的呢?

我以为,应当是街亭东面的陇坻(即甘肃张家川) 。理由是:

1、这里位于陇山中,地形险要,只要当道扎营,或者伐木塞道,不使敌军通过,就能够比较容易地 阻击优势的敌军;

2、公元30年隗嚣大将王元据守此处,大败刘秀几乎所有的战将(包括耿弇、盖延、马武、王常、祭遵、刘歆、刘尚等),诸葛亮等人熟读历史与兵书,不会不知道这样成功的战例;

3、由于诸葛亮发动战役比较突然,加上还有赵云的疑兵,其估计魏军增援部队不会很快来到,马谡军应当可以很从容地在此地部署防御阵地;

4、从诸葛亮给马谡的命令中,也可看出,是令其当道扎营,不使敌军偷过 。如果是在街亭那样的平坦地形,即使马谡当道扎营,也无法阻止敌军从旁边迂回偷过到其后方 。

那么为什么马谡 没有到陇坻去 阻击呢?我的分析是:

1、蜀军对魏军增援的速度估计不足,以为魏军主力从洛阳赶来,还受到赵云疑兵的牵制,必定不会很快出陇山增援,所以诸葛亮派出马谡军时间偏晚或者马谡在路上走的不够快;

2、在萨苏先生的大作《马谡的街亭》中,认为马谡是比张郃军早两天到达的街亭 。虽然还不清楚这个时间是否正确,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马谡军并 没有等很长时间,魏军就开始了进攻 。如果提前两天的时间准确的话,那就说明,马谡是在仓促中临时部署的这次 阻击战;

3、在古代交通与通信很不发达的时候,提前两天的时间转化为距离是很短的 。估计马谡的部队正在按计划向陇坻前进,突然接到侦骑报告说魏军已经到达前面的陇山上了 。马谡估计了双方的距离和兵力,认为已经不可能赶在魏军前面到达陇坻,只好就地选择有利地形组织防御了 

4、诸葛亮是228年1月开始出兵的,估计2月能够到达西县一带,而魏军的增援也非常快,2月上旬连魏明帝都赶到了长安,估计其主力这时应到达眉城与曹真会合了 。所以,张郃军和马谡军大致是在同时分别从眉城和西县向街亭开进的 。眉城到街亭约500华里,西县到街亭约300华里,按正常行军速度,两军应相差7天左右,如果魏军是有意加快速度,相信这个时间差距会有所减少 。

所以我认为,马谡是准备赶到陇坻去 阻击魏军的,由于魏军援军出乎意料的快速到达陇山,使马谡 没有时间抢先占据陇坻,也就无法按诸葛亮的部署进行 阻击战了 。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仓促之间进行的 阻击战,完全打乱了蜀军的原作战部署 。

柴门一柳: 《谁选择的街亭阻击战场》读后 - 背時季老頭 - 季也亲的博客

四、马谡为什么选择上山防守?

由于是仓促之间部署 阻击战,马谡自然只能利用附近的有利地形来组织防御了 。根据萨苏先生的街亭实地考察和有关照片,我们可以发现,街亭的地形实在是不适合于防御:

1、由于已经出了陇山,这里的山已经很平缓了,而且山与山之间距离较远,无法使防御各山的部队有效地建立连续的防线;

2、清水河谷在这里已经非常开阔和平坦,沿着河谷的道路基本上无法防守 。虽然有一些水冲击出来的沟,但是对于5万大军(步兵为主,辅以部分骑兵)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险阻;

3、街亭后面的 略阳城由于太小而且可能已经残破,已经不能作为防御的坚强支撑点;

4、魏军有5万大军,而且是曹军的精锐,由老练的张郃率领,虽然我们不知道双方前军各有多少兵力,但是由于魏军行动快,应能够集中更优势的兵力,因此以这样的形势,蜀军在平川上与其交战,真是凶多吉少啊 。

马谡观察了附近的地形后,制定了他的防御计划:

1、占领南山,这是此地唯一可以依险据守的地形,而且居高临下,可以观察到整个战场的形势,包括河对岸魏军的调动和部署,从山上向下面的魏军进行冲击,或许可以抵消一部分两军战斗力上的差距;

2、黄袭、李盛的部队据守河岸,待魏军渡河时展开攻击,希望能够 阻击魏军于渡河时;

3、王平的部队驻守河谷中的大道,与南山部队遥相呼应,还可以接应河边的守军;

4、辎重部队留守 略阳城(或破败的街亭城),作为后军 。

马谡的部署有问题吗?当然有:

如果南山的地形象萨苏先生描述的那样,其三面为陡峭的山崖,只有对着河岸的一面可以上下,而且山上 没有水源,那这就是一座死山,试想,只有一条路,如果被敌军封锁、切断,部队失去了机动能力,只有等死了,何况对手还是优势的敌军呢?

但是,马谡 没有办法 。从他不能赶到陇坻的时候起,就已经注定了本次 阻击战的结局 。只是马谡的实战经验太少,在这样的地形还要组织防御,真是太难为他了 。

实际上,在这种地形,换谁也 阻击不了魏军的突击 。而马谡的最大错误并不是守不住街亭,而是防御失败后,完全失去了对整个部队的控制,使整个兵团成了四散奔逃的一大群溃兵 。

其实魏军并 没有进行追击,也就是 没有对马谡军继续施加压力 。试想,如果张郃已经击溃了马谡的主力,还会害怕王平的千把人的所谓埋伏吗?何况出了街亭,已经基本 没有险要地形,想埋伏也找不到好地方呀 。何况张郃的主要目标并不是消灭多少蜀军,而是尽快解救被围攻的陇右各城 。当然张郃自然会派遣部分军队做出继续攻击马谡的势态 。

在这等情况下,马谡还是完全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与王平相比,这就是有实战经验和 没有的差别 。

各位,如果是你在这种情况下,能怎么办呢?请为马谡出出注意吧!

1、全军在河谷中据守,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修建强固的军营和堡垒,正向黄袭和李盛的部队那样在河岸边就被优势的敌军击垮了,好象不行 。

2、全军据守河岸,由于地形限制,不可能展开很多兵力,其结果与黄袭差不多 。

3、全军退守 略阳城,由于城太小又残破,大部分部队还是要在野外的平原上与魏军决战,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

4、全军向诸葛亮中军撤退,待与中军会合后,再回头与魏军决战 。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

总之,我觉得马谡的防御计划在当时的突变情况下,还是比较合理的一个 阻击方案 。虽然其结果并不理想 。可是这里面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比如:

黄袭、李盛军的 阻击失利与失去控制;

马谡军被魏军击败黄袭军的能力所吓倒;

马谡军的战斗力不强,根本冲击不动魏军背水所列之阵;

马谡的实战经验差,控制部队能力弱。

五、诸葛亮是如何对马谡布置的?

先来看一下史书的记载:

《三国志诸葛亮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三国志马谡传》——“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三国志王平传》——“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 。”

《三国志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郃绝其汲道,击 。大破之 。”

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说马谡不据城的只有《张郃传》,而《王平传》和《张郃传》都提到了马谡缺水的问题 。而《诸葛亮传》则很笼统地说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那么诸葛亮到底是给了马谡什么节度呢?是否指示马谡应当道扎营,占据城池并且不能上山,特别是无水之山呢?

从这些记载来看,诸葛亮没有这样详细的指令 。原因很简单,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条件下,诸葛亮是不可能给马谡如此详尽的指令的,何况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是一个非常知兵的人 。如果诸葛亮本就安排马谡在街亭 阻击魏军,应当知道南山的危险地势,应特别告知其不可以南山为屯兵基地 。而实际上这个意见仅来自裨将军王平,而王平的建议来自其多年的实战经验 。否则,如果这是诸葛亮的指令,马谡再大胆,也不敢违抗的 。

从诸葛亮前后数次作战的情况看,其对各个战场的地理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安排马谡在街亭 阻击魏军?而且不预先告戒马谡此地的防御要点和禁忌呢?

诸葛亮也没有指示马谡据城,王平也没有这个建议,这说明王平也看到小城残破无法坚守;而诸葛亮没有指示,我以为是因为本来派马谡去的是陇坻,那里根本就没有城 。

所以本文认为,街亭并不是诸葛亮预计的阻击战场,计划的阻击战场在街亭东面60里的陇坻一带 。马谡是在仓促中临时决定在街亭部署对魏军的 阻击 。 略阳(街亭)城小且残破,无法进行防御 。马谡上南山在理论上是一个不坏的部署,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使马谡兵败如山倒 。

最关键的是蜀军 没有能够提前赶到陇坻一线,而被迫在地形不利的街亭进行 阻击战 。就象电影《南征北战》里一样,两军抢占摩天岭,先到的一方基本就已经宣告了胜利的结局 。

是错误估计了魏军的增援速度,造成了抢占陇坻险要的失败 。这个责任在谁目前还没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