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1267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谁敢想象,茫茫黄海万顷波涛之中,居然有一个比崇明岛还大的岛屿躲在这里,这块相当于一个半崇明岛大的沙地,天天都在落寞地玩着“躲猫猫”游戏:潮落成滩,潮涨成海。每次相隔12小时25分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块沙地西端最近处离陆域仅12公里。随着国家沿海大开发向深处推进,在可知的未来,他将结束“躲迷藏”,永远地浮出水面。届时,中国第三大岛屿桂冠的新主人或许将叫——“东沙岛”。
奔向东沙
南海东沙群岛早已为世人熟知,可是在盐城东侧海域中“东沙岛”却少有听说,就连我这个喜欢四处奔走的盐城土著,也是只闻其名,未睹其容。因其离海岸几十里,又未开辟旅游路线,无游船抵达,所以长期以来只能“身不能至,心向往之”。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我们一行10人从东台市弶港登上一艘休渔的渔轮,向东进发,驶向茫茫南黄海中那片神秘的海域。尽管老天爷不帮忙,天气阴沉,能见度欠佳,大家仍抑制不住的兴奋。 因为要赶大潮,好行驶至适合游玩的海滩,船须提前一天下午出发,夜宿海上,第二上午退潮后下船游玩,下午大潮来时驶回。10个同行朋友中,多数人未出过海,船刚出发沿出海河道航行时情况还好,大家挺有兴致地跑到甲板上,欣赏沿岸风电场的巨大风车,闲扯一些有关东沙的道听途说,谈谈笑笑,开心异常,可一入大海,特别是进入深水海域后,随着一波接一波的浪涌,50吨核载的钢质渔船就如同海龙王的玩具,颠簸摇摆,任龙王折腾。船头甲板固然早就站不稳,原在里舱打牌消磨时间的同伴,也一个个支撑不住,纷纷入舱昏睡,唯有驾船的船老大和他的助手依旧谈笑风生。
大约2小时后,迷迷乎乎中感觉船不开了,船舱下发动机突突突的声音也终于消停,船的晃动似乎也没有先前那么剧烈,大家赶紧起身询问船老大是不是到了?得到肯定的回答。再问岛在哪里?船老大说就在船下。可转头往船外眺望,仍是一片苍茫浩瀚的黄色海水。性急的找来船上的长篙,沿船边往下一插,到底后抽上来一看,水深约有5米多。船老大说,这会潮开始退,退到下半夜潮汛前,船或许会触底,但要见到真正的沙洲,得等明天上午。
既然如此,大家只有一门心思看书或者打牌聊天。晚饭是岸上带来的熟食,加船上现煮的大鱼、凉拌黄瓜、丝瓜蛋汤,虽不算很丰盛,吃得却别有气氛。夜幕降临,海上生了浓雾,带着相机准备扫射一番的我暗暗叫苦,本还指望老天爷开恩带走坏天气,让拍个海上日落或者日出什么的,现在全没了指望,只好老实在守舱里,暗叹人算不如天算。
随着潮水的消退,船摇晃的幅度越来越小,好像回到了幼年睡过的摇篮,晕船感觉荡然无存,许多人开始呼呼大睡,好补偿下午被折腾之苦。半夜前后,船真的轻轻触底,咯咯的声音一阵阵从底下传到舱中,不一会,船就纹风不动了,稳稳当当像在岸上一样。
神奇造化
如果要在中国版图上找出一块最富有变化、最具备传奇色彩的大陆,苏北沿海大陆将是必然之选。
考古学家研究江苏东部平原100多个钻孔的对微体古生物、孢粉及古地磁测量资料后发现,沿海平原第四纪中至少发育有5个海侵层。最早一次海侵距今180万年~100万年,地下埋深140米~240米,范围在滨海至如皋一带,海浸层中孢粉组合包括栎、松、菊等,证明当时苏北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草木茂盛;而最迟的一次海侵距今仅8700年~6000年,其时海岸线则在赣榆、高沟、淮安、高邮、扬州、仪征、镇江、金坛、溧阳、宜兴一线以东,长江河口退到镇江 、扬州一带,江苏大部分地区和上海全部区域其时都在一片汪洋之下。这还不是最“狠”的,海侵范围最广的是第二次海侵,海浸前锋直达西部丘陵山前地带,其时间距今也不过3.5万年~2.4万年。
古代气候冷暖引起的海平面升降,使江苏沿海平原一次次翻来覆去地发生沧桑巨变——时而海浪翻滚,鱼跃龙吟;时而草茂林深,百兽竞逐。
新石器中晚期,长江北沙嘴、淮河南沙嘴在一片汪洋中会合,沙洲形成,大片陆地再次跃出水面。与以往各次不同的是,古文明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盐灶、渔村如点点星火,照亮了海滨的千古洪荒。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开始出现,比如盐城,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县“盐渎”时仍是“海中之洲”,“长百六十里,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东晋时筑土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盐城”。公元1128年,黄河夺淮入海,泥沙量猛增,至1855年黄河北归时,原脚泡海水的盐城离海已近百里。
黄河北归后,泥沙大减,但长江、黄河两大江河携带的陆源泥沙,仍借助东南方向的东海前进波和经山东半岛折射而来的西黄海左旋海流,从南北两个方向,日夜不息地前往南黄海中的这个独特区域汇聚淤积:岸边除长江北咀和废黄河口处于蚀退外,其它绝大部分仍旧淤长,滩涂面积年年增大;海里则沉积形成辐射沙脊群,南北长约200公里,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其中露出海面的沙脊和滩地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辐射沙脊群以东台市弶港为顶点,呈扇形向外海辐射,如“五指状”分布,“手指”和“手指”之间的潮汐通道,则正好是天然的深水航道。其浩大的面积和奇巧的构成,实为举世罕见。
东沙便是这个沙脊群中面积最大者,由66个沙洲组成,离海岸平均距离30多公里,海图零米以上面积达693.7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面积的一半以上,约占整个沙洲面积的1/3,沙脊最大高程5.8米。更让充满遐想的是,沙洲仍向东淤积延伸,每年约3公里,有人测算过,从现在起到100年后,东沙整个成陆面积将达到8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香港的管辖面积(包括水域面积)。南黄海夹杂泥沙的滔滔黄水,曾让多少站在海边胸怀蓝色梦想的浪漫青年悲落失意,谁能想到,上苍居然在前方安排下如此一份大礼!
若把目光再转回身后的大陆,仅仅2000年前,沿海纵深几十公里的土地,大多数仍是时隐时现的海中沙洲。北宋时范仲淹兴修捍海堰,后称“范公堤”,乃是1000年前江苏海岸线的人工标志。如今贯穿苏北沿海腹地的204国道,正是在该堤基础上一步一步演变而成,可见204国道东侧无数城镇、工厂、村庄所在,当年尚是看不到边的茫茫大海。今天,苏北陆域的“东进”趋势仍在继续,以东台市为类,滩涂以每年150米左右的速度向大海延伸,年新增土地近万亩之多!
海岸在“长”,海里在“堆”,又有谁能知道,若干世纪之后,又一番沧海桑田,现今的东沙以及整个沙脊群会不会与大陆连成一体?那些可行驶一二十万吨巨轮的潮汐通道,会不会成为将来得天独厚的内河航道?
沙滩赶海
不知什么时候潮水再起,也不知什么时候渔船再次晃荡,早晨在海浪声中醒来,睁眼向窗外望去,弥漫的雾气下波涛汹涌。草草吃过早饭后,大家就聚在甲板上等退潮,一遍遍抱怨不帮忙的天气,祈盼老天爷开恩。性急的人不时拿来长蒿伸到海里测水深,从4米到3米、再到2米、1米,脚下的沙洲在渐渐靠近,大家也越来越兴奋。
不知不觉中,原先浓重的雾气似乎也消退了许多。这时,船老大遥指远处海面上狭长的黑影,告诉我们说,那里便是已经出水的沙洲了。因为离得太远,终究无法撩起大家更大的兴趣,火急火燎的我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下船,赤脚到沙滩上纵情撒把野。
大约9点时,船老大拖来一直牵在船尾的小舢板,紧紧地拴在船舷,一会儿后,就招呼大家以舷边的防撞车胎为梯,借助舢板下船。其时,舢板和渔船一样,都已稳稳地搁在沙滩上。
舢板下海水尚未全部退去,但深度仅过脚面,清凉透彻,令人好不惬意!往前走去,脚下平坦如砥,四周苍海茫茫,身心俱融于天地之间,再矜持的人也忍不住想放纵一把!朋友里有四处疯跑打闹的,有满地跳腾溅水花玩的,有摆出各式各样POSS照相的……
随着海潮的急速消退,大片的沙滩冒出海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开来。因为海浪的缘故,褐黑的粉状细沙上处处留有水波纹状的印痕,一个个浅浅的水洼夹杂其中。由于泥沙已经沉淀,水洼显得分外晶亮清透,宛如面面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镜子,倒映着朋友们活跃的碎影。退潮时海水的冲蚀,使沙洲上形成了条条自然河,有的仅七八米宽,流急水深,谁也不敢贸然涉足;有的则宽达二三十米,但水流平缓,深不及膝,可以自由穿行。
在当地渔民口中,东沙素有“海上牧场”之称,这里生长着l200多种海洋生物,包括鱼类400种,甲壳类50种,贝类40种。这其中以文蛤最为出名,据说乾隆下江南时,扬州知府很为拿什么招待皇上犯难,一位家住东台的差人献计,采买产自东沙的文蛤,让厨师做了个蛤烧精粉丝。结果,吃遍山珍海味的乾隆尝后连连叫绝,视为一绝,欣然提笔命名“天下第一鲜”。可惜或许是因为我们停船区域的关系,三个多小时内,我们游玩了大约三四公里方圆的范围,并未见到文蛤,所见者主要只有泥螺,偶尔还有一些海葵、小蟹,连海鸟也是寥寥几只。
不过,这里的泥螺却让大家过足拾螺之瘾。可能因为土质或别的因素,不同区域内泥螺分布情况差别很大。有的地方量数多且个头肥大,而有的地方就比较少,而且也比较小,部分搞过紫菜养殖的地方则直接没有。所以,寻找泥螺“丰产区”的沙滩“跋涉”便成了一项好玩的活动。大家分头四面八方去找,一旦找到就扯开喉咙,招呼远处的同伴前来集中“会战”。在一处“丰产区”里,遍地的大泥螺,竟令本以拾螺为消遣的我们不忍住手,不长一段时间,居然就装满了2只购物塑料袋,有10斤上下。至于朋友回家后,究竟是现炒还是淹泡就不得而知了。
梦想启航
不知不觉中,三个多小时过去,船老大限定的时间将到,河里的流水已不像原先那样湍急,远处隐隐的波涛声似乎也开始靠近,大家不得不从各个“阵地”撤退。经过这番赶海,回到船上时都已饥肠辘辘,幸好船老大已经煮好了午饭,虽然只是现煮的米饭加昨晚剩菜,再烩一锅热汤,简单至极,可个个吃得狼吞虎咽。
就在我们吃饭的当儿,一波波浪潮如奔腾着的千军万马,前赴后继地袭向沙洲,把曾经一眼望不到头的陆地重新吞没。前后不过1个小时左右,原来搁浅在沙洲上的渔船就重新晃荡起来,又稍等了一会,船老大就带着船工起锚开船了。
返回路上,游兴未尽的同伴们聊起了东沙的旅游开发,深为目前的空白而可惜,觉得这么大好的旅游资源不加以利用,实在有负上苍的馈赠。
其实,有关部门并非没有作为,只是着眼点不同,毕竟旅游是GDP越过1000美元大关后才兴起的事。早在1979年,为了研究东沙成岛原因以及该地区地质、地貌、潮汐、气象、生物和环境等学科,东沙平台观测站就已建成,并开展了不间断的科研工作。正是基于观测站多年来积累数据的支持,沿海风电场才在近年相继开建。按照已取得数据测算,在现有技术和施工条件下,仅盐城市沿海就具备了近1500万千瓦以上的风电场开发潜力,达到三峡总装机容量的2/3。据媒体报道,东沙海洋自动气象站目前也正在建设,建成后,相关部门将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东沙和邻近海域气象实况,为东沙未来发展的决策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一个更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令东台、大丰两市,乃至整个盐城的人血脉贲张:作为国家沿海大开发战略和江苏“海上苏东”建设规划的一部分,东沙以及其近邻高泥沙洲,计划将在2020前后建为2个超大型人工岛,其中东沙人工岛作为码头和临港工业园区,高泥人工岛作为城市用地。该计划可行性研究已经开始了2年半时间。研究由国家海洋局主导,财政部批准立项,研究经费达1645万,南京大学领衔负责,其它8家重量级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着这项研究,研究期限4年(2010年至2013年)。
项目研究的核心人物——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高抒曾向媒体透露,这项庞大的人工岛建设计划耗资可能达3000亿元左右,建成后东沙和高泥两个人工岛的面积将有600多平方公里,通过高速公路与大陆相连。届时,东沙人工岛利用毗邻的东北走向海底深槽——苦水洋,将可直接建造能停泊三十万吨级超级巨轮的码头。高教授甚至预言:如果利用好人工岛,“我相信,以后江苏最富庶的地方应该是盐城。”
高教授的梦想兴许只能作为一家之言,姑妄信之。眼前实实在在的情况是,作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中的重要项目,“百万亩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已实际运作多时。该试验区主要即由紧邻陆域的条子泥和高泥、东沙3大沙洲的围垦组成,围垦面积分别为40万亩、28万亩、32万亩,总面积100万亩,完成后相当于从海水里“捞”出一个新加坡。先期实施的条子泥围垦静态总投资44.84亿元,一期工程匡围面积10.55万亩,总投资约18.5亿元。我们回到弶港码头时是下午2点多钟,其时条子泥匡围工地机声隆隆,挖掘机的长臂忙上忙下,挥舞个不停。
6月26日,媒体传来消息:条子泥匡一期工程条南围区合龙,条南垦区3.6万亩匡围完成,月均完成匡围1.2万亩,速度全国第一!
这份已经开始实施的《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及开发利用规划纲要》还明确了另两个目标任务:到2020年,沿海滩涂要形成272.5万亩的垦区,远期形成700万亩土地后备资源。
700万亩面积接近5000平方公里,届时,东沙出水面积是多少?会不会已超过崇明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岛?
梦想有时候很远,有时候又很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