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压低时鱼不咬钩的原因

 喜钓365 2014-12-11

所周知,气压低时鱼不咬钩。但是,为什么不咬钩,低到什么M程度才不咬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气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气压,即大气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物体所承受的大气压力。气压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球的引力;二是流动着的空气分子对物体的碰撞。它的计量单位为百帕。

气压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随三个“度”的变化而变化。

首先,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例如,广州海拔6.3米,年平均气压是1012.3百帕;西安海拔397米,年平均气压970.0百帕;拉萨海拔3658.0米,年平均气压就只有652.0百帕了。

其次,随大气温度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降低则气压升高。因此,同一地区,每年1月气温最低,气压却最高;反之,7月或8月气温最高,气压则最低。一日之中,下午气温比上午高,气压相对较低;某一时段气温特高,气压便特低。

再次,随大气密度而变化。空气密度大时,气压高;空气密度小时气压低。而空气密度又与湿度紧密相关:空气湿度大时,密度变小,气压也会低;湿度小时,密度增大,气压增高。所以,雨天、雾天、阴云密布等天气气压较低;晴天、多云天气压较高。一日之内,早晨湿度较大,气压相对较低,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小了,气压便逐渐高了,到上午11时出现最高值。随后,湿度对气压影响小了,气温影响增加,气压又逐渐下降,到下午3-4时出现最低值。此夕卜,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

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气压是不相同的,都有高低之分。那么,低到什么程度鱼不咬钩呢?原来,低气压是与高气压相对而言的,当某一地区,气压比周围地区气压低时就是低气压。至于低多少鱼不咬钩,气象界、钓界似乎均未提出具体数据。不过,有资料显示,一日内,气压高低之差一般不超过5百帕,若在一日或者两日内下降5百帕,鱼就很难咬钩。是否可以由此推断,甲地比乙地气压低5百帕,鱼就不咬钩呢?恐怕还值得研究。

低气压所以影响钓鱼,主要是水中的含氧量会因气压降低而减少。水中含氧量少了,鱼难以吸入足够的氧气,血中含氧也会减少,就会感到不舒服,其行为目的会有所改变。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一边游玩一边寻找食物,而现在却要寻找氧气多的地方,如水的上层、水草下、进水口、出水口等处。如果这些地方氧气多,能使它们舒服,它们就在这里居留并觅食;如果这些地方氧气也不够,又无法找到其他好地方,它们就只能强行忍受缺氧带来的痛苦,咬钩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没有了。

那么,气压低为什么会引起水中缺氧呢?原来,水中氧气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另方面是空气中氧气溶入水里。空气溶入水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气压。空气与水的表面接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水面碰撞而进入水中,气压越大,碰撞力度越大,溶进水的表面的氧气就越多,否则即少。二是对流。氧气溶解于水的表面后,要靠水的上下对流到达整个水体。水对流需要温差,只有水的表面温度低于水的中下层温度才能形成,否则对流停止。三是风的推动。刮风,能使水形成波浪,波浪使水的表面面积扩大,氧气可溶解更多;刮风也使表层温度降低,有利于水的上下对流。更重要的是风把水推向对岸后,水又从下层反涌回来,从而形成上下对流,把氧气带入到水体之中。

在这三种途径中,气压是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大气压把它压到水中去的。如果气压不高,氧气就很难进入水里,即算有风,即算水能上下对流,但水表含氧很少,对流到下层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缺少大气压这个根本条件,水中必定缺氧。这种情况在夏天表现得特别明显:由于气温很高,气压相对较低,水中氧气就会减少;加上水表温度高,对流难以形成,氧气会更少;再加上无风,氧气就会少得出奇,鱼几乎难以生存,严重时就会浮头,甚至死亡。这就是低气压时鱼不咬钩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