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新课程奏响和谐的主旋律
2014-12-11 | 阅:  转:  |  分享 
  
新课程奏响和谐的主旋律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己成为共识。和谐不但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更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益和效率。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建的和谐的生命历程,和谐已奏响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奏响和谐的主旋律呢?

一、情感共鸣营造和谐的基调

有人说,课堂教学好比一个精致的乐器,它能奏出一种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而要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就要靠教师。教师要用每一根手指去尽心拨动那每一根琴弦,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教师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学生、教师与教材之间的情感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自由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教师细心点拨,巧妙“移情”,在感受长城的伟大中激发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再如《小音乐家杨科》的悲愤之情,《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猫》的爱怜之情,《大海的歌》的喜悦之情……全都可以通过教师艺术地传递出来,震撼一个个学生的心灵,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二、真实展现营造和谐的音调

一堂好课,应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和谐的课堂教学没有机械的模式,没有刻板的程序,而是真实地展现学生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动态生成过程,猜疑、惊奇、争论、甚至吵闹、不满、否定等课堂“杂音”都是正常的。而当前在一些所谓公开课、擂台赛上,虚假和“做秀”成分很重,教师“粉墨登场”又是放录音,又是看录像,又是唱又是跳,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去追求虚情假意的表演,刻意使用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媒体轰炸”,生搬硬套地“合作”、探究”,一个小小的问题也用很多时间去为探究而探究,搞得不亦乐乎,实则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曲终人散”后,老师又不得不重新去再讲一次。因此,笔者认为和谐的课堂教学应追求一种“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应体现在真情实感的批评和发自内心的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和谐而自然的“知识生成”过程之中;体现在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之中。基于真实的才是最美、最和谐的。

三、交流互动创造和谐的节奏

和谐课堂的教学过程是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恰当的交流与互动是和谐课堂的节奏。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能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有各自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处。为了激活他们各自的潜能,可以让他们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课堂上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有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在合作中互动、互补。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只有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中,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课堂才能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教学过程是一个全息的过程,教学中的对话要充分体现其间的互动性,就要促使每个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而决不能只局限于教师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抛绣球”无疑是促进多边互动的良策。即当教师认为某一学生的发言有重大意义值得再强调、修正或展开时,可以用“谁听明白他的话了?”“他刚才说什么了?”“谁来帮他把这个问题再说得清楚一些”之类的话语把“绣球”抛向更多的学生,实现对话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四、发扬民主奏响和谐的旋律

现代课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顾问,成为意见交换的参与者,成为情感沟通的朋友,成为引导、帮助、发现问题的长者。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体现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而不是扮演霸权角色,发挥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也绝不是通过批评学生、提出硬性的要求,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种手段只能让学生对教师霸权与控制无可奈何地服从,表现在课堂上,则是以机械"应答"行为即学生通过多种言语或非言语的行为机械应答以满足执教者的问题、命令或请求。如此以来,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不可能生成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老师和你们比赛读,看看谁读得好”、“有没有敢向老师挑战的”、“学习上的困难没有大不了的,老师和你一同战胜它们吧”……这样确立一种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师中有生,生中有师,师生互动,互相讨论、互相合作、互相探究,甚至互相肯定与批评。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才能激活课堂气氛,奏响和谐的旋律。

和谐,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让教学成为吸引人的音乐,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沃土。

本文由39铁观音网(www.39tgy.com)整理



献花(0)
+1
(本文系吴小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