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东垣十书五臟之气交变论

 johnney908 2014-12-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五臟之气交变论

  五臟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曰: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洁古云:视听明则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叁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生焉。夫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鼻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一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叁焦之用,肺与心合而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叁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窍通于目,离为火,能耀光而见物,故分别五色也。肝为之舍,肾主藏精,鼻通气于心肺,故曰主百脉而行阳道。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

  六腑者,六阳也。五臟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復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復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復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臟。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脉共计十叁阴也。脑为诸体 体 疑作「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为十四阴矣。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地,五臟,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

  问臟腑有几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臟。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叁焦为六腑,计之十二矣,故包则为一腑矣,是为十叁矣。经曰:包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又云:包痺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汤。注云:膀胱,包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包之室也,以是知为十叁臟腑矣。

  假令脾肺虚,则补其母,谓肺病而补其脾也,则肾自平矣。假令脾肺实则泻其子,谓脾病而泻其肺也,则心自平矣。

     《难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假令心病得脾脉,土在火之分也。剋火之水煺而不敢至,火独王于南方,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

     前后虚实图(缺图)

  假令心病得肝脉,木在火之分也。土煺而不敢至,土煺而不至,则剋火之水随木而至,是从后来者为虚邪也。

  假令脾肺虚,脾母能令肺子虚也。用理中汤,非补脾也,脾中补肺也。故曰,虚则补其母。以其脾为生肺之本也,则用人参、白朮之类。故经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谓也

  假令脾肺实,肺子能令脾母实也。用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故曰,实则泻其子。以其脾为生肺之上源,则用栀子、石膏之类。故经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谓也

  臟腑标木阴阳论

  天阳无圆,气上外升生浮,昼动轻,燥六腑。

  地阴有方,血下内降杀沉,夜静重,湿五臟

  夫治病者,当知标本。

     以身论之,则外为标,内为本;阳为标,阴为本。故六腑属阳为标,五臟属阴为本,此臟腑之标本也。又臟腑在内为本,各臟腑之经络在外为标,此臟腑经络之标本也。更人身之臟腑、阴阳、气血、经络,各有标本也。

     以病论之,先受病为本,后传流病为标。凡治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邪气滋甚,其病益蓄。若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虽病有数十证皆去矣。谓如先生轻病,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后治重病,如是则邪气乃伏,盖先治本故也。

     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

     若中满后有大小便不利,亦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次治中满,谓尤急也。

     除大小便不利及中满叁者之外,皆治其本,不可不慎也。

     从前来者谓实邪,从后来者谓虚邪,此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是也。

     治法云: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假令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皆泻其子火也。然非直泻其火,十二经中各有金木水火土,当木之分,泻其火也。故标本论云: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既肝受火邪,先于肝经五穴中泻荣火行间穴是也;后治其标者,于心经五穴内泻荣火少府穴是也。

     以药论之,入肝经药为之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

     假令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虚邪则当补其母。故标本论云: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既受水邪,当先于肾经涌泉穴中补水,是先治其标;后于肝经曲泉穴中泻水,是后治其本,此先治其标者,推其至理,亦是先治其本也。

     以药论之,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经药为君是也。

  五方之正气味

  东方甲风乙木,其气温,其味甘,在人以肝胆应之

  南方丙热丁火,其气热,其味辛,在人以心小肠叁焦包络应之。

  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中央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酸苦,在人以脾应之。

  西方庚燥辛金,其气凉,其味酸,在人以肺大肠应之。

  北方壬寒癸水,其气寒,其味苦,在人以肾膀胱应之。

  臟腑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黄芩泻大肠火。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白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

     知母泻肾火。黄蘗泻膀胱火。

     柴胡泻叁焦火,黄芩佐之。

  以上诸药,各泻其火,不唯止能如此,更有治病合为君、合为臣处。详其所宜而用,勿执一也。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  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 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叁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  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 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 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五臟更相平也,一臟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

     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命矣。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