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体会生活的艺术

 wps0321 2014-12-12

散文

体会生活的艺术

——寻访台北林语堂故居

张健莹

到台北阳明山山腰,仰德大道二段,就看到林语堂的故居,一下子就把他写的几本好书《京华烟云》、《苏东坡传》、《庄子》置之脑后,只是想着他的《生活的艺术》和《吾国吾民》了。

这是一座白墙蓝瓦的中国式建筑,虽然不难看出有西班牙因素杂糅,还是有拒绝一览无余的坚持。进得拱门,穿过短短回廊,是一个露天的过庭,中庭的一角有一座小小的假山,一池清清的活水,假山上有翠竹藤萝葳蕤,池水中有几尾花鲤鱼游弋。忽然感觉这林先生的居所,进门就有大自然的渗透,就算是主人刻意为之,到底是没有消灭天然景象发端人工技巧,包括蓝色的琉璃瓦房顶,深紫色的窗棂,无处不显示主人的审美情趣。

走过水池,是林先生的书房。两扇窗户打开着,能看到窗外嶙峋的石头,一株高大的栀子树。低头读书写字,抬头一片风景,这又在林先生的理想之中了。

书房不大,书房里的书桌也不大,书桌上摆放的林先生花12万美元请人制造出来的“明快打字机”格外显眼,那是林先生发明的“上下形检字法”设计的键盘字码。林先生过世后,依据先生的“上下形检字法”发明简易输入法改制,就是现代人常用的中文输入法了。先生还在这间书房用了五年时间编纂《林语堂当代英汉词典》,他个人看作是顶峰之作。隔壁小小的卧室也是先生读书的地方,他有时卧着腿把手放在头后读书,戏称这是人生最大乐趣、是躺在床上的艺术。

客厅和餐厅,林先生取名为“有不为斋”。有不为自然就有所为,林先生只愿写下有不为斋四个大字。这里早已开发为公众餐厅了,意在活化扩充原有的功能,尽多的展现先生的思想格调、发明创造、生活态度、文学成就。如此活化,委实要做很多准备,车库改造成阅读研讨室也是简朴的教室;餐厅改造成雅致的餐馆咖啡馆,让每个来访者更能切身感受林先生生前的生活,体会生活的艺术。走过餐厅,见每个餐椅上都刻有“凤”字,显然是先生为爱妻廖翠凤所为。餐桌上有说明书,写着:“在亲人聚会时,先生话不多,最常使用闽南语,他总是含着烟斗,微笑着看着大家,夫人则热情地招待侍候。”置身其中,能想到当年小酌的场面。

走出“有不为斋”,是一个宽敞的大阳台。那是林先生常常歇息发呆的地方,林先生说“黄昏时候,工作完,饭罢,即吃西瓜,一人坐在阳台上独自乘凉,若吃烟,若不吃烟。看前山茫茫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

我坐在林先生的阳台上,恰好也在黄昏,又在烟雨飘过之时,观远山近景,觉神奇开阔。那山是观音山,形象似卧佛,看去隐隐约约,再看近景闹市灯光躲躲闪闪,阳台之下则是林海一片郁郁葱葱。真真体会了林先生有所思无所思的快哉。

走下阳台,寻到先生的墓地 ,先生太过喜欢这里的生活,太过怀念他这里的快乐了,他说:“宅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树,书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如今林先生静静地躺在巨大的南洋杉树下,墓碑是国学大师钱穆所写。林先生说:“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尼古丁构成的,我还知道书上哪一页的尼古丁最浓。”钱穆先生则对林先生的抽烟观察已久了,他说三十多年前和林先生初次见面,却有一影像,深留脑际,历久尚新。原来林先生和人谈话,是不忘抽烟的,烟卷积灰很长,林先生从不在意,待烟灰已长及烟卷十分七了,却依然安安停停留在手上。后来钱先生和林先生相交久了 ,才从那一条长长的烟灰,了解到钱先生的为人和操心,那烟灰长留不落,却不是漫不经心的,他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那长长的烟灰不落地,正好是一个证明。

或许这就是林先生生活的艺术的另一面,是他幽默大师的另一面。抽烟是一面,不落烟灰是另一面。

暮色中看这座近似四合院的中式小楼,似乎它是林先生追求中国文人闲适生活的一面,总还有另一面,譬如他那厚厚的《林语堂现代英汉词典》书稿,譬如他的书房的明快打字机。他主编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他写的《京华烟云》、《庄子》、《苏东坡传》,都是不该忘却他内心拘谨不放松的另一面。当故居一切活起来的时候,放荡不羁的林先生啊,您的作品固然如您所说都是尼古丁写成的,而您两指尖长长的烟灰为什么总能不落呢?您在乎,您用用心心地在乎呢。还是用您挂在客厅的长联“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热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来说您自己最合适。

林先生的生活的艺术至今仍在传播延续。今年年底林语堂故居将有周置平教授讲述《大关怀与小情趣》——林语堂的思想与人格的学术报告 ,还有精彩的圣诞音乐会。林先生您可知晓?就是您原来的车库那儿,来听听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