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自测

 图书 馆员 2010-07-22
(头发 面部 舌体 口唇 眼睑 鼻 皮)

前 

  有病必须早治,但有病早治的前提是有病早知,这却是常人所难以掌握的。本书就是为人们提供一把钥匙,使患者在发病之初就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本书分为基础篇和临床篇两部分。基础篇主要是通过五官、皮肤、体态、排泄物等各方面出现的异常,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哪方面的疾病;临床篇则是将各种疾病所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及各种先期征兆告诉读者,使读者对这些症状有所了解,并予以注意,以便及时就医。

  本书的作者都是多年从事临床工作的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有的丰富的临床经验。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向读者介绍些早期发现疾病的知识,但囿于表达能力,时间仓促。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尚祈读者不吝指教,以便在修订时予以改正。

基础篇

观发识病

  人们常以发乌须黑来评定身体健康程度。的确,如果能经常注意毛发的各种变化,确能察知有无疾病。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医家很早就运用观察毛发状况了解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毛发与肾有密切关系,肾气盛则毛发黑亮而有光泽,弹性强,蓬松而柔软;肾虚寒则发枯,易脱落。古称“肾之盛衰,其华在发”。说明肾气是具有促进毛发发育、生长的作用。

  正常人的头发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从生长到自然脱落,一般为3~4年时间。只要人体正常进行代谢活动,毛发就不断生长,以保持人类特有容姿。但毛发的生长和发育并不是以同一速度进行的,既有生发,也有脱发。一般情况下,生发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着,脱发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从表面上观察,毛发似无大的变化,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如内脏有病,毛发脱落会增快,或显示出分布不均、稀疏等情形。所以,从毛发的色泽、光亮度、柔韧性等来判断是否有疾病存在是有根据的。近代研究证明:人的黑发是由20多种氨基酸组成,还含有十多种微量元素,如锌、铜、铁等。医院和医疗研究单位从人类头发所含氨基酸种类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来判定疾病,如通过测定头发含锌量,了解儿童是否缺锌而影响发育,男性成人是否因缺锌而出现性功能减低和精子成活率低等。由上可见,除了利用头发的性质、色泽变化来窥探内脏疾病的发展变化之外,还可利用测定头发所含物质,从微观上探讨疾病的种类和变化情况。

  临床上常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初步自测:

  ①脱发。指在短时间内毛发脱落过多,有如秋风扫落叶之势,这多见于肿瘤、贫血、营养不良、伤寒病后期、严重神经衰弱和药物中毒等。

  ②毛发色泽变化。人到中年以后头发逐渐变白属正常现象,表明人的衰老。如在青少年出现白发,则应考虑有无遗传因素,有无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严重的神经衰弱等。再则应注意胃肠疾病,结核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色泽变化的另一极端是毛发突然增黑,应注意身体有无潜在性癌肿,尤其像黑色素瘤类的恶性肿瘤。

  ③头发性质变化。头发脆性增强、干燥、易断、缺少光泽,提示是否患有甲状腺癌病,或者患发癣类疾病。

  ④毛发分布变化。祖国医学认为毛发稀疏是肾气虚的征兆,也有因脂溢性脱发而变得稀疏,或者患有糖尿病。男性前额脱发或头顶脱发为肾气虚所致;女性多以稀疏脱发为主,提示有肾脏疾病。有的脱发突然发生在某一局部,不痛不痒,在不知不觉中脱落,俗称“鬼剃头”,可能为重症神经衰弱。

视目诊病

视目诊病也有很长的历史。汉代的《内经》就对眼诊作了精辟的论述,如《灵枢·大惑论》记载:“目者,心之使也。”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中医学认为眼睛的特定部位与人体的脏腑有着密切关系,这对人体内一般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该书还将眼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也就是后代医家沿用的五轮学说,即二两眦血络属心(血轮),白珠属肺(气轮);黑珠属肝(风轮);瞳仁属肾(水轮);眼泡属脾(肉轮)。因此根据眼睛不同部位的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可以诊察不同的疾病。

  一、眼部颜色改变

  眼之五轮分属五脏,肝、心、脾、肺、肾之病,皆可上注于目,引起目的色泽变化。有经验的医生可以根据眼的颜色变化规律来辨别不同脏器的疾病。

  1.白眼球的颜色变化

  正常人的白眼球无其他颜色,一般白而有光彩。如果内脏有病,在白眼部出现颜色改变。

  ①红色。主要是眼球充血、发炎的原因。有时单眼发红、有时双眼同时发红。除了眼红以外,还会有分泌物。视物时疼痛,尤其晨起时明显。

  ②白色。白眼球正常时也呈白色,但有光彩。如果过于白,近于蓝白色,说明分布在白眼球部分的血液减少,证明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如果突然发现眼球变白,可能有急性大量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宫外孕等。

  ③黄色。白眼球发黄,似有黄色素附在白眼球上,属于胆汁代谢障碍或胆汁外溢。白眼球发黄多见于急性黄疸性传染性肝炎、胆囊、胆道炎症、结石、蛔虫、肿瘤等。再则,不要把白眼球的脂肪沉着误诊为黄疸。脂肪沉着多见于中年以后,目有黄色隆起的斑块,在眼裂部最明显。而白眼球的黄疸的黄色均匀,在眼球周围明显,应注意辨别。

  ④白眼球部有散在性小出血点,或有小块瘀血斑,即有出血倾向,可考虑再生不良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有时也是脑血管栓塞或出血的先兆。

  ⑤斑点。在农村幼儿的白眼球上,经常见有蓝色、灰色、或暗灰色的斑点,单个或散在多发,境界清楚,斑点周围均正常,多证实患有蛔虫症。如发现有此种斑点,到医院查一下大便中有无蛔虫卵便能确诊。

  2.黑眼球的颜色变化

  黑眼球即角膜部分,一般呈暗黑色,有光泽,其颜色变化多出现在黑眼球的周围,随疾病种类不同而有不同的色泽变化。

  ①黑眼球周围充血。呈红色,初起时双眼球出现针尖大小的小疮,排列成行,若已破溃呈树枝状,或可见到点状或地图状,同时伴有怕光、流泪、疼痛等症状,应当及时去眼科诊治。一般是患病毒性角膜炎或虹膜炎所致。

  ②黑眼球呈灰暗色。黑眼球表面呈灰暗色,并有水肿、增厚等改变,识物不清,出现疼痛、怕光、流泪等自觉症状。这种全黑眼球的灰暗性变性,最多见于梅毒,尤其是先天性梅毒侵犯到黑眼球所致;也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和病毒性感染。

  ③黑眼球周围出现金绿色环、黄棕色或黄棕色带,宽约1~3mm,在角膜上行端较宽,这是儿童的一种少见病症——

  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病主要是铜代谢障碍,预后较差。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

  ④黑眼球周围出现白色环。是衰老的表现,也称老化环。

  其实质是血中胆固醇增高所致。可以预测卒中,即脑溢血或脑梗塞等。

  3.瞳孔的颜色变化

  我国为黄种人,瞳孔呈黑色,清静明亮。如果瞳孔色泽出现异常,预示着已患疾病。

  ①白色。瞳孔区域由黑变白,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性白内障,表现为视物不清或根本看不见物体。除此之外,还有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糖尿病,眼外伤等原因。

  ②红色。瞳孔内呈现红色,是眼内有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眼外伤等疾病。

  ③青色。青色为一异常征象,是由于眼内压力过高,正常眼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发生障碍,致使角膜呈雾状水肿及眼内组织病理性改变,使瞳孔发出青绿色反光,中医学称为绿内障。

  4.虹膜颜色变化

  虹膜呈环形薄膜,位于瞳孔周围,其主要功能是调节瞳孔的大小。黄种人的虹膜大部分是棕黄色,白种人呈灰色、浅棕色,有的呈黄色。在国内不同民族区域稍有不同,但在同一地区对常人都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在正常区域里出现异常情况,便认为是疾病。

  ①褐色斑。在虹膜上出现褐色斑点,与白眼球上的褐色斑相似,可认为是肠蛔虫症的征象。

  ②散在性斑点。在虹膜上出现许多分散性小点,并有不同颜色,多见于风湿症病人。

  ③凹陷区域。在虹膜下方或瞳孔周围的虹膜有许多凹点,可能患有溃疡病。

  ④虹膜斑点。虹膜区域出现斑点,多见于胃溃疡、急性胆囊炎、冠心病等。

  ⑤眼睑灰暗。正常人眼睑呈淡黄色,与面部皮肤相近,有光泽。如果眼睑色变灰暗,在眼球周围形成一圈灰暗色,即眼眶发暗,多半是由于劳伤过度所致肾虚,如重度神经衰弱、性生活过频、过度疲劳、癌症晚期、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病症;也有些是属于功能性紊乱造成的;有些则是消耗性疾病所致。所以,出现类似眼睑灰暗时,应及时改善生活条件,注意休息和调节饮食,如经过自行调理仍不能改善,应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二、眼部形态改变

  眼睛是人体内脏的窗口,肌体内的某些疾病可以引起眼部的形态变化。不同类疾病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形态,仔细观察眼的形态改变也可以自测疾病。

  1.眼球形态变化

  正常人的眼球在眶窝内深浅适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虽略有不同,但在当地人群中眼球位置是适中的。有些疾病就会出现眼球的浅、深位置改变,最常见的是眼球突出和凹陷。

  ①眼球突出。即眼球自眶窝内向前鼓起,眼球外露部分增大。单眼突出,说明单侧眼窝内有新生物生长向外挤压。如呈进行性突出,可能是由于脑肿瘤的压迫症状。如发现双侧眼球均有不同程度的突出,可以考虑高度近视眼、先天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帕金森氏病、白血病等疾病,临床上最多见的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随着症状的减轻加重,出现眼球突出的加重和好转。如发现双眼球突出,又有多吃、心悸、多汗、甲状腺肿大症状,可能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②眼球凹陷。即眼球下沉,眼眶增深。最常见的原因是脱水伤津,也有见于身体过度消瘦的人。其次是疾病晚期,消耗过重的病人,两眼球深陷无神,表情呆板,是为危候。

  2.眼睑变化

  眼睑位于眼眶前方,分为上下两部分。正常人上下眼睑活动自如,开闭如常,上下睑缘对称。当闭合时睑缘紧密不留空隙。眼睑自然睁开时,能使整个黑眼球外露。当全身和眼部发生疾病时,眼睑会出现形态改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眼睑浮肿。主要见于水肿病,因眼睑部组织松弛,易引起浮肿,故水肿病首先见于眼睑部。轻微的浮肿,可见眼睑细小皱纹消失,随着水肿加重,眼睑水肿也加重。水肿病最常见的是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等病。

  ②眼睑下垂。眼睑开闭运动出现障碍,黑眼球不能完全显露出来。眼睑下垂既有先天性原因,又有后天的因素,对症治疗,会有所改善。若为先天性因素的治疗,应首选手术疗法,即作眼睑的整形。

  ②露睛。即眼睑闭合不全,黑眼球在眼睑闭合时仍有外露,多见于小儿,中医学认为是由脾虚、气血不足所致。小儿睡眠时露睛,多有慢性消化不良、饮食欠佳、营养不良,即所谓脾虚的病儿,最易发生慢惊风,应及时去儿科调治。

  3.瞳孔的变化

  正常的瞳孔为圆形,两侧等大,直径约为2.5mm。当瞳孔括约肌收缩时,瞳孔缩小;扩大肌收缩,则瞳孔散大。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的变化是正常生理现象,当有疾病时瞳孔的大小、形状出现异常,可根据其变化特征自测疾病。

  ①瞳孔缩小。瞳孔较前明显缩小,多见于中毒症,如农药中毒,川乌、草乌、毒蕈中毒,吗啡中毒,酒精中毒和安眠药中毒等。

  ②瞳孔散大。多是危重病人,不祥之兆,如脑出血、脑梗塞、脑挫裂伤等,也可见中药中毒,如曼陀罗中毒等。

视口辨病

  口腔是食物的通道,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门户。食物能给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以满足人体的需要。如果摄入的饮食不洁,则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痢疾、食物中毒等;如饮食不当,过多地食入肥甘厚味,久而久之则成大患,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等。如能遵循古人的教导,“饮食有节”,可以延年益寿。所以,说明口腔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如患疾病也能通过察形观色作到有病早防。

  1.观口唇颜色

  观颜色早在汉代就有观唇识病的记载,《素问·五脏生成论》记载:“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望唇可以了解脾胃的功能。正常口唇红润而有光泽,当患病时,唇色发生变化。由于疾病种类不同,也有各种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来识别疾病。

  ①口唇淡白。主要是唇部血液不足的表现,多见于贫血,或新近有失血者。

  ②口唇苍白。上下唇均苍白多见于大失血者;上唇苍白,多为大肠病,如腹泻、胀气、腹痛等症状;下唇苍白,多为胃病,如胃痛、呕吐、胃冷痛等症状。

  ③口唇红色。浅淡者为气虚、体质弱、深红色为唇部血液充盈的表现,多见于发热征象。

  ④口唇发绀。这是一种乏氧征象,说明血中的含氧量减少,是氧和血红蛋白减少造成的。如肺炎、心衰、肺心症、哮喘发作等病。

  ⑤口唇樱红。这种口唇红色淡而鲜红,是由于血中一氧化碳增多而形成特有的樱红色,见于一氧化碳中毒。

  ⑥口唇青紫。为口唇瘀血征候,多见于心力衰竭、肺心症、血管栓塞。

  ⑦口唇发黑。环口黧黑,唇卷缩不能复齿,是脾气将绝之兆。

  2.观口腔颜色

  正常人口腔呈粉红色,没有斑点和其他改变,光华而有润泽。

  ①粘膜白斑。观察时注意颊粘膜、唇、腭、舌粘膜白斑,有的高出粘膜面,形状规则。如果白斑变硬、突起、有溃疡情形,则是癌变的征兆。

  ②黑斑。在口腔粘膜上出现黑斑、灰暗色斑,分布在上腭、颊粘膜附近,较小,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这种黑斑有变癌的危险,如黑斑增大迅速,境界不清,或在原黑斑周围又出现小斑点,则更应注意恶性病变,应尽早去医院作检查(病理检查),争取早期诊治。

  ③红色斑块。发生于口腔粘膜,呈红色,质软,境界清楚,常发生于舌缘、舌腹和口底,这种红斑极易癌变,因此要高度警惕。

  3.观形态变化

  正常口唇红润、有光泽,而有口唇干裂、糜烂、流涎、掣动歪斜等改变,则是疾病征候。不同种疾病其形态改变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过程,亦有不同的改变。

  ①口唇干裂。这是由于津液损伤,不能滋润口唇,常见于急性热病,热伤津液,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又未及时补养造成的。要能注意调养,或在口唇周围涂一层甘油或植物油即可纠正。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则会出现口唇干裂,有的结痂、出血,有时伴有疼痛,影响说话或者进食。遇此种情况,除进行一般调养之外,必要时也可进行全身治疗。

  ②唇角糜烂。主要发生于唇角区域。由于胃痛,上犯唇部而出现的糜烂,在其局部有少许分泌物覆着。多见急慢性胃炎,肠道传染病等疾病。发生这种情况,可以在局部涂一薄层龙胆紫或者红花油,即可治愈。

  ③口角掣动。即是口角抽掣的动作,是由热病或筋脉失养引起的,多见于小儿慢惊风,所以如发现口角抽动则提示是惊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

  ④口歪斜。多为中风(脑溢血、脑梗塞)的征兆;伴有眼的斜视和眼球运动异常,即口眼歪斜,是中风的危症。

  4.口腔形态变化

  ①口腔溃疡。发生于口腔粘膜处,有孤立或散在小溃疡,表面有分泌物覆着,多是由于维生素B2(核黄素)缺乏所致,平时应多注意维生素的补给和多吃新鲜蔬菜。

  ②口腔炎症。口腔粘膜水肿、充血、或者水疮,或有溃烂处,伴有疼痛和口臭。

观舌诊病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明显,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等各种情况。在近代医学中舌诊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诊断手段。观舌诊病有以下几种意义:

  ①能判断人体的功能状态。如舌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说明健康无病。

  ②判断病位和病性。如舌质正常、苔薄白滑,病在表,为轻症:舌质红绛、苔厚黄干,病深在里,病情重。

  ③判断疾病的轻重进退和预后。观舌最好采用日光,舌自然伸出口外,两侧展平,充分显露舌体,细心观察舌质、舌苔的各种变化,来自我检测疾病。

  1.观舌色

  正常舌质淡红润泽,柔软灵活,患病时便出现舌质改变。

  随疾病种类不同,舌色也发生变化,常能看到的有以下几种舌色。

  ①淡白舌。即舌色较正常淡白,是气血虚的征兆,表明气血不能上荣于舌而致,临床上多见慢性病和机体功能低下的人,如贫血症,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也多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②红舌。即舌色较正常为红,是由热性病所致。因热血流旺盛,舌体血管充血所形成。若舌红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者,多见于高热持久的重症病人,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若舌尖红,多见于失眠劳累等病人;舌边红,多见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③绛舌。即深红色舌,一般多由红舌演变而来。征见舌绛干燥,表面有芒刺,有裂纹,还能看到斑疹,病人有神昏谵语,心烦不寐。绛舌多见于急性病和重症病人,如败血症、脑炎、腹腔脓肿等。

  ④青紫舌。即舌色青紫,或青紫瘀斑。是由于热病伤阴,脱水过重,舌体血管血流郁滞而致。病人可有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手足凉冷等症状,青紫舌多见于危重病人,预后不良。

  2.观舌形

  这是观察舌体形状异常改变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形即舌的形状,有病时舌形会有所改变。

  ①舌细嫩。即舌体纹理细腻,形色娇嫩,常见于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虚寒症病人。

  ②舌粗老。即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干燥,常见于急性热病。

  ③瘦薄舌。主要为营养不良,舌肌和舌上皮萎缩所致,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癌肿等。

  ④胖大舌。舌体肿胀、胖大,主要是脾肾阳虚的指证。如慢性结肠炎、泻泄、胰腺炎等。

  ⑤舌芒刺。即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多见于红绛舌,见于高热肺炎、急性热症。

  3.观舌态

  ①强直舌。即舌硬运动不灵,多见于昏迷病人,如乙脑、肝昏迷、脑出血、脑挫裂伤等。

  ②舌歪斜。即舌体偏斜,如脑出血、脑梗塞、颅内肿瘤等。

  ③舌萎软。即舌体软弱、伸缩无力,常由于重症肌无力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

  ④舌颤动。即舌体振颤不能自主,见于久病,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如热病热盛肝风内动,为即将发生抽搐的先兆;也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重症神经衰弱等。

  ⑤舌吐露。舌伸长弛缓,露出口外为吐舌,舌伸出即收或舐唇四周为弄舌,常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良、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⑥舌短缩。即舌紧缩不能伸出口外,常见于心肌梗塞的急性发作、肝昏迷、脑病昏迷等。

  4.观舌苔

  正常人的舌苔是薄厚均匀,干湿适中。在有疾病时则出现苔色和苔质的改变,能反映出病的轻重和病位。

  ①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由于疾病种类不同或疾病的不同时期,苔色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薄白苔变成白苔、黄苔、黑苔等。

  白苔,多见于初病、轻病,预后良好,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黄苔,表明内有热症,如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心症、尿路感染等病。

  灰、黑苔,二者性质相同,但黑苔较灰苔病情危重,是黄苔发展而来。病人津液耗伤严重,同时病人可有壮热面赤、口渴饮冷、溲黄便干、神昏谵语等。黑苔也可见于肺癌、消化道癌的晚期病症。

  ②苔质。是观察舌苔性质的异常变化以诊察内在疾病的方法,一般常能看到的有以下情况:

  厚薄。薄苔即透过苔面能隐隐看到舌体,表明病在早期、轻微;厚苔,即透过苔面不能看到舌体,说明病情深重。若舌苔由薄变厚。表明病情有发展;相反,是病情好转,是好的征兆。

  润燥。润苔即苔面润滑多津,表明唾液仍能不断分泌,津液尚存的表现;燥苔即苔面干燥少津,表明津液已伤,唾液分泌障碍。

  腻腐。腻苔即苔质颗粒细小致密,苔面粘腻,多见于便秘、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肾炎等病;腐苔即苔质颗粒大而疏松,厚如腐渣,多见于小儿食积、肠梗阻等症。

  剥落。花剥苔即舌苔剥落不全,多见于小儿营养不良、小儿偏食症;舌苔完全剥落而成镜面舌,多见于病的危候,如败血症、肺心病、胃癌等病。

  有根无根。有根即舌苔坚敛着实,刮之不去是有胃气的表现,见于实证、热证;无根苔即舌苔如浮涂舌上,刮之即去,是胃气大伤的表现,见于虚证、寒证。

观鼻识病

  鼻子是呼吸通道,是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门户。祖国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鼻为肺之窍。人体有许多穴位分布于鼻部,鼻部血运丰富,皮色红润,呈高而直的隆起,即显示健康;当人体有疾病时,鼻部的色泽和形态发生改变,故观察鼻部的微小变化也能自查疾病。

  1.鼻部色泽变化

  健康人的鼻部颜色与面部色相似,有时略有深浅变化,且有光泽,无丘疹及隆起部分。如体内有疾病时,鼻子颜色会发生改变,还会随着疾病种类的不同有时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红色。表现在鼻头部皮肤发红,且有许多血管网,俗称红鼻子。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细菌及毛囊虫的感染所致,也受饮食、外界刺激、情绪、内分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此外,鼻头发红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如高血压病等。鼻翼、鼻尖部发红,有时伴有小丘疹或小脓疮者,多见于寻常性痤疮。鼻孔内缘发红、鼻中隔溃疡,见于梅毒。鼻孔外缘发红,是肠内有疾病,或是充血性炎症所致。

  ②黑色。鼻部皮色黑或灰暗,多见于衰竭病人,也有呈黑褐色斑块,为肝病功能障碍而出现的色素沉着所致。

  ③白色。鼻子色白,患贫血症的征兆。

  ④棕色、蓝色或黑色,常见于脾脏和胰腺有病。

  2.鼻部的形态与运动改变

  ①鼻翼煽动。这是肺部呼吸不利的表现,呼吸时可以看到鼻孔扩张和缩小,或鼻翼煽动,常见于小儿哮喘症、重症肺炎、大叶性肺炎、心力衰竭等病。

  ②鞍鼻。这是鼻子的特殊形态改变,主要由鼻中隔塌陷造成。目前多见于鼻面部外伤,鼻骨骨折所致的畸形,如果当时作整复,使塌陷的鼻骨支撑起来即能恢复。另外,也有因为梅毒破坏了鼻中隔,而使鼻形改变造成鞍鼻。

  ③个体变异。鼻子形态变化复杂,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征,有尖鼻子、扁鼻子、钩鼻子、小鼻子、大鼻子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有差异,但总的讲都属生理范围,不属于疾病状态。

  3.鼻腔及鼻涕

  ①清鼻涕。鼻涕清稀,有的似水,鼻塞易出,多兼有头痛、头昏等症状,鼻腔粘膜充血微红,有水肿,多见于伤风感冒、急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②黄鼻涕。呈黄色脓性鼻涕,粘稠,有臭味,鼻腔粘膜增厚,有水肿或溃烂区域,多为慢性鼻炎所致,或上感恢复期。

  ③腥臭鼻涕。鼻涕少、干、粘稠,有奇特的腥臭味,鼻腔粘膜萎缩,鼻甲缩小。由于嗅觉减低,自己并不感到鼻腔发出的奇臭味,多见于慢性萎缩性鼻炎,即鼻渊证。

  ④血性鼻涕。无原因地鼻腔出血,有时量很少,与鼻涕相混,有的只是血丝,有的是小血块。不论量多少,但这是鼻腔癌的早期信号,尤其是青壮年人,一旦有鼻出血应当立即去耳鼻喉科检查,以免误诊。

观面探病

  人的面部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使得人的容貌新鲜、有光泽。健康人的面部容光华润,同时面部又能表达人的情感。

  可见,面部是人体内部器官和情感的一个窗口,所以观面可以了解人体疾病情况。正常人的面部表情自若,色泽自然,两眼活动自如,有光采、有精神、反应灵敏,表示气血充盈旺盛。当人体内脏某器官发生疾病时,往往也能反应在面部上,细心观察便会了解病情。

  1.面部神情

  神情亦即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正常人的面部表现,大家一般习以为常,但有异常表情出现时应引起重视。

  ①失神。病人面色晦暗,精神萎靡,眼失光彩,神情不定,有的形容为“六神无主”。表示病情较重,急需医治。

  ②神情反常。此种现象是危重症病情的一种反映,常见于久病、重病,癌症晚期的病人。如病人原来病重语微、少言寡语,而有时却出现语言增多,音高,与其病情相比,出现异常,这种反常现象,不是好征兆,表明其预后不良。

  2.面部色泽

  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有光泽,在有疾病时,依其病变部位,疾病的久暂,以及疾病种类不同而有许多差别。

  ①面部潮红。是一种急性热病的面色,如急性传染病,高热性疾病。这种热病面容除了潮红之外,还会有口唇周围的疮疹,或皮肤上的皮疹等。另一类面红则不是潮红,而限于面部某一局部,也能反映某些疾病,如两面颧部呈红色,特别是多午后发热时加重,应注意是否有结核病;两面颊部潮红是心脏病的特征。

  ②面色变黄。常常是营养不良,贫血症的表现,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突然加重性面色变黄,表明肝、胆有病,胆汁代谢出现异常,最常见的是人的巩膜先出现黄染,以后随着病情加重而出现面部黄疸,如急性传染性肝炎(包括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胰头癌、胆管癌、胆道结石、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道感染、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毛细胆管周围炎、急性胆囊炎等,都可见到面色发黄。黄色晦暗,并逐渐加重,属于阳黄症,多见于肝胆病晚期或是晚期肝、胆、胰的癌瘤。新鲜浅色黄染,或时消时退的黄色,表明病症较轻,治疗也容易,预后良好。

  ③面色变黑灰暗,而无光泽。可以考虑既有药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的,又是慢性疾病的征兆。前者在停药后或经治疗后会很快恢复,但后者大部是晚期重症肝、肾疾病的表现,如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肝硬化、肝癌、肝胆疾病晚期、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等,都会出现面色黑暗,无光泽。所以,当发现面色逐渐变黑时,应进一步做全面体检。

  ①面色变白。是指失去了原有的白里透红和光泽,变成失去血色的白,这应考虑身体某个部位血液丢失过多,使面部血管的血液减少而变得苍白,如失血性休克等;也有因剧烈的疼痛而造成的休克而出现面部色白,有时出现冷汗、神志不清等症状。

  ⑤面色青紫。是指缺氧和发绀的表现。一般都是由于氧的摄入不足,但血氧饱和度降低的结果,如心力衰竭、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以出现面部青紫;如严重呈铁青色,表示肺部、心脏疾病严重,如肺结核晚期,肺心病合并肺内感染,重度心力衰竭等。

  3.面部容貌

  面部望诊,除了注意面部神情、面部色泽变化之外,还应注意面部容貌,用此来探视某些疾病的特征。

  ①瘫痪面容。是指当脑或面部的神经功能障碍时,神经营养丧失,面肌运动失灵,瘫痪侧面部没有表情,前额皱纹消失,口角下坠,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闭口吹气,眼裂增宽或闭合不全,流泪等。一旦发现面瘫或有麻木感,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看是否有脑血管疾病(脑溢血或脑栓塞)。

  ②面部浮肿。这是许多疾病的征候。病情较轻时,首先出现两侧眼睑浮肿,随着病情加重,上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用手指按压前额部皮肤,或用手指捏挤眼睑部皮肤均有压痕或皮肤皱痕,证明有浮肿存在。面部浮肿多见于肾炎(急、慢性肾炎)、心脏病、肾病综合征,以及重度神经衰弱等。

  ③痉挛面容。此种面容见于半侧面部肌肉经常性抽搐,呈阵发性无规律(有的病人口角也出现阵发性)痉挛,使整个面部变形,给人以痛苦感觉。多见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瘫痪恢复期,面部神经障碍、面肌痉挛症等。

  ①甲状腺面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病人,两眼球向外突出,眼裂增大,好似眼球比正常人增大很多,有的病人颈部粗肿,而呈现特有的面容。

  ⑤消瘦面容。多见于恶性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等,引起面部肌肉消瘦,营养状态差、表情痛苦、冷漠,面色萎黄,两眼失神,眼窝下陷,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

颈部肿块

  颈部是人体裸露部分,既是人体美的征象,又可作为健康的标志。尽管颈部的长短、粗细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其比例恰到好处,仍不失健康之美。

  颈部是淋巴组织的汇集区域,主要收集头部和全身各处的淋巴。这些区域的炎症、肿瘤等疾病,以及全身各部的疾病,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因此颈部常出现肿块,这是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颈部本身也有许多疾病造成局部出现肿块,如甲状腺肿、甲状腺癌等。

  1.自我观察

  颈部是人体外露部分,只要细心观察,颈部肿块比较容易发现。其具体作法是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取站位或坐位,解开衣领,充分显露出颈部,用镜子对照,首先应熟悉自己平素颈部特征:颈部两侧对称,粗细如常,颈部正中有喉结突起,两侧各有一条胸锁乳头肌自外上方斜向内下方,两侧对称,同时还有颈部静脉血管等。如果局部出现异常,有肿块突出,或显露有不平之处,则表示有肿块;有时取正面观察,看不到有何异常,可将头部转向左侧或右侧,观察右侧或左侧颈后部情况。或者用手拿一小镜子,对照后头部,观看颈后部情况,至此颈部的正面、左右侧及后颈部均可以看清,一定能够及时发现颈部异常。

  2.触摸检查

  上述方法是视诊检查,确切地说,能用肉眼看到的肿块是比较大的肿块,发现已经不是早期,因此提倡用手触摸进行检查。其方法是用手指掌面(单手或双手),自上而下,自前至后,自左至右的顺序摸颈部的一个区域,注意发现异常。

  一旦触到有肿块,先不要紧张,再细心体会一下自己发现肿块长在什么部位和深浅,进一步了解肿块来自甲状腺,还是颈部淋巴结。还应注意肿块的硬度,大小和数量。肿瘤类肿块硬韧,表面有时不平,活动性差,一般数目少,其大小随病程长短而定。一般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炎症类肿块,一般伴有局部红肿,有时有触压痛,质地较软;如果是淋巴结肿块,其数目偏多。了解这些情况对进一步就医非常方便。

  颈部肿块种类很多,现介绍四种最常见的病症:

  ①淋巴结炎症性肿块。最为常见的一种炎症性肿块,其特点是:位于颌下、颏下和颈两侧部、一般呈圆形,单个或多个,表面光滑,有移动性,触摸时有疼痛感,肿块有时增大,有时又很快缩小,这种可变性,大部分是炎症肿块的特征,同时也能发现炎症病灶(病原),如扁桃体炎、咽喉炎、牙齿及牙周炎症等。通常用消炎治疗很快消退。但发现有单个、质地不硬的肿块时,除了自行消炎治疗外,还应去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误诊。

  ②淋巴腺结核。这类肿块是属慢性炎症过程,其特点是部位不定,呈慢性过程,数目多无明显触痛;有的互相粘连在一起呈团块状,肿块不活动,与皮肤粘连;有的已经形成多个皮肤瘘口,流脓淌水,久治不愈,俗称“鼠疮”。

  ③甲状腺肿。甲状腺部位肿块,甲状腺明显增大,可局部突出肿大,也可两侧同时肿大,这在北方少数地区多发,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认为是缺碘引起的疾病,多发在山区、半山区和饮用水水质不佳的地区。其特点是单纯增大,质硬韧,表面光滑,邻近淋巴结不肿大;过大的肿块压迫气管,引起呼吸不畅或出现呼吸困难。

  ④甲状腺癌。常在一侧局部甲状腺发生,特点是质地坚硬,表面不平,活动性差,有时在肿块附近又能触到肿大的淋巴结,发现这类肿块应及时去医院作检查,争取早期确诊。

  ⑤甲状舌骨囊肿。位于颈部正中喉结上方。其特点是多呈圆形,表面光滑,结中度硬,肿块随舌的伸缩而随之移动,因为肿块与舌骨相连结。

  ⑤腮腺混合瘤。肿块位于颌下部,常常单发,其特点是无痛性肿块,质地硬,旦有分叶,与皮肤不粘连。

  ⑦神经瘤。可分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一般位于耳下方胸锁乳头肌前缘或后缘,其特点是肿块表面光滑,可移动。具有弹性硬度肿块。

  ⑧血管瘤、囊状小瘤。血管瘤可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位于颈部皮肤。表面发紫,海绵状血管瘤位于皮下或肌肉之间,呈团块状扩张,呈膜性囊状物,质软,压之退色。

  ⑨转移癌。这也是颈部常见的肿物,多发于成年人,质地坚硬,或为橡皮样硬度,开始时可以活动,以后倾向于固定,其增长时间不等,一般比较快。这类肿块均有其原发肿瘤部位,如发现肿物,应早找癌瘤的原发部位,尽管如此,转移癌是晚期肿瘤征象,其预后不良。

 

观皮辨病

  皮肤是维护身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第一道防线,它保护着体内的各种器官。皮肤具有感觉、排泄、吸收、调节体温等重要功能,又是服务于人体健康的“信号员”,机体某些疾病和许多皮肤病,在发病前及病变过程中,皮肤会随时向人们发出各种疾病信息。

  1.肤色变化

  皮肤的颜色与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的充盈度,色素量的多少,皮下脂肪的厚薄等因素有关。

  ①皮色变白。皮肤粘膜苍白可能是由于贫血(血红蛋白量减少)造成。如果单纯皮肤苍白就不一定是贫血,有可能是寒冷刺激或井下长期作业久不见阳光等原因,一旦条件和环境改变,还能恢复正常。

  ②皮肤白斑。皮肤上出现米粒到黄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多角形的孤立散布而不相互融合的白斑,如仔细观察,白斑边界清晰,中央为凹陷,大多数白斑分布在胸、背、四肢内侧衣服遮盖的部位。点状白斑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身上,常伴有皮肤干燥萎缩,甚至出现老年斑等,这些均属于皮肤退行性改变,对人体无妨害,这只是提醒人们,皮肤已在衰老,应注意保养。

  ③色素脱失。皮肤丧失原有的色素形成脱色斑片称为色素脱失。色素脱失是由于酪氨酸酶缺乏,以致体内酪氨酸不能转化为多巴胺以形成黑色素所致。

  ④白癜。为多形性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片,发生后逐渐扩大,进展缓慢,没有自觉症状,也不引起生理功能改变。

  ⑤粘膜白斑。常发生在口腔粘膜和女性外阴部,色素脱失斑片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一般不大,因粘膜白斑可发生癌变,应当重视。平时应细心观察白斑增长速度、厚度、有无破溃和隆起,必要时去医院作活体检查。

  ⑥白化症。全身皮肤和毛发色素脱失,为遗传性疾病,常有家族病史。

  ⑦皮肤发黄。一般先由白眼球部分呈黄色,后出现皮肤染色发黄,皮色黄的深浅,能标明黄疸的轻重。多半是患了黄疸性肝炎或胆石症,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肝胆或胰腺的肿瘤等疾病。皮色黄浅而鲜者为阳黄症,病轻;深而灰暗者为阴黄症,病重。

  ⑧皮肤发蓝。提示可能患有心脏病和肺病,如果在腹部有蓝色纹路,提示人们可能患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⑨皮肤发黑。皮肤色黑或出现黑色斑,提示缺少肾上腺素。皮肤变黑变粗,常是胃癌的危险信号。据国外医学专家统计、胃癌患者约有1A3的人在未表现出胃癌的任何症状前,其不同部位的皮肤就已变黑变粗,常见的部位是腋下、大腿内侧和脐周围,有时患者的颜面和掌心皮肤也略呈黑色。患者的皮肤之所以变黑变粗,是由于癌细胞释放出的一种物质造成的。

  ⑩老年斑。老年人的皮肤上,特别是脸部出现一些棕褐色的斑块,这叫“寿斑”。医学上称之为脂褐质色素。“寿斑”被人们看作是人体衰老的一个信号,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但平时注意营养可以控制和减少“寿斑”的发展。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硒化合物、维生素。B2、维生素C、半胱氨酸、泛酸、柠檬酸、烟酸、维生素A、维生素E等,都可以抑制“寿斑”发生和发展。这些物质可以从动物肝脏、酵母、柑橘类水果、蜂蜜、海藻、牛奶、大豆、蛋类、蔬菜、芝麻中摄取。

  此外,如果老年人突然在短期内长出大量的“寿斑”,提示可能体内某处隐藏着恶性肿瘤,应即刻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2.皮疹

  皮疹是皮肤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是临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皮疹常通过其特有的形式、生长部位和出疹时间传递出机体健康与疾病的信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紫斑疹。皮肤出现紫色斑疹,可见于血小板减少、过敏性紫癜等。

  ②丘疹。皮肤出现丘疹,除局部颜色改变外,还隆起高出皮面,常见于药物疹、麻疹、猩红热、湿疹等。

  ③斑丘疹。皮肤出现斑丘疹,多见于风疹、猩红热、药物疹。

  ④出血点。皮肤和粘膜的表面有出血点,瘀斑(用指压不褪色),可见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

  ⑤皮肤脱屑。正常皮肤表层不断角化和更新,可有皮肤脱屑,但由于数量很少,不易察觉。大量皮肤脱屑则为疾病的表现,如米糠样脱屑常见于麻疹,片状脱屑常见于猩红热,银白色鳞状脱屑常见于牛皮癣。

  ⑥色素痣。色素痣型的皮疹迅速增大,色素增多,变色疹旁出现较小的卫星痣,常提示恶性病变的信号。

  ⑦色素疹。散布于躯干的色素疹超过25个,预示机体潜藏着有发生肿瘤的危险。此种色素疹多为黑褐色,暗褐色或红色等,大小不等的圆形皮疹。

  ⑧蜘蛛痣。多发生在上腔静脉分布的领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蜘蛛痣的大小不等,直径可由针头大到数厘米以上。蜘蛛痣的发生,一般认为与体内雌性激素增高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变。另外,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处常发红,加压后退色,医学上称之为肝掌,发生机理与蜘蛛痣同。某些人身上出现一二个或几个蜘蛛痣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健康妇女在妊娠期间也可出现。

望体察病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健美的体型,青年人体型健美,使人觉得潇洒、强壮,充满朝气;中老年人体型健美,则使人感到稳重、健康,洋溢着青春常在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健美的体型呢?专家认为,健美匀称的体型应该是:男性肌肉发达、平衡;女性体态丰满,无肥胖臃肿之感。

  人的体型不仅是衡量健美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人体健康的象征,而体型臃肿、消瘦或身体各部分比例失调,就失去了人体外在的美感,而且往往预示着体内隐藏着某种疾患。

  下面介绍一些望体型察疾病的方法:

  1.肥胖

  肥胖是人体内脂肪组织的中性脂肪过多积聚的表现。肥胖的原因主要为:摄食过多,摄入量超过消耗量,过剩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积存于体内所致。此外内分泌、家族遗传、环境与运动、精神因素等皆有影响。

  ①单纯性肥胖。全身脂肪分布均匀,具有某些遗传因素,儿童期成长较一般儿童为快,青少年期可见外生殖器发育迟缓,表现出肤白无华,精神不振,气短乏力等症状。

  ②继发性肥胖。多为患有某些内分泌疾病后引起,如下丘脑病所致的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女性表现为生殖器发育障碍、闭经;男性则表现为女性体型。除肥胖之外,还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还有多毛和皮肤粗糙的表现。

  我们知道,肥胖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兼有痰多、眩晕、胸闷、肢麻等症状。

  2.消瘦

  男性正常标准体重(千克数)=身高(厘米数)—100。

  消瘦是指体重低于正常标准的20%,脂肪组织少,骨形外露者。消瘦如没有明显不适感觉,多数属正常范围,只要注意调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胖起来,一般无需治疗。如果发现身体消瘦很快,而且伴有某些部位疼痛、不适、身体易疲乏、面色苍黄、精神萎靡,就应引起注意,请医生检查,寻找消瘦的原因,以求得到妥善的处理。

  其实在找医生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寻找一下消瘦的原因。

  比如,先从饮食方面找原因,是否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是否神经衰弱症比较重或情绪不佳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使食欲减低,进食量减少;其次,是否经常吃药,如阿斯匹林、消炎痛、水杨酸制剂、四环素、红霉素等,这些药都有很强的胃肠反应,严重影响进食,还可以自查一下消化功能怎么样,进入胃肠的食物是否都能吸收,如果体内有某些慢性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溃疡病等,使吃进的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也可引起消瘦。再有就是身体有另一类疾病,代谢过快,使营养物质消耗得多,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代谢旺盛也会出现消瘦。

  糖尿病能吃能喝,但吸收到血液里的营养物质(糖类)没有被利用,而从尿中排出体外丢失了,身体也会逐渐消瘦。此外,消瘦进展迅速,又不觉有什么原因,应引起重视,看是否患有肝脏肿瘤、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血液辨病

  人体的血液基本成分为两大类:血浆,是液体成分,血浆占血液的55%,内含蛋白质(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非蛋白氮质、糖类、脂类和无机盐类等;血细胞,是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人血液约占体重的8%,也就是说,每千克体重约有血液80ml,这个数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相对恒定,一般相差±1%,都属正常范围。男性每公斤体重血量一般比女性略多,身体强壮者比瘦弱者略多。人体的血液广泛地存在于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中,随时随地将营养物质、氧带到人体细胞中,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因此血液被人称为“生命之液”。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人的血液颜色、血型和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血液的颜色、血型来辨识疾病。

  1.望血液颜色

  正常人的血液是红色,如果颜色改变就说明与某些疾病有关。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淡红色血液。提示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标准,此时人的面容枯槁、苍白、唇舌色淡、神疲乏力等,说明有贫血发生,如缺铁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等。

  ②暗红色血液。提示人们处于轻度缺氧状态,血液中接受的二氧化碳已多于含氧量,随着缺氧程度的加重,血液颜色也越加深暗,多见于肺气肿、肺心症病人。

  ③乳糜血。提示人体摄取高脂肪、高蛋白过多,如肥肉、蛋、牛奶等,另一种提示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等。前者可能通过调节饮食解决,后者应积极治疗。

  ①暗紫色血液。提示人体患有重度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这些疾病均会导致机体缺氧,使血中氧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当100ml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升高到5克以上时,血液就会变成暗紫色。

  ⑤樱桃红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成失去携氧能力的碳氧血红蛋白,此时不仅血液呈樱桃红色,口唇、粘膜、颜面、前胸和大腿内侧皮肤亦呈樱桃红色。

  ⑥棕色或黑色血液。提示人体发生了亚硝酸盐中毒,如误服或食含亚硝酸盐的食物(腌菜、陈腐的厚皮菜、青菜等)。亚硝酸盐是强氧化剂,能将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从而使它失去携氧作用,导致组织缺氧。

  血型辨病

  血型是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考古学等各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

  由于人的免疫能力也受遗传因素影响,故人体是否患病,患什么病,就与遗传因素联系起来。临床实践证明,不同血型的人,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一样,下面是A、B、O、AB血型与一些常见疾病的关系。

  A型血的人平时不易生病,但与癌症,尤其是与胃癌有明显联系,A型血者易感性比B型和O型者高20%,国内也有人报道胃癌病人中A型比其他型多。恶性贫血中A型也较其他型多25%,麻疯病人A型患病率也比较高。

  此外,随着ABO血型特点的研究不断深入,不少人认为A型血者是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另有报道ABO血型与上消化道疾病也有一定关系,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O型者比其他型者多40%,胃溃疡患者中,O型者也比较常见,但其关系不如与十二指肠明显。

  B型血的人易患结核病,患乳腺癌、白血病、口腔癌的比例要高于其他血型的人。此外,B型血的人还容易患龋齿。

  AB型血的人较易患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比其他血型的人高3倍多。大量资料统计表明,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AB型血的人患结核病、妊娠贫血的比例,比其他血型的人低。

  上述许多疾病与血型之间的关系都不是绝对的,并不是某种血型的人非患某些疾病不可,易患病者是相对而言,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看胸识病

  胸廓,俗称胸部,它包括颈以下和腰以上的部位.主要由胸骨、肋骨、肌肉组织等组成。正常的胸部两则对称,前后径较左右径短,呈扁平圆桶状,胸部肌肉丰富而富有弹性,显示出一种体型美。胸廓异常,不仅难看,同时还提示有病灶存在。常见有以下几种变形的胸部:

  1.扁平胸

  胸廓扁平,前后径常短于左右横经一半,颈部细长、锁骨突出,它提示人们需要加强营养,也要注意是否有慢性病存在,如肺结核等,这就需要请医生,尽早作胸部透视或照像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2.桶状胸

  胸前后径增长,有时与左右径约相等,胸廓成圆桶形,肋骨弓的前下斜度上抬,肋间隙加宽,有时饱满,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所致的肺气肿患者。

  3.佝偻病胸

  又称鸡胸,多见于儿童,胸廓前后径较长,而左右径较短,胸部上下长度较短,除胸部变形外、还有肋软骨处有隆起性结节,或肋骨外翻,前者称“串珠”,后者称“哈氏沟”,构成了佝偻病的特有胸部形态。此种病主要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所致的骨骼改变,应增加营养,增强体质锻炼。

  4.胸部不对称

  胸廓单侧膨隆,常见于一侧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胸腔肿瘤;两侧对比,病侧隆起,则健侧似较平坦,胸壁局限性突起常见于心脏扩大、心包积液、主动脉瘤、胸内或胸壁肿瘤等;胸廓单侧局限性凹陷,可见于肺不张、肺萎缩、肺纤维化、广泛肺结核及胸膜粘连等。

百病自测2(手相、味觉、大便、步态异常)

百病自测2(手相、味觉、大便、步态异常)

1 手指、手掌变形

(1)看手指辨病

拇指节较短且过于坚硬,不易弯曲,常见于高血压头痛、心脏病和中风。

食指(又称示指)头偏曲,指节缝隙大兼纹路散乱,常见于因肝胆病影响至脾胃功能失常。

中指头偏曲、指节漏缝,提示心脏与小肠功能较弱。

无名指(又称环指)头偏曲,指节漏缝,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衰弱。

小指侧弯,兼手掌皮肤干燥,常见于消化功能不健全者。

拇指与食指不能迅速反复接触(正常人接触速度相当快),提示可能患小脑运动失调症。

食指丘(食指根的鼓起部位)比其他丘高,常提示可能患脑出血症。

手指呈鼓槌形(即指尖比指节更粗大,如同敲鼓槌子),提示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严重的肺部疾病,如慢性肺脓疡、肺结核、肺癌、肺心病等,这是由于长期慢性缺氧,指趾末端结缔组织增生所致。

手腕下垂无力,或手指关节变得像鸟爪一样,称“爪状手”,是手前臂的桡尺神经损伤引起的手部进行性萎缩。

手指关节肿大、皮肤萎缩、肌肉肌健萎缩,常见于胶原性疾病。

手指关节肿胀,两头小中间粗,如同织布的梭子,且呈屈曲强直、不能伸直、疼痛,活动时加重,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

指骨骨折,愈合后手指完全不能弯曲,如病变在拇指,则不能与其余四指接触,叫指骨愈合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骼病变。

闭目直立,双手平伸,手指张开,可见手指轻微颤抖,这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表现。

手指皮下组织细胞发生脱水,指端掌面皮肤皱褶、干瘪,好似手在水中长期浸泡过一样(被人称之为“洗衣妇手”),常见于急性胃肠道疾病,剧烈、频繁的腹泻、呕吐等症。

(2)看手掌辨病

健康人的手掌感觉是温暖、润泽、无麻木、疼痛感,如果非气候因素而出现手掌过冷、过热、过潮、过干,或有异样感觉,均应引起注意。

手背皮肤干皱,各指关节发僵不灵活,如果触摸一下,手感冰冷,一年四季都是如此,这是患了手中冰冷症,常见于年老体弱病者。如果手足冰冷是阵发性的,发作时伴有腹痛难忍、面色发青、身出冷汗等症状,发作过后如同常人,常见于蛔虫症。

看手掌的颜色

手掌呈淡白色,常见于贫血、潜出血等症;手掌呈白色,提示肺脏有疾患或体内有炎症。

手掌呈蓝色,常见于肠道功能障碍。

手掌呈青绿色,常见于血循环障碍。

手掌呈绿色,提示有贫血或脾胃疾病。

手掌呈黄色,常见于慢性病症。

手掌呈金黄色,常见于肝脏疾病。

手掌皮肤变厚、发硬、发亮、光掌滑、干燥,呈淡黄色,称“掌距角化”病,常人染色体显示性遗传,多在婴儿期发病,常有家庭史。

手掌呈土黄色,没有光泽,提示可能患癌症。

手掌出现红色网状毛细血管,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

整个掌面有暗红或紫色的蜘蛛状斑点,常见于肝脏病。

手掌表面,特别是大、小鱼际部位和指端面的皮肤充血性发红,常见于肝硬化和肝癌。

手掌呈红色后又逐渐变成暗紫色,常见于心脏病,并预示病情在逐渐加重。

掌色过红者,提示有患中风的倾向。高血压患者如果整个手掌呈红茶色,提示可能是脑溢血的前兆。

手掌皮肤像缎子样柔软红润者,提示容易患风湿或痛风。

手掌的皮下组织瘀血发绀,呈青紫色,常见于严重的感染性休克等疾病。

手掌面上嵌着一些烟灰样的薄薄的斑点,常是吸烟量大的人得心脏病的信号。

手掌呈黑色,常见于肾脏病。

手掌中间呈黑褐色,常见于肠胃病。

从手腕到小鱼际处出现黑色或暗紫色,常是因风湿得了腰部疾病的信号。这时,在脚踝内侧也会出现这类颜色。

掌纹  人手上的掌纹很多,这里就与健康关系较密切的内容作简要介绍。

(1)掌褶纹  人的手掌上褶纹常有三条:远心横曲纹(又叫远侧横曲纹)、近心横曲纹(又叫近侧横曲纹)、鱼际横曲纹(又叫鱼际曲纹、生命线)。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鱼际横曲纹,近心横曲纹和远心横曲纹都以纹路清晰深刻,头尾连带无间断为佳。若再仔细分析,鱼际横曲纹粗而深长,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且又不庞杂错乱,线端渐形变细进而消失者,则常提示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不会轻易患病。近心横曲文粗深而长,明晰不断,颜色红润,略微下垂,且弯曲成优美的弧形,近掌心末端可有分支者,显示其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远心横曲纹深长明晰,颜色红润,向下的支线少,向上的支线或辅助线多,则表示其心脏功能健全。

(2)健康线异常

健康线触及鱼际横曲纹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

健康线穿过鱼际横曲纹,常提示脏腑衰弱,特别是心脏衰弱。

健康线形成断断续续的线条时,常提示肝脏有病。

健康线有很多小眼并呈链锁状,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健康线上有暗褐色的斑点,常提示患有重病,特别要警惕癌症的可能。

健康线与远心横曲纹相接处为暗红色,常提示可能患心脏病。

(三)望指甲

1 望指甲的形状

指甲凸起,指尖周围指甲卷曲,表面呈毛玻璃状,多为危重症之征兆,如肺气肿、结核病、先天性心脏病、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以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指甲肥厚变硬,不透明,失去光泽,常见于外伤、真菌感染、银屑病、先天性厚甲症和先天性外胚层缺陷。若指甲变厚、变黄、侧面弯曲度过大、失去光泽,且生长缓慢,常见于呼吸系统、淋巴系统或甲状腺方面的疾病。

指甲剥离(指甲与甲床分离),分离部分呈黄色或白色,多见于日光性皮炎,血卟啉病。指甲呈云母片样层状分离,可见于严重的低血色素性贫血。甲板自游离缘处起逐渐与甲床分离,一般不超过甲板的一半,甲沟炎、湿疹病或长期浸泡热水和肥皂液的人,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指甲萎缩、变薄,为局部营养不良所致,可见于肢端动脉痉挛、脊髓空洞症或麻风病等。

指甲呈倒三角形,即甲前端大,甲根部狭小,提示有患中风及麻痹性疾病的倾向。

指甲有如橄榄状,即两头小、中间大,提示心血管功能较差,或有患脊髓疾病的倾向。

指甲生长明显缓慢,提示患有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以及某些脏器有病或指甲本身病变。

指甲上出现“横沟”,提示营养不良,或者受到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或心脏病的困扰。甲板上几条波形横沟如洗衣板样,多为甲沟炎或甲基损伤或甲基部有肿瘤压迫造成。

指甲出现横嵴。有人观察到,当人体受到一次打击后,受伤或患重病,在指甲根部即可出现一横嵴,随着时间的推移,横嵴渐往指甲远端生长,大约需要半年时间,横嵴可长到指甲的末端而消失。因此,指甲出现一横嵴,提示你可能正在患病,应引起注意。

指甲出现竖条纹,可能是缺乏维生素A,或表明机体某部分组织器官存在慢性炎症。如十指指甲同时出现纵纹,提示可能是肝病征兆。如只有一个指甲出现,可能是外伤引起的。如纵嵴明显者,见于周围循环障碍,扁平苔鲜和毛囊角化症,纵嵴成串珠状者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

指甲上出现不规则凹坑,多半是由于银屑病(牛皮癣)的缘故。

无指甲。出生时就没有指甲,称为先天性缺甲症,与遗传因素有关。后天性缺甲往往是甲板损伤、烧伤,或反复的炎症所引起。

指甲根部半月弧比例正常(占全甲的1/5)者,表明其健康状况良好。半月弧没有或过小,提示消化功能较差;太大或超过比例,提示血压偏高或有中风的可能。十指完全看不到半月弧的人,多半患有贫血、神经衰弱、低血压等症;十指半月弧,同时过大者,提示机体内已失去代偿功能,已有慢性病的存在。

在指甲之前缘轻加压力,如指甲底部的组织出现随心搏而节律性地充血的现象,叫指甲毛细血管搏动,多由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起。

甲廓部发生变化。若轻度甲廓红肿(常在侧面的甲廓发生),多见于皮肌炎初期、红斑狼疮和硬皮病。若甲廓局限性发红肿胀,伴指甲凹凸、甲廓缘退缩,可见于部分糖尿病患者。

至于指甲呈灰点“风斑”俗称灰指甲,那是指甲本身的毛病,医学上叫做甲癣,是由几种表皮霉菌引起的。宜早做治疗,否则蔓延开来会引起手癣、足癣和体癣等。

指头或指甲变形,也经常是一些慢性病的表现。

2 望指甲的颜色

(1)指甲呈白色  这里有几种情况:

如果指甲外表经常是白色,表示身体里的血液不太充足,有贫血象征。

指甲白蜡色无光华,正是溃疡病出血,或有钩虫病等慢性失血症的表现。

指甲下大部分显白色,正常的粉红色减少到只有靠近指尖的那一小条,可能是肝硬化的征兆。

毛玻璃样白色指甲的远端部分呈红褐色,可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而出现高氮质血症。

指甲上出现横贯的白色线条,可见于砷、铅等金属中毒,或见于霍奇金病、糙皮病等。

指甲上有两根横贯的白色线,往往提示血中的白蛋白减少,多见于慢性肾病的低蛋白血症。

甲板表面出现点状或丝状白斑,常为营养障碍,多为慢性肝病、肝硬化、肾脏疾患的象征。指甲平时为灰白色,可能是肺结核晚期和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征兆。

此外,全白甲有的可能是先天性的,有的则是职业性的。在老年人指甲上出现白色斑块和纵向条纹,呈周期性出现,这是老年人指甲常见的变化,不是病态,不必顾虑。

(2)指甲呈黄色  这里也有几种情况:

指甲变黄,一般表示其肝脏有问题,多为黄疸性肝炎,也见于慢性出血性疾患。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症和胡萝卜素血症,可引起黄甲,甲癣也能致黄甲。

(3)指甲呈红色  根据红色出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靠近甲根为绯红色,而甲体中部、前端为淡白色者。大多患有咳嗽、咯血症;反之,接近指甲尖那一半呈粉红色或红色,而接近护膜那一半呈白色,可能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征兆。

指甲下全是绯红色,为早期肺结核及肠结核的象征(如压迫指甲,血色恢复快的病轻,血色恢复慢的病程较久)。

指甲出现红斑点或纵向红色条纹,说明毛细血管出血,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皮肤病、心脏感染或一些潜在的严重疾病的存在。

指甲周围出的红斑,提示可能是皮肌炎或全身性红斑狼疮。

指甲前端出现横向红色带,提示胃肠道有炎症或心瓣膜脱垂、房室间隔缺损。

指甲呈深红色,压之色不变,是表示脾脏机能不良。脾脏经络的出发点在脚拇趾,因此,手的大拇指也相对地与之关系密切。

食指半月甲呈粉红色时,表示胃、大肠的血液循环不良,食欲自然减退。

中指半月甲呈粉红色,提示有精神衰弱症。

无名指半月甲呈粉红色表示运行于无名指的三焦经发生异常。三焦经是连结人体内脏的经络,跟人的生理机能息息相关。三焦经异常,表示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是体能崩溃的征兆。

小指的半月甲如果由白色变成粉红色,表示心脏经脉流畅不顺,心脏机能不良。

(4)指甲呈紫色  这是心脏病、血液病的一个特点,反映血液内缺氧或某些成分异常。若紫色与苍白色交替出现,可见于肢端动脉痉挛症。

(5)指甲呈青色  急腹症患者四肢厥冷,指甲会突然发青;胎儿死于腹中的孕妇,指甲会持续性发青。此外,有人曾观察到,指甲出现青色瘀斑,可提示中毒或早期癌症。指甲呈青紫色,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大叶性肺炎、重度肺气肿等肺脏疾病。

(6)指甲呈绿色  甲板部分或全部变绿,多与长期接触肥皂水、洗涤剂的职业有关,有时也可因传染上绿脓杆菌或绿色曲菌所引起。

(7)指甲呈蓝色  白喉、大叶性肺炎、急性肠道传染病和食道异物阻塞的患者,其指甲呈青蓝色;在肝豆状核变性时,铜的代谢紊乱,有时也可出现蓝甲。吃不新鲜的蔬菜而引起的肠原性青紫症,以及亚硝酸盐类中毒,可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或高铁血红症,以及亚硝酸盐类中毒,可使正常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或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发生皮肤紫绀及蓝甲,但应引起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硫磺、亚硝酸盐、阿的平、伯氨喹啉等也可引致蓝甲。指甲根部呈蓝色半月状,出现这种指甲,就可能意味着病人患有血液循环受损、心脏病或雷诺综合征,有时也与风湿性关节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狼疮有关。

(8)指甲呈灰色  可见于全身性疾病、黏液性水肿、类风湿关节炎或偏瘫患者。营养不良,指甲会变厚或萎缩,且有色素沉着或呈灰色。当拇指甲下端呈灰色波浪状时,常见于青光眼。

(9)指甲呈黑色  多数由于外伤引起。受伤指甲下出血,开始为紫红色,久之成为紫黑色。甲床黑色素增加,重金属银沉着,会产生黑褐色指甲;甲下或周缘有绿脓杆菌感染的甲沟炎存在时,指甲可呈黑色或蓝色;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到指甲远端有明显的发黑;维生素B12缺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胃肠息肉综合征,或长期接触煤焦油等,指甲也可变成灰黑色。另外,有两种情况必须特别引起注意,首先当指甲呈一片黑色,或褐色,或者呈雀斑状,最常发生于大拇指和大脚趾,尤其是出现指甲及其周围组织也呈褐色或黑色时,这就可能意味着患有一种恶性肿瘤-黑色素瘤。其次,当指甲根部生长出数根黑色线条(通常只长到指甲的中部),提示体内正在或已经发生了癌变,应即刻去医院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10)指甲呈多色  十个手指的指甲,经常无规律地变换颜色,各不相同,可谓十甲十色,多见于心脏病患者。

以上讲了观手识病的几种方法,观手识病必须左右手互察,不能套用“男左女右”这一不成理的公式,当双手均有异常情况出现时,更有诊断意义。同时,观手识病,还必须考虑患者的职业和生活爱好,如是否因为染过指甲或工作环境的影响,使指甲等发生了异常变化,只有排除外来的因素,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味觉异常辨病

(一)口苦

口苦,是指口中有苦味。多见于急性炎症,以肝、胆炎症 为主,这常与胆汁的代谢有关。口苦还可见于癌症。美国医学家德维斯医生还发现,癌症病人丧失对甜味食物的味觉,而对食物发苦的感觉与日俱增,这与病人舌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唾液内成分改变有关。

(二)口甜

口甜,指口中自觉有甜味,又称“口甘”。此时即使饮白开水亦觉甜,或甜而带酸。口甜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觉得口中发甜。

(三)口咸

口咸,指自觉口中有咸味,犹如口中含盐粒一般,多见于慢性咽喉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或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口咸多为肾虚所致。

(四)口酸

口酸,是口中自觉有酸味,多见于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五)口辣

口辣,是口中自觉有辛辣味或舌体麻辣感。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

(六)口淡

口淡,指口中味觉减退、自觉口内发淡而无法尝出饮食滋味,多见于炎症的初起或消退期,而以肠炎、痢疾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为多见,还见于大手术后的恢复阶段;内分泌疾病及长期发热的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的缺乏、蛋白质及热量摄入不足的病人,也常有口淡感,因为这类疾病可使舌味蕾敏感度下降而造成口淡无味。另外,口淡无味、味觉减弱甚至消失,还是癌症病人的特征之一。因此,中老年人发生原因不明的味觉突然减弱或消失时,要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

(七)口涩

口涩,指口中自觉有一股涩味,常见于神经官能症或通宵未眠者,一般只要调整好睡眠时间,必要时用点镇静剂即可消除口涩。但须注意,有些恶性肿瘤,尤其到晚期,多有味觉苦涩。

(八)口香

口香,指口中自觉有一股香味,如水果香味,多见于糖尿病(消渴症)的重症。应即刻进医院检查,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九)口干

口干舌燥并非都属病态,如长时间劳动、讲话、烈日下劳作,出汗过多等引起的口干舌燥均属代谢性的,饮水之后便可缓解;也有些口干舌燥系由出血、脱水、发热等疾病所致,病情比较复杂。

十、大便辨病

(一)望大便的颜色

1 白色或灰白色  说明胆汁的排泄受到了障碍,提示胆道梗阻,有胆结石、胆道肿瘤或胰头癌的可能。此外,灰白色粪便还可见于钡餐造影后,这并非疾病所致,属生理性粪便。

2 白色淘米样  即粪便呈米泔水样无粪质的白色混浊液体,量多,常见于霍乱。

3 白色油脂状  量多,并有恶臭,常见于胰源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4 白色黏液状 提示可能为慢性肠炎、肠息肉和肿瘤。

5 深黄色  多见于溶血性黄疸,即红细胞大量破坏所产生的黄疸,常伴有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疟疾、配错血型的输血、某些化学药品或毒素的中毒、各种免疫反应(包括自体免疫)等引起。

6 绿色  呈水样或糊状,有酸臭味、多泡沫,多见于消化不良,肠道功能失调等疾病。若绿便中混有脓液,则是急性肠炎或菌痢的表现。腹部大手术后或接受广泛抗菌素治疗的病人,如突然出现带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并有灰白色片状半透明蛋清样伪膜,提示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此外,吃了大量含叶绿素的食物,或肠内酸性度过高,也会使粪便变成绿色。

7 淡红色 像洗肉水样大便,这种大便最多见于夏季因食了某些被嗜盐菌污染的腌制品。常见的有沙门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8 鲜红色  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外层粘有鲜血,量少,并伴剧痛,便后疼痛消失,是为肛裂;若血色鲜红,量多少不一定呈血块,附在粪便外层,与粪便不相混,用水可将血液或血块冲走的,有内痔出血的可能。痔出血的另一特点是,常在便后滴出或射出少量鲜血,稍后自行停止;或血色鲜红,并与粪便混在一起,提示可能为肠息肉或直肠癌、结肠癌所致,直肠癌的血便中常混有糜烂组织。结肠癌的血便特点为鲜血,量少,伴有大量黏液或脓液。

9 暗红色  因血液和粪便均匀地混合呈暗红色,又称为果酱色。常见于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和结肠肿瘤。此外,某些特殊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流行性出血热等,由于凝血机制障碍,亦可导致便血,这种便血一般呈暗红色,有时也呈鲜红色,且常伴有皮肤或其他器官出血现象。另有一种情况是正常人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可可、樱桃、桑椹等也可出现暗红色大便。这要同上面的疾病区别开来。

10 黑色在便  因黑如马路上柏油色,又称柏油样便,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出血大便。它包括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窦炎、胃黏膜脱垂、肝硬化时的食管胃底靜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但是,食过多的肉类、动物血、肝脏、菠菜、口服铁剂、铋剂、活性炭等,粪便也可呈黑色,应加以区别。除询问病史外,可用水将黑便冲散,若黑出血色,即为消化道出血;而食物与药物所致的黑便,粪便黑面不亮,用水冲也不见血色。经素食二三天后或停服药后,大便颜色就可转为黄褐色。

上面讲了在便颜色改变同疾病的关系。其中,红色和黑色大便多半是便血的表现。俗话说说:“十男九痔”。日常大便出血,人们往往想到是痔疮,而忽略了大肠癌的可能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逐步趋向高脂肪、低纤维素,比而使大肠癌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并趋向年轻化。因此,大便出血,首先要警惕癌肿的可能。这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下面就各种常见的胃、十二指肠、大肠、肛门出血性疾病的便血特点,作简要分析。

1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便血  多呈暗红色或柏油状,便血伴泛酸,上腹部有烧灼感、疼痛,服用解痉止酸药常能奏效。但是,当病程短而无节律性,抗溃疡药物治疗不佳时,应警惕胃癌的可能。

2 痔的便血  常是鲜红的,不与粪便相混而附于粪块表面。也可表现为大便前后的滴血,严重时呈喷射状,多在大便秘结时发生。

3 肛裂的便血  便血量较少,多只在便纸上发现。大便时可伴有肛门剧痛,以至患者不敢大便。

4 息肉的便血  大便时无不适感,粪质正常,血常附于粪块表面或是便后滴血,多见于儿童。

5 大肠炎症性便血  可有急性、慢性之分,除了大便次数和性状改变外,还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症状。

6 大肠癌便血  表现为持续性、慢性带黏液血便,和粪便混在一起,而且便意频频,有时却只解出一些血或黏液而无粪便。癌肿离肛门越远,便血发生率就越低,直肠癌约80%有便血,盲肠癌则为30%,而右半结肠癌则多数表现为只有通过化验检查才能测得的潜血试验呈阳性。

此外,便血量的多少,也常常作为鉴别各种疾病出血的一种依据。例如少量出血,大多来源于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疾病,如痔、溃疡、息肉与癌,也见之于肠套叠等;中等便血,大多见之于肠系膜及门静脉血栓形成;大量便血,应考虑来自上消化道或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伤寒等疾病。

由此看来,便血都是病理性的,而且不同的便血与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特殊联系。因此,患者在就医时及时准确地向医生报告便血的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 望大便的性状

1 看形状

(1)稀水样大便  可见于消化不良或肠滴虫所致的腹泻,如同时有黏液、脓血则应考虑急肠炎。

大便水样似米汤,并急促有压迫感,甚至腿足抽搐,肉削目陷,有失水状态,多为“霍乱症”,也可见于砷中毒。

(2)溏薄大便  慢性结肠炎患者大便多为溏薄。受寒,多吃冷食,喜吃油腻滑肠之物,常使大便变软或溏薄,若大便稀溏,每日天未亮时泄泻,多为肾阳虚,俗称“五更泻”。

(3)食糜样大便  是因肠道蠕动亢进或分泌增加所致,可见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

(4)黏液状大便  正常的粪便有时有极少量黏液。若黏液大量出现,犹如涕状,常见于肠炎、痢疾和血吸虫病等。不同部位发病,大便中黏液存在的形式也不同。若黏液均匀地混在粪便中,可见于小肠发炎;若黏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则见于大肠病变。

(5)冻状大便  患过敏性结肠炎时,常于腹部绞痛后排出黏冻状、细带状物。如在坚硬的粪便表面附有少量黏冻,则是痉挛性便秘的特征。此外,部分慢性菌痢者也可排出冻状大便。

(6)脓性及脓血状大便  常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稀果酱样,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

(7)羊粪状大便 大便干结、呈粒状,中医认为这多为内热,或阴液不足之故。大便坚硬,不易排出者,主要因手术后肠粘连、腹内肿瘤、肠套叠、肠痉挛等引起。高热或久病之后,及老年人阴津不足也可出现大便干结,小孩不喜欢吃蔬菜,缺乏纤维素,也易引起大便干结。

(8)细条、扁平带状大便  经常排细条、扁平带状便,说明直肠或肛门狭窄,多见于直肠肿瘤。大便一侧有沟纹,标志直肠肛门有赘生物,应警惕直肠癌。

(9)其他  此外,大便的性状还可帮助医生推断病变的部位。

例如:

大便稀薄如水状,多为小肠腹泻;

大便如粥样或稀泥状,多来自回盲部病变;

大便含大量泡沫,多为小肠消化不良;

大便如干粥样,多为结肠病变;

大便中含新鲜脓血,量不多,且里急后重明显者,多来源于肠源或乙状结肠;

大便中含大量黏液而无血迹,多因慢性功能性结肠病变引起。

2 闻气味

(1)酸臭 提示消化不良。

(2)恶臭  见于肉食而消化力弱者,或见于直肠癌、阿米巴痢疾、肠道肿瘤、溃疡、消化道大量出血等。

(3)脂肪便  便量多、奇臭或混有油珠,它是胆囊、胰腺功能不良的表现,也可见于梗阻性黄疸。

三、步态辨病

1 蹒跚步态  也称“鹅行鸭步”,是形容行走时摇摆迟缓,像鹅和鸭走路一样。这种步态,一般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双侧髋关节脱位的典型体征之一。因为患者盆带肌无力,髋关节不能自如地运动,所以步行时左右摇摆,形如鹅行鸭步。此外,它还常见于佝偻病和大骨节病。

2 醉汉步态  行走时步态紊乱,摇摇晃晃,重心不稳,如喝醉酒的人走路一样。这种步态常见于小脑有病的患者。

3 跨阈步态  由于踝部肌腱肌肉松弛,患足下垂。行走时必须将髋、膝关节提高,但跨步小,并使足尖擦地而行,这种步态常见于坐骨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麻痹或多发性神经炎。

4 慌张步态  走路时,身体前倾,起步慢,随后越走越快,慌慌张张难以止步,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5 剪刀步态  步行时两膝相互前后交叉,两腿牵曳擦趾而行,常见于大脑性瘫痪的病孩和下肢痉挛病人。

6 间歇性跛行步态  行走一定距离后,感到一侧或双侧下肢无力,蹲下休息片刻后(1~5分钟)恢复正常。但再度行走时又会重复出现上述病态,此症状医学上称“间歇性跛行”。这种步态是由于脊椎管内病变压迫引起一过性脊髓血循环障碍,或下肢大动脉病变所致。

7 共济失调步态  走步时一脚高抬,骤然垂落,双目向下注视,两脚间距很宽,以防身体倾斜。闭目时不能保持平衡。这种步态常见于脊髓痨,可各种原因引起小脑病变的病人。

8 偏瘫步态  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性麻痹。上肢旋前,肘、腕、指头节皆屈曲,走路时很少摆动。下肢髋关节外旋、膝关节僵直,足跖曲,每次跨步时,先要将患侧骨盆抬高,使患肢提起,再以髋关节为中心,直着腿、足趾,擦着地划半个圆圈,才能前进一步。可见于中风偏瘫病人。

此外,下肢畸形、外伤、关节损害等也可引起不定型的异常步态。步态正常与否是诊断某些疾病的一面镜子。如果一旦发现步态异常,应及早去医院就医。

教 你 学 号 脉
教你学号脉 - 老村长 - 老村长

教你学号脉

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

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

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

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

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

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 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

左手关脉 正常为不强不弱 太强说明肝气太盛;

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 大多腰痛 身上沉困

 

深资中医戏说脉诊

告诉你一个秘密,

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

 

也许你从这里起步,

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

成为了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

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

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说的才10种,

有否搞错?错不了!

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

 

要明白看下去就知道了

1、脉大小。主管察气。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

2、脉快慢。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   

4、脉浮沉。主管表里。(亦可说阴阳)

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

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吧!)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

(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

不用你出声,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

是不是好玩?

 

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

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

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

是不是好玩?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再学习一下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

 

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

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

教你学号脉

 

 

◆◆◆五行口诀◆◆◆

◆◆◆五行口诀◆◆◆ - 月  月 - 阳光月月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