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枝冒出黑木耳 循环共赢效益高

 老刻刀 2014-12-13

 桑枝冒出黑木耳 循环共赢效益高

 

  施甸县有种桑养蚕的传统。过去,桑农采摘完桑叶后,大批桑枝多用来当燃料,但近日记者到施甸县采访却发现,这些昔日的废料也可卖钱了—— 施甸康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向农民收购桑枝后,加工成菌棒,种出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黑木耳,让桑农在卖蚕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笔收入。桑枝冒出黑木耳,不仅保护了生态,资源得到循环利用,而且提高了综合效益,桑农高兴、菌农高兴、公司高兴、政府也高兴。 

  在施甸县万兴乡、酒房乡、姚关镇等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碗口粗细、成人手臂长短的白色菌棒呈字形一排排地排列着,上面长满一簇簇黑木耳。施甸康宏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菌棒是用桑枝、麦麸等原料加工而成的,其中桑枝所占比例高达70%。这位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共向施甸桑农收购了1100吨桑枝,每吨桑枝340元左右,这为桑农增加了近40万的经济收入。这位负责人说,这些桑枝可以加工200万棒菌棒,而公司明年计划生产菌棒500万棒,至少需要桑枝5500吨,这样,桑农明年卖桑枝便可收入187万元左右。 

  施甸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现有桑树种植面积约4万亩,每年实现农业产值3480万元。施甸县蚕桑办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每亩桑园可采收桑枝约2吨,如果这些桑枝都利用起来,用来加工成菌棒,种植黑木耳或其他食用菌,施甸县蚕桑产业除了蚕茧收入外,可再产生2700多万元的效益。而施甸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一位干部介绍,目前,施甸县正大力推广这项技术,争取将全部桑枝都利用起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在施甸康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记者看到,随着工人们操控粉碎机发出的轰鸣声,那边还是一捆捆的桑枝,这端已经是粉末状的木屑,再加上麦麸等原料后,就可装进塑料袋里,制成菌棒,再经过高温消毒后,就可以到实验室里接种黑木耳后批发给菌农了。种植户向公司购买菌棒,公司则负责回收黑木耳,菌农每种植1亩黑木耳可纯赚3万多元钱,公司、菌农在相互合作中实现了共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