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网吧20年 叛逆、争议与怀念

 东秋元图书馆 2014-12-13

  1995年4月,北京,中关村外附近赫然树立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答案是“前方1500米”,中国的第一座网吧——“瀛海威网络科教馆”坐落在此处。从1994年其落户北京,到如今管制开始松绑,20年恰好是整一个轮回:网吧经历了无数磕磕绊绊,又在猝然间滑落原点,在这个轮回之中,80、90后一代挥别了青春并成长起来。

  网吧重新引起媒体关注,需要从一纸公文说起。2014年11月24日,这一没落的产业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松绑。文化部、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印发通知,全面放开网吧审批。按照新规定,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对上网服务场所的限制被放宽,其最低营业面积调整为不低于20平方米,计算机单机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现在,这意味着,新网吧注册的约束性限制几乎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互联网的播火者

  从登陆国内到今天,网吧在这20年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莫过于拥抱大众,它贴近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为一切问题的源泉。从“科教馆”到“网吧”的变化,足以看出其定位从科普到娱乐的转换。不仅如此,最初,“科教馆”里的电脑与个人PC相差无几,而如今网吧里的电脑已俨然成为皮糙肉厚的娱乐机器:耳机、防水键盘,无盘还原系统和数不胜数的网络游戏充当了它们的标志。当学生、打工一族蜂拥涌入时,这些公共上网场所也不再孤冷清高,地址很快从CBD附近迁移到学校周围,进而是城乡结合部。其价格也持续下降:1999-2014年,尽管经历了物价、房租的持续上涨,但在主要城市,2-6元的上网价格几乎是一成不变。

瀛海威网络科教馆的广告,它掀开了中国网吧编年史的第一页。

  廉价产生了廉质,网吧给人的印象与初来乍到时自然不能相提并论。“信息高速路的入口”——1995年,颇具影响力的《北京日报》曾如此称赞“瀛海威网络科教馆”,然而,网吧的形象与之相比,则如同下里巴人遇到了阳春白雪:在每所网吧中,空间必定是狭窄的,几十台显示器必定在同时在闪耀,在座位上,大呼小叫此起彼伏,来路不明的气味交错混杂,让你根本不敢呼吸。在前台,网吧老板除了兼营泡面和香烟,还经常用假身份证掩护逃课上网的未成年人——种种发展中的乱象,让网吧很快有了“原罪”。2002年,随着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长达十年的严管正式开始,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到2009年之前,各地网吧的营业额始终增长强劲,互联网中心的统计显示,其增长率每年都在8%以上,在2008年的武汉,一个营业执照更是被炒到人民币30万元。

  2002年6月16日凌晨,北京“蓝极速”网吧遭人为纵火,造成25人死亡。此后,网吧监管越来越严,但网吧产业的规模却逆势上扬。

  市场的繁荣源自强烈的需求,这是一条恒久不变的经济学道理,网吧的火爆亦然。追本溯源,为其提供生存土壤的并非其他,而是家庭上网费用的居高不下和电信运营商的不思进取。互联网时代,电信企业理应成为廉价网络服务的供应商,或者至少应成为网络普及坚定的推动者,这两点的必要性和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出于利益的考量,它们选择了无动于衷。

  

责编:黎晓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