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政法大学“泼水门”事件还没停息,上海又出现学生伤害教师案件——12月3日中午,宝山通河中学一名高二学生手持铁锤,袭击了自己班级的英语女教师,致女教师头皮多处裂伤。行凶的学生在父亲教育下,已去公安机关自首。目前,这名学生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这起事件的起因,与华东政法“泼水门”的起因,在旁观者看来,其实都很小,可为何学生的反应这么激烈,十分值得深思。 在笔者看来,这两起事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校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薄弱等。 虽然从报道看,这两起事件中的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其他冲突,可是,如果平时师生关系融洽,也就不至于出现学生的暴力伤害行为。当然,造成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教师个体的问题,而是目前教育评价体系和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生可能对升学评价制度不满,对学校的管理方式不满,进而迁怒老师,甚至有很多人不理解,某个教师为人不错为何学生会如此仇恨。诸多迹象显示,当前的评价制度和学校管理,正加剧师生冲突,必须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并在学校内推行民主管理,以改善整体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乏,也导致学生极端行为增多。很多人对学生的强烈反应,感到不解,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行为,表明其心理问题已比较严重。大家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某个孩子一直很乖巧,可突然对长辈暴跳如雷,如果不去深究原因,只看表面,会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礼貌,而平心静气地和他交流,才会了解他内心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20%左右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由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产生。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简单批评他们心理素质不高,而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救助——没有到位的高水平心理教育,怎来好的心理素质?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就可能做出过激、极端行为,易怒、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教育部门曾发文要求高校重视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但真正把心理教育落到实处的高校并不多。而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舆论还总将其视为思想问题、道德问题,加以对待。这显然无助于解决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对牛弹琴——像华政这起事件,学生过激行为,涉嫌触犯法律,但笔者不认为这是她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而是心理出了问题,因此需要在追究其法律责任的同时,关注其心理,给予其心理疏导、救助。 对于学校来说,是否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教育和服务,则是这一事件中需要重点反思的。是否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说,能反映出一所学校是否重视人才培养。在国外大学和高中,学生就业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机构,而我国大学和中学这两个机构,并不健全,尤其在高中,学校普遍只重视知识教育、升学成绩,而忽视十分重要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而在大学,办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导向,也严重影响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