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之前

 阿里山图书馆 2014-12-14

当南京大屠杀还没被公祭的岁月里,民间从来也没有断过私祭的活动,所有直接受到战争伤害的人们劫后余生绝不会忘记那段地狱般的日子,然而与这些人的关系离得越远,撕心裂肺的痛苦感便会越来越淡薄,甚至于无动于衷也不是没有可能。因而,公祭日的确立,或许就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尤其对于幸福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人与战争直接受难者的关联不可避免地淡薄起来后,重新在血缘、朋友之上的国家民族层面上,使我们与受难同胞联系在一起,牢记民族曾经的苦痛,同时谨防新军国主义者的种子重新萌发生长。

不过公祭日能否达到如此效果,还是个未知数,至少前一天还沉浸于“双十二”购物的狂欢中的人们,第二天又要怀着沉重的心情来追忆惨痛往夕,此种情绪的巨大跳跃动作不可不谓高难度。甚至在设立公祭日时,就有日本政客找茬说:你们六七十年都没有公祭过,如今突然设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其实对这路政客的反驳就是前面说过的那段话,但既然人家这么问了,我们不妨也反躬自省一番。

记得有本电影似乎叫《九月杀》,讲得是“九·一八事变”时一群军人和土匪联合起来抗日的故事,可在电影快结束之际,铁杆汉奸自然是被一枪毙命,对于捉在屋子里汉奸的一家老小,片中那位义薄云天的土匪先往人堆里扔进一颗手榴弹,然后又扔进去一颗,还补了句:“汉奸,断子绝孙!”导演的这种表现方式很让一些人拍手叫好,大呼过瘾。然而,鬼子杀中国人不眨眼,是因为在他们受的教育中,中国人不是人,杀之无罪还有功。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进而连汉奸家人也一并按其人方式处理的时候,我们和“其人”还有什么区别?

《水浒传》中受了委曲的武松杀回到鸳鸯楼,不但结果了仇家,而且一路滥杀出去,诬陷他的玉兰也被他一朴刀结果,玉兰身边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走出中堂,把檈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这就是梁山泊“替天行道”的英雄!鲁迅先生说《儒林外史》看得人少了,是因为科举一废,儒林也就散了,而《水浒》却兴盛不衰,因为民风未变。《水浒》里的民风就是一个“义”字招牌下的野蛮残忍,这和“忠君爱国”招牌下鬼子的野蛮残忍真是不相上下。

因而,公祭之日,如果有人意欲复燃起民族仇恨的情绪,进而盼着有一天如武二般去杀个痛快才心满意足,那这样的人也就是鬼子。我们并不是说要宽恕仇敌,但首先应当知道那些我们叫作鬼子的侵略者也是人,不能因为一声鬼子,就如时下抗日剧中经常表现的那样但杀无妨,以至于伤及无辜,也不以为然。看多了这类戏的几零几零后们不知是否知道聂荣臻元帅在抗日时期救过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真所谓冤有头,债有主,不伤及无辜,尤其是孩子。于是,两个孩子被聂帅各赏一个大梨吃,还让八路军战士一前一后放到筐中挑着还到敌人处。有趣的是两个日本小女孩长大后专门从日本来到中国拜望聂帅,在送聂帅的礼物中居然有一把日本武士剑,这或许是一个尚武民族对真正军人表达的最高敬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