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旅游】如何系统化打造“城乡统筹第三空间”?

 智慧旅游519 2014-12-14

“城乡统筹第三空间”是在乡村旅游主导下,城乡统筹发展的创新模式,其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在文化、产业、生态、思想等多个层面,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为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指明方向。那么如何创新构建“城乡统筹第三空间”?绿维创景综合多年的经验,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概括为六个要点。


一、以乡村旅游为先导,统筹城乡的综合发展

“第三空间的构建”,以乡村旅游为先导,充分发挥旅游的人流、物流的聚集平台作用,盘活区域的人气、带动区域的商气,进而为乡村产业、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能量与契机。

在这一个过程中,乡村旅游的作用突出:首先,作为平台,发挥旅游强大的整合功能,实现乡土文化与多层产业的有机互融、协同发展;其次,引入现代休闲旅游的理念,提升乡村的传统不良观念,塑造乡土田园的“以人为本、宜居宜行宜业”的现代化新形象;第三,借用乡村旅游突出的窗口效应,通过旅游,展现乡村的品牌形象,实现文化流、物流等系列元素的引进与输出,实现城乡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以“田地艺术“为手法,营造田园景观

绿维创景在乡村旅游的规划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现代景观生态学的视角,总结“田地艺术”的打造手法,通过对自然地理气候、乡村地势地貌、乡土生产性景观作物及民俗器具等统一的把握,营造富有造型的、具强震撼性的乡野大地景观,表现出乡村旅游景观中最具有魅力的层面。

【乡村旅游】如何系统化打造“城乡统筹第三空间”?

天地艺术 大地景观


三、以“第六产业”为指导,构建现代农业全景产业链

“第六产业”是对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的定义。其实质是乡村全景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相关联的一系列产业。“第六产业”极大转变了传统农业单一产业结构的限制,突破第一、二、三产的限制,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的有效嫁接,文化与科技紧密融合,带来产业融合的经济乘数效益,是未来乡村发展的最佳产业模式,也是“城乡统筹第三空间”产业层面的标志。

因此,“第三空间”的规划,通过创意农业的手法,以“第六产业”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传统乡村产业结构,构建乡村全景产业链,实现乡村产业的升级与经济的腾飞。

【乡村旅游】如何系统化打造“城乡统筹第三空间”?


四、以“泛博物馆”手法,活化乡土民俗风情

原生的乡土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是历史传承多年的文脉积淀,然而它们代表的是过去的风俗传统,且多静态地散落着,很难对现代都市民众产生吸引力。通过“泛博物馆”的手法,一方面,可以活化乡土民俗风情,在发扬中传承乡村文化,为城乡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的动力;另一方面,乡村的乡土文化与乡野田园环境,为“泛博物馆”的实现提供了最佳的环境。

“泛博物馆”不仅可以通过静态展览性的“博物馆”形态把文化推向大众,而且可以融合多种游憩方式和商业业态,衍生多个混合消费的盈利点,是带动乡村文化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以创新现代中式民居为理念,建设乡村未来建筑文化遗产

在建筑形态设计上,“第三空间”秉持创造未来建筑遗产的理念,创新现代中式民居建筑。民居以乡土地区的本土建筑为借鉴原型,融入我国建筑文化的精华元素,适当添加现代建筑符号,凸显本土文化,创新设计出“田园民居”,突出当地的“新本土主义民居”品牌。

民居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作为建筑的“三观”属性上:时空观、自然观和文化观。

【乡村旅游】如何系统化打造“城乡统筹第三空间”?


六、以新田园主义为理念,使乡村生活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城乡第三空间”的建设,最终要以人居为目标。在具体建设中,立足生态化的造景与土地整改,通过构筑“原乡”庄园,可以考虑引进古今中外的传统“庄园文化”与低碳节能技术,设计出田园休闲度假与养生人居的新典范,为城乡统筹区域提供“最原味·最闲适·最绿色”的“心灵的栖息地”。


(以上内容知识产权属于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其他平台发布请注明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