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南通犯下累累罪行

 如东未然 2014-12-14

   “对历史闭上眼睛者看不见未来。”

  中国江苏网12月14日讯 昨天是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南通日报通过部分历史亲历者和研究者的讲述,揭露当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南通犯下的累累罪行,沉痛悼念惨遭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牢记惨痛历史,避免悲剧重演,让祖国更加强盛,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一个多月后的8月17日,南通城遭到日军飞机空袭。1938年3月17日,日军饭冢旅团5000多人,从南通城郊的姚港附近登陆,占领南通城。19日,日军侵占如皋城,并分兵相继占领其他重要领域。从此,南通人民遭受日军铁蹄蹂躏,直至抗战胜利。

  城殇 基督医院遭到日机轰炸

  讲述:王宛君(95岁,轰炸幸存者)  朱江(市档案局法规宣教处)

  

   王宛君老人。沈雪梅 张烨摄

  “当时我正从宿舍往病房走,看到飞机在转,就急忙往外逃,一样东西都没带。”在市区南园路20号大院,已经95周岁的老人王宛君,回忆起77年前南通基督医院被日机轰炸的那一幕,依然难抑心中紧张,“我趴在稻田里一动不敢动,直到10多分钟后,听到有人喊我说没事了,才站了起来。”

  南通基督医院就是现在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由美国基督会创办。1937年8月17日,淞沪抗战爆发后的第五天,日机轰炸南通。南通基督医院病房楼被炸,大部分医疗设备被毁,包括医师、护士、工友、病员和避难者在内,共有24人罹难。

  其时,王宛君在基督医院做护士,原名王友巽。1985年,基督医院当年幸存的医护人员曾聚会座谈,王宛君在内等10多人的共同回忆,基本还原了当时惨烈的现场:

  “敌机在基督医院上空盘旋,越飞越低,约在九时半左右,敌机丢炸弹了,一颗丢在医院食堂那边,一颗丢在医院后门马路上,一颗燃烧弹投在病房大楼四层的阁楼上,穿过三层楼的被服、纱布、药棉、酒精储藏室,一直炸到二层楼的手术室。顿时病房大楼、药房烟火滚滚,弹片、瓦片乱飞,厨房、营养部的房屋倒塌,电杆木折断,电线披散地面,医护人员、病员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哭声、喊声交加,有的死者骨肉、血衣被炸得四溅,有的挂在树梢上。”

  “这次轰炸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很多美国报纸、英国报纸都有报道,宋美龄在国际电台发表的广播谈话中也曾提及此事。”市档案局法规宣教处处长朱江长期从事南通地区历史的研究和档案史料编研工作,搜集了关于此次轰炸的大量中英文史料——

  其中,当年在基督医院工作的美国医学女传教士麦文果,于1937年11月在美国《世界召唤》杂志上发表了《轰炸南通州》一文,对南通基督医院遭遇日机轰炸进行了记录:

  路上到处是被炸断的树枝。医院的西北角处于一片火焰之中。医院南边,许多人都聚集在门房那里。一位脊柱结核的病人躺在病房楼附近的地上,一个男病人从二楼跳下来。在二楼屋顶,眼看着火焰离自己越来越近,一个无助的绑着石膏的小男孩蜷缩在楼顶绝望地啼哭……

  当年的幸存者,我们只找到了王宛君老人。尽管年事已高,但有些场景她至今难以忘却,此后的很多年心有余悸,只要听到飞机的响声,就异常紧张。如今,老人家过着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精神矍铄,她还是经常提醒晚辈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城殇 日军姚港登陆南通沦陷

  讲述:朱金余(原姚港小学校长)  黄为人(通州区邮政局工作人员,研究者)

   日军占领南通城。刊于《支那事变画报》第24集。  黄为人供图

  “日本人把马拴在学校的窗户上,一来就奸淫了镇上的2名妇女。”原姚港小学校长朱金余摇着头说。

  多年前,姚港小学老校长姚广智亲口向朱金余描述了日军占领学校的情景;19年前,朱金余还走访了多名战争亲历者,复原日军登陆姚港的情形。

  1938年3月17日,天刚蒙蒙亮,日军乘军舰来到长江畔,在姚港的十八步滩(现在的海港港池附近)登陆。

  “日本人自己的史料佐证了侵华历史,不容抵赖。”通州区邮政局工作人员黄为人2008年无意中发现了日军侵略南通的史料后一发不可收拾。东京国际情报社发行的《世界画报》,大阪每日新闻社、东京日日新闻社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纸张虽已泛黄残损,但是日军侵略南通的情形仍然十分清晰。

  日本步兵第一师团(东京师团)101连队步兵伍长荻岛静夫的日记详细记载了日军攻占南通的情形。1938年3月16日,他随饭塚部队乘“新兴丸”号出发,17日凌晨3点钟抵达南通江面。“我们从七千吨的‘新兴丸’下来,来到了第十一师团的工兵指挥艇上。4点钟的时候船走得更远了,爆炸声被抛在长江北岸。5点半,我军消灭了岸边所有的敌人,取得登陆的成功。天渐渐亮了,我军攻入通州(即南通)城的时候,遭遇了敌人的反击,我军马上应战,在市区的各个地方与敌军展开战斗,终于在上午9点的时候占领了南门……正午时分,我军完全占领了通州城。”

  南通名人叶胥原则在《人间游记》里描述了自己惊心动魄的遭遇,“闻机枪声及飞机摩顶之声,轧轧嗡嗡不断在耳。至医校小巷东行,见灰布军人尸首一具偃倒在地,路无行人。及启秀桥,有监犯为敌军占领后释放者问话,方知敌人入城已久,则河滨架枪大街行动者,皆系日人,不免焦急。过三元桥,通明宫而至东后街,由吴家庄,小石桥而及东门板桥,路上逃难者踵步相接,龙津桥上有日人武装站立盘问行人。”

  同年10月23日,《申报》报道了日军侵占南通的消息,称“日军入城时,城内居民,早逃避一空,间有未及逃避之居民妇孺等,均遭奸淫及枪杀,后街小巷中惨遭戮杀之死尸,时有发现,惨不忍睹”。

  在如今的姚港闸旁边,高耸着一座书状的国耻纪念碑。这座碑,是1996年崇川区政府立的。

  “我们并不是纪念仇恨,而要记住历史,振作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铁的历史推翻不了,未来有更多的希望。”12月9日,朱金余带着社区雅行四点半学校学生专程到此公祭。

  城殇108名同胞遇难“血泪滩”

  讲述:任惠明(81岁,惨案幸存者)

  “血泪滩”纪念碑。  沈雪梅 张烨摄

  在崇川区观音山新城世伦路的西侧,川猫儿河畔有一座庄严的纪念碑:“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81岁的任惠明三天两头会去纪念碑看看,他是那场惨案唯一的幸存者与见证者。

  1938年5月8日早晨8时左右,日军从城南的易家桥出发,沿着通甲公路下乡“扫荡”,向东来到麻虾榨一带,放火烧了油榨南岸(现文峰街道星火社区)的十几户人家后,在通甲河上搭成浮桥,窜到油榨北岸的葛家老园,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百姓们吓得赶紧逃命,一些舍不得家园的或来不及逃跑的则被日本兵开枪打死。东边不远处任家园、张家园的老百姓闻声向东北方向逃跑。东北有川猫儿河,一些水性好的百姓游过河,跑到五里外的百子堂和香山殿逃难。而一些不会游泳的百姓,尤其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则躲进了川猫儿河西岸的芦苇草丛中。日本兵窜到任家园、张家园放火烧了20多间草房瓦屋后冲到河滩,发现北边河滩上有人,便架起机枪朝河滩狂扫乱射,接着又端着刺刀挨个儿找活人戳杀。片刻之间,川猫儿河上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08人不幸遇难。

  “全家16口人中,只剩下父亲和我两个活口。”任惠明激动地说,母亲罹难时还怀有身孕。躲藏在芦苇丛中时,父亲任玉坤特意用被子盖在3个孩子身上,嘱咐不要乱动。但日军丧心病狂的扫射和戳杀,还是让任惠明的哥哥姐姐们丧生,并切断了任玉坤的3根手指。中午11时左右,逃过一劫的百姓们陆续回家,看到河滩上全是死人,发现了任玉坤父子。其后,任玉坤则被好心人送到掘港的医院治疗。3个月后,父子团聚,但是任玉坤右手的三个手指还是废了。“我到现在还记得棉袄上有3个洞,父亲的手指连着筋在晃,太惨了。”

  解放后,人们为了永不忘记这一惨案,称川猫儿河滩为“血泪滩”。每年四月初九,葛家老园、任家园和张家园的后人再忙也要祭奠死难的亲人,甚至特地到田里剥一碗青蚕豆,供奉那年没有吃到青蚕豆就遇难的祖先。1985年,观音山镇党委、政府特意在川猫儿河畔竖立“血泪滩死难同胞纪念碑”,缅怀不幸遇难的同胞,激励人们爱党、爱国、爱家乡,为创建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市区景河苑15幢楼底楼的屋子里空调、淋浴房一应俱全,这是儿子为任惠明精心装修的。任惠明说,儿孙们很孝顺,日子平淡但是很幸福。市区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后,现在自己每个月能拿到一千多元的基本养老金,自己很满足。“我们不能忘记国耻,要让国家强大起来,绝不让历史重演。”临别时,老人认真地说。

   记者 张烨 沈雪梅

原标题: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在南通犯下累累罪行 南通城不会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