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老刻刀 2014-12-15

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一、泥鳅网箱养殖的技术要点

   湖南是农业大省,淡水水面和湖泊多,特别是大型湖泊如洞庭湖中一些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水位较稳定的水域是网箱养鳅较理想的水域。
    1 
网箱材料、规格与设置
    
网箱原材料是用聚乙烯制成,绞丝网类型,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养鳅分为鳅种培育网箱和成鳅暂养网箱。鳅种培育网箱网 目大小以苗种不能逃脱为准,箱体面积1025平方米。成鳅暂养网箱网目为0.51cm,箱体面积约50平方米。箱体高度视养殖水体而定,一般使网箱上 部高出水面40cm泥鳅不喜强光,网箱宜设置在湖边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土。
    2 
选种与放养
    
网箱养鳅的苗种来源包括人工繁殖苗种和野生苗种。人工繁殖苗种养殖成活率高,增重快,但苗种成本高;野生苗种成本低,但养殖成活率相对 低,增重慢。苗种投放前用1×10E-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1030秒,或用3%5%的食盐水浸浴1020秒,以杀灭体表病菌及体表寄生虫,同 时,剔除受伤体弱的苗种。鳅种培育网箱放养体长35cm的鳅苗30000/平方米。当泥鳅体长增至1015cm时,转入成鳅暂养网箱,其放养量为 15002500/平方米。鳅种网箱和成鳅网箱的具体放养量应根据水体肥瘦、是否有流水、泥鳅规格及体质、饲养技术水平等条件而定。如在水质肥爽、有 微流水、泥鳅规格整齐、体质好以及饲养条件技术较好时,可适当增加饲养量。
    3 
选食与投饵
    
泥鳅的食性很广,除摄食天然饵料生物以外,还摄食人工配制的饲料。网箱养鳅以人工投饵为主,投喂的饵料包括米糠、豆饼、麦麸、鱼粉、鲜活 饵料以及配合饵料等。人工配合饵料用豆饼、菜饼、鱼粉、蚕蛹粉和猪血粉等制成,其中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4。如水温升至25以上时,配合饵料中的动物 性饵料比例应提高到80%。投饵应遵循"四定"原则:定时泥鳅在一昼夜中有1个明显的摄食高峰,分别为60090016001800;定点 饵料实行定点投喂,可使泥鳅形成集中摄食的习惯,也便于人工观察泥鳅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定质做到不喂变质腐烂的饵料,饵料保持新鲜并且组成相 对恒定;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应根据泥鳅的生长状况、水温、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一般以12天内吃完为准。泥鳅摄食量受水温的影响较大,在适宜生长的水温范 围内,日投喂率为4%左右,一般投喂饵料后以1小时内吃完的投喂量为最适宜。泥鳅在夜间摄食量较大,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根据这个特点,投喂应以晚上为 主。由于泥鳅具有贪食的特点,在养殖过程中应避免过量投喂。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泥鳅食欲减退,此时应少喂或停喂。
    4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巡视,检查网箱有否破损、泥鳅活动是.否正常。7月至8月高温季节,水花生覆盖的水面占网箱面积的1/2;平时要清除网箱内过多 的水花生,使其覆盖网箱面积1/3左右。泥鳅抗病力较强,加之收购苗种时严格把关,基本不会发生病害,但在养殖过程中,仍要做好池塘防病、治病用药等工 作。

    5 
注意事项
    5.1
勤刷网衣,保持箱体内外水体流通。箱内水质活爽,使浮游生物进入箱内。
    5.2
及时检查网箱,有漏洞立即补好,以防泥鳅逃跑和有害生物进入网箱,同时,网箱要设箱盖等防逃设施。
    5.3
保持箱底有泥土,以免泥鳅与网箱底壁擦伤,造成皮肤损伤感染而发病。
    5.4
及时防治病害。预防病害应在泥鳅人箱前用稀盐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浴消毒。另外还可采用漂白粉挂袋法处理,方法是将漂白粉盛在纱布袋内,挂在网箱水域内,让漂白粉慢慢溶解扩散,可采取多点少量的原则,在网箱内挂袋数天。
    5.5
注意其他生物对泥鳅的危害,如乌鳢、水蛇、水老鼠等。
    5.6
及时清除食台残饵,保持网箱内水质清新。

二、育成期泥鳅的管理

 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

  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 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厘米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厘米,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100平米20-30公斤。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 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 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 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 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三、水质引起泥鳅死亡及解决方法

近日,江苏省赣榆县技术指导员入户指导时发现由于墩尚镇泥鳅养殖密度普遍较高,池塘水质调控难度加大,不少塘口的水质发黑,水面上有许多的泡沫,各项水质指标严重超标,已出现泥鳅大量死亡现象。为此,县专家及技术指导员共同研究对策,要求养殖户尽快换水,然后用绿水解毒有机酸解毒(500毫升/亩),之后再用氨氮净(200/亩)、亚硝速净(500/亩)全池泼洒,第二天再重复使用一次,之后10天左右就必须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底调水,57天就要换水一次,使水质尽量保持爽活。目前,泥鳅死亡已明显减少。

四、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介绍

在泥鳅养殖中,泥苗管理对泥鳅产量影响很大。稍有不慎会导致成活率降低,经济效益不好。现总结一下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一、培育池条件差

  1、池塘的面积太大,风浪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

  2、池水过深、淤泥又厚的池塘,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

  应对措施:泥鳅培育池选择面积3亩以下、底泥厚度小于20厘米的池作,放鳅苗时水深控制在30-50厘米左右。

  二、泥苗池中残留毒性大

  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施用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鳅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应对措施:根据情况施药、施肥,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放入鳅池。

  三、泥鳅苗质量差

  有四个原因造成泥鳅苗质量差:

  1、亲鱼培育差或近亲繁殖使得培育的苗成活率低,且个体大小不均、畸形苗占的比例大;

  2、泥鳅苗繁殖场的孵化条件差、孵化用具不洁净,产出的泥鳅苗带有较多病原体或受到重金属污染,泥鳅苗下池后成活率低;

  3、高温季节繁殖的苗因孵化出膜时间很短、泥鳅苗的生命力比较脆弱,培育时的成活率也较低;

  4、运输来的鳅苗经过包装、发运、放池后,因体弱下池后沉底,其成活率也不高。

  应对措施:

  1、选用培育良好的泥鳅作亲鱼,坚决不用近亲繁殖的泥鳅作亲鱼;

  2、按照标准建设泥鳅苗种繁殖场,孵化用具消毒处理后使用;

  3、尽量不在高温季节繁殖苗种或繁殖时使用物理方法降低水温;

  4、泥鳅苗尽量自己繁殖或选择运输距离少、时间短、质量好的苗种场。

  四、缺乏适口饵料

  有些养殖户不重视施肥培水,或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不当,泥鳅苗下塘后因缺食被饿死或生长不好。

  应对措施:

  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这样有利于培肥池水,有利于杀灭黄鳝、蛙类、昆虫等敌害生物,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

  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施肥时间最好是在泥鳅苗下塘前5-7天;

  3、泥鳅苗下塘后每天每亩泼洒1-1.5千克黄豆浆;并根据情况每隔3-5天酌施粪水作追肥,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

  五、池中敌害生物多

  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

  应对措施:

  1、严格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在进水口加双层网布拦截敌害生物;

3、长途运输的鳅苗入塘时处理要恰当。先将装苗袋放在泥鳅苗池的荫凉处漂浮1-2小时以平衡水温,直到袋内外的水温温差不超过2℃时才开袋。之后舀少量池水逐渐加到袋内与之混和,随后把鳅苗倒入大塑料盆内,逐渐向盆中加入池水,仔细观察鳅苗直到它们活动完全正常后才放入鳅池。

五、减缓泥鳅应激反应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

减缓泥鳅应激反应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养殖水环境,而控制和调节水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三种
1、物理方法:定期使用增氧剂或增氧机;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如用底改素进行底质的调节。定期换水,这一点在泥鳅养殖上十分重要
2、化学方法:利用化学改良剂进行针对性水质改良。如用氨氮净、亚硝速克降水体中过高的氨氮、亚硝酸盐等
3、生物方法:利用向水体中补充能去除有害物质的有益菌来净化水质。如芽孢杆菌,EM菌等
    除了以上的几点外,养殖户可在平时的养殖中定期向水体中泼洒VC应激灵,会有较明显的效果

六、泥鳅的越冬管理

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终年水温不低于15 地区,可常年饲养泥鳅不必考虑低温越冬措施以外,其他地区一年中泥鳅的饲养期 7 8 个月不等,有2 5 个月的低温越冬期。此间需做好以下工作:

    (l )挑选体质健壮、无疾病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越冬时成活率高。

    (2)越冬池先要用生石灰消毒,后撒入适量农家肥料,铺上 20 30厘米的软泥。泥以上有 10 20厘米净水深。在结冰地区,冰下水深需加深至20 30 厘米。温度要保持在2℃以上。

    (3)稻田泥鳅越冬,将泥鳅集中于鱼溜中,并在鱼溜里铺设和加盖稻草,让泥鳅钻进鱼溜底部淤泥和稻草中避寒。

    (4)越冬池放养的泥鳅密度,高于饲养密度的 2 3 倍。

    (5)采用人工设置越冬箱的方法,效果很好。越冬箱为木质材料,其规格为100厘米×30 厘米×20 厘米,每只箱放6 7千克泥鳅。装箱方法是:箱底铺上 3 厘米左右厚度的细土,再装 2千克泥鳅。后又装好3 厘米厚的细土,再装 2千克泥鳅。如此 3层,最后装满细土。细土在用前拌好适量的农家肥料。钉好箱盖,并在箱盖上打若干个洞,在背风向阳的水面沉入水底即可。

七、如何暂养泥鳅?

泥鳅捕起后,不论是内销还是外贸出口都须经数天暂养。暂养的目的是排除体内的粪便,提高运输成活率;去除泥鳅肉质的泥腥味,改善食用的口味;将分散捕起的泥鳅集中于一处,便于成批起运。泥鳅的暂养方法不少,常用的有:

    1.鱼篓暂养  用上口径24厘米、底径 65 厘米、高 24 厘米的鱼篓入静水中暂养,每篓放泥鳅7 8千克。如在微流水中暂养,可放 10 15千克。鱼篓置于水中要有 1/3部分露出水面,以便泥鳅进行肠呼吸。

    2.网箱暂养  网箱规格可按长 2 米、宽 1 米、高 1.5米制作。网箱应放置在水面开阔、水质良好的河道或池塘上。暂养视水温高低、网目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暂养 3040千克。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勤检查、勤刷网箱。

    3.木桶暂养  各类木桶均可暂养泥鳅。如用 72 升容积的木桶,可放泥鳅10千克,暂养第一二天,每天换水 4 5 次,第三天后每天换水2 3 次,每次换去水体的 1/3左右。

    4.布斗暂养  选择水质清新的河川或湖沼,设置布斗时,布斗上端约 1/3的部分要露出水面。一只口径 24 厘米、底径 65厘米、深24厘米的布斗,在静水中可暂养 7 8千克泥鳅,在流水中可暂养 15 20千克泥鳅。

    5.水泥池暂养  需养殖较长时间或出口转运时用水泥池暂养。要特别注意换水,一般刚起捕的泥鳅每隔 6 7 小时换水一次,待泥鳅将泥土和粪便排清后再转入正常管理。夏季暂养时,每天换水不能少于2 次,春秋每天 1 次,冬天隔天 1次。为提高成活率,暂养时要投喂大豆和辣椒。大豆能增强泥鳅体质,辣椒是刺激剂,可减少暂养时的死亡。投喂量为每15千克鳅重可投生大豆 100 克,辣椒 50 克。

此外,暂养池宜建在方便搬运、通水性好的地方,面积以能容纳每次的出货量为宜,并注意防止鱼病的污染和鸟类等敌害生物的危害。

八、泥鳅在网边聚集成团的原因及防治

  泥鳅养殖户在泥鳅养殖的过程中,会经常看到一些泥鳅聚集成团,有时即使驱逐也不会散去,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认为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有可能是细菌感染或寄生虫叮咬引起泥鳅烂鳃。

2、泥鳅发生了水霉病或鳃霉病,尤其是鳃霉病泥鳅聚团的现象更是明显。

3、泥鳅塘里的水体过于浓厚,塘内的某种气体达到了饱和状态,从而引起泥鳅肠道内充满了气泡,泥鳅的浮力增大,导致泥鳅会聚集成团。

4、养殖户要及时对水体进行消毒,预防泥鳅烂鳃病的发生。

5、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杀灭寄生虫。

6、养殖户要经常进行排换水,保持水质的清新,如泥鳅有聚团驱逐不散的现象,可以考虑尽快大量换水。

九、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接受,但由于养殖泥鳅的池塘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并不是说没有要求,泥鳅池水质要求总体如下:“肥、活、嫩、爽”,水的PH值在6.5-7.5之间。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除了要有足够的水量之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水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含适量的溶解盐类;溶氧丰富,几乎达到饱和;含适量植物营养物质及有机物质;不含有毒物;pH7左右。

    泥鳅的生长好坏和水中溶氧量呈正比,水中溶氧量高时,泥鳅摄食旺盛,泥鳅的耗氧量也随着增加,新陈代谢随之加快,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十、如何管理好水质

泥鳅养殖市场前景看好,不少朋友都纷纷加入泥鳅的养殖行列,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泥鳅养殖风险不大,收益丰厚。风险大不大其实是相对的概念,我们认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养殖技术,才能在市场价格不错的情况下大笔大笔赚钱,养殖技术不过关,泥鳅经常生病,产量提升不了,市场价格再高也是白搭,所以我们中国水产养殖网除了会在近期陆续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技术,还会介绍一下泥鳅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技术。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这一次我们主要介绍泥鳅养殖时应该如何管理好水质。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加上泥鳅养殖的密度普遍较高,池塘水质调控难度不小,养殖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池塘水质发黑,水面上有许多的泡沫,各项水质指标严重超标,很容易出现泥鳅大量死亡现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泥鳅养殖户应该尽快换水,然后用绿水解毒有机酸解毒(500毫升/亩),之后再用氨氮净(200/亩)、亚硝速净(500/亩)全池泼洒,第二天再重复使用一次,之后10天左右就必须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改底调水,57天就要换水一次,使水质尽量保持爽活。

  下面我们着重给大家讲一下夏季泥鳅养殖如何管理好水质的技术。

  首先要注意天气变化,控制池塘水温。由于泥鳅养殖的水位普遍都不深,在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内,可采用搭建阴篷。遮阳网、加注温度较低的水来加以调节。前期可以通过栽种水葫芦或水滑石等水生植物,净化池的水葫芦主要是为了净化水质,养殖池的水葫芦既能遮阳,又能为泥鳅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不仅如此,水葫芦又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成了泥鳅无土养殖的“功臣”。水葫芦稍微加工一下就是很好的青饲料,可以喂猪、喂鹅,从水中捞起来放一段时间之后,又是很好的农家肥。

  第二就是要加强水质控制,避免水质恶化。泥鳅养殖过程中既要保持水色黄绿,有充足的活饵料,又不能使水质过肥缺氧。前期保持水位约30厘米,每5天交换一部分水量。通过控制施肥、投饵保持水色,不能过量投喂。随着鳅苗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50厘米。

  第三是要关注水源变化,防范污染中毒事件发生。泥鳅养殖户要密切注视水源水质的变化,随时注意水源的水色、气味、悬浮物、浑浊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进水,避免污染中毒事件的发生。

最后泥鳅养殖户要注意巡塘,加强日常管理。泥鳅养殖过程中要勤于管理,勤于巡塘,黎明、中午和傍晚要坚持巡塘观察。如果水质比较肥,天气闷热无风时,一定要注意鳅苗有没有浮头现象。水中溶氧充足时,鳅苗散布在池底;水质缺氧恶化时,则集群在池壁,并沿壁慢慢上游,很少浮到水面来,仅在水面形成细小波纹。一般浮头在日出后即下沉,要是日出后继续浮头,且受惊后仍然不下沉,表明水质过肥,应立即停止施肥、喂食.并冲新水以改善水质增加溶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