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鳅疾病防治

 老刻刀 2014-12-15

泥鳅疾病防治

一、泥鳅细菌性疾病防治

 泥鳅细菌性疾病防治
赤鳍病
症状 此病多在水质恶化、蓄养不当时,由短杆菌感染引起,均在夏季流行。病鱼体表或鳍部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肛门发红,接着在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并逐渐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进而在皮肤溃疡部位寄生水霉,引发水霉病。病鱼在水池注水部或近池边水面悬垂,不摄食。
防治方法 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或用每+毫升含10毫克~15毫克氯霉素、土霉素或金霉素的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每天浸洗1次,1天~2天即可见效,4天~5天痊愈。
出血病
症状 此病是近年来出现的,具体是由哪种细菌引起感染还有待证实。早春至10月易发。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内脏也有出血,呈败血症症状。
防治方法 用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全池泼洒,或每公斤泥鳅用10毫克~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肠炎病
症状及病因 水温20以上易流行,是由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病鳅肠壁充血发炎,腹部膨大,有红斑,体色变黑,肛门红肿,肠道紫红色,有黄色粘液。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防治方法 全池泼洒漂白粉或口服呋喃唑酮。
烂鳃病
症状及病因 养殖密度大、水质差、水温15以上时鳅体感染柱状屈挠杆菌,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有污泥,多粘液,严重者会开天窗
防治方法 用漂白粉泼洒消毒或口服氟哌酸。
 泥鳅疾病防治的常用药物有清塘消毒类药物、内服外用西药等。
 清塘消毒类药物

漂白粉:用于主治细菌性疾病、清塘和浸泡消毒。

生石灰:常用于清塘消毒和预防、治疗细菌性疾病,还能改善水质。

孔雀石绿:常用于给鱼体作浸泡消毒,并预防和治疗水霉病和小瓜虫病。

高锰酸钾:常用于进行鱼体、工具和饵料框的浸泡消毒。

硫酸铜:常用于浸泡鱼体、工具、饵料台和防治寄生虫病。

敌百虫:主要用于杀虫,可作浸泡、泼洒和内服用。

强氯精:是高效、广谱和安全的消毒剂,对细菌、病毒、真菌和芽孢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可用于清塘、浸泡、泼洒消毒和防治疾病。

内服外用西药

碘:可以杀死细菌、芽孢、霉菌和病毒,常用来涂抹鳅体表面伤口,防治疾病。

亚甲基蓝:常涂抹在泥鳅身体表面伤口处,预防水霉病的发生。

呋喃唑酮:即痢特灵,对常见的革兰氏阴性和阴性菌都有效。它主要在肠道中起作用,用以防治鱼类肠炎病。对烂鳃、赤皮、烂尾和溃疡等病的疗效也很好。

二、泥鳅常见病如何防治

1、赤鳍病 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防治方法: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10 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2、肠炎病 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50千克泥鳅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50千克泥鳅用15克大蒜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另处还可用呋喃西林代替,每50千克泥鳞用2克拌料投喂。
  3、水霉病 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防治方法:将病鳅浸于10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中20 分钟,或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在孵化过程中,鱼卵易发生此病,可用1毫升/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30分钟。
  4、发烧病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5、气泡病 由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其症状是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可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6、寄生虫病 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防治方法:车轮虫、舌杯虫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治疗。三代虫可用0.5毫克/升敌百虫化水全池泼洒。
  7、白身红环病 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防治方法:一旦发现此病,立即将病泥鳅换到池塘中放养。放养前用5毫升/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放养后用0.2-0.3毫升/升孔雀石绿全池泼洒消毒。
  8、敌害防治 泥鳅苗种培育期间,主要敌害动物是水蜈蚣,它严重影响泥鳅的成活率。消灭敌害时可将泥鳅移池,用0.02毫升/升鱼虫灵对水全池泼洒。

三、鳅鱼为什么会发病?
  水生动物病害发生是由于其生存环境、病原体存在及水产动物本身体质三方面相互协同作用而引起的。水质、底质是其生存的主要环境;环境不适、投饵不足或营养成分不平衡,会使水产动物体质下降;投饵过量又会引起水质、底质恶化;恶化环境又使其食欲减退,体质下降,病原体也容易繁衍,这样便将引起病 害发生。如不及时对症治疗,并会引起病害蔓延。
  泥鳅虽然生命力较强,但养殖泥鳅生活的水域是一个很复杂的环境,它们的生长和生活除了受水环境的影响外,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上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超越鳅鱼本身的适应能力,或是鳅鱼自身抵抗力减弱,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鳅鱼患病的因素可归纳为两大因素:一是外因,包括养殖用水的理化性状、生物性状及人为作用等;二是内因,即鳅鱼本身免疫功能降低,抗病力的下降,便易受病原体侵袭而发病。这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鳅鱼本身的内在因素。
   引起泥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哪几种?
  泥鳅疾病的发生是指相对于鱼体正常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而言,泥鳅出现组织结构变异和生理功能异常,严重时出现器官坏死、生理功能完全失调而导致泥鳅的死亡。
  泥鳅和其它经济动物一样,在人为饲养的条件下,都有可能患病,根据鱼病发生的原因及病理特点,可将泥鳅的疾病分为生物因素、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的疾病三大类型。
   生物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病因 泥鳅常见病多数是由某些生物传染或侵袭泥鳅机体引起的。这些能使泥鳅生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甲壳动物等敌害生物(或由这些生物体分泌的毒素)。病原体与鳅体的相互作用引起鳅病的发生。因此,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应以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生长以及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为重点。
   特点 鳅病发生和流行一般在水温由低向高变化的过渡期(3—4月水温逐步上升时)、高温季节和鳅体严重受损等情况下;疾病大多具传染性,感染快,传播迅速,且常可数病并发,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死鱼;鳅病的发生初期常有少量病鳅游至水面和少量死鳅漂浮,此时及时发现鳅病并采取措施对于控制鳅病的发展和危害是极为重要的。
   防治对策 切实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及时采取多方面的预防措施。泥鳅病高发季节对身体、养殖水体及使用的工具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特别是经运输、转移网箱、拉网、囤养、筛分等操作后鱼体损伤严重时必须进行浸浴处理。常用的药物及方法为: 2%3%的食盐水浸浴 510分钟,0.6毫克/升的强氯精或消毒灵浸浴23分钟,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浴1530分钟。
  除外用药物消毒外,还应采取内服药饵的方式进行预防。药物可选中成药、生物制剂等,每月投药饵12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
  生物因素引起的鳅病的治疗,应以有效杀灭病原生物群体为主要手段。其治疗措施分两个途径实施:一是使用外用消毒药剂对养殖水体进行全水体泼洒,杀灭或控制水体及鳅体表的病原生物;二是投喂针对病原生物的抗菌剂、杀虫剂或中成药药饵,杀灭或控制鱼体内的病原生物和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激能力,从而抵御感染。

饲料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病因 这类疾病包括由于饲料营养不平衡出现的营养性疾病(如腹水、脂肪肝、鳅体畸型等),由于饲料被污染而产生的毒素(黄曲霉素B1、重金属CuPb等过量)以及饲料原料中毒素(如抗营养因子)等引起的鳅体生长不良、体型异常等。
  特点 实际生产中判别泥鳅疾病是否因投喂某种饲料而引起,可通过饲料的投喂效果观察进行。即若投喂某种饲料的泥鳅发病而投喂其他饲料的泥鳅或停喂这种饲料的泥鳅均不出现疾病,则可判定此种饲料是导致泥鳅发病的原因。
  饲料中致病因子种类及数量的不同导致泥鳅出现的病情有下述特征:泥鳅体畸形率较高,如出现脊柱弯曲,鳅尾向一个方向卷曲等;鱼体品质差,如大量腹水积累于腹腔,肝组织及肌肉中脂肪量显著增多;生长迟缓,饵料系数高,养殖存活率低(可以排除养殖技术、生物因素引发的疾病及水域污染等因素影响)
  防治对策 饲料中营养平衡失调是指饲料中各营养素的比例与养殖对象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比例不相适应,导致饲料中一定数量的营养素未能被泥鳅有效利用,或直接排出体外造成饲料浪费,更加重水域污染;或用作能量消耗,降低饲料的利用效率;或过量地贮藏于体内造成鱼体品质下降,并可能影响泥鳅正常生理机能的发挥而出现生理性病变 (如腹水积累)。防治因营养失衡而引起的疾病的有效措施是优化饲料配方设计,提高饲料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原料自身中所存在的对泥鳅营养代谢起抑制作用的物质,如植物饼粕中通常含有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等,此类因子可使泥鳅利用的能力降低,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此类疾病防治的有效措施是选用经过脱毒的饲料原料或在饲料配方中严格限制含毒原料的用量范围。
  饲料中某些添加剂过高是引发疾病(中毒)的重要原因。重金属元素CuFe等以及含氟量高的磷酸氢钙、磷酸二氢钙等添加过量,可造成泥鳅中毒甚至大量死亡;促生长药物(如喹乙醇)添加过量,泥鳅肥满度超高,使其耐低氧能力显著降低,运输死亡率极高;即使饲料中使用的是常用药物,如果添加严重过量,同样可导致泥鳅的大量死亡。防治此类疾病要求饲料配方设计和饲料加工过程中严格按泥鳅营养标准实施,在添加剂的选用上应认真注意其性能及质量。
  饲料被重金属 、农药、致病微生物等污染造成质量下降甚至完全变质也会导致泥鳅发病和大量死亡。生产中对饲料的贮存期、贮存条件等应有明确规定, 以避免饲料污染事件的发生;已被污染而变质的饲料不得继续投喂。

   环境因素引发鳅病的病因、特点的及防治对策是什么?
  病因 泥鳅为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有适合其生活的良好水环境。因而池塘水体的理化性状,如水温、溶氧、pH、营养盐与微量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泥鳅的生活,当这些因素变化过大、变幅太快时易导致患病。此类疾病由水体污染(如农药、有机毒物、重金属等)或水体非生物因子(如水温、溶解氧、流速、泥沙量等)骤变引起而发生。其致病因子多,相互关系复杂,病因、病状的判别也较为困难。
  特点 环境因素引发的泥鳅疾病依致病因子的种类及程度而不同,通常情况下导致泥鳅生长不良,畸型率高,对生物因素的鳅病抵抗力下降,鱼体品质差;严重时可导致大范围的养殖对象在极短的时间内暴发性死亡。
  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是普遍性的问题,根本解决或有效控制非一个行业的工作所能实现。作为防止或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的措施:首先在建立集约(规模)化养殖场时应对环境现状及演变趋势有较深入的了解,其养殖水体或引用水源应避开农药、制革、造纸、化肥等排污较多的工矿企业;其次,应加强环境监测,在可能被污染的情况下应有保护性措施;第三提高养殖技术水平,杜绝因养殖工作而造成或加重环境的污染。
  对于因环境因子(如水温等)变化而引发的鱼病,除生产中应按一定的技术规程(如鳅种异地迁移时水温差限制等)操作外,提高设施对环境的应变能力 (如增加充氧、控温等设施)能有效地防止其发生。

  人为因子会引起泥鳅发病吗?
  泥鳅不能健康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是人为因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量,在放养种苗时,不考虑池塘承载能量,超常规放养,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二是在生产操作时不细心,常常擦伤机体,使泥鳅表皮破损、黏液脱落,失去了保护功能,导致病菌感染或受寄生虫的侵袭而至病;三是养殖塘口生产多年不清整或清整不彻底,池底污泥过多、为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场所和条件。放养的鳅种未经消毒,带进了病原体。投喂的饲料不清洁或不新鲜,投饵不均,时多时少,或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尤其在高温季节,不能保证水质清新或有污染水进入等都能导致泥鳅发病或死亡。

   泥鳅发病的内因有哪些?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在泥鳅健康养殖过程中,泥鳅是否患病,更重要的是看泥鳅本身对病害的抵御能力。而泥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其种类、饲养阶段、季节不同而发病也不一样。鱼卵受敌害侵袭易患水霉,春秋时节易发真菌性疾病;夏花阶段,如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易患畸形。

  预防泥鳅的疾病发生应做好哪些工作?
  既要解决泥鳅疾病的防治,又要使泥鳅产品达到《GB1840—2001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要求》,疾病预防已成为泥鳅健康养殖环节中重中之重的关键技术。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需要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建造符合健康养殖条件的泥鳅养殖场。在建场前,首先应对水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水是泥鳅生活和生长最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作为健康养殖的水源条件,应该是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温适宜,不带病原菌和有害有毒物质,水的理化性状应适宜泥鳅生活的要求,并不受自然因素及人为污染的影响。在设计鱼池时,应该从生产能力和方便管理考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小鱼池要配比安排,大池与小池比为73。一般小池面积为5002 000平方米,大池20004000平方米,鱼池应东西走向长方形,增加采光,便于捕捞管理。在配套设施上要配备全面,全场要有主干道,塘口之间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到位,灌排水系统独立,仓储、检测器材完备。
  严格控制和消灭病原体。只要泥鳅发生疾病,必定有病原体的存在。因此,预防必须从控制和消灭病原体着手。实践证明,泥鳅疾病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是采取单一的方法或措施,很难奏效,所以只有综合预防,才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疾病的目的。
  增强抗病力。在健康养殖时,强化科学饲养,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及使用疫苗防病,都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加强检验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疫病,随时监测塘口动态,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杜绝病原体的传播。
  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和设施养殖。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巧妙地利用其自然属性,以主养对象为主,适量搭配对其有益的其它品种,或定期施用微生态制剂,维护水体的良好环境,按照健康养殖的要求,使池塘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都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综合预防的技术措施有那些?
  病害防治的原则是以综合预防为主,具体措施如下:
  加强饲养管理。泥鳅生活在很复杂的水环境中,有许多病原体平时就在它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人们不可能完全把它们消灭,所以依靠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科学喂养,提高鱼虾自身抗病能力,为它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是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
  科学放养 科学合理地放养是提高泥鳅抗病力的办法之一。从苗种来源和规格看,同一池塘要放同一来源、同一规格的苗种。因为若是好几处苗种放在一个池中,就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病原体。苗种规格不一,抗病力也会不同,容易发生疾病。苗种放养密度不能过大,要考虑育成后将占有的独立空间,过密反而使生长受影响,容易感染疾病。混养是防病的措施之一,在合理混养条件下,实际上使某一种鱼的密度相应减少了,也就减少了接触传染的机会。在苗种放养时,应提倡适时放养,因为水温在10℃左右时,泥鳅体质肥壮,肌肉紧密,不易受伤,即使有些伤损,病菌也处在非活跃状态,也就不易感染发病。泥鳅在这一水温时节,逐步适应新的水体环境,到春季升温后,可以提早开食,会很快进入正常生长期,也就不易感染疾病。
  适时投饵、施肥 鱼以食为天,为了增强泥鳅体质,适时投饵,施肥十分重要。
  投饵 选用优质配合饵料,讲究投饲技术,是提高饵料效力和增强泥鳅体质的关键。我国近年配合饲料生产发展很快,因此要根据泥鳅品种及其发育阶段,选用相应配方和粒型的饲料。在使用饲料时,也应根据泥鳅活动情况、季节、天气、水温、水质等条件,决定投喂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实行四定投饵。
  所谓四定指的是:一是对特定泥鳅品种采用特定专用饲料,保证泥鳅吃到适口、营养丰富、新鲜的饵料;二是有节制地投喂,做到吃饱而无剩余;三是养成泥鳅定点吃食的习惯,以利察看吃食情况,也便于防治疾病;四是根据泥鳅吃食习惯,恰当安排投喂时间。从季节上讲,应争取提早开始投喂,延后结束投喂日期,以延长泥鳅生长期。在生长期内,最好上、下午各投饵一次,种苗池可以一天投喂34次。为了利于生长和节省饲料,也可以实行多次少量投喂。中心目的是让泥鳅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少污染水体。
  施肥 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水中营养成分,促使浮游生物迅速繁衍,为泥鳅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施基肥应视底质和肥料种类而定。追肥以及时、少施、勤施为原则,最好以有机肥、粪肥为主。施用前拌入生石灰,并堆沤发酵后再施以减少病菌污染和耗氧。
  清除杂草,加注新水,调节水质 一般池塘不允许有大型水生植物及杂草,因为这类植物生长时会消耗水中营养盐类,夜间又会消耗氧气。池水中各类植物又是病原体及敌害生物的栖身之地,在拉网作业时也十分不便,均在清除之列。随着池中泥鳅的长大,塘载鱼量、排泄物每一天在增加,为此,应每隔310天左右,向池塘加注新水510厘米,以增加水容量。加注新水,同时还可改善水质,有利浮游生物更新换代,对预防疾病很有好处。
  坚持巡塘 泥鳅生活在水中,只有通过一日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水、鳅状况,掌握第一手信息,才能及时采取对策,以确保健康养殖良好进行。
  巡塘时,首先注意泥鳅是否浮头。这是早晨巡塘的主要内容。一般水质肥沃池塘清晨泥鳅会浮头,但是日出后则自行下沉,在夏季或闷热夜晚也常有浮头,这是池水缺氧的表现。泥鳅虽然能直接吸入空气,但水体中溶氧量低,浮头次数多会影响泥鳅的摄食和生长,严重浮头,如不及时灌注新水或开启增氧机,往往会造成泛池,最终导致大量死亡。
  巡塘还要监控泥鳅吃食状况。正常情况下,一般以九成饱为度,不让泥鳅吃得十分饱。当发现泥鳅厌食、或摄食状态不正常,就要重点监控,看看鳅体有无活动异常,或鳃、表皮有没有病变,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巡塘对水质状况也应仔细观察分析。有经验的渔民,不仅从水的透明度或水色来辨别水质好坏,还把池水区别为两类。所谓嫩水,池水为豆绿色或黄绿色,水中浮游生物较丰富,水质清新,含氧最也较多。泥鳅生活在嫩水中,不仅饵料充足,而且生活环境好,泥鳅体质必然健壮,抗病力强。所谓老水,水色酱黑或茶褐色,取水在瓷盘中观察,可发现少数大型浮游生物和有机碎片,很少见到细小的浮游生物。裸藻和微囊藻的大量繁殖,是水质老化的主要特征,老化池水中积累了大量有机物,特别是泥鳅粪便和过量的肥淹、残饵,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如果不采取措施,泥鳅会浮头,最终出现泛池。发现这种状况,可按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施2025千克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可使水质转。必要时,抽出部分池水,然后加注适最新水予以解脱。
  除此,巡塘还应随时保持池塘水面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比如及时捞除池中污物残渣,铲除池中水草、池边杂草,并把每次巡塘结果记入池塘档案,以备日后查考。
  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实际生产中常见一个鱼池大多数泥鳅患病死亡,但也有少数存活下来。其原因在于体质健壮。因此,要想达到预防和消除病原体感染,注意泥鳅内在因素,挑选抗病力强的个体加以培育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健康养殖出发,可以从以下四方面予以选育。
  遴选自然免疫品种 一些严重患病池塘中少数安全存活的泥鳅,都是一些体质健壮、免疫机能强或若其内部已产生了相应抗体,可以抵御和消灭入侵病原体的个体。这种免疫功能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对这些大难不死的个体,应专池饲养,认真观察其本身和子代是否对特定疾病具有免疫力。由此遴选出具有自然免疫某种病害的新泥鳅品种。
  杂交育种 这是通常选育免疫品种的方法,通过亲缘关系较远的雌雄杂交,可能取得抗病力比父本或母本都强的后代。
  定向培育 在一个品种内,反复地挑选和培养生长快、体质健壮的个体,通过几代的定向培育,有可能选育出抗病力强的品种。
  人工免疫 就是通过对每一尾放养的鱼体,进行疫苗注射或浸泡,使之产生抗病力。此法比较麻烦,但是免疫效果可靠,在泥鳅养殖中,免疫浸泡还是很值得提倡的。
  茛菪佐剂多联疫苗浸泡免疫。夏花下塘前用四联疫苗 (烂鳃、赤皮、肠炎、出血疫苗),加盐酸山茛菪碱,浓度为10微克/升,将泥鳅夏花放入尼龙袋内,用上述四联疫苗浸泡3小时,放入池塘。其获得性免疫性保护能力可达90%
  隐性感染免疫。对病毒性的疾病,可在低温情况下,采用弱毒疫苗浸泡,使鳅体呈隐性感染状态,在低温非流行季节使鱼体逐渐产生免疫力,到高温流行病季节,同样可以抵抗病原的侵袭,达到防病的目的。可结合春、秋季放养鱼种,水温13℃以下,将鱼种浸泡在原毒疫苗中20分钟,浸泡液与鱼种之比为3:1

泥鳅养殖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病害?

  任何经济动物,在人为饲养条件下,都有可能患病,泥鳅也不例外。泥鳅发病可由生物病原和非生物因素引起。按病原的性质,鳅病大致可以分为侵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其它因素引起的三大类型疾病。按种类分主要有敌害、原生动物、真菌、细菌、病毒等。

 

   泥鳅卵苗敌害种类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⑴ 敌害种类 泥鳅卵与苗的敌害生物较多,小鱼虾、水生昆虫(如水蜈蚣)的成虫和幼虫、以及个体很小的浮游动物(剑水蚤)等都会大量残害鱼卵和幼苗。

  ⑵ 防治方法

  ① 孵化用水需用100120目的尼龙筛绢网或相同规格的尼龙筛绢、乙纶塑料胶丝布等过滤。

  ② 定期在水源中泼洒晶体敌百虫(90%以上),使水体达0.30.5毫克/升浓度,或用0.02毫升/升鱼虫灵杀灭孵化用水或苗种培育水水源中的剑水蚤等敌害。

 

  小瓜虫病(白点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体] 多子小瓜虫

  ⑵[症状及危害]小瓜虫病借助孢囊及幼虫传播,主要以幼虫侵入鱼皮肤或鳃表皮组织,吸取组织的营养,引起组织增生,而后在鱼体上发展为成虫。具体症状表现为大量寄生时,病鳅皮肤、鳍、鳃等处都布满囊泡,一个个囊泡表现为小白点,由于虫体的破坏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得病鳅体表黏液增多,表皮发炎,局部坏死,鳍条腐烂、开裂。镜检时多数只看见球形的成虫,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呼吸困难而死。

  从苗到成鱼均可被寄生发病,其中以夏花和大规格鱼种阶段危害较为严重。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苗种,一般在56月,水温1525℃时易发此病,当水温在10℃以下或26℃以上时不发病,流行季节为初冬和春末,但当水质恶劣或养殖密度偏高时,在冬季及盛夏也有发病。

  ⑶[防治方法]

  ①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增强鱼体抵抗力。

  ② 1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洗鱼种1015分钟。

  ③ 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池水成1525毫升/立方米的浓度。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3次。

  ④ 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⑤ 以生姜和辣椒汁混合剂治疗。每667平方米用辣椒粉300克和120克干生姜混合煮沸0.5小时,连渣带汁全池泼洒;同时用腐皮必克,鱼用ABC和三黄散,一次量,每千克饲料用22.6克、5克和5克混合饲料投喂,一天12,连用5.

 

  舌杯虫病怎么防治?

  [病原体] 舌杯虫。

  [症状与流行] 虫体附着泥鳅鳃或皮肤,平时取食周围水中的食物,对寄主组织无破坏作用,感染程度不高时危害不大。若是与车轮虫并发或大量发生时,能引起泥鳅死亡。对幼泥鳅,特别是1.52厘米的鳅苗,大量寄生时会妨碍正常呼吸,同时使其生长受阻,病鳅表现消瘦,游动无力,严重时使鳅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出现,以夏、秋季较普遍。

  [防治方法)

  ①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② 放养前用浓度10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鳅种1520分钟。

  ③ 0.7毫克/升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④ 第一天用益菌多(复合微生物),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5,全池泼洒1;3天后用原虫特杀,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2克,全池泼洒1;3天用10%恩诺杀星或杀虫灵,每千克饲料用量为0.2克或6克,拌饲投喂,12次,连用35天。

 

  车轮虫病怎么防治?

  ⑴ [病原体] 车轮虫寄生。

  ⑵ [症状与流行] 车轮虫一般寄生于泥鳅鳃、体表,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有的在池边狂窜。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鳅苗、鳅种的大批死亡。58月份流行为季节,水温20℃~28℃。

  ⑶ [防治方法]

  ①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后再放养。

  ② 发病水体每立方米用0.5克硫酸铜和0.2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孵化池施药1.21.4毫克/升浓度,停止流水2030分钟(具体视鳅鱼承受程度调节),每天l次。

  ③ 300毫克/升浓度的甲醛浸洗预防;隔天浸洗1次,每次510分钟,发病时,每天1次。

  ④ 用车轮速杀(高碘酸钠溶液)0.30.4毫升,或每亩每米水深用200270毫升,全池泼洒,夏花鱼苗用量减半。

 

   三代虫病怎么防治?

  ⑴ [病原体] 三代虫寄生。

  ⑵ [症状与危害] 可见三代虫寄生体表和鳃。寄生数量多时,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丝黏液增多,严重者鳍鳃瓣边缘呈灰白色。56月份流行。对鳅种危害大。

  ⑶ [防治方法]

  ① 用浓度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分钟;若浓度为10毫克/升,则浸洗3050分钟。根据水温、泥鳅的体质情况选用以上不同浓度或适当增减。

  ② 用甲苯达唑拌饲料投喂,每千克泥鳅用0.05克,11次,连用35天。

  ③ 用高效敌百虫,每立方体用量为0.20.3,先用水稀释50006000倍,然后全池泼洒;同时用驱虫净,每千克体重用2克拌饲料投喂,11次,连用3天。

 

  侧殖吸虫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体] 侧殖吸虫

  ⑵ [症状与危害] 俗称的"闭口病"即是侧殖虫病,中间宿全为田螺、湖螺及旋汶螺等。尾蚴在螺内发育成囊蚴,螺被吞食后,在鱼肠道内发育成成虫。鱼苗发病时闭口不食,生长停滞,游动无力群集于下风处。解剖后可见大量吸虫积于前肠部位,肠内无食,我国各地均有发生。

  ⑶ [防治方法]

  ① 清塘,彻底消毒;消灭螺类及其它野杂鱼类。

  ② 用硫酸铜兑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7毫克/升。

赤皮病怎么防治?

  赤皮病又叫皮瘟、擦皮瘟。

  ⑴ [病原体] 荧光假单胞菌

  ⑵ [症状及危害] 体表充血发炎,可蔓延于全身,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整个鳍或鳍基部充血;严重时,尾鳍、胸鳍充血并腐烂,鳍端常有缺失,鳍条间软组织多有肿胀,甚至脱落呈梳齿状,常继发感染水霉病。病鳅时常平游,浮于水面,动作呆滞、缓慢,反应迟钝,死亡率高达80%。该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主要由于鳅体擦伤,水质恶化而引发此病,

  ⑶ [防治方法]

  ① 在放养、捕捞、运输过程中避免碰伤鳅体,苗种下塘前用58毫克/升的漂白粉溶液或25毫克的盐酸土霉素溶液浸洗10分钟左右,养殖过程中保持水质良好。

  ② 鲜蟾酥10克,于凉水中搅拌均匀,全池泼洒,浓度为0.5毫克/升,每31次。

  ③ 每立方米水体用2克五倍子加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加水全池泼洒。

  ④ 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二氯异氰脲酸钠加水全池泼洒。或每立方米水体用0.20.5毫升双链季铵盐加水全池泼洒。

  ⑤ 每千克饲料用36毫克黄连解素散药物拌饲料投喂,连用56天。

 

  烂鳃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体] 柱状屈挠杆菌。

  ⑵ [症状及危害]养殖密度大、水质差,引起鳃组织腐烂所致。病鳅体色发黑,鳃丝腐烂发白,尖端软骨外露,鳃上带有污泥,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丝肿胀,严重者鳃盖腐烂明显。水温15℃以上时鳅鱼易感染,一般流行于410月份,夏季较为严重。

  ⑶ [防治方法]

  ① 经常加注新水,注意调控水质;

  ② 用宝灵碘(聚醇醚碘溶液10%)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6毫克/,11,连用2;同时用氧氟沙星搅拌投喂,每千克泥鳅用量为10毫克,11次,连喂35天。

  ③ 用康碘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毫克/,11,连用2;同时用速克,每千克饲料用4克,11次,连用5天。

 

   肠炎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体] 点状气单胞菌感染

  ⑵ [症状与危害] 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肠道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水温20℃以上易流行,此病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⑶ [防治方法]

  ① 每千克饲料用大蒜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② 每千克饲料用20克干制穿心莲粉,拌料投喂,连用56天。另处还可用三黄消炎灵,每50千克泥鳅用58克拌饲投喂。

  ③ 用二溴海因(30%),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40.07,全池泼洒1,同时用大蒜素,每千克泥鳅用60毫克拌饲投喂,12次,连用35天。

 

   烂鳍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 短杆菌感染。

  ⑵ [症状与流行] 初期症状表现为鳍条基部充血,鳍条附近的皮膜腐烂,背鳍附近表皮脱落明显,呈灰白色。严重时鳍条脱落,肌肉外露、红肿,腹部和体侧出现红斑,逐渐变成深红色,肠管糜烂,停止摄食,衰弱致死。烂鳍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水质恶化、暂养时间过长或鱼体受伤时容易发生。在并进而在皮肤溃疡部位寄生水霉,引发水霉病。此病易夏季易流行。

  ⑶ [防治方法]

  ① 始终保持鳅鱼养殖水体水质良好(可使用“超浓缩光合细菌”),减少病菌繁衍;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扦捕、运输等操作要慎细,避免鱼体受机械损伤。

  ② 用聚维酮碘(10%)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30.5毫升/升浓度。

  ③ 全池遍洒强氯精(含有效氯90%),使池水呈0.50.6毫克/升浓度。

  ④ 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水溶液,全池泼洒;或用0.2毫克/升的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连续3天~4天。

 

  打印病怎么防治?

  ⑴ [病原体] 嗜水气单胞杆菌嗜水亚种。

  ⑵ [症状与流行] 身体病灶浮肿、红色,成椭圆或圆形,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或病鳅肛门两侧)的皮肤及其下层肌肉出现红斑,周边充血发红;严重时,肌肉溃烂,甚至露出骨骼。病鳅身体瘦弱,游动缓慢,停止摄食,直至衰弱死亡。79月份为主要流行季节。

  ⑶ [防治方法]

  ① 用五倍子,一次量,每立方米水体用量为4.0克,隔天一次,连用2;预防时将五倍子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每151次。

  ② 用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使池水呈0.40.5毫克/升的浓度,连用2次。

  ③ 0.3毫克/升浓度的二氧化氯按使用说明配制后,全池泼洒,连用2次。

  ④ 0.20.3毫克/升浓度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

  ⑤ 用康碘,一次量,每立方水体使用量为0.3,全池泼洒1;同时用速克拌饲料,每千克饲料用4克,11次,使用56天投喂。

 

   红鳍病怎么防治?

  ⑴ [病原体] 细菌感染。

  ⑵ [病症] 发病初期病泥鳅鳍条及体表部分皮肤剥落呈灰白色,肛门红肿,继而腹部及体侧皮肤充血发炎,鳍条呈血红色,严重时病灶部位逐渐溃烂,病鳅常在进水口或池边悬垂,不进食。该病是因鳅体受伤感染病菌所致,危害极大,发病率很高,若是水质急剧变化,更易诱发此病。夏季是该病高发季节。

  ⑶ [防治方法]

  ① 操作时避免鱼体受伤,保持其体表黏液层。

  ② 发病前后用漂白粉水溶液泼洒,浓度为1.01.2毫克/升。

  ③ 同烂鳍病防治方法。

 

  白尾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体] 白皮假单胞菌,该病的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淡水体中。

  ⑵ [症状及危害] 初期鳅苗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不久即死亡。每年57月为流行季节,受伤泥鳅更易感染死亡率可高达3050%

  ⑶ [防治方法]

  ① 将三黄散加入25倍重的0.3%氨水浸泡,连汁带渣全池泼洒,使水体浓度为3毫克/;

  ② 1千克干乌桕叶(4千克鲜品)加入20倍重量的2%生石灰水中浸泡24小时,再煮10分钟后带渣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4毫克/;

  ③ 漂白粉(有效氯30%)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升。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毫克/升,以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④ 用毒消净,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5,全池泼洒,11,重症可连用23;同时用诺氟杀星粉和多维,每千克泥鳅用0.2克和0.05克拌饲投喂,一天2次,连用57天。

 

  水霉病怎样防治?

  ⑴ [病原] 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

  ⑵ [症状与流行] 水霉菌丝为管形没有横隔的多核体,一端像根样附着在泥鳅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的菌丝可深入到损伤或坏死卵膜、皮肤及肌肉。另一端则游离体外,长可达3厘米,形成肉眼能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菌落。疾病发生早期,肉眼看不出什么异状,当肉眼能看出时,菌丝不仅在伤口侵入,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鱼卵感染水霉后停止发育,菌丝会大量生长,染病卵粒呈白色绒球状,进而导致胚胎死亡。鱼苗感染时,背鳍、尾鳍均带有黄泥状的丝状物,鱼苗浮于水面,活力减弱,最后消瘦死亡。在鱼种、成鱼阶段,主要是在拉网、转池和运输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机械损伤,使鳅鱼体表受伤严重而感染水霉菌而引起发病。此病大多因鳅体受伤,霉菌孢子在伤口繁殖,并侵入机体组织,病鳅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或消失,肉眼可以看到发病处簇生白色或灰色棉絮状物,鳅体负担加重,其后伤口扩大化、腐烂而导致死亡。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广泛,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鳅体,发病的高峰期在每年的早春和晚冬,即水温在14℃~18℃左右。

  ⑶ [防治方法]

  ① 保持良好的孵化用水水质,抑制水霉菌繁殖;避免鱼体受伤,减少发病机率。

  ② 鱼卵孵化时,首先在收集清洗鱼卵后用0.3毫克/升浓度的灭毒净或用3%5%食盐溶液浸洗510分钟,鱼卵进环道后隔812小时用水霉净溶液泼洒1次,使池水呈0.5毫克/升浓度。

  ③ 苗种下塘前15天彻底清塘,杀灭病原体,鱼种下塘前用3%的食盐溶液浸洗消毒或用0.3毫克/升的灭毒净或用l%食用醋数滴浸洗510分钟,均有较好疗效。受精卵受感染,用1%食盐与0.04%小苏打混合溶液浸泡1015分钟。

  ④ 泥鳅感染后,用0.02%小苏打和0.04%食盐(11)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或全池泼洒水霉净,使池水达0.20.3毫克/升浓度,效果较好。

  ⑤ 用姜、盐、酒三合剂浸洗鱼种,先取500克老生姜加1 500克水磨烂,重复34次,再称取食盐1500克,白酒500克与姜汁和匀,可用于150千克鱼种。

  ⑥ 用杀菌红,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250.45毫升,全池泼洒,连续2;同时用高稳易还原VC或高稳易还原VC+VE,每千克泥鳅,用50100克拌饲投喂,连续35天。

出血病怎样防治?

  ⑴ [病因] 该病的发生是综合因素诱发。

  ⑵ [症状及危害] 病鳅体表呈点状、块状或弥散状充血、出血,腹腔积水,肝脏肿大,肠腔内积有多量液体,呈细菌性败血症症状。早春至10月易发此病。

  ⑶ [防治方法]

  ① 改善水体与环境条件,适当换注新水;严格防止带病的鱼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内。

  ② 用五倍子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呈0.30.5毫克/升,11次,连用23天。

  ③ 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漂白粉或二氯异腈尿酸钠兑水全池泼洒,或每公斤泥鳅用1015毫克土霉素拌料投喂。

  ④ 每千克泥鳅投饲含有0.3克出血平的饲料,预防连用2,治疗连续投喂57天。

  ⑤ 1天用水质保护剂,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1.5克,全池泼洒1;2天用鱼虫杀星,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030.05克,全池泼洒1;3天用菌毒强杀,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10.15克,全池泼洒,同时用出血宁(甲砜霉素粉)、鱼用ABC和三黄散,每千克饲料用7克、5克和5克,拌饲投喂,12次,连用57天。

  ⑷ 注意事项 使用以上药物的休药期如下:土霉素30天,甲砜霉素14天。

 

  红环自身病怎么防治?

  [病原体] 不明。

  [病症] 病鳅体表及各鳍条呈灰白色,体表上出现红色环纹;严重时患处发生溃疡,病鱼食欲不振,游动缓慢。该病通常因泥鳅捕捉集中后,长时间处在流水暂养状态而发生。

  [防治方法]

  ① 将泥鳅从流水池转入池塘养殖。

  ② 放养时用亚甲基蓝药浴1520分钟,浓度为5/1 000千克水体(5毫克/);全池泼洒时,每立方水体用量为2克,每隔21次,连用2次。

  ③ 泥鳅放养后用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每立方水体用量为1毫克/升。

  ④ 用水霉净(五倍子末),每立方水体用量为0.3克,全池泼洒,11次,连用3天。

 

  曲骨病怎么防治?

  ⑴ [病因] 鳅苗孵化时由于水温剧变或水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过高,或缺乏必要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有时因寄生虫侵袭等,致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骨骼畸形。

  ⑵ [症状与流行] 泥鳅苗脊椎骨畸形呈弯曲状。此病一般不流行。

  ⑶ [防治方法] 泥鳅繁殖期间保持孵化水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防止温度短期剧变;在鱼苗培育阶段注意营养平衡,投喂混合饲料,保证需要的营养。

 

   气泡病怎么防治?

  ⑴ [病因] 水中的氧或其他气体过饱和。引起泥鳅气泡病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①水体中浮游植物多,中午阳光强烈,水温高,藻类光合作用旺盛,可引起水中溶解氧过饱和而发病。②池中施过多未经发酵的肥料,肥料在池底不断分解,放出很多细小的甲烷、硫化氢等气泡,泥鳅苗误将小气泡当浮游生物吞食,引起气泡病。因这些气体有毒,同时大量消耗泥鳅体内的氧,所以危害比溶解氧过饱和大。③有些地下水含氮气过饱和,没有经过曝气等处理而直接进入池中,可引起气泡病,危害也比溶解氧过饱和大。

  ⑵ [病症] 鳅体体表、鳃、鳍条上附有许多小气泡,剖检可看到肠道内也充有白色小气泡。病鳅腹部鼓起,逐渐失去自由游动能力而浮于水面,作混乱无力游动,若不及时急救,不久在体内或体表出现气泡,随着气泡增大及体力消耗,会发生大批死亡。该病多发生在春末、夏初的鳅苗培育阶段,对幼鱼危害较大,可引起幼体大批死亡。因此气泡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⑶ [防治方法]

  ① 发病时立即排除部分老水,加注新水,充分降解水中有机物,引用地下水时要先经过充分曝气,保持水质新鲜,不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② 加强日常管理,合理投饵、施肥,注意水质清新,防止水质恶化。

  ③ 用黄泥土加水搅拌后全池泼洒,以池水变浑浊为度,以降低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也可放养适量的鲢鱼。开启增氧机,使水体中过饱和的氧气散发到空气中。

  ④ 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用量为4kg/亩~6kg/亩,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让鱼体皮下多余的气体渗透到体外。 同时能适当提高水体pH和透明度,具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⑤ 发病后,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控制浮游植物繁殖过量。或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兑水全池泼洒。

 

   怎样预防泥鳅感冒?

  鱼类是冷血动物,其体温随水温而改变,一般与水温仅差0.1℃。当急剧改变水温时,即降低或升高水温,都会刺激泥鳅皮肤的末梢神经,从而引起鱼体内部器官活动的失调,发生感冒,其症状是皮肤失去原有光泽,并有大量粘液分泌。若发现不及时,时间长了患感冒的泥鳅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泥鳅从一个水体移到另一个水体时,使水温相差不超过3℃,对于泥鳅的成鱼和亲鱼,水温的突然改变不应超过5℃,对泥鳅苗种则不应超过23℃,只有注意温差调节,才能有效地预防感冒。

 

  怎样防治泥鳅发烧病?

  [病因] 此病在运输、或饲养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狂窜不停而衰竭死亡。

  [症状] 泥鳅在高密度长时间运输()饲养的情况下,体表分泌粘液的速度加快,且聚积在水中发酵,大量耗氧,放出热量,使水温骤升(可高达50),同时引起泥鳅体温升高,焦燥不安,免疫功能下降,致使病菌急性感染,从而造成大批死亡,有的死亡率高达60%以上。

  [防治方法]

  ① 在运输前,先经蓄养,使泥鳅体表泥沙及肠内粪便排净,气温在2330℃的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中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入2530万单位。但注意运输时间不宜过长;

  ② 根据水源水质、养殖条件、水平、苗种来源,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注意观察,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不能留死角。

  ③ 在发病池()中,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农药中毒怎样预防?

  ⑴ [原因] 随着工业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农田中农药使用浓度和使用频率的提高、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添加剂的乱用等,更增加了泥鳅中毒、畸变、商品质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险。泥鳅受毒物的危害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水源水质不好,进水时,注入了有毒污水;二是通过食物或直接从水体中吸入了有毒物质,部分有害物质富集,组织器官受到破坏,造成生理机能代谢失调,严重时可致死;三是防治病虫害时,药量超标使用或是选用药物不当。

  ⑵ [症状] 不同药物对泥鳅的毒害不相同,其表现亦不一样,较为明显的有体表充血、发红,尾尖颤动不定,游动失常或翻滚、狂窜或侧仰,最后进入麻痹昏迷状态,侧躺在浅水处或水草上,及至死亡。

  ⑶ [防治方法]

  ① 加强水源监测工作,严格掌握注入水的质量。

  ② 病害防治时,准确丈量水体,对症下药,根据用药的品种、天气、水温等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对养鳅的水稻田进行病害防治时,应采取喷雾、加深水位或降低水位、用药后换水等方法,可有效地降低稻田水体中的药量浓度,从而减少药害。

  ③ 对轻度中毒的泥鳅,应及时捞出放于无毒水体中暂养。对泥鳅中毒较重的养殖池,应在处理的同时清除底泥,待药性消失后方可继续饲养。

  ④ 农田中使用的各种化学农药,其残毒会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质,使泥鳅中毒致死。此症易给稻田养殖泥鳅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为了确保泥鳅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和洒药方法。

  ⑤ 凡自已加工(或购买)的泥鳅专用饵料,配方要合理、科学,更不得添加禁用药物。平时投喂的小鱼、螺、蚌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购买的配合饲料,都应查明来源,防止误用有污染的(或有毒)饵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