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会课要“曲径通幽”

 一亿监利 2014-12-15

新学年伊始,有年轻同事找我求助:“李老师,我现在应该设计什么样的班会课?”

  我说:“马上该教师节了,建议你设计‘感恩教师’的班会。”

  同事微微失望:“我觉得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重要……”

  我心头一乐:怎知“感恩教师”的班会,就不会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呢?创意班会,就是要“曲径通幽”。

  比如,新生报到第一天,我明明是想让学生走出中招考试的阴影,却只在班会上送给孩子们一首名为《南瓜》的诗: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柿/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他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南瓜不说话,默默地生长着。然后深情地解读:也许你的亲朋好友不相信你们来到职业学校还会有前途,但是,老师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如果你真的是一个南瓜,是一个人才,就结出一个灿烂的果实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老师和你们一起努力……

  学生自然会在《南瓜》这个“曲径”里,有所收获。

  再如,学生第一次进教室,我会讲一个关于奉献的《石头汤》的故事,并说:“我想在咱们班里煮一锅石头汤。而且我很高兴地发现,我刚刚把锅支起来,马上有同学往里面投放了盐巴和胡萝卜。现在,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人在石头汤里放入了美味的菜蔬?”

  于是,近一段时间为班级服务的同学,一个个站起来做自我介绍,并接受同学们的掌声。每一次掌声,都让他们收获到付出带来的快乐。而那些不止一次接受掌声的孩子,则被推选为班干部,因为有目共睹的付出,他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也有了威信。

  这便是“曲径通幽”所营造的意境、体现的魅力。

  回到“感恩教师”班会课的设计,其实完全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达到“异曲同工”之妙。我所设计的“感恩教师”班会,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讨论“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有哪些?”——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写作业、给老师起外号、顶撞老师等;第二个环节是“你对老师知多少”,引导学生与教师“共情”,换位思考;第三个环节是“我和老师一起成长”,引导学生用包容的眼光,接纳不完美的他人;第四个环节是“我为老师找优点”,并把这些优点写到精美的卡片上,跟随祝福语,一起送到每一个教自己的老师手中……这不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么?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有些教师在创意班会课的时候,虽然也设计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却只设计了“曲径”,忘了“通幽”。这无疑是很遗憾的。

  我曾到一所名校观摩一个初三班级的班会课。第一个环节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6个学生各拿一个生鸡蛋并把它包严实,然后让同学们猜:哪个包好的鸡蛋被扔到地上不会摔碎。游戏最后,当然是有的鸡蛋碎了,有的鸡蛋却完好无损。这个创意不错,但主持人(或老师)却没有做任何引导升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就让学生不甚明了——怎样才能做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班会的第二个环节是辩论“初三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利与弊”。正反双方辩论非常激烈,也很精彩。但是,辩论的最后,主持人也没有告诉大家上网如何“趋利除弊”;第三个环节就更让人大跌眼镜了。主持人说:“初中同窗3年,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心仪的人,平时不敢表白,就趁着这最后一个班会,去表白吧……”学生自然是不好意思表白的——毕竟有这么多老师在听课!于是主持人反复启发,甚至点名:“某某,我知道你有喜欢的人啊!”但某某始终呈“启而不发”状,被催急了只好直接说现在不喜欢她了……

  自始至终,班主任都没有参与其中。这个班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幽”在何处?大家并不清楚。

  班会课结束后,很多老师都在唱赞歌,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也很自豪地说:“一切都是学生创意的,我从没过问……”

  可是,真正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这样一种状态吗?恐怕不尽如此。

  在我看来,班会课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主题教育课,一种是主题活动课。在主题教育课里,教师会多讲、多提问(比如前文《石头汤》的班会);在主题活动课里,以学生活动为主,但教师必须在活动后做适当引导。因为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很多观点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如若教师不引导,课堂成果很难圆满地呈现。

  所以,无论用哪种形式,都不能忘记,我们走“曲径”的目的是“通幽”。

  (作者李迪,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