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写出议论味之六:“求异”是有“条件”的

 sanmin 2014-12-15

  

“求异”是有“条件”

 

心理学上对求异思维的解释是:

“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路径去思考,探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异思维可以让人对问题有新颖而独到的认识,其具体表征是“同中求异”,即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在同类事物中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或者特异之点,并进一步以这“异”作为思考问题的源头或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问题,多方面、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和方法。这种思维既无固定范围,也无固定线路,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求异思维有时也指在别人已成的见识上另辟蹊径、重开思路,探寻不同于公众意见的新观点、新结论。

    比如,一提“拔河的启示”,人们的头脑中首先会蹦出“团结就是胜利”,这一认识不能说不正确,但细细推敲,比赛的时候,哪个队不“团结”呢,为何有胜有负呢?其实“团结就是胜利”的前提是指挥不当或策略失误,造成选手的“劲儿”未能同时“勃发”。换个方向,如果双方力量悬殊,实力是决定因素,得到的启示应是“实力就是胜利”;如果双方势均力敌,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得到的启示就变为“坚持就是胜利”;如果一方因无斗志而失败,则可得出“气可鼓不可泄”的观点。总之,在这个话题中,决定胜败的多种因素就是思考的“不同途径”;思维发散,可以让人获得对事物的多角度认知,然后通过比较权衡,就能确定较为新颖的立论,或者确定更适合自己“发挥”的切入点。

求异思维更多的时候采用“逆向思维”,应用于立意就称为“反向立意”。从“技术”的层面讲,“反向立意”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合理改变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合理置换原判断的相关条件。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那两句唱“对台戏”的名言,“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一直是被作为求异思维训练的范例,但却很少有人指出“求异”背后的“思维”轨迹。其实,“近墨者黑”中的“近”不是简单的接近、靠近,主要指行为主体(尤其是有主观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心理上对“墨”有亲近感和倾向性。比如赌博,有些人并不认为是坏事,“小赌怡情”吗,结果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一点点地滑入“败性”“大赌”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而“近墨者未必黑”中的“近”就指的是单纯的物理距离、空间距离,而与“心理距离”无干,其强调的是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当然,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可以把“近墨者黑”中的“近”理解为空间距离,如此,该名言强调的是不良环境对人的影响,其现实意义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良性环境。再如“开卷有益”这一命题,其实隐含着两个前提条件:一读的是有益的书,二用科学的方法读;有人“反向立意”提出“开卷未必有益”,其实是暗中“置换”了这两个条件,读的书变成了无益的书,而且是用不求甚解甚至“歪解”的方法读。

由此想到一种很不好的“求异”倾向,即有的同学动不动就“未必”一番,“未必论”成为他们“出新”的杀手锏,且呈绝对化、机械化状态。没有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做具体阐释,没有对相关条件做深入分析,这样的“未必论”就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诡辩”。在论辩中,“有意诡辩”才是智慧的体现,因为其经过了对概念及相关条件的解析,是思维理性的外化。希望大家在培养思维理性上多下些功夫。

并不是所有的命题都可以“逆向思维”,明明“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已成公论,你偏偏说“诚信未必是一种优良品德”,甚至还举例说对坏人、对敌人就不能讲诚信。这不是科学的“逆向思维”,而是强词夺理。所谓诚信,就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与交流背景下,诚信是公民必备的素质与道德追求。从这一意义上讲,“诚信是一种优良品德”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公理”。而将“对坏人、对敌人不能讲诚信”作为否定这一公理的依据,其实是无视上述诸因素的“蛮横推理”,结论当然也就是荒谬可笑的,是禁不住推敲的。同时,反向立意也必须考虑到材料的性质,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质疑”,比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修船工的故事”,无论如何,修船工的顺手补洞,船主的知恩图报,都是应该肯定的,如果非要从“不可多此一举”或者“船主的封口费”等角度立意,那实际上是无视材料的整体价值与情感取向的做法。此外,还要注意作文命题的相关要求,置“交通规则”于不顾,出了事故可是要“责任自负”的呦。

关于立论,古人认为要处理好“是”与“异”的关系。“是”即正确,“异”即不同意见,也就是要在正确、合理的基础上去求异质疑,不能搞诡辩。清刘熙载《艺概》云:“不异之是,则庸而已;不是之异,则妄而已”。可见,“是”与“异”二者是须合一的。

某满分作文选收录了2012年高考天津一考生题为洁净之心不惹尘埃》“反向立意”的习作。从题目就能看出,考生对材料中的小鱼持肯定态度,认为“人活着,很多时候就要像小鱼那样有意地糊涂,让洁净之心不惹尘埃”。

天津卷作文题如下: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

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如果将其单独拿出来,是可以作多角度、多层次解读的,既可以作正向解析、也可以作反向推理。但因为加上了引导语,考生立意其实被限定在“最常见”“不可或缺的”和“容易被忽视的”这几个关键词语及及所构成的“情感与逻辑的矛盾”(孙绍振语)之中。比如“水”,本来可以有清水、浊水,纯净水、浑水等等不同的概念,但由于有了“不可或缺”这四个字,那么自然就要把“污水”“浑水”等排除在外,从比喻或象征的角度看,考生习作中所提到的“尘世的喧嚣”“魑魅魍魉”“污垢秽物”等外部恶劣的环境,自然也就应该排除在外。因为即便要搞“挫折教育”“忆苦思甜”之类的活动,稍有头脑的人也不会让受教育者到“浊水”“浑水”里去,以提升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定力与能力。这个问题明确了,小鱼不知“水是什么东西”到底是懵懂、糊涂还是“有一个纯净而无杂物的心灵”,也就是明摆着的事。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其中的“糊涂”并不是真糊涂,而是洞彻了世事之后不得已而采取的“保身之术”或曰“立世之法”而已。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的境界分成四个层次,小鱼不知“水是什么东西”,应该属于最初一级的“自然境界”,这个境界的人还没有“觉解”,其行为举止完全听凭本能的支配,也就是真糊涂。如果非要把未经“觉解”的混沌,说成是大彻大悟的超脱,说不定脑子真的出问题了。

很多同学都知道求异思维的重要性,也掌握了求异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比如“熟语翻新出新意”“反弹琵琶语惊人”之类,但由于过于重外在“技巧”,轻内在思维,结果习作中常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伪求异、伪创新,常常闹出哲学与逻辑学的大笑话。尤其要指出的是,这类哲学与逻辑思维方面的错误隐蔽性很强,别说学生,大多数语文教师也很难发现。在一本谈作文创新思维的书中,编者举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谚语为例,对下面的立意大为赞赏:如此磨针劳民伤财,舍近求远,浪费光阴,得不偿失。编者认为这种立意别具只眼,是典型的求异思维。而实际上这是典型的伪求异,它忽略了铁杵磨针故事本身的假言预设(只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就会明白“铁杵磨针”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与“愚公移山”一样,着眼点不在“真实”而在“寓意”上);因为即使是李白所处的唐代,那老妇也不会愚蠢到真的去磨杵。上面的立意与“移山不如搬家”的错误如出一辙。该书中还有一篇以瞬间这一话题为例的指导文章,在话料限定了瞬间极短的时间、转眼的功夫的前提下,文中居然出现了相对于人类历史长河而言,人的一生也是一个瞬间’”的论断。这样的论断犯了无限相对论的错误(也就是无条件地消弭相对的“两极”的界限,最典型的例子如庄子《秋水》篇中关于“大”与“小”的判断。庄子认为,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所以“大”和“小”也就没有什么区别。)

顺便提一下,从创新的维度衡量,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各有其独到的作用。求同思维可以让人获得对问题较正确而深刻的看法,求异思维可以让人对问题有新颖而独到的认识,两者本谈不上孰优孰劣。单用求同思维或单用求异思维,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片面性。如果能巧妙地把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或者更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文中蓝色字体部分刊出时被编辑给删掉了,不知何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