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对“量”的认识到“测量”

 游刃有于 2014-12-15

从对“量”的认识到“测量”

2014-12-08 计量资讯速递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的祖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掌握有关“数”和“量”的知识?又是什么时候有了度量衡?这些都是十分有趣,同时也是很难回答的问题。然而我们又不难想象,古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为了保存自身,首先要解决的是吃、穿、住的问题。那么,人类早期是如何从对数和量的认识到学会测量,这些又与吃、穿、住以及后来的度量衡有什么关系呢?

从古猿到人

劳动是古猿进化成人的决定因素,制造工具是古猿转化成人的主要标志。古猿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促进了大脑的进化,开始对某种规律性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对比,量的概念就产生了。如一些妇女结队到森林去采集野果,甘甜的果实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而且还可以带一些回去给她们的同伴。一段时间过去了,这里的果子越来越少,最后不得不放弃这块地方,再去寻找其他食物,于是多与少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些年轻力壮的男子,外出捕捉野兽,有时猎到一只小野兔,有时又幸运地猎获一只大山羊,天长日久,用手提一提、用肩扛一扛,就分辨出轻和重来了。为狩猎的需要,常常要找一些树杈充当武器,太长既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使用,太短又打不到猎物。经过反复实践,长短这个概念产生了。这些都是对自然界规律现象产生对比的结果,通过长期对比积累起来的经验,就逐渐有了“量”和“形”的概念,有关量的这些初步认识,对此后制造工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从猿到人的漫长道路上,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在长期、反复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一次次十分偶然地用一只手击落了另一只手中的石块,从而产生了比较锐利的石刃后,这一击却悄悄地敲开了从猿到人的大门,古猿以极其初级的思维开始制造工具。人类从开始制造最原始的工具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已对“量”有了进一步认识,并且促进了大脑的进化;如制造一件木质工具时,最简单的劳动是把长棍截成短棍;制造一件石质工具时,无非是从一块大石头上敲下一块小石头,再进一步把石头分成大大小小的不同形状;木棍也分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从而这些不同形状、不同粗细的木、石便可以制成不同用途的工具。

磨制、复合工具的制造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虽然已把石块分割成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多边形、三角形和带有锋芒的尖状器、刮削器等,但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控制石材去制作较为理想的、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大小的工具,只是在任其一击后产生的震动而产生物理性的分裂。尽管如此,古猿在制造最简单的石、木工具时,都是在对大小、长短、轻重有所比较和初步认识之后的一种有意识的劳动,这种劳动都首先反映在对“量”的分辨和利用上。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首先表现在生产工具的明显进步上。这个时期各地出土的大批石器,一般都通体磨光,石斧变得较前轻巧,石铲的数量有所增加,大型石斧、石刀、石锛经过精磨后器形规整、轮廓清晰、刃口平整、锋利,大大提高了砍伐树木、开拓荒地的效率。此外,农业生产工具的品种也有所增加, 除石铲外,还有石犁、石锄、石耘田器、石镰和半月形石刀等收割工具(见图1)。由于生产工具种类的增多,逐步实现了工具的专门化,甚至出现了复合工具,即在石质工具上安装木质的柄,这样使用起来更加轻巧方便。复合工具的制造,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古人在对量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石斧、石镰上钻孔时,必须考虑所钻的孔与木柄的粗细如何保持相对的一致,才能达到复合的效果。在钻多孔时,又要比较一下孔的间距,1955年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七孔石刀,孔距十分均匀。尽管当时还没有任何测量工具,但比较一下孔的间距、大小,木棍的粗细、长短,石斧、石刀的轻重等。这期间原始的比较式的测量活动已能顺利开展。

图1 复合工具:石锄、石耘田器

从熟食到高温的利用

“火”在大自然中一直存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被利用。从“古猿”到“人”经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的进化,逐渐从惧怕火、逃避火,到保存火、燧取火,再到利用火取暖,防御、围歼大型猛兽、烧烤兽肉等(见图2)。从发现火到逐步认识它是大自然中存在的一个关于温度的“量”,进一步利用它去制造工具,更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考古工作者发现,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大量的陶器,甚至有了红铜制造的小件器物。先民们在最初用火烧烤食物中,偶然发现泥土经过高温烧制后,会变硬、成型,开始了制造陶器;即利用黏土制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器物后,再经过高温烧制定型,大大地方便了日常生活使用。在仰韶文化时期,制陶技术已逐步成熟,为后来的冶铸奠定了技术基础。

图2 先民们在烧烤兽肉


原始的陶窑构造十分简单,烧制的温度也不高。黑陶、红陶、灰陶烧成的温度在950℃至1050℃的范围内;而到了龙山文化,由于陶窑的改进,采用高岭土或瓷土烧成的白陶,窑温要求达到1200℃至1400℃。尽管温度测量直到近现代,在发明了温度计、建立了温标之后才成熟的一种高科技的计量科学,但这并不影响先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对温度这个量在感性上有了认识:他们在烧制陶器、冶炼金属时,凭着经验的传授、目测火光的变化而逐渐学会了对温度高低进行控制。《考工记》中就有关于观察火候的记载:在铜和锡熔化的过程中,先后产生黄白、青白和青色之气后,这时便可以浇铸了。类似观察火候的方法,在《韩非子》中也有“视锻锡而察青黄色”之说。

骨针的制造

1933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山顶洞人虽然也居住在昔日北京人居住过的地方,但时间已间隔了30多万年,这时人类的历史已进入到旧石器的第三期,即“新人”时期。出土的骨针长8.2cm,最粗直径为0.3cm,通体磨光,针尖也比较锐利(见图3)。山顶洞人在精心磨制出来的骨针的一端还钻了一个极小的孔,穿上兽皮或兽筋制成的“线”,便可以把小块的兽皮缝合成能抵御风寒的衣服了。从量的角度来分析,这期间的先民们不但会把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长树枝截成短树枝,而且还会把小块的兽皮拼成大块,缝合成皮囊用于盛水,制成一定形状的衣着穿在身上,这种活动已蕴含着对总量和分量的朦胧理解。又经过漫长的岁月,在采集、渔猎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利用树皮、草茎等纤维搓制成绳索的技术。随着经验的积累,又从结绳发展到利用有韧性的纤维,再经过搓捻,提高其强度,便可以编织更细密的织物了。新石器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轮、骨锥等,说明衣着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在甘肃辛店出土的彩陶上,绘有穿着衣裙在跳舞的人们。可见,这时期的衣着已不仅是用小块拼成大块后,随意地裹在身上挡风寒,还注意到了服饰的长短、式样。他们在缝制这类衣裙时,比较一下身体各个部位的“尺寸”已成为必要。

图3 先民们制作的骨针


「本文刊发于《中国计量》杂志 作者:丘光明┊了解更多计量史话内容,欢迎订阅《中国计量》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