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国古建筑-- 雀替 』

 绍宜 2014-12-15

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指置于梁枋下与立柱相交的短木,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辽、金、元的一些高级建筑上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宋末和金代的雀替在其下部出现了蝉肚造型,元代的蝉肚造型最繁复,从明至清的蝉肚造型逐渐变简洁,但在底部另加一斗一拱。从明朝开始,雀替的前端部出现了鹰嘴突样式,鹰嘴突的造型在清代最显著。明、清的雀替不仅彩饰,还浮雕卷草和龙等图案。

雀替有七类

大雀替

用大块整木制成,上部宽,逐步向下收分后,在底部还加一个大斗,然后再整体地放置于柱头上。

雀替

属于在古建筑上最多见的一个雀替种类,体积明显小于大雀替,其位置在柱与梁枋交接处的下部,其造型不似大雀替在二度空间上多向发展,而向左或右及下发展。

小雀替

此类雀替主要用于室内,因体积小,本身造型没有太多时代性变化。

通雀替

此类雀替的外形与雀替相比没有大的不同,主要区别在于结构:柱子两侧的雀替是分别而插入柱身的,但通雀替则是柱子两侧的雀替为一个整体,它是穿过柱身而成立的。

骑马雀替

当二柱距较劲,并在梁柱交接处还要用雀替,此时两个雀替因距离过近而产生相碰连接的现象,骑马雀替就此形成。但其装饰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

龙门雀替

此类雀替专用于牌楼上,为使美观,故造型格外华丽。相较于其他雀替,龙门雀替多云墩、梓框、三福云等结构性造型样式。

花牙子

又称挂落,纯粹起装饰作用。虽毫无力学上的使用价值,但变化万千,所以常被用于园林建筑的梁枋下,以增加园林建筑的观赏性。

雀替

安徽绩溪三雕博物馆馆藏

苏州民居檐下“狮子绣球”

苏州狮子林正气亭戏台“狮子绣球”

浙江胡雪岩故居百狮厅鎏金“太狮少狮”

全晋会馆戏台“太狮少狮”

安徽泾县花戏楼台檐雕梁

安徽黄山潜口清园垂花门楼

安徽绩溪紫云山庄转通楼侧厅檐下“八仙”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走廊

杭州胡雪岩故居芝园廊檐

贺州朝东镇戏台

东阳卢宅

宁波秦氏支祠正殿额枋《三国演义》之“关羽护嫂”

浙江兰溪诸葛长乐村丞相祠堂“封神榜”故事人物

浙江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议事厅

云南会泽江西会馆

苏州民居檐下撑拱

四川成都青羊宫大门

浙江永康徐震二公祠享殿

注:琅沐整理编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